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体内、体外检测分析表明,长期低剂量接触农药可以导致人体细胞和分子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农药致细胞及DNA损伤的机制主要与DNA加合物的形成、DNA单链和/或双链的断裂有关。此外,氧化应激参与农药致细胞及DNA损伤的过程,可能成为农药致细胞及DNA损伤的促发因素。从总体上看,其具体分子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和体内、体外检测分析表明,长期低剂量接触农药可以导致人体细胞和分子损伤,诱导细胞凋亡。农药致细胞及DNA损伤的机制主要与DNA加合物的形成、DNA单链和/或双链的断裂有关。此外,氧化应激参与农药致细胞及DNA损伤的过程,可能成为农药致细胞及DNA损伤的促发因素。从总体上看,其具体分子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花青素联合酪蛋白拮抗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致损伤作用.方法在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物中注入一定剂量的花青素和一定剂量的酪蛋白,观察淋巴细胞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SCE).结果花青素可显著降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处理过的淋巴细胞SCE率;终浓度为90.8 ug/ml的酪蛋白和0.8×10-8mol/L的花青素在降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处理过的淋巴细胞SCE率方面存在较显著的协同效应.结论一定剂量的花青素和酪蛋白在拮抗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致损伤作用中存在着显著的协同效应;花青素单因素亦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图1,表2,参5.  相似文献   

4.
砷中毒具有特异的皮肤损伤特征。为了研究燃煤型砷中毒病区高砷暴露、人体甲基化代谢能力与皮肤损伤患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在陕南典型燃煤型砷中毒村进行了皮肤损伤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尿样并分析总砷及形态砷含量,同时计算了用于表征人体砷甲基化代谢能力的指标包括尿中无机砷、一甲基砷和二甲基砷占总砷的百分含量(i As%、MMA%、DMA%),以及一甲基化率(PMI=MMA/i As)和二甲基化率(SMI=DMA/MMA)。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尿总砷含量(UTAs)是砷致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OR=1.038,95%CI:1.003~1.073),二甲基砷百分含量和SMI是皮肤损伤的保护因素(OR=0.883,95%CI:0.798~0.976;OR=0.724,95%CI:0.535~0.978);且砷致皮肤损伤的危险度随砷暴露水平的增高和甲基化能力的降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5.
青岛近岸区域典型海陆人为交互作用下酸雨的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酸雨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青岛及其近岸区域酸雨的研究对揭示典型海陆人为交互作用下酸雨形成机理具有典型的示范性.本文从酸雨的现状及变化、酸雨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雨水中致酸/碱性成分的来源入手,系统总结了青岛近岸区域酸雨的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青岛近岸区域自1981年以来酸雨状况有所减轻,但2006年以来又有加重的趋势,并由"硫酸型"酸雨向"硫-硝混合型"酸雨转变.局地人为源SO2和NOx的排放、区域外污染物的输送以及海上浮游生物释放的二甲基硫(DMS)是该地区大气致酸物质的3条重要输入途径.大气中致酸成分前体物的浓度和排放强度、气溶胶中酸化缓冲/碱性物质的含量以及复杂多变的气象条件是该区域酸雨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人为源和地壳源分别是大气中致酸成分和碱性成分的主要来源,海盐源硫酸盐气溶胶会对降水酸性产生一定的稀释作用.今后的研究应特别重视:(1)降水p H的动态变化及与大气颗粒物的相互作用;(2)低分子有机弱酸、重金属及与污染有机物的复合污染作用机制对酸雨的影响;(3)优化酸沉降模型,精确量化解析不同来源对雨水酸性成分的贡献;(4)雾、露、霜等其它形式的酸沉降及沉降通量.深入研究青岛近岸区域酸雨的地球化学特征,不但有助于加深对海陆人为交互作用下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气污染与酸沉降形成机理及其生态效应的认识,还可为科学制定酸雨防控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影响发根农杆菌对野葛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发根农杆菌R1601对野葛(Pueraria lobata)进行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叶片是转化效率较高的外植体,经发根农杆菌R1601感染12d后可获得毛状根;降低YEB活化液的pH值,或以肌醇(10g/L)代替醇母提取成分,可明显提高菌种的致根性,叶片预培养2-3d可提前3-4d出根。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源槐糖脂对水果致腐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腐真菌是诱发水果采后病害,造成水果在运输、货架期间和贮藏过程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从腐烂水果上分离得到17株菌,其中9株为致腐真菌,研究了由拟威克酵母发酵产生的槐糖脂对该9株菌的作用,包括抑菌圈直径、抑菌率和对菌丝蔓延的影响.发现槐糖脂对9株致腐真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浓度达到2.0 g L-1时,致腐菌(孢子)抑制率达...  相似文献   

8.
影响发根农杆菌对结野葛遗传转化效率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发根农杆菌R1601对野葛(Puerariafobata)进行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叶片是转化效率较高的外植体,经发根农杆菌R160l感染12d后可获得毛状根;降低YEB活化液的pH值,或以肌醇(10g/L)代替酵母提取成分,可明显提高菌种的致根性;叶片预培养2~3d可提前3~4d出根.表5参14  相似文献   

9.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由于具有致癌性、致畸性和致突变效应的"三致性",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综合分析了有机氯农药(OCPs)、多氯联苯(PCBs)、二英类(PCDD/Fs)、多环芳烃(PAHs)及多溴联苯醚(PBDEs)等几种典型土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对土壤POPs的挥发作用、吸附/解吸、迁移、生物降解、化学降解等环境行为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了这些环境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POPs的物质属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周围环境等共性影响因素及其它因素.此外,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指出控制土壤POPs污染的根本手段在于管理措施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制浆漂白废水的环境影响及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有关制浆造纸工业漂白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污染控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制浆造纸工业废水是重要工业污染源,使用氯漂的制浆漂白废水全有毒、致突变、难降解的有机氯化物。对该废水的环境影响及污染控制的研究目前集中于木浆多段漂。我国制浆工业以非木材为主,工厂小、技术落后,多采用次氯酸盐单段漂。研究草浆漂白废液之组成、环境危害、致毒因素,为治理提供依据,是我国环境化学工作者今后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沉积物作为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中重要的"源"和"汇",与整个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有着密切联系。间隙水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水体沉积物的污染状况,同时可以真实反映生物的实际暴露情况,间隙水中关键致毒物质的鉴别是科学准确地评价间隙水及沉积物毒性与风险的重要基础。毒性鉴别评估(Toxicity Identification Evaluation,TIE)和效应引导的污染物识别(Effect Directed Analysis,EDA)技术作为致毒物质识别的主要方法,已在沉积物和间隙水的致毒物筛选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本文介绍并比较了常用的间隙水提取方法,总结了TIE和EDA在间隙水致毒物质异位及原位鉴别方面的应用与发展,及鉴别过程中使用到的基本毒性量化方法与其适用条件。在当前间隙水关键致毒物质识别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异位分析难以避免毒性损失和有机污染物鉴别方面的局限等问题,并提出应推广原位毒性试验技术且进一步发展有机物的精细分离技术和质谱识别技术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流行病学结果显示慢性砷暴露可导致人群罹患皮肤癌、膀胱癌、肺癌等恶性疾病,但其致毒/癌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关于砷暴露致毒/癌机理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砷的胞内作用途径,而较少关注砷摄入调控过程对其暴露致毒/癌的贡献.在生理条件下,部分砷化合物由于结构与磷酸根、葡萄糖、甘油等天然底物相近,可借由相应的载体被细胞摄入,摄入途径和效率存在显著的砷形态依赖性.此外,砷化合物的生物毒性效应与其赋存形态直接相关.可见,砷的摄入调控对于砷的暴露致毒/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在哺乳动物体系中不同砷形态的摄入载体、载体调控及对应的砷摄入分布、效率和暴露毒性,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以往在砷致毒/癌机制研究中被忽视的砷摄入调控途径.然而,砷摄入调控过程中的诸多重要环节如砷胁迫下的摄入启动和调控机制等都是空白,需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为深入理解砷的致毒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3.
人工纳米颗粒的植物毒性及其在植物中的吸收和累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工纳米颗粒(engineered nanoparticles,ENPs)在被广泛应用的同时,其潜在的环境风险和对健康的影响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植物是人们的主要食物来源,ENPs可能被植物吸收并累积在可食部分,随食物链进入人体而引起健康风险。因此,ENPs的植物毒性及其在植物中的吸收和累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总结了ENPs的植物毒性及植物对ENPs的吸收、运输和累积,讨论了可能的致毒机制、影响其毒性的因素以及植物的解毒机制,并对未来应该注重开展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大气颗粒物致机体损伤的OH自由基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怡  朱彤 《生态毒理学报》2007,2(2):142-149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可吸入大气颗粒物浓度上升与人群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密切相关.毒理学实验和人体暴露研究显示可吸入大气颗粒物可导致机体广泛的损伤,但其致毒机制尚未明确.大量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了活性氧在颗粒物致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OH自由基具有极高的反应活性,是可吸入颗粒物致毒的重要机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综述了OH自由基可能造成的大分子损伤、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暴露引发机体产生OH自由基的分子机制以及生物体系中OH自由基的检测手段,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酸雨致酸土壤对小麦幼苗若干营养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模拟酸雨淋洗土壤,造成土壤酸化和盐基流失.将小麦幼苗栽培于由酸雨致酸的土壤,其体内的碳素代谢和氮素代谢受到抑制,从而导致体内可溶性糖含量和含N量下降.其中致酸土壤对根系碳素代谢和氮素代谢的抑制作用大于对茎叶碳素代谢和氮素代谢的抑制作用.表4参23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城市减灾问题研究的实际出发,认为城市灾害系统中对于城市威胁最大的城市工业化灾害至今重视不够,甚至缺少必要评估,无论是大中城市发展,还是大力倡导的中国小城镇建设,城市工业化防灾应引起关注,因此提出不仅应研究城市减为中的工业化致灾问题中的工业化致灾问题,还必须关注工业建筑及建设中的防灾规划及布局,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可持结局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短柄五加濒危趋势和致濒因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短柄五加种群致濒的因素和机制 .1)通过环境筛分析 ,认为短柄五加种群在 5~ 8a和 11~ 12a两个年龄阶段受到强烈的环境筛过滤作用 ,这两个阶段可能是濒危的关键阶段 .2 )通过对短柄五加种群生物量增长过程中关键因子的分析 ,确定了影响种群生物量的主导生境因子 ,主要是群落类型、群落郁闭度和坡度、坡向等 .影响种群增长的主导生境因子的脆弱性 ,增大了短柄五加种群濒危的趋势 .3)通过对短柄五加种子生态及生殖生态的初步分析 ,认为种群实生苗更新失败是短柄五加种群濒危的重要因素 .4)放牧、采挖和对次生落叶阔叶林的砍伐等人类活动 ,加快了短柄五加种群濒危的速度 .图 1表 3参 11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部决定(见本刊1999年第2期第159页)和有关专家推选评定,岳春雷、江洪、魏伟、柴振林的论文《短柄五加濒危趋势和致濒因素的初步分析》[2003,9(1):24—27]和陈文峰、陈文新的论文《豆科树种刺槐、黄檀、合欢根瘤菌的数值分类及16S r。DNA.PCR RFLP研究》[2003,9(1):53—58]获本刊2003年第l期优秀论文奖.本刊将授予两篇论文奖金各500元人民币,授予两篇论文的每位作者获奖证书.岳春雷、陈文峰等获我刊优秀论文奖  相似文献   

19.
苯酚的超临界水氧化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自建的一套连续式超临界水氧化装置的温度,压力,溶氧量和流量等参数的可控性进行了实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苯酚的超临界水氧化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装置能比较精确控制各种条件参数,是可靠的超临界水氧化试验研究装置。在氧气过量的条件下,停留时间是影响苯酚在超临界水中氧化分解的主要因素,反应的温度和压力升高导致苯致苯酚去除率的增大,只要有足够的氧气,苯酚起始浓度的增加对苯酚的转化率影响不明显,在实验条件下,溶液中苯酚的去除动力学对苯酚是一级,氧气是零级。  相似文献   

20.
纳米材料对藻细胞毒性效应及致毒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疗、光学工程、催化等领域。随着纳米材料的生产量逐年增大,越来越多的纳米粒子被释放到水生生态环境中,其生态毒性效应影响也备受人们的关注。本文根据纳米材料的分类总结了不同种类纳米材料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藻类的毒性效应,归纳了纳米材料影响藻类毒性大小的主要因素,如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水体性质和藻种等,并探讨了纳米材料对藻类的致毒机理,如金属离子溶出、氧化损伤和遮光效应等,最后总结展望了纳米毒理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纳米材料对藻类的毒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