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环境立法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劲 《环境保护》2001,(8):10-12
在科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各国立法者已经越来越认识到环境人类生存的作用,有关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立法目的上也在不断扩大。因此,有必要从维护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重新认识环境立法的价值。本文认为,调整社会各部门的既得利益,公平地分配人类世代间的利益,重申环境的美学价值,保护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影响传统的法律价值观,转变公民传统的消费模式,以及转变社会生产方式是环境立法的七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论环境权的人权属性——以权利的本源为视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权是否具有人权属性直接关系到是否可以通过人权途径实现环境权的具体化。人权根源于理性人保护其内在价值的利益需求,在"社会契约论"中获得正当合法性的满足。环境权是人类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产生新的利益诉求而诉诸类似社会契约论的"公共委托说"而诞生。两者在本源上具有同一性。环境权是人权体系发展的结果,属于人权。  相似文献   

3.
姜爱林  陈海秋 《环境》1996,(6):26-27
多年来,我们一直忽视了对破坏耕地行为的严厉打击,以致这类违法行为愈显猖獗,这不能不引起立法者的关注。现实和实践经验警惕着我们:只有把破坏耕地的行为规定为犯罪,才能依法予以惩治,有效地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1、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都有赖于土地的供给。没有土地,人类就不能生存。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4.
人类与环境同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体系。今天,人与环境之所以产生对立和斗争,之所以产生环境问题,在于人类要从周围环境索取大量的物质资料,消耗巨量的自然资源,要以自然生命为食,要人力杀死、消灭植物和动物,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把大量废弃物排放于环境之中。特别是人类长期以来,满足自身需要的方式是粗暴的、野蛮的、盲目的、无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的实施,对环境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它要求改变只重视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利益的传统利益观和仅以人的利益和需要为判断标准的传统正义观及价值观;使当代环境法立足于更广的领域和更客观的角度,坚持以“生态和人类共同利益”为中心,以“环境公平”和“环境安全”为价值取向,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环境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客观存在物,广义上讲,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的是物。人们常把它称为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象资源,动物及植物资源等。社会环境为人提供的是文化方面的条件,主要指人的交往关系,以及表现、规范、指导人的交往关系的习俗、道德、法律等准则。自然环境使人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社会环境则为人提供了作为“群”而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条件。是上述两者而不是其中之一保证着人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环境保护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是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搞生产,进行建设,都是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环境不仅是人类吸取基本生命物质的场所,也是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原料的基地。保护环境的目的:一是为人类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二是保护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资源。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乱排“三废”,  相似文献   

8.
关光琪 《环境》1996,(10):27-28
社会经济发展不应该损害人类生态环境,不应牺牲未来的利益。不应危害后代人的生存,必须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的道路。城市是一种社会环境,同时也做为一个生态系统而存在。在城市环境中起重要作用的是人,人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日趋严重的。回顾历史,人类既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自然,向自然索取,又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给人类自身带来难以想像的后果。尤其是近代人们只是运用工业这样庞大的生产力去开发生物、土地、矿物资源,而很少注意生物、土地、矿物资源的生态极限及其保护,很少顾及人类生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环境伦理学的科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人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改造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人对环境的改造超出一定限度则会产生环境问题。人与环境的矛盾又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要求社会制定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行为。环境污染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促使伦理学把自己的视角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大地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和“宇宙伦理学”等理论体系应运而生。在人类迈进21世纪之际,为了推动伦理学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有必要反思这些伦理学说,使伦理学视角定位在…  相似文献   

10.
葛永林  徐正春 《环境》2002,(1):36-36
今天,环境被破坏的程度令人瞠目结舌,由此而产生的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对人类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这一切的一切,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妇根于错误的环境指导思想——“一切皆为我用”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价值观。如果人类再以这种环境价值观作指导,终究有一天,地球会丧失其利用、甚至是居住的价值,人类将不得不在茫茫太空  相似文献   

11.
1人与安全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生产斗争中,建立起了人与安全这一对立而统一的关系:人从事生产活动不安全,而入从事生产活动需要安全,人的不安全行为破坏安全,加强人的管理能实现安全。为了正确处理好人与安全的关系,人类用生命和鲜血总结、建立和逐步完善着符合自然规律的,能保障人类安全的,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规程、规范、规定,制度和方法,去解决一个个生产中的矛盾,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同时能确保人的安全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安全管理的中心问题,是保护生产活动中人的安全与健康,保护生产顺利进行,为社会创造最大价值.为此,党…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一九七二年六月五日至十六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考虑了需要取得共同的看法和制定共同的原则,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兹宣布: 一、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人类在地球上的漫长  相似文献   

13.
正《环保法》修改将进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审议,新的审议稿增加了较多关于公众环境权益的内容(例如清洁环境、绿色生活、信息公开、社会监督、公益诉讼等),这使环保法有了一定的实质性变化,由过去比较多地注重由政府直接管制企业环境行为,转向更多地强调用法律来保障社会环境权益。这种修改的意义是深刻和重要的。第一,提升环保法的民生价值目的。环境具有满足人类生存需  相似文献   

14.
正视环境问题,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黄立沛(中共重庆市市委重庆630015)人们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环境。马克思说过,人类有四大需求,生存、发展、享受和尊严,其中生存是人类的第一需求。生存问题解决了就需要发展,在有所发展的基础上才谈得上享受。在这里,环境既...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而野生动物作为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日显突出,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在不断增强,法学界和环境伦理学界关于野生动物保护制度中一些理论问题的讨论也持续不断.本文立足野生动物的客体地位,从客体利益的角度讨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许多区域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正海洋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环境在保障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重要的生态价值与资源价值。正因如此,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行为愈发复杂多样,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为此,国际层面为规范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做出了一系列努力。  相似文献   

18.
按照生态的观点,人类与其它一切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命现象一样,都是依赖环境而生存的,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都是从外界环境中获得。以植物为例来说,它是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类、叶子吸收二氧化碳和光能,在一定的温度下,合成生命所需要的糖类物质,供自己生活而养活自身的。植物如果离开水、无机盐类、二氧化碳、太阳光能、温度中的任一项,就无  相似文献   

19.
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直接或是间接向环境排放种类繁多,数量难以计量的污染物,直接危害人类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危害之大是触目惊心的。因此,人类为保护自身利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从“先污染后治理”走上“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治  相似文献   

20.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农业与环境会议通过的《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首次明确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思想,即“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重点集中解决重大的稀缺农业资源和重大自然资源问题。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包括农业、林业和渔业)维护土地、水、动植物遗传资源,是一种环境不退化、技术上应用适当、经济上能生存下去以及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体系。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并纷纷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保护资源与环境。各国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