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临时用地复垦是一门新兴应用技术,加强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的建后复垦技术研究,对改善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京大高速公路山西段为例对临时用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技术方法以及实际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高速铁路在正线、站场等永久用地建设同时,也占用一定数量的临时用地。受特定服务半径和施工条件限制,临时用地占用耕地难以避免,而因重载荷、强硬质的使用特征,部分临时用地类型农用复垦技术难度大、经济代价高。研究在总结高速铁路临时用地类型与土地破坏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临时用地复垦利用分析框架,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土源、弃渣场地等因素限制,制梁场等临时用地复垦为耕地困难较大且投资过高,而建设用地方向复垦则较为适宜。考虑到与土地管理政策相衔接,研究提出应将临时用地选址及其复垦适宜性评价纳入项目永久用地报批程序,并加强临时用地的选址控制、规划审批控制、工程破坏控制和复垦利用控制。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用地复垦技术及其效果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实际调查,分析了高速公路临时用地分布和破坏程度,据此提出了公路建设中对临时用地的复垦原则,探讨了用地复发肝技术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铁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铁路运营里程快速增加,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但受行业特点、线路规划、功能设计、土地管理等因素的影响,既有铁路用地中存在一定数量的低效利用或废弃闲置土地。由于铁路用地具有公益性、无偿划拨性、使用无期限性等特点,在当前支持盘活现有铁路用地、鼓励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背景下,根据既有铁路用地的利用性质及设计功能的发挥情况,在对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低效(闲置)铁路存量用地的资源条件和利用态势提出优化开发途径,结合潜在利用方向进行综合潜力评价,进而提出综合开发利用策略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研究以建设用地改造方向为重点,选取南京市区范围内4宗低效(闲置)铁路存量用地进行案例分析,以期为开展低效(闲置)铁路存量用地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分析思路,对推进铁路存量用地的合理开发、有效利用提供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优先发展卫星城镇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加,加剧了交通、能源、卫生、环境等一系列自然矛盾和社会矛盾。通过分析中国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及其弊端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借鉴发达国家城市规划的先进理念,限制主城区发展、优先建设卫星城镇,以解决城市发展矛盾、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卫星城镇建设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保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体现,是未来设计发展的基本趋势。本文探讨了铁路工程设计中生态环保设计原则,分析了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并对环保设计措施提出了建议,以此提高设计质量,实现铁路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应用谢高地等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分析了1995~2005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并进一步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和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总人口数、GDP和城市化水平三个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和敏感性。结果表明:①1995年以来福建省耕地、林地、草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减少,而园地、建设用地、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明显增加,由于前者大于后者,因而导致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降低;②福建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与总人口数、GDP和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压力和负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牺牲一定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代价而获得的,1995~2005年其大小平均为0.697×108元/年;③福建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展3个因素均缺乏敏感性;结合系统科学的观点,在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组成的复合系统中,生态环境是复合系统的序参量,对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予以更大的重视。相对来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人口增长最为敏感,其次为城市扩展,而对经济发展的敏感性最弱。11年来福建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总人口、GDP、城市化水平的敏感性程度分别增加了24.45倍、39.67倍和23.67倍,表明在获取相同社会经济发展份量时,逐年所付出的生态环境代价在急剧升高。  相似文献   

8.
铁路建设项目一直是建筑建筑业中的核心建筑之一,同时也是对生态环境破坏力最大的建筑之一。为降低铁路建设项目施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相关政府、相关铁路建设管理机构及相关施工单位,对铁路建设提出很多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对此,本文将根据铁路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保护在铁路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日渐突出,面临生态风险.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转型的主题之一.广西在适应这一转型、努力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建设"美丽广西"的过程中,"五位一体"整体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均衡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应积极反思工业文明发展进程中社会结构失衡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非持续发展现实困境,科学认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积极探索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联动发展,协同推进广西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城市转化的过程。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业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增大,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转变。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水平。2011年12月,中国社会蓝皮书发布.中国内地的城市化水平突破50%,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关键阶段。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无序扩张,城市的基础设施跟不上,环境保护建设不完善,必然会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旅游用地是土地的一种利用形式,随着旅游用地的持续开发和利用,经常出现对生态或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同时也使得旅游用地与生态环境的联系日益紧密,旅游用地的建设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完整和保护,同时生态环境的质量也直接反映出旅游用地的层次,决定着旅游活动的成败。然而旅游用地与生态环境之间是怎样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呢?从这一问题入手,深入理解旅游用地和生态环境的含义,探寻旅游用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针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和矛盾等问题进行分析,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实现两者之间共同的发展提出良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环境生物学     
X171 9902072生态区划的原则及其特征/刘国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科学进展/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1998,6(6)一67~72环信X一4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全球和区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维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觅待解决的间题。这就要求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细致地研究,进而划分不同的区域,提出生态环境的整治方案,这正是生态区划的研究内容。本文对生态区划的目的、原则和依据、划分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生活需求的不断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应对,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对社会经济产生直接影响的就是能源问题,能源的短缺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需要构建新的能源体系来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简要探析了电力新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希望能够为相关的从业者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闽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本损失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群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地关系矛盾的加剧,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下降。为了量化城镇化对自然资本产生的变动,揭示人类资源消耗过程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机制,以快速城镇化的典型区域——闽三角城市群为例,运用能值分析方法与GIS技术,分析了2000-2015年闽三角城市群可更新资源时空演变特征,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价值演变规律以及土地转化过程中的自然资本损失。研究结果表明:(1)闽三角城市群可更新资源在时间上呈波动减小趋势,空间上自沿海区域向内陆区域逐渐升高;(2)高环境质量等级中城镇用地面积占比呈显著增加趋势,由0增加到10.63%,人类活动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价值的损失逐渐上升;(3)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城市空间扩张,使部分自然用地与农业用地转化为城镇用地,转化过程造成的自然资本损失总量为1.27×1022 seJ,货币价值超过6.30×109元。研究有助于完善城镇化影响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为城市群或区域生态环境管理与修复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边境贫困县的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与脱贫攻坚事关边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大局。论文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州县为案例研究区域,以2011年和2016年高分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探讨该县近年建设用地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龙州县主要建设用地的增幅达10.08%,其中城镇用地、农村宅基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和旅游设施用地的增量分别占建设用地增量的37.74%、25.48%、20.96%、15.49%和0.33%;2)县城涉及的龙州镇、上龙乡建设用地增加较快,边境口岸城镇的建设用地增速也较快;3)从建设用地扩展模式来看,县城龙州镇为填充式扩张,其他乡镇为边缘式扩张;4)城镇发展提速、农民新房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交通设施建设是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驱动因素,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化落实、边境贸易活动的不断增多,是重要的政策驱动力。研究建议:深化落实贫困县建设用地倾斜政策,针对贫困县的建设用地,在省市层面要明确总量、增加流量,在县域层面要用好增量、优化布局、提高效率,切实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6.
与公路、航空运输相比,铁路运输运能大、保障性和安全性高、直接产生的空气污染轻。但铁路建设与运营过程中存在着占地、噪声污染、对环境敏感区有不利影响等诸多问题。当前,我国铁路建设已进入大规模、高速度的发展时期。综合分析其环境问题,提出管理对策与技术措施,对完善我国铁路行业环保、减轻生态环境压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福建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大规模发展的双重压力下,农村生态环境的形势日益严峻。本文分析了福建农村与农业发展过程中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归结了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依据农村生态环境的内涵和特征、农村环境保护理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构建了福建农村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该指标体系的建立能够为福建农村生态环境进行定量测度和评价以及为农村生态环境预警系统奠定基础;进一步深刻了解当前福建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为福建农业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增加深度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8.
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备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加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设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型社会。对此,本文分析了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与治理修复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策略,以期促进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推动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边境贫困县的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与脱贫攻坚事关边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大局。论文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州县为案例研究区域,以2011年和2016年高分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探讨该县近年建设用地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龙州县主要建设用地的增幅达10.08%,其中城镇用地、农村宅基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和旅游设施用地的增量分别占建设用地增量的37.74%、25.48%、20.96%、15.49%和0.33%;2)县城涉及的龙州镇、上龙乡建设用地增加较快,边境口岸城镇的建设用地增速也较快;3)从建设用地扩展模式来看,县城龙州镇为填充式扩张,其他乡镇为边缘式扩张;4)城镇发展提速、农民新房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交通设施建设是建设用地扩张的直接驱动因素,近年来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化落实、边境贸易活动的不断增多,是重要的政策驱动力。研究建议:深化落实贫困县建设用地倾斜政策,针对贫困县的建设用地,在省市层面要明确总量、增加流量,在县域层面要用好增量、优化布局、提高效率,切实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半城市化地区是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类型地域,伴随着剧烈的土地利用竞争和矛盾,土地利用变化迅速的特征。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分析了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发现1987-2007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强度持续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增加,农用地和淡水水域面积减少。矩阵转移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未利用地、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农村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由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化而来,农用地是城市化过程中最容易受到侵占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变化与非农业人口、总GDP,第二产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利用外资、房地产投资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是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农用地面积变化与非农人口、总GDP、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实际利用外资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集美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土地利用政策、经济结构调整、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