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通过简单的工艺调整来减少入海处置污泥的体积,以降低处置费用。采用的技术包括;消化污泥回流、笔析、淘洗——再浓缩,以及高温消化。这里既可使用单项技术,也可多项并用。这类抟术极大部分可通过现有的设备和花费极少的费用付之实施。  相似文献   

2.
引言污泥在排入农田之前,一般要先进行稳定化处理。英国的污泥稳定化多采用厌氧消化的方法,而在欧洲的其它一些国家和美国,污泥消化则多采用好氧消化的方法。例如,丹麦40%的污泥使用好氧消化方法进行稳定化处理。有些国家的污泥在排入某些农田之前还要求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理。好氧高温消化可以同时达到污泥的稳定化和灭菌的目的。外部加热污泥到高温消化的温度(50~60℃)被认为是不经济的,污泥中有机物质生物降解所释放出米的热量足以使污泥的温度有明显的提高。只有当污泥至少浓缩至4%DS时及  相似文献   

3.
利用超声技术分别对武汉市龙王嘴和汤逊湖两污水处理厂的浓缩污泥进行破解处理.采用半连续流中温厌氧消化实验,研究超声预处理对不同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污泥消化工艺相比,超声预处理能明显提高污泥厌氧消化的日产气量和消化效率,使污泥产气更加稳定.并且相对于传统消化污泥,超声消化污泥的沉降性更好,...  相似文献   

4.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脱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别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浓缩污泥、初沉池污泥和浓缩污泥的混合污泥以及消化污泥进行了絮凝脱水试验,同时对聚合硫酸铁(PFS)、丙烯酸钠-丙烯酸酰胺共聚物、异丁烯酸-甲基丙烯酸共聚物和阳离子聚丙烯酸胺(PAM)的絮凝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浓缩污泥所需要的絮凝剂最少,消化污泥所需要的絮凝剂最多,并且各种絮凝剂都存在着最佳投加量。以浓缩污泥为例进行经济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絮凝剂为PAM,最佳投加量为2.45kg/t干泥。另外,对絮凝脱水的影响因素分析后发现,过滤压力、pH以及搅拌速度都对污泥脱水性能有很大影响,在实际应用中应通过实验进行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5.
高温污泥厌氧消化器的启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吴静  赵鹏娟  田磊  史琳  施汉昌  姜艳 《环境科学》2011,32(2):520-523
污泥厌氧消化是最常用的污泥减量化和稳定化技术,高温消化污泥稳定快,但我国缺乏启动和运行经验,故进行了高温厌氧消化器处理剩余活性污泥的中试启动试验.所采用的消化器为内循环消化器,它属于升流式反应器.依赖回流沼气控制反应器的水力状况.启动采用了分步适应的策略,促进厌氧细菌适应温度、反应器构型和处理对象的变化.主要措施有:启...  相似文献   

6.
污泥生物处理技术包括污泥前置及后置的处理。污泥前置处理可以通过微生物自身的新陈代谢和微生物种群之间捕食作用,以及对工艺和反应器的改良来实现污泥减量。污泥后置生物处理是指污泥消化,可以使用高温-中温共相厌氧消化和蛋形污泥消化器对污泥进行减量;这些方法从不同侧面反应了目前污泥生物处理研究现状以及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污泥厌氧消化和后续处理中沙门氏菌杀灭及VBNC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符波  王燕  姜谦  陈燕  刘和 《中国环境科学》2013,33(1):103-110
应用最大或然数(MPN)培养法和反转录定量PCR(RT-qPCR)技术研究了4种污泥厌氧消化方式以及后续处理过程中沙门氏菌杀灭及有活性但不可培养(VBNC)状态的发生情况.中温厌氧消化(MAD)和高温预处理后中温消化(65℃+MAD)的沙门氏菌分别减少了2.8和5.6个数量级;高温厌氧消化(TAD)和高温-中温两相厌氧消化(TPAD)的沙门氏菌含量均低于检测限.沙门氏菌的杀灭速率常数排序为65℃+MAD>TAD>TPAD> MAD.结果显示高温对病原菌的灭活效果显著增加,高温短时预处理使得杀灭速率明显加快.TAD和TPAD的污泥VBNC沙门氏菌数量高于MAD和65℃+MAD 2个数量级,表明长时间的高温厌氧消化易导致沙门氏菌进入VBNC状态.消化污泥经过离心脱水后会出现沙门氏菌数量增加的现象,MAD、65℃+MAD、TAD和TPAD的消化污泥中沙门氏菌分别增加了1.1、2.4、3.7和2.5个数量级.但其中VBNC状态的沙门氏菌数量明显降低了1~3个数量级,表明消化后污泥中部分VBNC沙门氏菌在离心脱水过程中复活并生长,使得MPN检测得到的可培养沙门氏菌数量增加,初步解释了消化污泥经离心脱水后的病原菌再生长现象.消化污泥中沙门氏菌数量在室温放置过程中会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8.
为了促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浓缩处理技术的研究,深入分析了污泥浓缩技术的发展,着重研究了重力浓缩、机械浓缩和气浮浓缩。结果表明,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减量化日益受到重视,污泥浓缩是污泥减量最重要的手段;重力浓缩仍是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浓缩的主要手段,但由于环境观感较差、污泥释磷等问题,呈现被机械浓缩与气浮浓缩逐渐取代的趋势;气浮浓缩中的涡凹浓缩技术具有投资费用少、占地面积小等优点,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未来城镇污泥浓缩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的污泥处理方法存在消化时间长、投资及运行费用高、运行管理较复杂等问题,开发了污泥同时浓缩与消化——新型ISTD反应器,并对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3035℃,COD有机负荷0.65 kg/(m3·d),水力停留时间5 d的条件下,有机物分解率为53.88%,排泥含水率为91.91%,出水SS平均为612 mg/L。  相似文献   

10.
模拟单级污泥高温好氧消化工艺进行批式试验,分析了不同消化时期污泥中挥发性固体物质(VSS)的去除率.同时,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对活性污泥中提取的细菌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经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离,获得微生物群落的DNA特征指纹图谱,初步探讨了高温消化时微生物多样性对污泥稳定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高温好氧消化时,VSS降解速率较快,消化120h即可达到38%以上的去除率;温度对消化体系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影响较为明显,芽孢杆菌是高温(55℃)消化时的主要种群;消化过程中,体系内部优势微生物种群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这种及时调整使整个消化体系能尽快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从而加快污泥稳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平板膜在污泥浓缩消化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中试规模的反应器对平板膜-污泥浓缩消化(MSTD)工艺的污泥消化机制和膜污染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5d的运行,MSTD工艺的污泥浓度(MLSS)从最初的3.6g/L上升到约34.2g/L,MLVSS和MLSS的消解率分别达到52%和47%,实现了同步浓缩和消化.由于溶解氧的变化,MSTD工艺的消化机制分为好氧消化和类似的厌氧消化2个阶段,分别降解二价金属离子和铁离子连接的2类生物聚合物.在MSTD过程中,平板膜的截留和污泥消化导致污泥性质剧烈变化,从而造成膜过滤性能剧烈下降.MLSS、胞外聚合物(EPS)和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均对膜污染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废水处理系统往往产生大量污泥,而活性污泥系统产生的剩余污泥则富有有机质。厌氧消化是这种污泥的一种有效处理方法,它不仅能减少产生的污泥量,而且能得到可作为能源的甲烷气。但在消化过程之前,往往采用絮凝剂促进污泥浓缩,以提高处理效率。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工学部海野肇教授等人研究了高效合成高分子絮凝剂对剩余污泥直接厌氧消化的影响。他们发现,用合成高分子絮凝剂之一的聚亚乙基亚胺处理以构成剩余污泥的好氧微生物为中心的固体有机质,其浓缩污泥的厌氧消化处理,在絮凝效果最佳范围内限制絮凝剂用量,几乎不  相似文献   

13.
田中科  王芬  闫钊 《环境科学》2020,41(11):5106-5113
通过分析中温厌氧消化+机械脱水以及热水解预处理+高温厌氧消化工艺过程中重金属含量与形态的变化,研究了中温厌氧消化与高温厌氧消化工艺对污泥重金属风险、形态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温厌氧消化工艺增加了污泥中Cd、Cr、Cu、Ni和Zn的含量,重金属污染等级和潜在生态风险增强.高温厌氧消化工艺降低了污泥Cd和Cr的含量,重金属污染等级和潜在生态风险降低.其中,N厂污泥主要致污染金属为Cd和Zn,S厂污泥主要致污染金属为Cd;Cd是6种重金属风险系数最高的,是污泥潜在生态危害的最大贡献者.中温厌氧消化后,污泥中Cd、Ni、Pb和Zn的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所占质量分数之和降低;Cd、Cr、Cu和Ni的残渣态所占质量分数降低.可见,中温厌氧消化后,污泥重金属的潜在毒性和稳定态向直接毒性转化.高温厌氧消化后,污泥Cd、Cr、Cu、Pb和Zn的可交换态所占质量分数降低;Cd、Cr、Cu、Ni、Pb和Zn的残渣态所占质量分数亦降低,可见,高温厌氧消化后,重金属的直接毒性和稳定态向潜在毒性转化.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公司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采取动态半连续流中温与高温厌氧消化对比试验,进行污泥减量化及资源化的中试研究.通过对系统进行每天定量投配生活污泥,分别考察了不同污泥投配率、停留时间、污泥系统中pH值、VFA、碱度、NH4 -N、固相及液相COD的参数的变化情况,及COD、VSS的降解情况.经消化历程实验发现,锦州石化公司剩余活性污泥有较好的消化性能,消化一个周期约为20~25d;消化系统的pH值保持在6.5~7.5之间.  相似文献   

15.
在污泥自热高温微好氧消化(ATMAD)工艺耦合硝酸铁去酸抑制作用过程中,研究了进料不同配比的初沉池污泥和二沉池污泥对硝酸铁强化污泥消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硝酸铁对二沉池污泥的强化效果优于初沉池污泥,进料污泥中二沉池污泥比例越高,消化效果越好。进料污泥中二沉池污泥比例越高,硝酸铁对污泥上清液中VFA、SCOD和氮磷等去除的强化效果也越强,但消化污泥的脱水性能越差,消化污泥CST值随之增长的幅度也越小。  相似文献   

16.
污泥和餐厨垃圾共消化具有提高污泥稳定化的作用,为进一步强化污泥与餐厨垃圾共消化效果,提出高温预处理强化污泥与餐厨垃圾中温厌氧共消化的运行策略,并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探讨了共消化系统的运行机制。结果表明:污泥与餐厨垃圾经过1 d高温预处理后,其SCOD/TCOD从33.9%提高到65%;中温厌氧消化时的甲烷产率和有机物去除率高达0.54 L/g和78.8%(SRT=20 d)、0.76 L/g和56.6%(SRT=15 d),略高于某实际餐厨废弃物及市政污泥协同处理项目一期的0.53 L/g和53.5%,该项目采用150~170℃高温、1 MPa高压热水解进行预处理;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得出水解酸化菌属如Porphyromonadaceae、Draconibacteriaceae、Eubacterium和Romboutsia在高温预处理后的共消化系统中得到富集,促进了系统的水解和产酸过程,为系统中产甲烷菌Archaea提供了丰富的基质,强化了污泥与餐厨垃圾共消化产气效果。  相似文献   

17.
横滨市下水道普及率按人口计算达99.7%,已建成运营11家污水处理厂和2座污泥处理中心。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含水率99%的污泥通过管道输送到污泥处理中心后,经浓缩、消化及脱水后进行焚烧处置。消化池沼气用来发电或作为焚烧炉燃料,污泥焚烧灰以改良土、水泥原料等形式完全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近年来横滨市还发展了污泥合成燃料技术。  相似文献   

18.
污水污泥处理的资源化技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污水污泥消化气发电技术是将污水污泥经厌氧发酵消化后,利用所产生的甲烷气气体作燃料供发电机使用;污泥油化处理技术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使高分子物质通过加水分解、缩合、脱氢、环化等反应变为低分子油状物质的过程。利用上述技术可实现污水污泥处理的资源化。  相似文献   

19.
采取热水解(70℃)-高温厌氧消化工艺处理高固含率(8%~9%)的剩余污泥(中试).该工艺利用SRT为3 d的热水解促进细胞溶解以及高温厌氧消化加快污泥消化速率,有机物去除能力较强,并获得了较好的污泥稳定化效果.当厌氧消化的SRT在20 d以上时,总VSS去除率达到42.22%以上,且VSS去除率与厌氧消化的SRT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15 3.在实际应用中,推荐高温厌氧消化的SRT为25 d.当停留时间接近时,本工艺与运行良好的传统污泥厌氧消化工程(含固率3%~5%)以及采用德国技术的高固消化工程的有机物去除率和甲烷产率相当.  相似文献   

20.
污泥后置生物处理是污泥资源化的有效方式.污泥后置生物处理的最新发展包括温度共相厌氧消化及蛋形污泥消化.污泥消化可以通过加强微生物的内源呼吸以及对工艺和反应器的改良来实现.目前,新一代的污泥消化池有高温-中温共相厌氧消化池和蛋形污泥消化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