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防风网在国内外露天煤堆场应用研究现状.建议在我国防风网示范工程,推广防风网防尘技术在我国的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露天煤场带来的粉尘问题也越来越引起重视。防风网作为一种控制煤堆场起尘与扩散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该文概要地介绍了国内外防风网的研究及应用现状;阐述了防风网的抑尘机理;分析总结了防风网的板型、开孔率和设置方式、网高、网宽、网一堆距等因素对其防风抑尘效果的影响,为今后在工程应用中合理选择防风网的各项参数提供了参考;并对防风网防尘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防风网是控制煤炭起尘与扩散的一种有效手段,其防尘效果主要与防风网的结构、设置方式有关.虽然防风网的防尘效果已得到广泛认可,但防风网并未广泛应用于我国大型煤炭港口,其原因主要在于:①我国煤堆场规模较大,而防风网的有效庇护区范围有限,仅在其下风向、约20倍网高距离的范围内,因此限制了防风网的应用;②防风网造价较为昂贵,每100 m的造价多在106元以上.为推动防风网防尘技术在我国大型煤炭港口的应用,应加强对适宜煤堆场规模、防风网的有效庇护距离、新型防风网材料等技术问题的研究,并选择我国北方沿海大型煤码头开展防尘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4.
设置防风网、防风堤降低煤炭堆场上方的风速,可以达到抑制煤尘发生量的目的。 例如风速减低率(u/u。)75%,粉尘发生量减少到25%。因此,充分考虑机械场所的气象条件(特别是风向、风速)设置好防风网或防风堤,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防风网 网的高度和位置 网的高度以煤炭堆高度算:煤堆高H,网高0.6H以下即显示防风效果,0.6H~1.0H高度与效果成直线比,1.0H高度以上其效果就不太显著。另外,网离煤堆堆脚的位置1.5H以上大体上不变。  相似文献   

5.
通过防风网流动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流函数方法对防风网后流动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计算结果与环境风洞中实测的数据作了比较,认为应用本方法对防风网后近距离内速度场的预报有良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散货物料风蚀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堆场周围环境空气质量。目前堆场常采用湿法、干法等抑尘方法,其中防风网抑尘法使用居多,其抑尘效果较好且具有一次投资长期受益的特点。然而防风网形状、开孔率、开孔孔径、防风网高度、堆垛距等影响防风网抑尘效果。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最终给出了较适宜的防风网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7.
秦皇岛港煤堆场防风网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秦皇岛港煤堆场防风网模型风洞试验的目的,方法和内容,提供了试验结果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煤堆场防风网可以有效地降低堆场部分区域内的风速和紊流度,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8.
为对比防风网不同设置方式对露天堆场起尘的影响,以某露天煤堆场为例,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对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验证,并根据实际堆场设计了4种设网方案。通过计算各料堆表面摩阻风速的分布,统计出了各方案下的全年起尘率。结果表明:当防风网呈"口"型设置时,抑尘效果最好;沿全年主导风向上方向呈"L"型设置时,抑尘效果最差。比较"П"型...  相似文献   

9.
对某露天料场在常年主导风速的情况下,数值模拟分析了其在有无防风抑尘网及不同网高条件下的工况。结果表明,防风抑尘网对风流导致的粉尘扩散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在网高约为料堆高度1.1~1.3倍时,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圆形仓在燃煤电厂专用煤炭码头应用较多,由于电厂储运规模较小,煤炭周转期相对较短(一般720天),作为环保型贮煤设施,比较适合燃煤电厂的煤炭储运。煤炭公用码头储煤特点是存储时间长、存储量大、品种多,配煤工艺复杂。圆形仓作为公用码头储煤设施,存在安全性隐患、配煤设备利用率低及职业卫生差等方面先天不足,把它作为公用煤炭码头治理粉尘、雨污水的环保措施,经济技术可行性较差。防风网是在煤场四周设置特殊结构的挡风、抑尘墙,建设防风网后对减少煤尘污染具有显著作用,满足国家对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一系列试验研究,对防风抑尘网、喷水洒水除尘、苫盖除尘、防护林和隔离水道隔尘构成的露天煤炭堆场防风抑尘集成技术的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确定,并对抑尘效果进行了评价,监测结果表明该集成技术抑尘率达85%,有利于露天煤炭堆场的防尘抑尘。  相似文献   

12.
圆形仓在燃煤电厂专用煤炭码头应用较多,由于电厂储运规模较小,煤炭周转期相对较短(一般7~20天),作为环保型贮煤设施,比较适合燃煤电厂的煤炭储运.煤炭公用码头储煤特点是存储时间长、存储量大、品种多,配煤工艺复杂.圆形仓作为公用码头储煤设施,存在安全性隐患、配煤设备利用率低及职业卫生差等方面先天不足,把它作为公用煤炭码头治理粉尘、雨污水的环保措施,经济技术可行性较差.防风网是在煤场四周设置特殊结构的挡风、抑尘墙,建设防风网后对减少煤尘污染具有显著作用,满足国家对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一矿棚户区改造推进,一矿露天储煤场煤尘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为降低其污染,工程采用防风抑尘网、喷水洒水抑尘、地面硬化构成露天储煤场防风抑尘集成技术,并对主要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运行期监测结果表明该集成技术抑尘率达88.5%,露天储煤场周界外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浓度均低于《煤炭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426-2006)中相应标准限值。  相似文献   

14.
开放性露天堆场的散尘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来流空气在棱形物料堆的上部绕流,使其表面的空气流动结构逐点不同,而料堆表面的空气动力学结构又决定着堆场的散尘机理及散尘量. 分析了典型单一棱形料堆周围空气湍流结构,并应用三维标准k-ε紊流模型对其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了来流方向抑尘网前后不同断面处风速的垂直分布;分析了不同孔隙率(0、0.2、0.3、0.4、0.5、0.6和1.0)抑尘网后料堆迎风面和背风面沿高度方向、平顶面沿水平方向的剪切应力特性和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抑尘网前3倍网高距离处的风速较无网工况(孔隙率为1.0)略有减小,降幅随孔隙率增大而减小, 孔隙率为0时最大降幅为5.1%;网前2倍网高距离处与抑尘网之间区域的风速廓线与无网工况相差甚远,孔隙率为0时近网区域风速最高降幅达92.8%. 抑尘网和料堆迎风面之间区域,从地面至网顶高度,不同孔隙率抑尘网工况下的风速均较无网工况小,最小处为无网工况风速的18.5%;抑尘网以上区域的风速较无网工况的大,最大处为无网工况风速的128.0%,并且差距随抑尘网孔隙率的减小而增大. 料堆剪切力分布显示,其迎风面和平顶面为主要散尘面,背风面被涡旋卷起的扬尘量较前两者小得多. 防风抑尘网的设置改变了料堆周围空气的流动结构和受力分布,对不同孔隙率的抑尘网数值模拟结果可知,0.2和0.3为最佳孔隙率.   相似文献   

15.
在风力载荷作用下,应用ANSYS 结构动力学有限元程序对球型储罐进行防风模拟分析,针对球型储罐的3种典型不连续结构,分别给出了球壳与盖板连接区域、支柱区域及拉杆区域的应力云图,并分析和对比了各区域的应力响应.  相似文献   

16.
应用Fluent6.3对防风抑尘网及料堆周围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研究不同孔隙率抑尘网与料堆周围湍流特性及料堆表面剪切力分布规律,确定了临界孔隙率.结果显示:高孔隙率(0.3、0.4、0.6)流动状态与无网工况一致,来流风沿迎风面贴附向上,风速逐渐增大,堆顶达到最大;低孔隙率(0、0.2)流态与无网迥异,迎风面处于涡旋中,风速向下,孔隙率为0时涡旋中心高于堆顶3m,孔隙率为0.2时涡旋中心位于堆高2/3处.孔隙率30.3时,料堆各表面剪切力变化趋势一致,与无网工况来流风同向,最大剪切力出现在堆顶.孔隙率为0.2时,作为最大起尘量的迎风面,其表面剪切力随高度先增大后减小,最大剪切力处于堆高3/5处.孔隙率为0.25时,湍流结构和剪切力分布发生突变,迎风面为贴附和涡旋复合流动,表面剪切力最小.据此确定来流风速6m/s,运用该几何模型时,临界孔隙率为0.25.  相似文献   

17.
油沙豆(Cyperus esculentus)是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高利用价值新兴经济作物,在我国沙区调整种植结构及沙化土地改良中有重要作用. 油沙豆茎块在采收过程中易破坏表层土壤、引发风蚀,因此,探究油沙豆防风阻沙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是实现油沙豆在沙区种植的重要前提. 本文基于乌兰布和沙漠油沙豆农田现有间作模式,通过风洞模拟试验,探究不同风速下6种间作模式(2种间作作物×3种带间距)的防风蚀效果. 结果表明:①不同带间距模式在各风速下的风速廓线均呈对数形式,粗糙度随带间距的增加而减小. ②间作作物对垂直流场结构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间作玉米各带间距模式近地表风速均低于当地起沙风速(6 m/s);间作向日葵各带间距模式近地表风速均高于起沙风速,约为9 m/s. ③风速对各间作模式的防风效能具有显著影响,防风效能随风速的增大呈减小趋势. ④间作带的防风效能随带间距的增加而减小,表现为带间距8 m>带间距16 m>带间距24 m. 间作玉米模式的防风效能大于间作向日葵模式,其中,玉米带间距8 m及16 m的模式其近地表防风效能均大于50%,是油沙豆农田防风阻沙的最优模式. 研究显示,考虑到农田的经济效益,带间距16 m的间作玉米模式是油沙豆农田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干煤棚储煤系统在码头堆场的应用的工程实践逐渐增多,但由于干煤棚建设的规模较大,为了安全需预留消防通道,部分煤粉尘从消防通道处逸散到外环境中,带来了一定的粉尘污染。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降低煤粉尘的逸散,本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干煤棚进行组合优化设计,将消防通道用防风网进行封闭设计,相比板状防风网,拱形防风网与干煤棚储煤系统组合抑尘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挡风网技术应用在张家浜码头的可行性论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健敏 《交通环保》1998,19(4):39-41
挡风网对降低来流风速,减少煤堆场风刮起尘有明显作用。除采用湿法和封闭抑尘措施外,辅以应用挡风网能进一步降低风刮起尘量,提高煤堆场综合防抑尘效率。对张家浜码头应用挡风网技术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结合码头平面布置,设网位置等因素对挡风网应用的限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雨水管网是缓解城市内涝、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受管材老化腐蚀和施工过程不当等影响,我国城市雨水管网建成后普遍存在地下水入渗和污水混接问题,制约着雨水管网功能高效发挥。排水管网入流入渗诊断技术可为雨水管网混接入渗问题的识别和定位提供支持。综述了排水管网入流入渗诊断技术(物探检测技术、流量分析技术、特征因子分析技术、水动力反演模型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进展、应用特征等,对比分析了不同技术应用于雨水管网混接入渗诊断的适用性、实施要点、诊断水平和发展阶段等,并提出未来雨水管网混接入渗诊断技术的发展方向。结果表明:1)特征因子分析技术可在不干扰雨水管网正常运行条件下识别和量化混接入渗问题、提供治理优先级,因此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2)光纤分布式测温(FDTS)技术和水动力模型反演技术在无干扰定位雨水管网混接入渗方面优势显著,前者易于实施且定位精准度高,后者具有成本低且可评级混接入渗等级特点,可根据场景特征因地制宜选用;3)未来雨水管网混接入渗诊断技术将朝着低成本、无干扰、可量化、可定位的方向发展。通过评估不同技术在当前和未来的综合应用效果,明确了单一诊断技术难以具备未来预期特征,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