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     
《民防苑》2014,(12)
正近50万例12月1日,是第27个世界艾滋病日。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国强介绍说,中国自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截至今年10月底,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已达49.7万例,死亡15.4万例,目前中国艾滋病疫情保持在低水平流行,但青年学生  相似文献   

2.
《民防苑》2003,(1)
艾兹病的医学全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它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据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当年11月26日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02年全世界已有3lO万人死于艾滋病,新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人数约有500万,全球现有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4200万人,其中妇女1760万,15岁以下儿童270万,这些感染者和病人  相似文献   

3.
2005年中国自然灾害比较严重。洪涝、台风、旱灾、冰雹、地震、雪灾、低温冷冻、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全年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2475人死亡,紧急转移安置 1570.3万人,例塌房屋226.4万间,因灾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42.1亿元。与近几年相比较,2005年紧急转移安置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为5年来的最大值,因灾死亡人数仅小于2001年,因灾倒塌房屋仅次于2003年的淮河大水灾。  相似文献   

4.
《灾害学》1995,(1)
近30年来世界灾害经济损失增加了30倍据最新资料研究,从1965年至1992年,全球共发生4653次自然灾害(造成10人以上死亡或100人以上受灾的自然灾害统计在内),灾害死亡360万,受灾人口30亿,直接经济损失达3400亿美元。近30年来,自然灾...  相似文献   

5.
珍惜生命     
案头有这样一份资料,2003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66.7万多起,死亡人数约10万余人,是5年前30万起的一倍多,比5年前死亡近7万人的幅度明显上升。平均每天有285人在车轮下丧生,相当于每天从空中摔下一架大型客机。  相似文献   

6.
陈洪玲  邹明 《灾害学》1991,6(4):67-70
1990年,我国自然灾害除台风、雪冻灾外,其它灾害与上年相比均偏轻。经核定,1990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5.7亿亩,其中成灾(减产3成以上)面积2.6亿亩,绝收面积5000多万亩;全国有2.9亿人受灾,其中成灾人口1.8亿,因灾被迫转移安置579万人,  相似文献   

7.
白渝 《防灾博览》2002,(6):26-27
自从1981年世界上发现艾滋病以后,全世界就开始了与该病进行顽强的、马拉松式的斗争。20年过去了,除发达国家被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在减少外,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贫困国家,被艾滋病夺去生命或被感染的人数仍在迅速上升。同时,因艾滋病失去父母、失去家庭的孤儿也正成为联合国讨论次数最多的问题之一。 如今已是数字化时代,让我们也用数字向读者介绍一些有关艾滋病的情况: 1981年世界发现了第一批艾滋病患者。 1981—2002年世界艾滋病患者人数约4990万,死亡2000万。到2020年将有7000万人死于艾滋病。 全球有年轻艾滋病患者1250万,约1/3人不到25岁,其中每  相似文献   

8.
数字     
《民防苑》2014,(7)
正6起据国家安监总局网站消息,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6月20日通报2014年以来6起煤矿重大事故。通报称,全国煤矿事故总量、较大以上事故、重大事故下降,未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好转。但3月下旬以来接连发生了6起重大事故,较大、重大事故起数有抬头趋势。2?284人据民政部6月17日印发的《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共造成3.9亿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2 284人,紧急转移安置1 215万人次,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 808.4亿元。  相似文献   

9.
王涛 《防灾博览》2007,(3):17-18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已进入公共危机的高发、频发阶段,各类公共危机事件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2003年,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元,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损失500亿元,总损失约6500亿元。2004年,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总损失为4550亿元。  相似文献   

10.
知识窗     
《民防苑》2003,(1)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一和名勾“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导致的疾病。它可以侵袭人的免疫系统,即侵袭人体抵抗各种外来感染的自然防御系统,逐渐降低并最终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受到病毒的严重破坏,以至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为艾滋病病人。随着人体免疫力的降低,人会越来越频繁地感染上各种致病微生物,而且感染的程度也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会因各种复合感染而导敏死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中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传染性。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平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的人数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调查显示,灾害后果如此严重,与民众的防灾意识淡薄有很大的关系。我国46%的民众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6.6%的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国外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对民众的防灾教育。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我国遭受较严重的自然灾害,造成较为严重的人口伤亡。截至8月9日,全国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1699人,失踪415人,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生因灾人口死亡(失踪)现象。与2000年以来历史同期相比,本年度因灾人口死亡(失踪)情况明显偏多,且具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3.
《灾害学》1989,(3)
我国是一个灾多灾重的国家,每年都有水、旱、地震、风、雹、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发生。全国约有一半以上人口和占全国总产值三分之二以上的工农业处在洪水和其他灾害的威胁之下。一般年份,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7亿亩,成灾面积(减产3成以上的播种面积)近3亿亩,因灾少收粮食近200亿公斤,因灾倒塌房屋300万间左右;仅此两项,年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左右。每年受灾人口2亿多,除地震灾害外,每年因灾死亡5000—  相似文献   

14.
地震是一种不分国界的全球性自然灾害之一。据有关资料报道,本世纪全世界因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160万人,近50年粗略统计,经济损失已超1000亿美元,居各种自然灾害之首。目前世界上有三分之一大城市和人口高度集中的重要地点位于地震活动带上。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地震学家B.Bllham最近研究了本世纪末全世界100个人口超过200万的大城市,发现有40%的大城市位于板块边缘200km范围,或紧靠曾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到2035年将有6亿人口生活在这些城市里。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是研究地震灾害对策。  相似文献   

15.
闵骞 《灾害学》1995,10(3):70-75
1994年江西省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风雹灾害和洪涝灾害,受灾面积近44万ha,受灾人口1144万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63亿元,系全国重灾省份之一.本文对其中的三次主要自然灾害的灾因、灾情及减灾中的问题、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灾害学》1999,(1)
1998年,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部分地区先后发生了雪灾、地震、干旱、风雹、沙尘暴、凌汛、低温冷冻和暴雨洪涝等灾害。特别是入汛以来,长江出现了继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的洪水,嫩江、松花江流域出现超历史的特大洪水,许多省区重复受灾,造成严重损失。经有关部门年终核定,1998年全国共有3.5亿人(次)受到各类灾害影响,因灾死亡5511人,紧急转移安置2082.4万人(次);倒塌房屋821.4万间,损坏房屋662.5万间;农作物受灾5014.5万hm2,成灾2518.1万hm2,绝收761.4万h…  相似文献   

17.
强烈地震给人类造成的灾难是巨大的。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死于地震的人多达260余万,占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死亡总人数的58%以上。地震对城市的破坏更为严重。唐山地震中仅民用建筑倒塌和严重破坏的就有65万余间,1050余万平方米,城市建筑破坏高达96%。这次地震共死亡24.2万人,伤16.4万人,分别占我国解放以来11次7级  相似文献   

18.
地震是自然灾害之首,仅“5·12”汶川特大地震瞬间就夺去了近9万同胞的生命,伤亡总数近4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万多亿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9.
我国交通部的统计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因驾驶员酒后驾车所导致的交通事故平均每年有25万余起,造成约5万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近13亿元。为了防范酒后驾车对人们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从8月15日起,中国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能避免干旱、洪水、飓风、暴风雪、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由于能造成灾区居民伤亡、疾病和精神创伤,因此,也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据全球统计,需要国际救援的自然灾害几乎每周都有发生。一年须支付的国际救灾款项达10亿美元。美国本世纪70年代就发生了13093次灾害,使7169人死亡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