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到春季 ,不少人会出现打呵欠、无精打采、昏沉欲睡等现象 ,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作“春困”。“春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体生理机能暂时不适应环境所造成的。众所周知 ,在漫长的冬天 ,人的皮肤血管受到寒冷的刺激 ,血流量减少 ,同时大脑和内脏血流量增加 ;而进入春天后 ,随着气温的升高 ,人的皮肤血流会增加 ,流入大脑的血流却相应减少 ,因而一时无法适应 ,便出现了“春困”现象。“春困”是安全生产的一个隐患 ,不仅影响工作和学习 ,还可能引起各种事故。如汽车司机出现“春困” ,在驾驶车辆时 ,就会因昏昏欲睡和头脑不清造成判断失误而发生…  相似文献   

2.
春来处处闻啼鸟李盛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在猎人的眼里,是美味的佳肴;在孩子的眼里,是欢乐的天使;在文人的眼里,是清丽的小诗,在环保工作者眼里,是人类的伙伴。鸟类不仅以其优美的体态惹人喜爱,而且那悦耳动听的鸣叫声,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情...  相似文献   

3.
鸟到那去了?     
雄鹰在天空飞翔,百鸟在枝头歌唱,花香鸟语,生机盎然。这是我们熟悉和喜欢的环境。在诗人、画家的笔下,鸟被当作安祥、美丽和爱情的象征。“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诗句,历代传诵,脍炙人口。可是,曾几何时,天空很少看到飞鸟,亭院听不到鸟鸣。除了吱吱喳喳的麻雀和偶尔飞过的几只乌鸦,人们熟悉  相似文献   

4.
钟情 《环境》2003,(11):10-11
提起放射性污染,许多人会觉得不以为然,认为这种污染与自己关系不大。的确,与油烟、噪声、水污染相比,放射性污染与普通百姓的关系确实不是很密切。但是,放射性污染一旦发生,将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并严重地威胁着社会的安定。而且,由于放射性污染无形无色,许多人被污染伤害后还混然不觉,即使身体出现了异常,许多人(包括一些医生)也以为是“怪病”,极少想到是放射性污染作祟。  相似文献   

5.
霍寿喜 《环境》2003,(12):25-25
尽管寒冷的冬天已经来临,但因为生活质量提高了,人们吃得好,穿得暖,共同的感觉就是“冬天并不可怕”。然而我的邻居赵大妈却最害怕过冬天。前不久的一个上午,我在楼道里遇上她老人家,我见她畏寒的样子,就劝道:“您老年纪大了,应该多穿点衣服啊。”赵大妈年近七十,也是个爽快人: “嗨,哪是穿衣服的事啊。我这人就是这样,一到冬  相似文献   

6.
寒气逼人的严冬,对老年人的生命是一个较大的威胁。不少老年人因患“低温症”而死亡(这种死亡常常被误认为是由心肺疾病引起的)。调查表明,60岁以上的老人在气候恶劣的冬季,死亡率要比气候正常的冬季高60%。老年人的体温持续在35℃以下,医学上便称作“老人低温症”。老年人容易罹患此病,是因为老人的身体机能都已老化,体内产热减少,能够觉察到温度降低的身体机理已经丧失了敏感,在与寒冷的接触中,皮肤血管反应迟钝,不能很好地收缩,丢失的热量也比较大,因而不能使体温维持在一定水平。老年冬季低温症的形成一般需要数天时间。当老人体温降到35OC-36℃时,一般自己还能诉说寒冷,但有嗜睡、无精打采的症状;若体温低于35℃,就可能  相似文献   

7.
正所谓"春眠不觉晓",进入春天以后,很多人都开始无精打采、昏昏欲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困.大家一般都认为春困是因为睡眠不足所致,疾控专家指出,其实"春困"是由于天气转暖,在热胀冷缩作用下,人体体表血管由冬天的收缩状态进入扩张状态,使大量血液流向体表而导致脑部出现供血不足,人就会产生精神萎靡、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在孩童时读此诗,如同唱山歌,一晃而过,其含意不清。六十年过去了,重读此诗,感到格外亲切。诗人不仅写了春晨鸟语花香的宜人景色,而且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夜间风雨声而忧花落,能以此心对待事物,日后立身社会,也必能关心民间疾苦,体贴  相似文献   

9.
许家和 《环境》2002,(5):25
人们历来对银幕、荧屏上的“奶油小生”和生活里的“小白脸”褒贬不一。欣赏者多为痴情女子,因此类男人年轻、肤白、帅气,或谈吐文雅、举止潇洒,或戴一副近视眼镜,但也展示文质彬彬的“白领男士”形象,或有点绅士风度,故褒者不少,更不乏为女性所钟情。然而,贬者也大有人在,因为一个男人皮肤过分白净,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底蕴不足,缺乏朝气,展露的形象有点柔多刚少、阴盛阳衰的味道。时下,审美观悄然发生变化。追求雕塑般健美的除了新新人类中的少女们  相似文献   

10.
一些老人洗澡时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眼花、头晕、心悸等症状……医学专家把这种由于在浴室洗澡而引发的口渴、胸闷、心悸、恶心、目眩、四肢乏力、呼吸急促,甚至出现晕倒或诱发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症状统称为“浴室综合征”。特别是在冬季,室外气候寒冷,浴室内池水水温较高,湿度呈过饱和状态,水汽压较大,门  相似文献   

11.
许家和 《环境》2003,(10):26-26
肥胖,已成为21世纪世界性“背叛”人体健美的体型和病态。怎样才能瘦身?是过胖者(指体重超标25%以上的人)关心的热门话题。胖人除应该加强体育活动,增加体能消耗、减少脂肪堆积外,讲究一点有助减肥的吃的“艺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冷,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当它成为人们生活与工作的环境因素时,便不可避免地对人体的健康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人体耐寒性的差别人体具有“自然的行动性适应”的本能,热的时候,常常要舒展开身躯;一遇到冷,便身形卷曲,竭力减小自身的散热面积。通常,人的皮肤处于摄氏15℃以下的冷态环境的时候,皮肤的寒冷感觉反射,会使血管运动神经带动皮下的血管收缩。依靠这种收  相似文献   

13.
前些日子,一些媒体和网络对《百家讲坛》上的几位主讲人再次进行口诛笔伐。语言之尖刻让人震惊!诸如“学术通俗”、“学术娱乐”、“亚文化”、“次学术”、“媚俗文化”、“扭曲历史”、“不堪入耳”等字眼铺天盖地,大有不将其“摧毁”誓不罢休之势。联想起半年前“文化超男”、“超女”之说.不觉感慨连连。  相似文献   

14.
霍寿喜 《环境》2004,(1):30-31
冬季气候的最大特点是气温低,湿度小,这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冬天如果善于营造身边的小气候,将帮你安然度冬。冬天,您会穿衣服吗? 人穿了衣服,衣服与衣服、衣服与肌肤之间便形成了局部气候环境,这便是衣服小气候。适宜的衣服小气候有助于调节体温、保持健康。辐射和对流散热是人体调节体温的重要方法。寒冷季节,外界温度低,皮肤表面辐射出大量的热,通过体表空气对流,身体就会发冷。如果穿上棉衣,就会立刻感到暖和。这并非因为棉衣可以产生热量,而是中间的棉絮或其絮状物(如丝棉、合成羊毛等)使身体热量不易向外  相似文献   

15.
许家和 《环境》2002,(12):27-27
人体的健美,不论是男是女,都必须拥有匀称的身材、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体力。此外,男性的健美,还突出阳刚之美,有人雅称为“方”之美。外表展示出身材高大,脸庞方型,肩膀宽平,胸脯厚实,肌肉发达,以及宽额、浓眉、锐眼、有棱有角的高鼻梁、宽嘴和下巴、黑里透红的皮肤等;气质散发出威武、坚强、稳重、机智之感。  相似文献   

16.
蓝天待补     
蓝天待补晓理在日光浴盛行的年代,晒太阳被看作是一种保健行为,有些女士甚至故意把白皙的皮肤晒黑一些,以东健康之美。如今科学家却警告人们要避免身体过多地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之下。自从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站报导在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Ozonehole)以...  相似文献   

17.
曾几何时,法国倡导的“无车日”活动由欧洲盛行到世界,千余座城市亿万民众热情参与。谁会想到,这一活动如今竞又从法国波及欧洲,开始受到冷落,显出萧条迹象。法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部今年4月宣布,将用“另类出行周”取代“无车日”活动。法国近4年来参加“无车日”活动的城市逐渐减少。德国首都柏林、意大利首都罗马2004年都退出了“无车日”活动。  相似文献   

18.
用药的误区     
生病用药,世人皆晓。但一些人盲目或随便用药,这样不但治不好病,还出现了弊端,究其原因在于用药存在误区。误区一:迷信输液如今有不少人一生病就要求“吊针”(静脉注射),医生未按病人意愿“吊针”,往往还被误解为是一种怠慢。殊不知,不必要的输液,不仅浪费资源,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而且可能传播感染性疾病或出现过敏  相似文献   

19.
老百姓对待放射性污染问题往往有两种较极端的态度值得关注.一种是“无畏”.无畏者是因为放射性污染不像水、气、声、渣污染能直接为人感知,不见、不觉、不闻.长时间生活在此环境中并未让人觉得不适.故此觉得不值一提。一种是“谈核色变”,只要听到“放射性”三个字.立即使他们联想到那个令人恐怖的有点像骷髅形状的警示标记,以及诸如脱发、癌症、白血病等所谓的放射病。  相似文献   

20.
“南屏晚钟,随风飘散, 它好像是敲呀敲在心坎中。南屏晓钟,随风飘散, 它好像是催呀催醒我相思梦。”一曲《南屏晚钟》唱出了山寺钟声的悠扬,但地处羊城闹市的六榕寺,其钟声却因扰人清梦而遭投诉。时正巧,境未迁,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