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首先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指出我国保护性耕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不够,具有中国南方特色的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度、模式及其技术体系尚未形成;与南方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的稻田耕作制度相匹配的保护性耕作机具研究亟待加强;技术推广保障体系薄弱,适合农村实际的推广机制有待进—步探索。其次,从土壤理化性状、土壤生物学特性、节能减排效应和病虫害生态调控等4方面综述了稻田保护性耕作的生态效应最新研究进展。最后,针对我国南方稻区特别是西南丘陵山区稻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提出了3点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政策优惠、财政补贴、生态补偿等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重点开展技术攻关,深入研究中稻-再生稻优质、高产、高效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丘陵山区稻田周年高效农作制度创新与配套保护性耕作技术,以及以水旱轮作为中心的稻田保护性耕作技术节能减排效应的技术机理;进一步强化现有技术集成,扩大技术成果的示范,加快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豆科牧草对4种农田常见杂草和水稻化感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生测试验评价了白三叶、紫花苜蓿和毛苕子等3种豆科牧草新鲜茎叶的水浸提液对狗牙根、稗草、马唐和牛筋草等4种农田常见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利用盆栽试验研究3种豆科牧草的茎叶按不同比例与土混匀后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供体豆科牧草茎叶的水浸提液对狗牙根、稗草、马唐和牛筋草等的萌发率和幼苗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水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1 g.mL-1时,毛苕子对稗草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强于其它3种,抑制率达50.8%;毛苕子对牛筋草幼苗根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达59.9%;白三叶对稗草幼苗茎的抑制率达54.3%。同时将豆科牧草的m(新鲜茎叶)-m(土)为1%和2%时,对水稻的苗高和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有促进作用,3%时则抑制了水稻的生长。研究表明:施用适量的豆科牧草可以促进水稻生长,同时可有效控制稻田杂草。 相似文献
4.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耕地是农业的基础,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有些地方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实行连年种植一种经济作物,重化肥,轻土杂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土壤酸化,肥力下降,土壤资源遭受破坏。如何保护好耕地,防止土壤退化,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东莞市从1984年冬开始,对全市所有耕地进行分类,选取8个有代表性的土壤地力监测点,进行地力跟踪,至今已有15年。经过15年的监测,发现合理的施肥和耕作制,有利于保护土壤…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五里塘生态农场总体结构。通过对农场及其四个子系统生态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说明在实行生态工程设计和运行后农场取得了较大的生态、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6.
7.
四种豆科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干旱的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牧草种子在萌发和幼苗生长期对逆境的适应能力是决定干旱区草地种群分布及延续的关键因素,对牧草种子抗旱性的综合评价,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草地补播、人工草地建植和矿山植被恢复进行水分调控及苗期养护等提供支持。采用不同渗透势聚乙二醇(PEG-6000)溶液梯度(0~-1.2 MPa)模拟干旱条件,选择鄂尔多斯干旱草原区补播或建植常用的4种豆科牧草: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 Pojark.)、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suavelens Ledeb.)、内蒙准格尔苜蓿(Medicago sativa L.cv.Neimeng Zhungeer)和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cv.Shadawang),研究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性对模拟干旱的响应及抗旱性评价。结果表明,轻微干旱(-0.05~-0.2 MPa)对4种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促进作用,除内蒙准格尔苜蓿外,干旱均促进其他3种牧草幼根生长及根苗比的增加;中度干旱条件下(-0.4~-0.6 MPa),狭叶锦鸡儿和沙打旺种子的相对活力指数较高,但前者的萌发抗旱指数最差;在重度干旱条件(≤-0.8 MPa)下,内蒙准格尔苜蓿萌发期各指标相对值均最高。运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4种牧草种子萌发期抗旱性强弱排序为:内蒙准格尔苜蓿沙打旺黄花草木樨狭叶锦鸡儿。幼苗生长期:黄花草木樨内蒙准格尔苜蓿狭叶锦鸡儿沙打旺。总体评价为:黄花草木樨内蒙准格尔苜蓿沙打旺狭叶锦鸡儿。 相似文献
8.
畜牧业地域生态类型是指具有明显地域性生态特点的畜种结构或畜群结构和饲养经营方式的组合。桃源县境内地形复杂,具有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貌类型,地势由南、西向东部逐渐低降,由此引起明显的畜牧业地域性差异。作者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选择了地貌、饲料资源、载畜量、畜禽结构和畜牧经济等五个因子集和20个因子,经微型电子计算机运算,将桃源县畜牧业地域生态类型分为三类、八亚类:第一类为平原岗地猪鸡鸭免类,第二类为丘陵猪牛兔鸡鸭类,第三类为山地牛羊兔猪鸡类。在分类的基础上采用等效系数法,对各地域类型开发潜力进行综合评审。评审结果表明第二种地域类型的开发潜力最大。通过地域类型的分类和开发潜力的评审,认为要加强发展丘陵地带的畜牧业,调整全县的畜禽结构,提高草食动物的比例,充分开发利用草场和植物性蛋白饲料资源。 相似文献
9.
茂名小良桉树人工林生态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通过对小良的实地调杳和专家走访,挑选了30个对小良桉林生态经济影响较大的因子.建立了评价因子指标体系和五个评价等级,采用二个层次的综合评价模型对小良桉林生态经济效益首次进行了定量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是:现在小良桉林生态经济效益为一般.总体态势是:16%为好,26%为较好,31%为一般.23%为较差,4%为差.综合评价得分为79.85分,介于一般和良好之间,这说明在小良桉树人工林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显性的、潜在的问题,如果还不注意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就会使森林资源变为不可更新资源,不可持续利用.因此,科学客观地分析与评价小良桉林产业生态经济效益,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发展良策,实现生态和经济的综合调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中东部地区几种豆科牧草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及水分梯度对其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101株分离自扁蓿豆、胡枝子、野豌豆、锦鸡儿属植物的根瘤菌菌株,进行了营养利用、抗生素抗性、耐逆性和酶活性测定等84个表型性状分析,发现分离自同种寄主植物的根瘤菌由于地理来源的不相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多样性.通过数值分类,各已知种分别聚群,101株未知菌在84%的相似水平上分为4个各不同的群.根据1、2、3、4群菌的聚类情况,结合在不同水分梯度下采集的豆科牧草根瘤菌,结果发现除个别菌外,绝大部分菌株呈现随着水分梯度的不同,各菌以类群形式分布.证明土壤中水分含量对根瘤菌的分布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对位于亚热带丘岗区畜牧业生态经济亚系统的畜种结构和生态效率进行研究。因地制宜地调整和优化畜种结构,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饲料资源,改善饲料营养结构,增强亚系统的总体功能。 相似文献
13.
城市绿地的经济效益与开发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渴望拥有绿色开敞空间,渴望生活在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生态环境中。但城市绿地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不足,与商业竞争用地等重重困难。通过对绿地的经济效益及绿地的不同开发模式的分析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快城市绿地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森林间接经济效益的计量与评价一直是国内外有关学者十分关注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一论题从理论方法和实践应用两方面做了初步的探讨,森林间接经济效益客观上有其计量与评价的价值基础。通过对间接效益的表现形式分析来看,经济学中相关替代法适合于森林间接经济效益的计量与评价。文章以江苏省海涂森林生态系统为样点,运用相关替代法对森林间接效益进行了经济计量与评价。结果表明,森林经营不仅在经济上可行,而且总体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同类地区的农田经营;同时还表明,森林间接经济效益价值量大于其直接经济效益的价值量。这些结论都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林业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化工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实践表明,注重工艺改革与投资,使废弃物转化为资源,使污染物转变为利润,清洁生产显示出显著的环境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免耕与常规耕作下黑土腐殖酸含量与结构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东北农业科学院长期耕作定位实验为研究对象,结合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来研究免耕与翻耕两种耕作方式对黑土腐殖酸含量与胡敏酸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处理的腐殖酸含量高于常规耕作处理18.28%,两种耕作处理间HA/FA值差异很小;免耕处理的碳、氮和氢元素含量分别高于翻耕处理5.48%、36.49%和27.65%,N/C和H/C值也高于翻耕处理,而翻耕处理的O/C值高于免耕处理;不同耕作处理的红外光谱吸收带表现相似趋势,其中2920、2580、1620、1420和1220σ·cm-1处吸光度免耕信号高于翻耕,而1026、721σ·cm-1处吸光度相反。免耕增加了腐殖酸、胡敏酸及富里酸含量;免耕增加了黑土胡敏酸的芳香度、脂肪化程度和聚合程度,而翻耕作增加了黑土胡敏酸的氧化程度,这说明经过长达26年的免耕处理使黑土腐殖质结构趋于稳定,而翻耕处理使黑土腐殖质结构趋于简单。 相似文献
17.
18.
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为了定量评价湖南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动态变化,利用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分析了湖南省1998--2006年间的生态足迹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98年的1.2441hm。上升至2006年的1.637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8年的0.4819hm^2减少为2006年的0.4556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998年的0.7622hm0上升到2006年的1.1821hm0。生态赤字逐年提高,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区域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生态足迹供需结构分析表明,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供需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其需求以草地、耕地是构成湖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人均生态足迹的30.11%~37.34%以及29.83%-33.53%,其次是化石能源地(17.60%~22.85%)。而供给以耕地为主,占人均生态承载力的51.02%~53.23%。研究期间万元GDP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湖南省的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同时根据生态盈亏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湖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和资源分布特点,探讨了降低和消除区域生态赤字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谭强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1989,(1)
此调查选择在垂直气候带分区较明显的四川省宁南县进行,本文通过对不同垂直气候带典型户的调查,运用能反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的一些具体指标,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结构,对三个气候带的农业生态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得出南亚热带的效益最好,中亚热带次之,而北亚热带及暧温带最差。最后,根据不同气候带的具体特点,指出了各自提高系统整体效益的一些途径及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主导生态功能与生态退化程度的生态修复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7,(1)
生态修复分区是科学高效地开展生态修复的前提,以科尔沁沙地源头巴林右旗为例,采用"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分区思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手段,在主导生态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区域生态退化程度,并根据区域气候特征、地势地貌和植被类型,划定不同等级的生态修复分区空间分布。一级分区按照立地条件即考虑地形地貌和植被覆被类型划定,是区域环境主导生态类型的组合;二级分区按照主导生态功能即水源涵养功能、防风固沙功能、土壤保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划定,是中尺度下区域环境主导生态功能类型的组合;三级分区按照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划定,以此划分修复难易型小区,即生态修复预防小区、生态修复调控小区和生态修复重点小区。将巴林右旗共划分为3个一级区、7个二级区和29个三级区,既体现了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异规律,又使得恢复具有针对性,为制定植被配置、产业结构调整等不同调控措施和生态修复方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