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我国邀请,联邦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韦斯海德教授于九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到大连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参观、访问。对如何利用小型底栖生物开展海洋监测、调查这一国际上最新课题进行了学术交流。韦斯海德教授是国际上知名的小型底栖生物专家,尤其在微型多毛类的研究方面造诣很深,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生物发育进化、形态分类等  相似文献   

2.
2005年7月对福建东部沿岸底栖生物进行调查采样分析,共发现物种46种,包括软体类、甲壳类、多毛类、棘皮类、腔肠类5种类型,其中软体类的棒锥螺在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上都占优势.结果表明福建东部沿岸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丰富,种类较多,分布也较均匀,有利于底栖生物生长.  相似文献   

3.
三峡库区蓄水期长江口底栖生物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三峡库区蓄水期于2004年在长江口区进行季节性(2、5、8、11月)综合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域出现底栖生物种类依序为2月127种,5月为114种,8月和11月分别为83种和97种.在种类组成中,以多毛类占首位(42~70种)、其次软体类17~32种.甲壳类和棘皮类较少.底栖生物优势种有15种,其优势度(D2)值以多毛类丝异须虫(0.27~0.36)和小头虫(0.18~0.26)明显高于其他种类.底栖生物的平均总生物量以2月和5月较高,分别为19.7g/m2和23.4 g/m2.在生物量组成中,以软体类最高为5.6~12.2 g/m2.底栖生物的平均总密度以5月和11月最高,分别为623.0个/ m2和781.7个/m2.在生物密度组成中,多毛类的密度居首位(194.8~625.6个/ m2).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H')值最高为2月(2.94)和5月(2.76).生物种类丰度指数(D)值以2月较高为1.34.各月的生物种类均匀度指数(J)值均不足1.通过调查分析,长江口外水域及口北少数站的底栖生物量和密度,仍保持高于河口附近测站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底栖生物分布及与低氧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夏季对长江口及毗邻海域(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海域)的40个站位进行了底栖生物的分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的研究.底栖生物共监测到86种,其中以长江口底栖生物种类最多(62种);全海域底栖生物生物量平均9.55 g/m2,其中以舟山海区最高(12.45 g/m2),最低为杭州湾(0.53 g/m2);栖息密度平均为86个/m2,其中以长江口最高(138个/m2),舟山海区次之(33个/m2),杭州湾最少(4个/m2);各海区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以舟山海区最高(1.28),长江口和杭州湾多样性指数均小于1,尤其是杭州湾仅为0.33;底栖生物的沙漠化程度较重,长江口、杭州湾及舟山海区生物量为零的站位分别占了31.2%、33.3%、13.3%.将以上结果与近十年来的积累调查资料比较显示,底栖生物生存环境仍较恶劣,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仍有三分之一的区域无底栖生物,但这种趋势近年来已有所缓解.在长江口季节性低氧区内的站位,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都远远高于调查海域的平均值,特别是多毛类和棘皮动物,这说明长江口季节性低氧区的存在并不会完全破坏低氧区底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闽江口以南近海底栖生物群落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闽江口以南近海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及栖息密度的分布和多样性及其与底质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叙述和讨论。结果表明:本次调查获得大型底栖生物标本经初步鉴定为114种,其中多毛类63种占首位,占总种数的55%。总生物量为14.42 g/m2,总栖息密度为161个/m2。在总生物量组成中,甲壳动物占优势为29.7%,在总密度组成中,多毛类占优势为37.9%。从多样性方面来分析,多样性好的群落,多样性指数高、丰度高、均匀度亦高。在泉州湾口、镇海角和浮头湾有文昌鱼分布,值得重视和保护;而在莆田的兴化湾、东山的诏安湾出现了大量的短吻螠,具有资源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海洋倾倒导致生态环境变化实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琳  崔文林  贾永刚 《海洋环境科学》2007,26(5):413-416,421
以青岛海洋倾倒区为例,研究海洋倾倒导致的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根据1985~2003年对青岛海洋倾倒区及附近海域的调查资料,研究倾倒引起的海水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种群的变化.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海洋倾倒导致海水水质和底质沉积物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其它时段环境质量状况较好,这主要与倾倒的疏浚物中所含污染物有关.海洋倾倒导致生物种群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浮游植物的许多优势种已不复存在,底栖生物尤其是多毛类的生物种类、生物量已经有了较大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2009年4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31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调查,结合同期进行的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对大型底栖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生物129种,多毛类为主要类群。平均生物量、丰度、多样性指数均较低,分别为11.55 g/m2、220.74 ind/m2、1.64。表层沉积物中Cu、Pb、Zn、As、Cd和Hg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0.36×10-6、25.75×10-6、100.44×10-6、11.85×10-6、0.18×10-6、0.03×10-6。除Cu的含量有37.03%样品超出国家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限值外,其它Pb、Zn、As、Cd和Hg均未有样品超标。应用Bivariate和BIOENV分析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Cd的含量已对大型底栖生物产生显著的影响,但重金属含量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海上油田开发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以涠洲油田为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油田开发给人们带来重要能源和化工原料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污染物,特别是海上石油的开发,由于其开发难度及事故风险较大,且环境管理与治理困难,往往更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本文以涠洲油田为例,通过对油田的产污行为及其对油田周围环境的影响评价,揭示油田对水质、沉积物及生物的不利影响.结果显示由于生产水、泥浆钻屑、生活污水、落地原油等大量的排海,造成涠洲油田部分水质已出现石油类等轻微超标,沉积物在平台周边已有较明显的石油累积现象出现,底栖生物出现贝类和鱼类Pb超标,尤以贝类为甚.  相似文献   

9.
1984-1986年间,南斯拉夫海洋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对北亚德里亚海贻贝及底栖生物体中的氯化烃(PCBs和DDTs)浓度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本研究中,所采集的底栖生物样品主要有该海域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底栖生物,如Liocarinus depurator、Microcosmus sabatieri、Chlamys opercularis等,这对于了解污染物质在生态系中的分布状况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坎门排污工程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002年8月坎门排污工程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本底调查资料的分析,该海域发现大型底栖生物24种,生物数量分别为45.98g/m^2和142个/m^2。运用生态学参数和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对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大型底栖生物生态研究对排污工程控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深圳河口泥滩多毛类动物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1996年在深圳河口潮间带泥滩的4个季度调查共获得多毛类动物16种。与大亚湾大鹏澳软相潮间带和九龙江口海岸潮间带多毛类相比,深圳河口潮间带泥滩多毛类种类较少,但密度和生物量较高,这与底质、有机质含量,红树林碎屑等有关,潮汐对深圳河口潮间带泥滩多毛类垂直分布的影响不明显。一些多毛类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与盐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近海典型污染区域底栖生物监测技术研究该项成果是为了通过对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区域污染积累指示生物的积累效应实验,找出更先进的评价方法和区域污染积累型指示生物,为提高我国生物监测水平为目的。该项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当前国内外底栖生...  相似文献   

13.
类立克次体的感染可以引起海洋贝类病害的发生,并且有时会导致贝类的大规模死亡,成为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海洋贝类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首先从海洋贝类类立克次体的分类地位、宿主种类及地理分布、海洋贝类类立克次体及其包涵体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传播途径、检测与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文章提出对海洋贝类类立克次体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分析了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展望了此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王钰涛  范晨阳  朱金鑫  李轶  王龙飞 《环境科学》2021,42(12):5826-5835
底栖生物膜是河流生态系统重要的初级生产者,能够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响应,在河流碳循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人们对于污水处理厂尾水受纳河流底栖生物膜细菌群落与水溶性有机质(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WSOM)的特征及内在联系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研究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解析代表性污水处理厂尾水受纳区底栖生物膜细菌群落和WSOM的特征.结果表明,底栖生物膜WSOM中识别出两种类腐殖质组分和一种色氨酸类蛋白组分,其中大分子类腐殖质在底栖生物膜WSOM中占据优势地位.尾水区底栖生物膜细菌群落的均匀度及多样性沿程提高,相较于未受污染的上游区,污染源头区和污染下游区生物膜细菌群落结构更加稳定.发色水溶性有机质(colored 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CWSOM)、有机质芳香性和分子量是影响尾水区底栖生物膜细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芳香性色氨酸类蛋白对生物膜细菌群落变化的解释度最高(34%).共现网络揭示了细菌群落与WSOM组分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Proteobacteria和Halobacterota通过碳循环过程参与生物膜WSOM的新陈代谢,生物膜细菌群落与WSOM的组成将以一种动态变化的模式对尾水排放做出响应.本研究为探寻尾水受纳区水生态变化的指示标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东海浮游多毛类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浮游多毛类数量变化、相应的动力学过程及与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多毛类秋季平均丰度为23.68×10-2/m3,夏季8.59×10-2/m3,冬季5.80×10-2/m3,春季最低(1.20×10-2/m3);温度在多毛类丰度的季节变化中起主要作用,盐度次之。除了秋季,其他季节多毛类丰度平面分布较为均匀。多毛类的数量波动,与东海暖流势力消长和沿岸水有密切的联系,也同暖流势力从夏季到秋季维持一段时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现状,于2008年和2009年黄河枯水期的5月和丰水期的8月分别对黄河入海口5条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5种,其中软体动物26种、甲壳动物22种、多毛类12种、腔肠动物2种、腕足动物、棘皮动物和鱼类各1种。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是构成潮间带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黄河入海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为(929.60±356.53)/m2,平均生物量(湿重)为(169.92±7.31)g/m2。在栖息密度组成中,软体动物占绝对优势,其次甲壳动物和多毛类,其他类群较低。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为1.44±0.44,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1.57±0.15,Pielou均匀度指数0.42±0.11。年平均去灰干重(13.96±0.61)g(AFDW)/m2,年次级生产力(11.26±0.62)g(AFDW)/(m2.a),P/B值平均(0.89±0.11)/a,表明黄河入海口潮间带个体较大、生活史较长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7.
利用莱州湾海域历年综合调查和生态监测资料,综合分析了莱州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的多样性状况及其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莱州湾浮游植物种类繁多,不同航次调查物种数在几十至上百种不等,优势种周年变动和年际变化具有群落演替的特征,总细胞丰度在季节和年际间均呈指数变化,多样性指数H' (log2)平均值为2.64,秋季相对高于春季和夏季,且1959年显著高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年份。莱州湾浮游动物种类以桡足类为主,单航次调查物种数相对浮游植物较少,优势种组成相对稳定,个体密度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多样性指数H'在1.74~2.52之间波动。莱州湾底栖生物种类众多,单航次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一般就超百种,优势种以多毛类和双壳类为主,近几年呈现高丰度和低生物量的特点,多样性指数H'近几年监测结果有升高趋势,但相对20世纪80年代仍属低值。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随着海上油田的开发和油运事业的发展,沿海油溢事故有增加的趋势。 石油入海后,有相当一部分沉于海底,或被风浪,潮汐输送至潮间带和潮下带,并逐渐下渗进沉积物中。油不仅能改变沉积物的环境条件,影响一些经济贝类幼体和藻类孢子的附着,而且还污染了经济底栖生物,如比目鱼、海参、牡蛎、蛤蜊、蚶等。已知,油从沉积物中消失,主要依赖于烃类微生物(主要是烃类氧化菌)的降解作用。因此,研究有关沉积物的烃类氧化菌对油的降解问题,对于全面阐明局部水域油的净化作用,估计油溢事故对水产生物的影响都颇有意义。本文根据多年研究工作的一些体会,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作简要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长江河口南岸污染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1985年8-11月和1986年2-5月在长江河口南岸调查的底栖生物资料,研究了本区底栖生物的生态特点。结果表明,本区底栖生物共30种,主要由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组成,其平均生物量为80、93g·m-2,平均密度为4098个·m~2,两者分布很不均匀。由于调查区域直接受上海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造成局部区域底栖生物群落的破坏,生态失去平衡,使耐污种大量孳生,如水栖寡毛类颤蚓的栖息密度每m2可达万尾以上。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HTO在海洋环境中的行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5种海洋贝类对HTO的吸收和贝类组织中结合态氚的形成动态.结果显示:贝类组织中的氚以自由水氚(即HTO)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以自由水氚为主,其量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97.4%以上,结合态氚的含量很低,仅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0.4%~2.6%.海洋贝类对自由水氚的吸收速度非常快,仅2h有3种贝类(青蛤、紫贻贝和焦河蓝蛤)已达最大值.结合态氚的形成和积累随时间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富集系数(CF)值分析表明,海洋贝类对HTO没有明显的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