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火电厂CO2减排技术主要包括燃烧前处理、燃烧中减排及燃烧后捕集三类。介绍了IGCC、富氧燃烧、胺吸收法、生物法等CO2捕集与封存技术,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我国火电厂CO2排放特点,阐述了火电厂CO2减排技术、成本及影响因素,分析了CO2减排对中国未来能源和经济的影响。指出最适合CO2捕集技术发展的电厂类型是超超临界燃煤电厂和IGCC电厂,CO2减排技术的研发重点是大幅度降低成本和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作为一项新兴的、具有大规模减排CO2潜力的技术,近几年来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简要介绍了CCUS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我国及主要发达国家CCUS技术路线,分析了我国发展CCUS的技术原则、技术政策及相关举措,为我国开展CCUS技术研究和工程示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CO2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介绍了CO2分离捕集最新工艺——电化学法、膜法、化学循环燃烧法的研究进展。评述分析了CO2的各种资源化应用前景:CO2气体用作生物碳源、辅助注射成型剂及有机物(如氨基甲酸酯、表面活性剂)合成原料等;液态CO2用于人造金刚石、热泵干燥、超临界CO2萃取及固体干冰冷喷射清洗等。CO2作为一种潜在的丰富碳源,应不断研发其新的应用领域,加快其工业化应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能源基地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协调,决定了我国必须要进行大规模的能源转运,输煤与输电是两种主要的方式.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一项具有光明前景的低碳电力技术.充分考虑各种低碳要素和低碳电力技术,建立低碳效益模型,以实现对于不同能源传送方式的量化分析与灵敏度判别.算例分析部分,根据我国典型的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依照现行发展趋势,对未来两者进行预测,并分析关键因素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6.
徐强 《化工环保》2024,(2):265-270
将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与提高原油采收率(EOR)技术相结合,将捕集的CO2注入地下驱油,在提高采收率的同时实现碳封存。CCUS-EOR项目的完整流程包括捕集压缩、运输、驱油、回注等多个环节。本文将CCUS-EOR全流程视为一个整体,通过剖析CO2驱与常规水驱开发成本构成差异,建立适宜的CCUS-EOR项目全成本经济评价体系,确定捕集成本、运输成本、驱油成本的取值依据,推导出考虑碳减排收益的盈亏平衡模型,满足CCUS-EOR项目快速评价、辅助决策需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增加。温室气体中,CO2的排放对气候的负面影响十分巨大,CO2排放已成为燃煤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针对电力工业CO2排放状况,介绍了几种火电厂CO2排放捕集措施:燃烧前脱碳、富氧燃烧以及燃烧后脱碳技术,分析了各项技术的优势和可行性;指出了低碳经济下火电厂的CO2减排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钙基吸收剂捕集CO2的过程中,吸收剂转化率会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而迅速降低。钙基吸收剂的水合改性作为改善吸收剂循环转化率的主要方法之一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总结了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不同的吸收剂、循环捕集条件下的水合改性方法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在循环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吸收剂进行水合处理后得到的效果不同。其中,在碳酸化阶段、煅烧阶段、循环捕集前预处理以及煅烧后对吸收剂水合改性.吸收剂捕集CO2的能力均得到了改善;碳酸化反应后对吸收剂进行水合处理是否对循环吸收有利还存在争议。目前,利用水合改性的方法提高钙基吸收剂循环捕集CO2能力的机理还存在争议,且水合改性后的吸收剂机械性能差以及此方法能耗高的问题尚待解决。  相似文献   

9.
煅烧过程中吸收剂的烧结现象和循环反应过程中的磨损及破碎现象是导致钙基吸收剂循环煅烧/碳酸化捕集CO2性能不稳定的主要原因.针对目前几种常用的提高钙基吸收剂循环捕集性能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并对钙基吸收剂顺序脱除SO2/CO2的方法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油田强化采油所需的CO2来源和减少火电厂烟气中CO2的排放污染,保护环境,胜利油田在其自备发电厂建成了用化学法捕集CO2工业化示范工程,用于油田“低渗透油藏驱油”先导试验。该试验取得成功,使CO2变废为宝,实现了驱油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为我国碳减排和资源化利用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对油田和火电厂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欧盟国家燃煤电厂环保政策及技术路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是火力发电的大国,其燃煤机组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巨大。《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23-2011)提高了我国燃煤电厂的烟气污染物排放的要求,对火电厂烟气处理的技术选择和投资都会产生重大影响。针对中国燃煤电厂环保面临的新形势,阐述了欧盟国家的环保政策重点,并对欧盟国家燃煤电厂污染物控制的相关标准进行了分析,同时简要介绍了欧盟国家燃煤电厂环保的主要技术路线,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中国燃煤电厂污染物控制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介绍燃煤电厂现代水务管理内容,分析了国内外水务管理现状,主要探讨了电厂水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燃煤电厂现代水务管理的重点方向,燃煤电厂现代水务管理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随着燃煤电厂烟尘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发展袋式除尘器改成为必然趋势。通过对我国燃煤电厂烟气成分和工况条件的分析,提出了采用新型PPS复合滤料及改进的玻璃纤维覆膜滤料的方案可以满足燃煤电厂袋式除尘器所需滤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国内燃煤电厂烟气脱硝发展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国内燃煤电厂NOx排放现状和我国NOx控制法规,以及国内燃煤电厂脱硝技术的研究和工程应用现状,并对我国烟气脱硝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氨法在燃煤电厂烟气治理中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燃煤排放的CO2、SO2、NOx等气态污染物会造成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一系列的大气环境问题。减少和抑制燃煤电厂燃烧过程中污染气体的排放,是实现清洁生产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要。氨法烟气治理技术作为电厂排放烟气处理的新兴技术,以其污染物脱除效率高、耗能小、二次污染低、脱除副产品可资源化等特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已在部分燃煤电厂得到成功的应用。对氨法脱除烟气中气态污染物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指出了氨法烟气治理技术在燃煤电厂烟气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江苏省火电机组节能减排在线监测系统的监测模型、系统架构及应用功能开发情况,分析了系统的特点及其推广应用情况。该系统以实现多种类型火电机组节能减排监管业务数据的实时在线监测为目标.基于电力调度数据网络,利用J2EE分布式多层系统应用架构技术,依据MVC模式的设计思路进行技术的选型及应用的开发,包括机组状态实时监控、统计分析等功能,已在全省270余家电厂应用,保障了脱硫(硝)电价等节能减排政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燃煤电站脱硫装置的投运容量已占全国燃煤机组的一半左右。靖远第二发电公司4×300MW机组脱硫装置自投运以来多次出现真空皮带脱水机滤布跑偏的现象,造成真空皮带过滤机停车及滤布撕裂等严重后果,影响脱硫装置的正常投运。介绍了通过引进先进的模糊控制理论应用于滤布纠偏控制,并对控制硬件进行相应的改造,成功地解决了靖远第二发电公司湿法脱硫真空皮带脱水机滤布纠偏控制中出现的问题。为燃煤电站湿法脱硫真空皮带脱水机滤布及其他行业相似工艺过程的纠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燃煤火力发电在电力供应中的重要地位,其发电产生的SO2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烟气脱硫技术是控制燃煤工业SO2排放的重要途径,因其脱硫效率高、稳定性较好、成本较低等优点而在工业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概述了燃煤发电中烟气脱硫技术的最新进展,其中包括烟气脱硫技术的分类,以及几种主要的湿法、干法、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的主要特点。对不同的烟气脱硫技术的优缺点也作了简单评述,并对新建电厂脱硫技术的选择进行了讨论。最后结合中国实际,烟气脱硫技术发展和应用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电力节能减排法规体系建设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述了中国环保法规建设的发展和现状,重点分析了电力SO2排放控制的法规、行政要求;介绍了电力行业供电煤耗、烟气脱硫、脱硝、废水排放等节能减排成效。对法律间存在的不够协调,法律与法规、法规与规章之间缺乏一致性、配套性以及法律本身存在的不明确、操作性不强等问题,从改革发展、体制变化、环境性质、基础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重点对项目环评、规划环评、工频电磁场、火电厂脱硫、排污收费、污染物总量控制、区域限批等要求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现有电除尘器可采用余热利用节能、高频电源、双区结构、隔离振打等新技术进行提效节能改造的思路,分析了这些新技术的技术特性,并进行了实际案例剖析,对满足《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烟尘排放的要求,形成现有电除尘器的新型改造模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