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铜污染废水具有危害范围广、作用强等特点,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水体的铜污染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因此研究铜污染水体的修复方法对于治理含铜废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采用复合介质人工浮岛技术对铜污染水体的处理效果进行研究.试验采用沸石和火山灰两组复合介质人工浮岛,浮岛植物均为菖蒲.试验研究了4个控制参数,即不...  相似文献   

2.
人工浮岛技术应用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工浮岛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在国内外有许多报道。本文概括了人工浮岛技术的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人工浮岛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人工浮岛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人工浮岛对城市景观用水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浮岛对城市景观用水的水质净化效果,用美人蕉制作了人工浮岛,分别在大连市某小区户外水塘和实验室内进行了实验。对其水样进行化验、观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植物浮岛对水质净化有明显的效果,在室内对总氮、总磷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1.35%、45.46%和56.49%;在户外对总氮、总磷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60%、84.33%和24.25%。实验证明了人工浮岛在城市景观用水处理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们国家正面临水资源紧缺,目前我们国家大多数湖泊、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有些地区出现了劣于V类水体,甚至直接影响了水源地的生态平衡,给城市居民用水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一般我们将受污染的水体修复技术按照治理手段划分为化学处理法、物理处理法和生物处理方法等。水体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生物膜法处理技术、微生物制剂技术、人工浮岛技术、人工湿地处理、生物栅修复等;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方便管理、修复效果好等特点,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混合型植物人工浮岛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浮岛无土栽培的方法,以人工水桶为模拟场所,通过在桶内的生活污水水体表面混合种植各种植物,研究植物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以及水体中TN、TP、COD的降解等,结果表明混合型植物人工浮岛对TN、TP的去除效果比单一植物要好,COD的去除率也达到80%,对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针对低水平放射性废水的特点,结合人工湿地的去除机理,对湿地植物、基质和微生物在放射性废水处理中的原理和作用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湿地植物通过植物提取、根际过滤和植物固定对低放重金属进行去除,基质的吸附和微生物的吸收、吸附及转化作用也是低放重金属去除的重要途径。并且阐述了当前的技术难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指出在植物培育与选择、微生物的筛选及驯化、基质的选择和湿地系统的安全措施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的难点。分析表明,应用人工湿地处理低水平放射性废水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人工浮岛在上海白莲泾河道水质治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7年9月~2008年3月,为改善上海白莲泾世博园区段的水质,在该河段构筑了一段由鱼类、贝类和植物组合的人工浮岛,并对浮岛内外水质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显示,人工浮岛显著提高了水体溶解氧(DO),降低了悬浮物(SS)含量,提高了水体透明度,同时显著降低了总氮(TN)、氨氮(NH3-N)、总磷(TP)、活性磷(PO4--P)。人工浮岛构筑初期(2007年9~10月),整个生态系统尚处于适应阶段,浮岛内外水质并无明显差别,DO总体均低于5mg/L、SS均大于40mg/L、TN含量均高于2.0mg/L、NH3-N含量均高于1.0mg/L、TP含量均高于0.15mg/L、PO4--P含量均高于0.05mg/L,此时浮岛对河道水质的改善效果不佳;2007年11月至08年2月,由菖蒲、鲢鳙鱼、三角帆蚌组合的浮岛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各类生物生长状况良好,对水质有明显的改善效果,浮岛内水体DO含量提高至8.0mg/L以上、SS含量降低至10mg/L以下、TN含量较浮岛外均降低了2.0mg/L、NH3-N含量较浮岛外降低了3.0mg/L、TP含量总体均降低至0.06mg/L、PO4--P含量降低至0.03mg/L;构筑后期(2008年3月),浮岛缺乏必要的人工维护和管理,冬季植物死亡、腐烂,再次释放出N、P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使得人工浮岛处理效果明显降低,造成二次污染,浮岛内水体中各指标含量迅速上升至处理前水平。  相似文献   

8.
根表铁膜在人工湿地磷去除中的作用及基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构建了基质铁含量分别为10.68%、23.52%、44.20%和pH分别为7.0、7.3、7.9的3个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实验系统,在对污水进行5个月处理后,分析了各系统不同区域植物根表铁膜形成量及植物、基质、根表铁膜中磷的分配量,以期阐明植物根表铁膜在人工湿地磷去除中的作用及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5个月的污水处理,3个系统植物根表都出现了明显的铁膜,形成量在15 ~35 g·kg-1(以根干重计)之间,铁膜的形成量受到基质铁含量和pH共同影响,基质铁含量的增加,同时pH不增加或增加幅度较小时,铁膜形成量会相应增加;但若含铁基质材料碱性较强时,基质铁含量增加导致pH大幅增加时,根表铁膜形成量则不随基质铁含量增加而增加3个系统铁膜中磷含量都在20g·kg-1(以根干重计)左右,相差不大,铁膜磷含量受基质对磷的竞争和植物吸收转移影响.各系统中,铁膜单位磷含量远高于植物和基质,并且分配在铁膜中的磷总量既高于植物地上部分也高于地下部分,甚至与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总和接近,表明铁膜在人工湿地中是一个重要的磷吸附截留部位,对人工湿地磷的去除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浮岛植物净化水质效果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人工浮岛对模拟滞流景观水体的水质改善效果,并比较了五种浮岛植物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结果显示,处理7d左右水体TN、NH3-N、TP和COD去除率迅速增加,透明度显著增大,延长处理时间有利于污染物的去除,但植物根系分泌物会增加水体的色度.经45 d处理,鸢尾对TN、NH3-N、TP和COD等污染物的整体去除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人工湿地不同区域基质磷含量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雪莹  种云霄  余光伟  仲海涛 《环境科学》2012,33(11):4033-4039
基质吸附是人工湿地磷去除的主要途径,吸附能力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为了探讨人工湿地运行时内部多样化理化环境对基质磷吸附的影响,以相同基质的无植物和有植物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实验系统为对象,在对人工配制有机污水进行5个月处理后,分析了2个系统不同区域基质中总磷及各主要无机态磷的含量.结果表明,植物系统各部分基质中总磷含量呈现较大的差异,总磷最高的进水区根际基质达0.75 g·kg-1,其次是进水区抖落和出水区根际基质,最低的出水区非根际基质只有0.21 g·kg-1,无植物系统各部分基质总磷含量比较接近,在0.21~0.27 g·kg-1之间,总体来看,植物系统基质总磷含量高于无植物系统;与实验前相比,两系统各部分基质中铁磷、铝磷和钙磷含量都升高,是基质吸附无机磷的主要赋存形式,铁磷和铝磷在两系统不同区域基质中变化特点相似,植物系统进水区根际、抖落基质铁磷、铝磷含量大幅增加,而出水区和无植物系统各部分增加量相对较少;两系统各部分基质钙磷含量升高相对较均衡,但植物系统进水区和出水区根际基质含量也略高于其他部分;两系统各部分基质松散结合态磷和闭蓄态磷含量都比较低;植物根系对基质磷含量具有明显影响,总磷、铁磷、铝磷、钙磷和松散结合态磷含量呈现距离植物根系越近含量越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