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几种脱水设备的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对一种新型螺旋式污泥脱水机在焦化废水过程中污泥脱水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污泥水是污水处理厂污泥浓缩、稳定、脱水等环节产生的废水,具有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的特点.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污泥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光谱特性.污泥水荧光性DOM(FDOM)可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划分为6个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蛋白质组分C1(275/355 nm)、C4(235/350 nm)和C6(275/305 nm),及类腐殖酸组分C2(250,340/440nm)、C3(320/380 nm)和C5(250/465 nm).重力浓缩和机械浓缩污泥水中COD与所有类腐殖酸组分均正显著相关(P0.01),类蛋白质组分对其影响不大.离心脱水污泥水中组分C1、C4和C5含量明显上升.深度脱水污泥水中FDOM荧光峰位置和强度与其它污泥水存在显著差异,C3和C6分别较离心脱水污泥水升高15.63和7.30倍.与浓缩污泥水相比,离心脱水污泥水中多糖和腐殖酸吸收峰增强,而深度脱水污泥水中蛋白质大量释放,金属离子会与腐殖酸和蛋白质络合引起DOM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3.
对污水处理厂污泥机械脱水滤液进行了循环利用研究.将滤液与剩余污泥(mlss≤13000mg/l)按1比4的比例均匀混合,然后加入到沉淀器中进行重力浓缩试验,结果表明:它能够改善污泥的浓缩脱水性能,加快污泥的沉淀速度,增大浓缩污泥的浓度;生产运行数据分析显示:污泥脱水滤液与剩余污泥混合液进入浓缩池后,上清液更加清澈,污泥的固体负荷率显著提高,这既可降低污泥的处理成本,亦可减少污泥处理系统的基建投资,为污泥处理系统的工艺优化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滤液循环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污水处理厂污泥机械脱水滤液进行了循环利用研究。将滤液与剩余污泥(mlsss≤13000mg/l)按1比4的比例均匀混合。然后加入到沉淀器中进行重力浓缩试验,结果表明:它能够改善污泥的浓缩脱水性能,加快污泥的沉淀速度,增大浓缩污泥的浓度;生产运行数据分析显示:污泥脱水滤液与剩余污泥混合液进入浓缩池后,上清液更加清澈,污泥的固体负荷率显著提高,这既可降低污泥的处理成本,亦可减少污泥处理系统的基建投资,为污泥处理系统的工艺优化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日益增长的农村污水设施剩余污泥已成为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开展面临的新难题,农村剩余污泥适合采用多台污水设施共用车载式剩余污泥脱水设备进行脱水后收运集中处理,而农村道路的宽度和限高以及污水设施与道路间的距离等是主要的限制因素,因此急需研发适合农村作业环境的小型车载式剩余污泥脱水关键技术与设备.本研究的车载式剩余污泥脱水通过主要脱水设备负压运行方式,有效减小设备的尺寸,设备外观尺寸为5.995 m×1.905 m×2.56 m,吸污管道50 m.结果表明:可适应农村的作业环境,满足90%以上的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使用.该设备行驶油耗7.2 L·h-1,工作油耗1.88 L·h-1;脱水后的污泥含水率80%左右.模拟案例表明,车载式剩余污泥脱水设备脱水收运方式比不脱水直接收运方式每台户用小型设施每年可节省污泥收运费103.3元,在一个安装了4400台小型污水设施的农村区域,每年可节省污泥收运费约45.5万元.  相似文献   

6.
污水处理中污泥处理技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中含有不同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其处置以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为目的,经浓缩和脱水后,视不同情况采用焚烧、填埋和资源化等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7.
张冰莹 《环境保护》1991,(2):29-29,6
前言污泥处理是污水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对污泥的处理多采用机械压滤、真空过滤等方法。这些方法投资高、耗用动力大、操作复杂,因而许多单位不愿或无力进行污泥的处理,致使污泥随地排放,造成二次污染。几年来,经我们积极进行探索,研制成功了一种新的污泥脱水新方法,即重力吸附脱水法,  相似文献   

8.
酱油污水污泥脱水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酱油污水污泥的脱水性能及絮凝剂的利用率,降低污泥的处理成本,实验考察了酱油污水污泥的含水率、丝状菌、厌氧时间和pH等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明确对其进行机械脱水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机械脱水前浓缩污泥适宜的含水率为97%,此时,调质后的污泥有最低的比阻和最高的药剂利用率,最佳用药量与干泥的质量比小于0.3%;丝状菌的数量和长度可以影响污水污泥中水分的存在形式,并改变污泥的脱水性能;在厌氧过程中,污泥的ρ(还原糖)和污泥脱水性能有较强的相关性;当pH接近污泥的等电点时,污泥的比阻变小.   相似文献   

9.
污泥浓缩脱水是城镇污水厂节能降耗的一个重要环节,提高剩余污泥浓度并优化污泥絮凝剂投加量利于污泥的浓缩脱水。在维持曝气区污泥浓度稳定的工艺控制中,根据日常污泥沉降比试验,确定沉淀区最大污泥浓度,再通过物料衡算及沉淀区池面观察情况与出水SS,确定最小污泥回流比,以获得最大的回流污泥浓度,改善污泥的浓缩脱水。通过试验确定不同污泥浓度下PAM高分子絮凝剂的最佳投配率,以控制絮凝剂的动态投加,优化污泥浓缩脱水过程中的絮凝剂投加量,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一、概述 1985年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二期工程上马,增加约60000吨废水排放量,为此废水处理量大增。除增设废水处理装置外,污泥脱水装置也相应增加。在原来的真空转鼓过滤脱水机基础上,特从国外引进一套带式压滤污泥脱水装置。该装置(图1)具体包括带式污泥压滤机2台;捣碎机3台;污泥泵3台;冲洗泵3台;增压泵2台;抽气机2台;全自动加药装置1套;皮带输送机1台;电  相似文献   

11.
废弃泥浆对大豆有机物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大豆种子的盆栽实验,验证了大庆油田所用的水基泥浆对大豆中有机污染物含量的贡献,证明了农作物对石油总烃和酚类物质有较强的吸收作用,说明石油总烃、酚类物质和石油芳烃3种有毒有机物在大豆种子中有一定的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钻井废弃泥浆随钻(边钻边处理)处理技术应用的过程及效果。现场应用情况表明,钻井废弃泥浆随钻处理技术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钻井废液处理技术,在钻井工程施工过程中可以减少临时土地占用、减少土壤污染、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13.
用赤泥做主要原料掺杂粉煤灰、膨润土、碎玻璃等制备了用于除尘脱氮柱状催化剂载体材料,考察了材料配比、烧结温度、保温时间等操作条件对材料气孔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为(1 025±25)°C,保温时间为1.5 h时制备的材料达到最优,其强度是40MPa~50 MPa,孔隙率是50%~60%。透反射显微镜显示催化剂载体气孔呈圆孔蜂窝状结构。  相似文献   

14.
赤泥及赤泥水泥的放射性水平与其致公众剂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昆山 《环境科学》1992,13(5):90-93
本文报道了铝企业中的工业废渣——赤泥及赤泥水泥的天然放射性水平。赤泥所致空气吸收剂量率平均为25.9×10~(-8)Gy·h~(-1),赤泥中的~(226)Ra、~(232)Th和~(40)K的平均比活度分别为477、705和153Bq·kg~(-1).赤泥水泥中的~(226)Ra、~(232)Th和~(40)K的平均比活度分别为202、211和140Bq·kg~(-1);赤泥水泥建造住宅致公众室内剂量当量在2.65~3.49mSv·a~(-1)之间,在混合建材中致公众的附加年有效剂量当量为0.25mSv·a~(-1)。  相似文献   

15.
巢湖清淤合肥项目区域污染底泥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概述巢湖清淤合肥项目区域污染底泥调查的目的和方法,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调查研究表明:巢湖污染底泥的分布特征符合湖泊沉积学原理,底泥中污染物浓度的垂直分布特征为:严重污染层〉污染过渡层〉正常湖泥层,巢湖污染底泥清淤是改善水质和恢复湖区生态的重要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6.
疏浚淤泥的固化处理技术与资源化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疏浚淤泥的工程特性及其资源化利用的可行途径,着重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淤泥固化处理方法(即物理脱水固结、高温烧结和化学固化)及各自存在的优缺点和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应因地制宜地采取经济、合理的固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处置疏浚淤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国氧化铝行业日益严重的赤泥排放及堆存污染防治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赤泥产生、综合利用和堆存的环境管理现状,总结分析了目前赤泥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用蒸汽处理的方法,将原油与泥土分开加以充分利用或排放,从根本上解决油泥污染农田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某定向钻工程中黏土层、细砂中砂层、粉砂合砾地层泥浆的配制工艺及斜孔段、水平孔段、扩孔段、回拖段施工过程泥浆性能的调整方法。简述了该穿越工程泥浆的混配、回收及处理应注意的若干事项。实践表明,该水平定向钻穿越工程施工质量较好,其安全与环保工作也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佛山水道概况、水体功能及水污染现状,对底泥污染物释放影响佛山水道水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底泥环保疏浚方案并进行了比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