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防灾博览》2014,(4):6-6
2014年7月11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在京组织举行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C星在轨交付仪式。 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C星为我国首颗民用合成孔径雷达卫星,也是国际上首个提供S波段微波成像数据的卫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动态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2.
于海琴 《民防苑》2009,(4):11-11
近日,美国一颗通信卫星与俄罗斯一颗已经报废的卫星在太空中相撞。卫星撞击事件产生了大量太空垃圾,可能会对国际空间站安全造成威胁。目前科学家在探讨有效清理太空垃圾的方法,以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3.
1月17日,第3颗北斗导航卫星升空,中国版的GP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北斗二号卫星导航  相似文献   

4.
前后脚两条新闻,一条说:9月1日,浙江大学毕业生、乙肝病毒携带者雷闯经过多年抗争,终于拿到全国第一张食品行业"健康证",这似乎表明针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坚冰"得以消融。时隔九天,另一条消息,28岁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小廖(化名)被告知,他在北京市疾控中心办理食品行业从业健康证的申请遭到驳回。这让中国乙肝病毒携带者激动的泪还没擦完,就转为失望和愤怒,着实被折腾了一把。当然,他们面临的主要折腾是来自于上学、就业中的歧视,这种歧视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纯属瞎折腾。折腾了这么多年,也该有个说法了……  相似文献   

5.
鲍择 《防灾博览》2004,(5):22-23
19世纪70年代美国芝加哥有居民35.5万人。芝加哥河把该市分为3个区——西区、南区和北区。在经历了1871年夏天的大旱和酷暑之后,进入秋季的9月又是滴雨未下。极度干燥的各种物品处于见火就着的状态。仅10月份的第一个星期,这里就发生火警30次,10月7月晚该市西区发生一场火灾,造成75万美元的损失。10月8日晚8时  相似文献   

6.
文摘     
《民防苑》2014,(11)
正日本将研顶级侦察卫星监视中国性能直逼美国日本正在朝着具备完整作战体系的方向不断加速。据《日本经济新闻》10月13日报道,日本政府公布未来对地观测卫星计划,新一代光学侦察卫星的分辨率将从目前的60厘米提高到25厘米,性能仅次于美国的军用光学侦察卫星。美国可利用日本的卫星侦察中国、朝鲜的举动,而日本则可借助美国的成熟技术,发展导弹预警、电子侦察等卫星,完善其卫星种类,并降低研发的风险和成本,或者在利用美国的卫星情报方面,获得更  相似文献   

7.
关注小天体     
我们太阳系除了九大行星和48颗天然卫星(地球1颗,火星2颗,木星16颗,土星20颗,天王星5颗,海王星3颗,冥王星1颗)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小行星(已正式命名编号的有近3000颗),它们组成一支浩浩荡荡的军团,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彗星和流星体,散布在广袤无垠的太空中。据估计,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肉眼可见的流星(陨石)大约有2000吨,加上肉眼难以察觉的小流星及宇宙尘埃,则可高达20万吨。我们的地球几乎天天在风沙(宇宙的大小沙尘暴)中穿行。我国古代对流星雨的观测记录非常丰富,记录最多的一  相似文献   

8.
正NASA在2015年12月发射Kent Ridge 1号卫星到低地球轨道。这颗78公斤微卫星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整个亚洲的灾害监测和缓解。Kent Ridge 1号卫星通过两个板载的高光谱成像系统和一个高分辨率摄像头,在低地球轨道拍摄遭遇自然灾害的地球图像。Kent Ridge 1号卫星将依赖于安装在卫星的顶部和底部的四个星  相似文献   

9.
环境减灾A、B星是我国首次发射的专门用于灾害监测与评估业务的两颗光学小卫星。作为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建设的重要组成,A、B星的发射标志着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组网的正式开始,也标志着我国灾害遥感监测评估有了稳定数据源。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A、B星分别搭载了多光谱成像仪、红外相机和超广谱成像仪,最大观测幅宽达到700 km,最快重返周期小于48 h。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具备宽视场覆盖、高重访频率、多谱段观测的特点,因此星座卫星多传感器的综合应用适合雪灾、洪涝灾害等大范围灾害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在介绍环境减灾A、B星有关性能指标和参数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减灾A、B星数据在2008年10月26日至28日西藏雪灾中的应用情况,对卫星数据在雪灾监测与评估业务中的应用能力和技术路线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并建立了环境减灾A、B星在雪灾范围评估、风险预警与灾情评估的技术路线,以期为开展雪灾监测评估应用、尽快发挥减灾应用效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吕春 《防灾博览》2010,(6):65-67
战争总是伴随着人类的演化和发展。20世纪40年代,原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原子弹的问世,震惊了整个世界。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23万鲜活的生命灰飞烟灭。从此,核灾难、蘑菇云成为人类最恐怖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地球各种灾难不断。地震、火山喷发、洪水、泥石流、大火、雪灾、大旱、高温、飓风……频发肆虐,至少夺去将近26万条生命,超过了过去40年来因遭遇恐怖袭击而死亡人数的总和,是自1976年以来遇难者最多的一年。美国联邦救难总署署长傅格特惊呼:灾难"仿佛是接踵而至,一波一波地袭来,‘百年一遇’一词在2010年失去意义。"美国媒体把2010年称之为"地球反扑年"。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地球各种灾难不断。地震、火山喷发、洪水、泥石流、大火、雪灾、大旱、高温、飓风……频发肆虐,至少夺去将近26万条生命,超过了过去40年来因遭遇恐怖袭击而死亡人数的总和.是自1976年以来遇难者最多的一年。美国联邦救难总署署长傅格特惊呼:灾难“仿佛是接踵而至.一波一波地袭来,‘百年一遇’一词在2010年失去意义。”美国媒体把2010年称之为“地球反扑年”。  相似文献   

13.
媒体观点     
《民防苑》2011,(2)
美国公布巨型无人机试飞与歼-20进行舆论对冲1月11日,中国歼-20隐形战机的首飞在全世界刮起了一股歼-20热潮。惊呼之后,人们注意到,同样是在11日,美国媒体曝出,从前一周开始,美国军方就在秘密地测试一款新型的无  相似文献   

14.
<正>《科学·转化医学》杂志近日载文称,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快速、高灵敏且便宜的新型检测工具,不仅能直接检测到蚊子体内和人体体液中的寨卡病毒,还能区分寨卡病毒的非洲株和亚洲株,可更有效地追踪寨卡病毒的传播。寨卡病毒是一种虫媒传播病毒,与登革热、黄热病和西尼罗河病毒同属。寨卡病毒属于单链RNA病毒,分为亚洲系和非洲系两大谱系。感染后常见  相似文献   

15.
<正>战争总是伴随着人类的演化和发展。20世纪40年代,原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原子弹的问世,震惊了整个世界。1945年,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23万鲜活的生命灰飞烟灭。从此,核灾难、蘑菇云成为人类最恐怖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6.
《灾害学》1998,(2)
今年世界减灾日是10月14日,主题是"防灾与媒体",口号是"预防从信息开始"。为什么把信息和媒体做为今年世界减灾日的主题?把媒体做为今年世界减灾日的主题,是希望媒体成为推动防灾工作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发挥社会的现代化功能,就必须依赖于信息的准确、快速交换。在受自然灾害威胁的社会,两者的关系更加紧密。在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受到威胁时,信息的准确、快速传输对于各级决策非常重要。要减少灭害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全球防灾意识的高低,以及对信息的应用和传输能力。从这种意义上说,信息处理(包括信息收集、产…  相似文献   

17.
记住5·12     
《民防苑》2009,(5)
去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这是继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灾难。突如其来的地震,不仅在瞬间震倒了数以万计的房屋,更加令人痛心的是造成了6.9万余人遇难,近1.8万余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  相似文献   

18.
据美国《商业周刊》10月24日报道,如果欧洲计划中的全球定位卫星网络“伽利略”被中国等国家利用来对付美国,美国可能攻击该卫星系统。美军已制定了一份详细的作战计划,“在必要时”摧毁欧盟未来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的卫星。一时间,航天领域的竞争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话题。美国的威胁没有令欧洲动摇美欧官员曾在英国伦敦召开了一次专门会议,讨论有关“伽利略”系统的问题。会上美国官员要求欧盟方面作出让步,“不要损害美国的利益”,但遭到对方的拒绝,双方曾发生激烈的争吵。美国代  相似文献   

19.
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用于实战的原子弹,这颗核弹以雷霆万钧之势,使广岛瞬间成为一片废墟。随之出现了大批烧伤和以恶心、呕吐、腹泻、皮肤发斑、脱发、咽部溃疡、全身出血为表现的一次和二次放射症死伤者。 随着死亡者的不断增多,那些焚化和腐烂的尸体,以及由核裂变产生的气体,在广岛空气中散发着一股股令人窒息的恶臭。此时的广岛,医务人员很少,  相似文献   

20.
《防灾博览》2014,(6):8-9
2014年11月14日,由中国地震局、中国国家航天局和意大利空间局联合主办的“中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俄罗斯、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相关领域的100余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实施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对建设地震立体观测体系、探索地震孕育和发生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