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酵母菌处理系统中丝状菌性膨胀的诱因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酵母菌处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膨胀问题的诱因以及控制对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该系统的膨胀问题最终是由丝状真菌引起 ,其中白地霉是膨胀的主要导致因素 ;皮状丝孢酵母菌种的存在是另一个可能的诱因 ;废水中氮元素含量极端贫乏是加速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应急控制的对策 ,丙酸钠和次氯酸钠分别是扩大培养和连续运转处理中有效的丝状菌性膨胀抑制剂  相似文献   

2.
在废水处理系统发生污泥膨胀的初期,通过镜检,溶解氧,pH,水温,有机负荷,MLVSS/MLSS比、N源、水流冲击负荷的指标的测试和分析,找出膨胀原因并据此治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营养物质缺乏引起的好氧颗粒污泥膨胀及其恢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张著  高大文  袁向娟  勾倩倩 《环境科学》2012,33(9):3197-3201
采用5个相同的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研究了不同碳、氮、磷比条件下好氧颗粒污泥形态、沉降性能和有机物去除情况,并根据SVI30值分析了由营养物缺乏引起的好氧颗粒污泥膨胀情况及其恢复方法.结果表明,当进水m(COD)/m(N)/m(P)为100/5.8/1.2时,颗粒污泥结构完整,颗粒密实,SVI30在15~30 mL.g-1之间波动,COD去除率可保持在90%以上,系统总体运行稳定,没有出现污泥膨胀.当进水m(COD)/m(N)/m(P)为100/3/0.6和100/1.9/0.4时,系统中的颗粒污泥出现解体现象,但是SVI30值仍然低于35 mL.g-1,没有发生丝状菌膨胀;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系统COD去除率在85%以上.当进水m(COD)/m(N)/m(P)为100/0.5/0.1和没有投加任何氮磷物质时,系统SVI30均达到150 mL.g-1,污泥难以沉降,系统发生了丝状菌污泥膨胀.两系统COD去除率差别较大,前者COD去除率在试验后期保持在65%~80%之间,而后者COD去除率从试验前期一直降低,最后达到10%以下,系统完全崩溃.N、P营养物质缺乏引起的膨胀好氧颗粒污泥,通过补充充足营养物质运行48个周期后,2个系统膨胀污泥的沉降性能及有机物降解率完全恢复,但是污泥形态(除污泥颜色)恢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实验研究结果和有关资料,系统地阐述了污水处理厂中的活性污泥法最易出现的污泥膨胀问题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着重探讨了污泥膨胀的控制方法与措施,并在理论上阐述了丝状微生物的生理与动力学特性及其与污泥膨胀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CASS变型工艺处理啤酒废水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由于某种原因造成了污泥膨胀现象,影响了工艺的正常运行。通过对可能导致污泥膨胀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实际运行参数进行对比,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从而确定了污泥膨胀的控制方案并及时实施,使本次膨胀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DCP废水的污泥膨胀会引起出水水质超标,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尤为普遍。会引起活性污泥流失,增加污运行的费用,并且可危及整个污水处理系统。引起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缺乏,长期的低负荷运行,溶解氧的控制,污泥浓度的控制,有毒有害物质。通过调整现场工艺参数,可以彻底解决污泥膨胀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俊  张永祥  付冰 《环境科技》2005,18(Z1):24-26
通过试验,分别考察了不同HRT、DO、混合液和污泥回流比、温度等条件下,A2/O工艺的脱氮效果和有机物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对于城市生活污水而言,当好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6 h、DO为4 mg/L、混合液回流比为300%、污泥回流比为100%时,A2/O工艺能获得较好的脱氮效果和有机物去除效果.同时,也对如何控制运行中发生的丝状菌型污泥膨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通过投加次氯酸钠和补充新鲜污泥的方法成功地控制了一次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8.
高岭土控制污泥膨胀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活性污泥膨胀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本实验以人工合成污水为底物,利用间歇式反应器(SBR)通过投加高岭土来研究污泥膨胀的控制情况。同时分析活性污泥中的丝状菌形态。结果表明,投加高岭土来控制污泥膨胀效果非常显著,对出水水质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9.
通过土豆食品加工废水处理的工程实例 ,指出在处理易生物降解和溶解性有机废水的SBR系统中 ,采用较高负荷运行会发生溶解氧偏低而造成的污泥膨胀。探讨了污泥膨胀的原因 ,并详细介绍了控制膨胀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丝状菌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与控制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近一、二十年来国际上关于丝状菌尼膨胀的最新研究成果,从丝状菌的种类与特性,丝状菌污泥膨胀的机理,引起污泥膨胀的污水性质和运行条件等方面合成地论述了污泥膨胀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对国内外污泥膨胀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该课题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可用于研究复合微生物体系中特定目标功能菌的特性及动态变化,本研究为确立用于解析酵母细胞在混合酵母废水处理系统中的动态特性的GFP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将gfp基因克隆到酵母载体pACT-URA3中,再用构建的重组质粒转化宿主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JMl09),扩增得到含gfp的重组质粒,荧光显微镜照片显示gfp基因在大肠杆菌内得到了表达,但表达程度不高;电泳图谱及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表明,含gfp基因的质粒不是以游离的形式存在,而可能是以某种特殊的形式和细胞染色体发生了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酵母废水TOC与COD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酵母废水生化进出水中有机污染物的COD与TOC监测数据的相关性研究,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COD=3.865TOC+1248.40(进水),COD=2.667TOC+449.66(出水),以及理论值范围方程,为污水中有机污染物的TOC监测代替COD监测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周娜  袁林江  陈光秀  韩玮 《环境科学》2009,30(10):2981-2987
采用人工废水,将2套接种了优势丝状菌不同的污泥、以A2/O方式运行的SBR反应器进水磷酸盐浓度由10 mg/L逐步提高到30 mg/L,研究了系统脱氮除磷过程中污泥含磷量与污泥沉降性能的变化,探讨了污泥含磷量、丝状菌与污泥膨胀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进水磷浓度从10 mg/L提高到20 mg/L和30 mg/L,1号反应器污泥含磷量从接种污泥的2.5%提高到8.17%和9.23%,污泥SVI值由接种初期的110 mL/g迅速增加到300 mL/g左右,之后回落并维持在135~150 mL/g.污泥中含磷量增加至8%以上,这在一定程度改善了污泥的沉淀性,对污泥膨胀起到抑制作用.2号反应器污泥含磷量从接种污泥的1.89%提高到6.77%和6.95%,污泥的SVI值由接种初期的138 mL/g上升到190~320 mL/g之间,并维持在280~300 mL/g.污泥中含磷量增加对于2号反应器膨胀污泥的沉淀性能没有改善.这2个反应器污泥沉淀性变化的差异是由于1号反应器污泥中的浮游球衣细菌在环境诱导下进行了生物除磷作用,使得污泥的比重增大,从而改善了污泥的沉降性能,而2号反应器中无浮游球衣菌,因而污泥沉降性没有改善.污泥...  相似文献   

14.
丝状菌污泥膨胀对脱氮除磷功能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高晨晨  游佳  陈轶  郑兴灿  尚巍  张文安 《环境科学》2018,39(6):2794-2801
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或生物泡沫是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中经常碰到的异常问题,为确定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对脱氮除磷系统功能菌群的影响,采用形态学鉴定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对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非膨胀期和膨胀期活性污泥、生物泡沫中关键微生物菌群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污泥膨胀和生物泡沫主要由微丝菌(Microthrix parvicella)引起,膨胀期污泥和生物泡沫中微丝菌最高比例达6%和38%.主要脱氮除磷菌属为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硝化螺菌(Nitrospira)、陶厄氏菌(Thauera)和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 phosphatis.膨胀期与非膨胀期相比AOB和聚磷菌相对丰度明显降低,最大变化比例为54%和47%,反硝化菌相对丰度显著升高,最大变化比例为73%;脱氮除磷菌群的波动变化受污泥膨胀的影响外,还与处理工艺及菌群的生理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前酵母废水主要采用两阶段(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利用紫外扫描(UV)、渗透凝胶色谱(GPC)、气相色谱-质谱(GC-MS)等方法对一典型酵母企业生产废水生物处理系统各阶段废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紫外吸收、分子量分布及化学组成等特性进行了分析。分析发现酵母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能在厌、好氧两阶段被降解去除,有些厌氧阶段不能去除的有机物可以在好氧阶段去除,同时,在生物处理过程中还产生了微生物代谢产物-新的化合物。生物系统中难以去除的有机物主要是酵母废水中难以降解的有机物以及生物系统中产生的微生物代谢产物等。难以降解的有机物主要有4类:烃类、邻苯二甲酸酯类、多环芳烃类、杂环类。微生物代谢产物或生物系统降解中间产物主要有:卤代产物、杂环醇类、硅代产物等。  相似文献   

16.
融合菌-活性污泥联合曝气吸附处理重金属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融合菌RHJ-004与活性污泥联合曝气处理含铬废水的生物吸附性能。结果表明,融合菌RHJ-004与活性污泥联合曝气对铬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投加10g/L菌体、6g/L污泥,处理50mg/L的铬液,还原率可达83.26%,去除率达72.04%。该吸附剂对处理酸性含铬废水具有很大的潜力,在pH=1 ̄5时,还原率均>80%,去除率均>70%;溶解氧是影响该吸附过程的一个重要参数,当DO=2 ̄4mg/L时,生物吸附效果较好,还原率达到75%以上,去除率也超过65%;融合菌RHJ-004与活性污泥对六价铬的联合吸附可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描述,但Freundlich模型的拟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7.
化纤工业生产会带来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采用A/O法改进工艺,对含有高浓度NH3-N废水进行处理,工程正常运行后,COD的去除率可达92%,NH3-N的去除率可达99%,处理出水达到CJ343-2010《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B级标准,解决了目前化纤工业中多数污水处理工艺无法解决的NH3-N超标难题,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The impact of the organic carbon to nitrogen ratio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N) in wastewater and dissolved oxygen (DO) concentration on carbon and nitrogen removal efficiency, and total bacteria and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OB) communities in activated sludge in constantly aerated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 (SBRs) was determined. At DO of 0.5 and 1.5 mg O2/L during the aeration phase, the efficiency of ammonia oxidation exceeded 90%, with nitrates as the main product.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achieved under the same operating conditions suggested the simultaneous course of these processes. The most effective nitrogen elimination (above 50%) was obtained at the COD/N ratio of 6.8 and DO of 0.5 mg O2/L. Total bacterial diversity was similar in all experimental series, however, for both COD/N ratios of 6.8 and 0.7, higher values were observed at DO of 0.5 mg O2/L. The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AOB were higher in the reactors with the COD/N ratio of 0.7 in comparison with the reactors with the COD/N of 6.8. For both COD/N ratios applied, the AOB population was not affected by oxygen concentration. Amplicons with sequences indicating membership of the genus Nitrosospira were the determinants of variable technologic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9.
养殖废水是一类典型的高氨氮废水.在低C/N比进水条件下,生物处理单元内较易出现污泥膨胀现象.采用实时控制技术,建立了序批式反应器(SBR)优化硝化-反硝化控制系统,进行了外加碳源用于低C/N比养殖废水处理中的污泥膨胀控制研究.并探讨了优化控制系统对污泥膨胀的控制机制.结果表明,低C/N比进水条件下,不完全硝化-反硝化过程导致硝酸盐及氨氮的累积是低F/M条件下污泥膨胀的主要原因.根据进水水质变化,实时控制系统自动优化外加碳源投加量,可有效控制由不完全硝化-反硝化反应引起的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