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及其控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陈清  余刚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12):616-620
分析了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来源、特征、污染状况等,并阐述了VOCs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介绍了国内外的VOCs污染控制标准,以及源头控制、光催化氧化技术、吸附技术等主要的污染控制对策。据文献统计表明,室内空气中含有大量的VOCs,污染控制标准及源头控制、光催化氧化技术、吸附技术等主要的污染控制对策。据文献统计表明,室内空气中含有大量的VOCs,污染状况相当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亦十分明显,应引起重视。在污染控制策略上,应先从源头加以控制,同时保证室内环境有很好的通风能力,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应用新的污染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2.
本文揭示了农业污染纠纷的内涵,提出处理农业污染纠纷要运用农业技术先行界定,运用监测数据科学鉴证,运用因果关系逻辑推定,同时强化环境管理,疏通综合处理渠道等。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三大学科——环境科学、土壤科学、环境工程,采用内容分析法对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检索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从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危害、治理方法及生物修复技术等方面,重点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和修复技术问题的研究前沿和重点:生物修复技术是土壤污染治理的环境友好技术,微生物修复和植物修复技术结合使用,并加以化学与工程、农艺等其他措施来强化能较好地提高重金属污染修复的效率。并从重金属富集植物、组合修复技术及基因工程技术三方面对未来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周成  梁刚 《山东环境》2001,(5):24-25
本文从排气污染控制技术、清洁燃料、污染管理体系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国际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的进展,这些措施对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一些经验值得我们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高锰酸钾复合药剂强化过滤微污染水质的效能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初步探讨微污染水质对过滤失效的影响及致因,并对高锰酸钾复合药剂(CP)强化过滤微污染水质效能进行研究,试图提出水体污染条件下强化处理的概念。在不同污染水质条件下进行了生产性试验,采用多种常规和强化处理工艺对比的方法研究CP对微污染水质强化过滤的效能。研究中发现:CP强化过滤对微污染水中色度、浊度、藻类和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理想,优于预氯化工艺等工艺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6.
受污染底泥易地处理处置技术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从受污染底泥的形成和危害以及国内外对受污染底泥的研究入手,综述了受污染底泥综合整治技术框架的组成,并对其作了评价。着重讨论了受污染底泥易地处理处置技术方案确定的总体思路和方法,分析了确定受污染底泥易地处理处置技术方案中的疏浚技术、输送技术、预处理技术、去污染处理技术,最终处置与利用技术和污染残余物处理处置技术等技术单元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简要分析了广州市控制摩托车排气污染的相关政策,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控制摩托车排气污染的政策改进建议,为广州市强化对摩托车排气污染的控制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徐州市区空气中有机污染源的调查,分析了市区空气中有机污染状况和原因,提出了加强宏观管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强化污染防治及开展有机监测等方面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抚仙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进入抚仙湖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除了农田建设差和耕作制度影响外,主要原因就是过量旋用化肥,农药。应从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提高污染防治技术和强化污染防治管理3个方面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事件在全国各地频频发生.贵州等喀斯特地区因其特殊的地貌形态、脆弱的生态环境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严重.本文综述了喀斯特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了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提出加强立法和执法,强化对各类工矿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力度,以避免和减少污染发生;对重金属污染严重土壤采用生物修复技术等手段来逐步恢复.  相似文献   

11.
饮用水净化工艺中磷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一种新的微生物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原水中微生物可利用磷(MAP)以及总磷(TP)、溶解性正磷酸盐(SRP)在净水工艺中的去除情况.结果表明,生物预处理、生物活性炭及常规的混凝沉淀砂滤工艺均使水中的MAP、TP及SRP大大降低;生物预处理和生物活性炭对水中MAP的去除效率高于对TP的去除效率;常规处理对原水中MAP的去除率超过90%,TP的去除率在80%以上.臭氧氧化对水中TP和SRP的影响不大,但是使MAP增加.试验原水经过净水处理后,水中可供细菌利用的磷源降低到很低的水平,说明处理后的水中磷源可能成为水中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2.
饮用水中有机物组成及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饮用水中有机物的组成及其去除评价指标,并指出了各类有机污染物对饮用水水质的影响。重点探讨了水中各类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方法:强化混凝、颗粒活性碳、膜过滤、光催化氧化、臭氧一生物活性炭及生物预处理技术等。最后总结了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缺点,为选择合适的去除有机污染物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生物接触氧化法作为城市给水工程生物预处理工艺,近年来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实际应用。本文对给水生物接触氧化法预处理工艺中常用的两种曝气系统(微孔曝气器曝气和穿孔管曝气)作了简单介绍,并结合中试试验和工程实践对这两种不同曝气系统作了充氧性能、系统造价、运行成本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在实际污水处理厂生物池曝气系统应用中,采用微孔曝气器的曝气系统优于采用穿孔管的曝气系统。  相似文献   

14.
淮河(蚌埠段)饮用水源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生产性试验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为了探索饮用水生预处理的可行性,进行了国内第一家生产规模饮用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装置试验,试验表明,在水气比1:1,滤速3.6-6.0m/h时,生物预处理对水源水中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率分别为13.6%-20.5%,70%-90%,影响生物预处理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溶解氧和温度。  相似文献   

15.
在常规水处理工艺前增加生物预处理工艺,研究接触氧化沟和BAF分别作为混凝沉淀工艺的预处理工艺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原水石油类含量平均值为0.19mg/L,在三氯化铁投加量80mg/L时,接触氧化沟+常规混凝沉淀出水石油类含量平均值为0.07mg/L;BAF+常规混凝沉淀出水石油类含量平均值为0.039mg/L。结果表明,BAF作为给水生物预处理工艺对石油类污染物的去除能力优于接触氧化沟工艺,实验期间其后续混凝沉淀出水达标率为86.7%。  相似文献   

16.
利用MBBR预处理、常规处理及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组合工艺I型和预臭氧氧化、常规处理及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组合工艺II型,对郑州段黄河水进行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去除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臭氧投加量均为1mg/L的条件下,两种组合工艺对高锰酸盐指数、UV254和三卤甲烷生成势TFMP都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能提供安全的优质饮用水。  相似文献   

17.
水葫芦气囊预处理黄姜皂素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用水葫芦的气囊对皂素生产废水进行预处理的效果,通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干燥的水葫芦气囊在吸附处理综合皂素废水后COD降低率为20%.经水葫芦预处理吸附后皂素废水可生化性提高,厌氧反应产气速率提高1.5倍左右.经过吸附处理后的水葫芦自身的产气效率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印染废水处理工艺改进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湘潭纺织厂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对其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改进。采用“二级生物接触氧化 砂滤 活性生物炭”工艺后 ,废水经其处理 ,水质各项指标超过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水质可以完全回收利用 ,废水处理成本下降 1 3左右。  相似文献   

19.
污染水源水的生物预处理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在处理污染源水时,所提供的自来水水质已不能满足要求,其工艺改革势在必行。根据近年来国内在污染源水的生物预处理方面取得的成果,通过比较、分析,指出传统工艺的不足之处及生物法预处理的优点,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分析结论是,污染源水的生物法预处理是一种经济有效且无副作用的方法,其本质是水体天然自净过程的人工化,对NH3-N、酚和有机物,具有较满意的去除效率。  相似文献   

20.
Four sampling campaigns were conducted in two years to understand the fluctuation of N-Nitrosamines (NAs) and their precursors in one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plant (DWTP) in East China in different seasons. This water supply system has been facing several nitrosamine challenges related with source water, including the switch of water source, high concentration of ammonium, formed NAs and NA formation potential (FP) in source water. Besides, the use of ozonation in the DWTP and chloramination in networks will increase the NDMA concentration in tap water.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he bio-pretreatment was applied in this DWTP to decrease the concentration of ammonium and NAs. The following biological activated carbon (BAC) will neutralize the nitrosamine increase brought by ozonation. The use of free chlorine in disinfection process will also decrease the NDMA formation compared with chloramination. The results will benefit other cities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with similar impacted water sour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