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烟道气的干式净化法是由碱料浆喷雾干燥与循环流喷雾干燥组合而成。利用这一方法可增加干燥产物的回收率,而且比使用化学药物碱获得更高的SO_2除去率。循环流含有未反应的碱,SO_3~(2-)、SO_4~(2-)反应生成物及烟尘的混合物。并直接在喷雾干燥器中接触含有SO_2的烟道气。此方法是利用分离操作,在分离器中把微量生成粉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继续循环,另一部分则被排出。分离速度在较  相似文献   

2.
徐颂  彭佳  陈海军  袁鑫  石君君 《环境工程》2019,37(6):102-106
通过固定床反应装置模拟了NaHCO_3粉末与SO_2反应,考察了NaHCO_3粒径和反应温度对脱硫过程的影响,设计了经热解处理后的NaHCO_3与SO_2反应,推导出NaHCO_3热激活脱硫机制。研究发现:150~360℃内,温度越高SO_2脱除率越高; NaHCO_3粒径越小脱硫效果越好;当NaHCO_3粒径为1500目、反应温度为360℃时,SO_2脱除率高达99. 1%。反应温度为240~390℃时,脱硫反应可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为SO_2在NaHCO_3颗粒表面与之直接反应;第2阶段为高温下NaHCO_3分解生成Na_2CO_3和CO_2,CO_2从体相逸出后可提供大量微孔结构,有利于提高反应比表面积和反应速率。  相似文献   

3.
美国研制成功一种以废气中净化二氧化硫,同时获得高纯度的固态硫的新方法。此法转化温度低,反应速度快,不需要催化剂,可处理含2—20%SO_2的烟道气。其原理是把米粒般大小的碎煤充填到反应塔的下部,然后从反应塔的下部输入含 SO_2的烟道气,在水蒸汽存在下,发生SO_2+C→S+CO_2的反应。  相似文献   

4.
邱泰等人在美国第8届烟道气脱硫会议(1983)上发表的论文指出,在多段混合炉的火焰区中喷入Ca(OH)_2或CaCO_3可直接脱除SO_2。试验表明:CaCO_3对硫的亲合力较Ca(OH)_2低,活性Ca(OH)_2对烟道气中的高浓度SO_2有较高的脱硫能力;如往火焰较外层用空气喷入上述添加剂,可得到最好的脱硫效果。对高硫燃料硫的脱除更有效。对SO_2含量为2385、1810和7712mg/m~3的燃煤  相似文献   

5.
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利用罗曼光谱测定反应生成物的方法,研究了NO_2和含SO_3~(2-)溶液的反应饥理。反应的生成物中含有NO_2~-、SO_4~(2-)和S_2O_6~(2-),反应的初始产物是NO_2~-离子和SO_3~(·-)基团:NO_2+SO_3~(2-)→NO_2~-+SO_3~(·-)。SO_3(·-)基团可以进行重组,或与氧反应生成SO_3~(·-)基团。在无氧条件下,[SO_3~(2-)]/[S_2O_3~(2-)]=1.8士0.3,反映SO_3~(·-)基团重组的反应如下: SO_3(·-)+SO_3~(·-)→S_2O_6~(2-)或SO_3~(·-)+SO_3~(·-)→SO_3~(2-)+SO_3,研究结果表明NO_2与SO_3~(2-)的反应生成了SO_3(·-)和SO_5~(·-)基团,由此提出了在适当条件下,这个反应能有效地氧化大气微粒中的S(Ⅳ)。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不同载体钾基吸附剂对CO_2的吸附机理,对3种载体(循环流化床锅炉飞灰、活性炭和氧化铝)和3种K_2CO_3理论负载量(10%、30%和50%)改性条件下的吸附剂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反应温度(50、60、70、80和90℃)及CO_2浓度(5%、7.5%、10%、12.5%和15%)对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利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负载和反应前后吸附剂的微观特性,结合其反应动力学过程,探明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3种吸附剂的最佳理论负载量为30%,且70℃的反应温度和12.5%的CO_2浓度为最佳反应工况;K_2CO_3/AC吸附剂的实际负载量和CO_2吸附性能最优,而K_2CO_3/Al_2O_3吸附剂则最差;吸附剂的碳酸化反应过程中,相比比孔容积,比表面积发挥更重要的作用;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内扩散阻力显著增强;SO_2和HCl会与K_2CO_3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导致吸附剂逐渐失效,3种吸附剂中K_2CO_3/AC的循环失效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7.
用批量实验来评估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炭—汽比对高温分解气化出废水固体物中炭的影响,批量实验表明,当反应温度保持在950~1000℃,反应时间为30分钟,炭—汽之比为1:10时,易挥发的还原效率可达到97%以上,反应温度的提高会减少H_2/CO和CO_2/CO之比,说明炭—汽反应在800℃或800℃以上达到平衡。然而,theBoudourd反应随着温度的提高继续朝着其它生成物发展。  相似文献   

8.
由废气或烟道气脱除SO_2的新方法,是由SO_2的电化学氧化和催化氧化两个部分组成的。在催化氧化阶段,部分SO_2在铜上被氧氧化,生成硫酸和硫酸铜。另一部分SO_2则在石墨上进行电化学氧化。电解的阴极反应可用来回收在催化氧化阶段溶解了的铜。本文详细研究了这个过程的基本反应。SO_2可在炭电极上电化学氧化为硫酸。电化学铜  相似文献   

9.
朱杰  潘循皙  侯惠奇 《上海环境科学》2003,22(9):606-608,614
应用截流法研究了气相CS_2和O_3的反应。研究表明,CS_2和O_3的反应为表观二级反应,在干燥氮气和干燥空气条件下得到反应速率常数k_Ⅱ分别为5.47、5.28 L/(mol·s)。水汽明显加快反应速率。Co_3Ccs_2时,反应最终产物为CO_2、COS和SO_2。并讨论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0.
从燃烧高硫煤的烟道气中同时脱除灰粒和SO_2的新的、经济的方法已在中试厂中研究成功。采用该法处理的烟道气能符合EPA的排放标准,并可产生副产品—肥料,而不是无用的废物。美国具有巨大的资源,但几乎所有中西部煤的含硫量都很高,大部份在2%以上。而按照EPA的排放标准,煤的含硫量最高不得超过0.5%(如果煤中的硫全部以SO_2进入烟道气时)。因此尽管高硫煤热值比低硫煤高,但如果没有合适的脱硫方法,那么大量高硫煤也就无法应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南地区大气中硫的化学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西南重庆、贵阳地区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颗粒物进行采样和分析,并用多元回归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和解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大气颗粒物中的硫主要以SO_2~(2-)状态存在,约为74%。其次是S~(4+),约为15%。S~(2-)、S~(?)或非水溶性硫酸盐共为11%。其中SO_4~(2-)以H_2SO_4的含量最高,约为60%。用双曲线1/[SO_4~(2-)]=1.31/[SO_2)+0.041拟合SO_2与SO_4~(2-)之间的关系较好,反映了该地区大气中SO_4~(2-)的浓度变化有一极限值。当SO_2浓度达200μg·m~(-3)以上时,SO_4~(2-)浓度基本稳定在24μg·m~(-3)左右。  相似文献   

12.
杨旗  胡辉  夏琪  李芳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6):2195-2200
以三乙烯四胺(TETA)为阳离子前驱体合成多胺基离子液体([TETAH]+[Cl]-、[TETAH]+[NO_3]~-、2[TETAH]+[SO_4]~(2-)和[TETAH]+[BF_4]~-),以CO_2摩尔吸收量和CO_2平均吸收速率为评价指标,优选出对CO_2吸收效果最优的2[TETAH]+[SO_4]~(2-)离子液体.进一步考察在不同含水率、气体流量和温度等因素下2[TETAH]+[SO_4]~(2-)离子液体对CO_2的吸收效果,结果表明:2[TETAH]+[SO_4]~(2-)吸收CO_2的最佳条件为含水率30%、气体流量50 m L·min~(-1)、温度10℃,此时CO_2饱和摩尔吸收量达到1.325 mol·mol~(-1),各因素对CO_2吸收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含水率气体流量温度.  相似文献   

13.
烟花燃放对珠三角地区春节期间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赵伟  范绍佳  谢文彰  孙家仁 《环境科学》2015,36(12):4358-4365
为研究烟花爆竹燃放对珠三角区域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对2015年春节期间珠三角地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节期间珠三角地区PM_(10)、PM_(2.5)、SO_2和CO_污染最严重的城市均为肇庆市,臭氧污染最严重的为惠州,广州市NO_2污染最严重;与去年同期相比,各地SO_2、NO_2、CO_、PM10和PM_(2.5)的浓度普遍有大幅的降低,但春节期间臭氧浓度有所增加;春节期间烟花燃放行为主要集中在郊区,市区内燃放现象较少;烟花燃放对SO_2、PM10和PM_(2.5)浓度的短期影响极大,造成除夕夜间污染物浓度迅速升高,甚至成倍增加,对CO_、O_3和NO_2没有明显的影响;烟花燃放造成PM_(2.5)/PM_(10)比例迅速下降,在颗粒物浓度达到峰值后,PM_(2.5)/PM_(10)的比例也到达最小值;烟花燃放对各地PM_(2.5)的小时浓度最大贡献值在16~65μg·m~(-3)之间,对各地PM_(10)的小时浓度最大贡献值在28~138μg·m~(-3)之间,对各地SO_2的小时浓度最大贡献值在9~43μg·m~(-3)之间.  相似文献   

14.
1.方法原理 1.1 将一片玻璃纤维滤膜以K_2CO_3溶液浸过暴露于大气中,气态硫,如SO_2就以下式被固定下来: K_2CO_3 SO_2 O_2→K_2SO_4 CO_2 H_2O  相似文献   

15.
湿法烟道气脱硫脱硝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发展的同时脱硫脱硝方法,是借助于氧化不容易溶解的NO到容易溶解的NO_2,或者利用水溶性亚铁螯合物作为一种催化剂加速NO的吸收,也就是亚铁螯合物能够与NO形成一个络合物而促进NO的吸收。或者应用水溶液中NO_x被溶解的SO_2还原形成N_2,N_2O或还原到氮化物如NOH(SO_3~(2-)_2、 NH_2SO_3~-和NH_4~+而除去,而SO_2被氧化生成硫酸盐。本文综述了湿法烟道气脱硫脱硝反应动力学和机理以及一些中间化合物形成与消失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湿洗气系统中,加黄磷可使烟道气中的SO_2、NO_x高效率一同除去。黄磷与O_2反应生成O_3,并能选择性把NO氧化为NO_2。因此,烟道中的NO_2与SO_2可通过溶解在碱液浆中除去,并转化为硫酸铵和石膏,黄磷被氧化生成符合商业需要的副产品磷酸。这项新技术已被LBL和Bechtel同用一个规模为20cfm[9.44×10~(-3)/sec]的洗气吸收器所验证。实验结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氧化法合成了2种绿锈(GR),并与磁性Fe_3O_4进行复合形成了2种磁性固磷剂M-GR(SO_4)和M-GR(CO_3)。通过M-GR(SO_4)和M-GR(CO_3)对磷酸根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实验研究发现,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理论模型更符合2种磁性绿锈对磷酸根的吸附情况,说明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和单分子层吸附。研究了不同pH和不同浓度阴离子(Cl-、SO_4~(2-)、CO_3~(2-))以及腐殖酸(HA)作用下2种磁性绿锈吸附剂吸附性能的变化情况,发现在pH为5.5~6.2时,M-GR(SO_4)固磷率为90%;而pH在5.5~9.2间M-GR(CO_3)固磷效果最好,为30%。Cl~-对磁性绿锈固定磷酸盐几乎无抑制作用;SO_4~(2-)对M-GR(SO_4)固磷有较大的影响,但是对M-GR(CO_3)影响不明显;CO_3~(2-)的引入对不同吸附剂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M-GR(SO_4)的影响更大;HA对M-GR(SO_4)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MGR(CO_3)的影响则可以忽略。该研究为磁性绿锈作为磷吸附剂修复水体富营养化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磷酸-磷铵企业SO2事故排放对植物危害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某大型磷酸—磷铵企业40万t/a硫酸厂SO_2不同转化率下的事故排放影响预测结果,进行了磷酸—磷铵企业SO_2事故排放对植物危害的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所设定的气象条件下,SO_2转化率为66%、95%、97%时,事故排放的SO_2对敏感植物、中等敏感植物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影响;但当SO_2转化率提高至99%或99.4%时,SO_2的地面浓度均低于0.26mg/m~3,接触SO_2 8h使任何植物产生伤害的叶片应在5%以下。  相似文献   

19.
用电子束照射处理烟道气是同时脱除二氧化硫和NO_x最有效的方法。电子束处理法的步骤如下,往烟道气中添加少量氨;用电子束照射气体;NO_x和SO_2与NH_3反应生成铵盐;用干式静电沉积器或滤袋收集盐类。该法与习用方法比较有几个优点:(1)可同时脱除二氧化硫和NO_x;(2)过程简单,而且是干式,容易操作;(3)粒子的脱除率高;(4)投资和操作费用低;(5)烟道气不必再加热;(6)污染物和添加的氨生成的铵盐是一般农用肥料。为说明本法的特性,在一个炼铁厂中建造了一个中间试验工厂,其最大气体流量为10,000标米~3/小时(6000标英尺~3/分钟),当二氧化硫浓度200~2000ppm和NO_x浓度160~620ppm时的气体,脱除效率最高。根据10,000标米~3/小时的试验结果和电子束成本的估计,本法成本较湿式石灰/石灰石法约低40%。本文还阐述了SO_2和NO_x脱除的反应机理以及有关基础研究的某些结果。  相似文献   

20.
将在700℃干馏1小时的4~6目煤粒(灰分13%、固定炭57%和挥发物质30%)浸于含1.2%表面活性剂(聚氧乙撑一仲醇BT-9)的0.46%—V_2O_53%—H_2SO_4溶液中48小时,干燥,在空气中于350℃加热1小时,再次浸于0.046%—V_2O_53%—H_2SO_4溶液中,在N_2气流中于900℃加热。将含SO_22、H_2O10、O_26%,其余为N_2的气体在100℃通过其上3小时,SO_2的吸附量为8%,而没有表面活性剂的SO_2吸附量为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