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回归方法探讨建立用尾波持续时间τ确定震级的经验公式,以安徽省无线遥测台网的资料为例用lg~aτ和震中距Δ作为自变量,选择较佳形式。本文比较了使用τ的平均值(?)和各台各自持续时间的方法,也考虑了台站的校正值问题,最后提出了适合安徽台网的公式。M_D=0. 573lg~2τ+0. 00025Δ+0. 581+δ_i  相似文献   

2.
体积式应变仪能记录全球大震,根据江苏体应变数字台网记录的全球大震波形,给出了测定地震尾波衰减系数、台网震级公式、震级标准差以及单台校正值的方法。由衰减经验关系lgA=G-klgτ导出的地震尾波应变双振幅A随尾波推移时间τ的衰减系数k=1.415,并取得以M(PEK)震级为基准的地震尾波应变台网震级公式MDC=4.02+1.04lgτ+0.74lgA±0.02,给出了江苏5个体应变台站的震级校正值,计算了近年内全球发生的35个地震震级值,平均震级标准差为0.11。尾波多点测量改善了7.6级以上大震MDC的精度,用该方法测量全球大震不存在震级饱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中国东部地区的DD—1短周期近震记录,取得尾波地动振幅A随尾波推移时间τ(自P波起算)的衰减经验关系。据此提出尾波G值,Z和H分向为G_(Z,H)=lgA(Z,H)(τ)+2.235lgτ_(Z,H)。G_H与 G_Z之间的关系为G_H=G_Z+0.14。G_H与m_(Lg)、M_s(PEK)、m_b(NEIC)三种震级标度之间的正交回归关系为m_(Lg)=0.78G_H+1.12;M_s(PEK)=0.94G_H+0.28;m_b(NEIC)=0.76G_H+1.05。以m_(Lg)震级标度为基准,定义尾波震级M_c=0.78lgA_H(τ_H)+1.74lgτ_H+1.12。尾波的多点测量改善了M_c的精度,震级误差一般在0.1级以下。  相似文献   

4.
从南京地震台DK - 1中长周期地震记录 ,取得地震面波的尾波地动双振幅A随尾波推移时间τ(自图上P波起算 )的衰减关系 ,并以MS(PEK)震级标度为基准 ,定义面波的尾波震级MSC=0 88lgAH+1 51lgτH+0 73 =0 86lgAZ+1 47lgτZ+0 76 ,尾波的多点测量改善了MSC的精度 ,震级标准差S=0 1 2。  相似文献   

5.
对江苏省数字地震台网观测系统与模拟台网观测系统在震级测定方面的一致性进行了探讨。定量分析了数字台网的“速度型震级”、“仿真位移型震级”与模拟台网位移震级的差异。初步结果表明 ,在测量误差允许范围内 ,数字网的“仿真位移型震级”可以替代模拟网的位移震级 ,震级测定的连续性要求基本可以保证。  相似文献   

6.
选用了江苏省地震遥测台网的4个台站所记的南黄海6.1级地震6个余震的资料(经A/D转换后得到的数字化记录),根据尾波观测的经验公式,采用多台多震综合求解法,得到各地震的震源因子和各台站的场地因子。由于尾波能有效地消除震源辐射因子和单一路径的影响,因而易于得到较多的资料和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7.
根据原淮阴市境内,淮阴、盱眙、沭阳、宿迁4 个地震台1984~1996 年13 年来的地震观测报告和各台DD- 1 测震仪的放大倍率、仪器的频率特性等资料,运用理论和统计两种计算方法,对淮阴市境内的测震能力进行分析,并通过定位精度研究[1] ,得出淮阴市境内测震台网监测能力可控制ML≥2.0 地震,定位精度为2 km ,高于Ⅰ类精度5 km 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修改的震级-频度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统计检验。结果表明,修改的震级-频度关系从整体上讲拟合精度是令人满意的,可用于预测。本文根据扬—铜带修改的震级-频度关系,以及极值方法的结果,预测扬—铜带未来可能发生一次6.5—6.8级地震。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响水电磁信息观测资料研究结果表明,临震电磁信息异常时间与震级有较好的相关性,求出的用异常时间估算震级的经验公式在短临试报中经受了检验,说明用临震电磁信息的异常时间预估震级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11.
依据尾波衰减特征,采用测量尾波包络体最大双振幅方法,分别用单次散射和多次散射模式处理了苏、皖、鲁、冀四省42个DD-1台站,51个地震的尾波资料,求出与散射有关的地球介质Q因子,并对Q值随尾波推移时间窗、震中距的变化进行归一法处理,公式如文中式(11)、(12),用归一法求得的多次散射模式Q02值分布图象表明,高Q值与中强地震的活动背景有关,这种简易测定地球介质Q值的方法在地震前兆分析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从B.A.Bolt博士得到一个关系式出发,采用一种新的量值转换方法,能够较方便地求得各中小地震的地震矩;并且利用江苏地区的DD-1地震仪的模拟记录资料,得到了江苏及其邻近地区1.0≤ML≤4.0的中小地震的地震矩M0(单位为10-7Nm)与震级ML的统计关系式:logM0=(1.76±0.11)ML+(15.59±0.28)。  相似文献   

13.
2023 年 12 月 18 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了 Ms6.2 地震,与以往同等级地震相比,其表现出“同震重灾”特征和引发了特殊流滑地质灾害。通过现场震害调查、走访受灾群众和搜集地质资料及相关文献,重点探讨了本次地震的发震背景和孕育地质条件,对比了宏观烈度分布特征及与仪器烈度差异,统计了不同民居房屋的典型震害特征及所占比例,调查了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成因;踏勘了次生流滑灾害宏观特征,对揭示其成因与触发条件提出了若干关键问题。结果表明:宏观与仪器烈度具有较为明显差异,原因主要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不同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与房屋抗震设防能力差异及烈度仪布设缺乏统一标准;强震观测记录地表加速度明显大于 2021 年漾濞 Ms6.4 地震,烈度Ⅵ、Ⅶ、Ⅷ区面积分别为 2022 年芦山 Ms6.1 地震的 2.3、1.5、2.5 倍,为造成同级地震重灾的一个重要成因;泥流掩埋摧毁房屋、炕头相连淋浴间隔墙倒塌及地震发生在深夜是造成本次地震人员伤亡重的重要因素。流滑区域长约 3 km,前后高程差约 85 m,总面积约 39 万 m2 ,漫出地面约 3 m 高,塌陷区残留若干孤岛,其可能为长期农田灌溉、地下水体富集、地震主振方向与泥流运动和天然沟谷方向相同等外在因素和黄土湿陷、土体液化等内在机理综合诱发,具体成灾诱因、物理机制和触发条件需多种手段联合验证。调查证明,按照抗震设防标准进行房屋建设和既有建筑加固,强化农村居民防震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难知识,是减轻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数字地震台网从 1999年 6月至 9月记录到的自动触发和人工截取的 4 13条事件中 ,编报出 94个地震事件 ,其中 ,可用于数字网和模拟网进行地震三要素对比的地震事件有 35个。最终产出一份完整的地震目录和台网观测报告。进而从地震编目角度对数字地震台网资料和模拟台网资料确定地震三要素的可衔接性进行了尽可能的对比论证。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常熟数字化遥测台网的建设在进入考核运行期间成功地记录了南黄海6.1级地震,取得了完整的数字地震波形记录。为深入进行地震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