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颈鹤(Crus nigricollis)是鹤类中最晚发现的一种,是中国特有的鹤类,也是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鹤,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一类保护动物和国家一类重点保护动物。它繁殖在青海、西藏南部和四川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保护性耕作对旱作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采用LI6400-09呼吸室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试验农场对平作(T)、垄作(R)、平作+覆盖(TS)、垄作+覆盖(RS)这4种处理下的西南紫色土丘陵区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体系中小麦作物生长季节的土壤呼吸及其水热生物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生殖生长阶段农田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范围为1.100~2.508μmol.(m2.s)-1,各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表现为RS>R>TS>T.各处理1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表现为T>R>TS>RS.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的关系符合指数函数,Q10值分别为1.25、1.20、1.31和1.26.5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高低排序为TS>RS>T>R.土壤水分与土壤呼吸以抛物线曲线拟合最好,说明存在土壤呼吸最强的土壤含水量点,本研究得出小麦生殖生长阶段在土壤含水量的响应阈值为14.80%~17.47%.土壤动物中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螨目,与土壤呼吸存在一定相关性,对照处理和垄作下相关性高,而秸秆覆盖的处理土壤呼吸与土壤动物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含羞草素(mimosine)是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类毒素[β-(3-hydroxy-4-oxopyridyl)α-amino-propionicacid],它存在于一种热带、亚热带地区生长的豆科灌木植物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中。当反刍动物饲用了银合欢以后,在其瘤胃中产生另外两种有毒的中间代谢产物即3-羟基-4(1氢)吡啶酮(3,4 DHP)和它的异构体2,3-二羟基吡啶(2,3 DHP)。这些毒素物质会致使动物出现甲状腺肿大,脱毛,体衰和生育力减退等中毒症状。然而世界上有些地区的反刍动物饲喂银合欢以后并不引起中毒症状,经研究发现,在其瘤胃微生态系统中栖居有降解这些毒素的瘤胃细菌,从而保护宿主动物免受其害。  相似文献   

4.
活性氮:多多益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尺度和范围 1790年,Jean Claude Chaptal将元素周期表中的第14个元素命名为"氮"[1].两个世纪后,氮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其作为一种必需营养元素的重大功能得到了很好的理解.我们知道,人类(以及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离不开氮;大气中大量存在的氮气(N2)是植物和动物不能直接利用的一种化学形式;只有少数特殊的微生物能够将大气中的氮转化("固定")为植物、动物可以利用的活性氮(活性氮)[2];另一小群体的微生物能够将活性氮转化(反硝化)为氮气.  相似文献   

5.
羊草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呼吸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光强  耿元波 《环境科学》2010,31(11):2732-2739
应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羊草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原的生态系统呼吸CO2通量进行了测算,分析了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因素,比较了2种草原生态系统呼吸的差异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观测期间羊草草原生态系统呼吸CO2通量平均为(12.03±2.10)mg·(m2·min)-1,显著低于贝加尔针茅草原[(20.09±4.41)mg·(m2·min)-1];而羊草草原生物量显著大于贝加尔针茅草原(p0.001).羊草草原和贝加尔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呼吸都与温度(箱内气温、5cm和15cm地温)具有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通过偏相关分析发现,在地温作为控制变量时,生态系统呼吸与土壤Eh、pH间不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Eh、pH对CO2通量的影响可能是由地温变化间接引起的,而CO2通量与活体生物量呈现出了一定的相关性,与凋落物生物量无显著相关性.2种草原的CO2通量都可以用温度指数模型进行很好地模拟,基于地温的模拟效果(R2为0.568~0.639)显著好于基于箱内气温的(R2为0.323~0.426).地温是2种草原生态系统呼吸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掩盖了地上部植物体对生态系统呼吸的影响.在该区域,土壤呼吸占生态系统呼吸比例较高,贝加尔针茅草原较高的有机质含量导致了其生态系统呼吸CO2通量较高.  相似文献   

6.
低氧环境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8月在调查中发现长江口以南浙江沿岸存在一个明显的低氧区,本文在此基础上对低氧区内外的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及生物多样性进行研究,并对低氧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低氧区内是底栖动物生物量和丰度的高值区;CLUSTER和MDS标序把底栖动物分为了两个生物群落组群,一个组群属于低氧环境下的组群,近一步用ANOSIM检验发现,这两个组群差异显著(R=0.347,P=0.75%);低氧区内的多样性指数(H′=1.71)小于低氧区外的相应值(H′=2.53)。说明了低氧环境已经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丰度、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7.
有机磷农药污染对金龟子幼虫呼吸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机磷农药对金龟子幼虫呼吸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表明,金龟子幼虫对有机磷农药污染的反应十分敏感,4种有机磷农药处理组动物呼吸强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并且由于不同种农药的毒性不同,对呼吸强度影响的程度也明显不同,其中以甲胺磷影响最大,灭杀毙最小,呼吸强度分别为4.9528mL/g·h和2.1557mL/g·h。染毒历时和农药浓度的影响则表现为随染毒时间的延长和农药浓度的降低,动物呼吸强度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8.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1986年公布的资料,在评价环境中人类所接触的化学物(包括化学混合物)有无致癌性时,所遵循的原则系根据以下三方面证据。一、动物致癌实验研究证据 1.证据充分 (1)指在多种实验动物或一种动物的多种品系(Strains)中进行过实验,证明接触某一化学物(包括化学混合物,下同)能导致实验动物的癌症发病率增加; (2)或者是采用多种实验——不同的染毒剂量、不同的染毒途径,可导致实验动物的癌症发病率增加; (3)或者是实验动物所产生的肿瘤部位、类型、发病年龄、发病率与未接触化学物的同种、同系动物存在非常显著差异。“剂量—反应”关系资料可作为附加证据。  相似文献   

9.
调水调沙对黄河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13年调水调沙前(未开始)、中、后(结束)分别对黄河口海域18个监测站进行了3个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对调水调沙期间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3次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18种,生物量在调水调沙前、中、后分别为(4.31±1.43)、(5.57±3.85)和(4.04±1.38)g/m2,栖息密度分别为(241±59)、(173±44)和(199±40)ind/m2,并且3次调查期间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调水调沙期间优势种更替不明显;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等级在调水调沙前、后均评价为“好”,调水调沙期间为“中等”. 冗余分析表明,除少数机会种和污染指示种外,多数大型底栖动物对环境因子的生态需求为深水、高pH、高盐度和高ρ(DO)(DO为溶解氧). 调水调沙影响范围为调查扇面的东北及河口海域,出现软体动物死亡、多毛类机会种等数量大幅增加的现象. BOPA(底栖动物多毛类机会种和端足目动物)指数和环境因子统计分析显示,调水调沙期间大部分站位环境质量良好,河口污染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0.
西藏亚高山暗针叶林森林植被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平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研究选取西藏色季拉山2种最典型的天然暗针叶林: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smithii)和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并动态监测其土壤呼吸及其各呼吸组分速率,结果表明:2种植被类型的SOC含量和SMBC含量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表层(0~20 cm)SOC含量分别占各层土壤总SOC含量的52.55%(林芝云杉)和51.87%(急尖长苞冷杉),而表层(0~20 cm)SMBC含量占各层土壤总SMBC含量的64.24%(林芝云杉)和65.48%(急尖长苞冷杉);2个林型8-9月份土壤呼吸值最高,12月份最低,土壤呼吸最大值分别为6.27μmol/(m2·s)(急尖长苞冷杉)、4.91μmol/(m2·s)(林芝云杉)。指数回归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之间的相关关系,除了急尖长苞冷杉林的枯枝落叶呼吸外,其他的呼吸组分及林芝云杉各呼吸组分速率均与土壤水分含量呈显著的一元线性关系(P0.05)。2种林分的微生物呼吸占总呼吸量的比例最高,其次为枯枝落叶呼吸和根系呼吸。微生物呼吸在夏秋季所占比例较高,根系呼吸在春夏季所占比例较高,枯枝落叶呼吸则在春末夏初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1.
综合水解酸化工艺传统的"膜法"和"泥法"两种工艺的优点,开发一种新的水解酸化工艺。把新工艺和传统的"膜法"工艺并联运行,进行对比实验,发现新工艺在有机物和色度的去除以及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方面均具有优势,COD去除率20%~30%,色度去除率60%,出水ρ(BOD5)/ρ(COD)在0.7左右。  相似文献   

12.
近年的研究证实,铝在一定条件下无论对人体、动物还是对植物均存在毒性。铝对人体及动物的毒性铝对人体及动物的毒性首先是在探究阿耳滋海默氏病(Algzheimer' sdisease)的病因时发现的。此病又叫早衰痴呆症,它使人早衰并丧失记忆力,逐渐失去照顾自己的能力。研究发现集中在患者大脑细胞中的铝比正常人高10—30倍。1965年,克拉特兹(Klatzo)进行的动物实验表明铝中毒的兔脑内出现了阿耳滋海默氏病特有的神经原缠结病变。1973年,克拉  相似文献   

13.
发怒,人体会分泌毒素最近,美国生理学专家爱尔马宣称:发怒能促使人体内大量分泌毒素!他是从一次有趣的动物实验中发现的。发怒者呼吸时,其分泌的毒素,可经实验用的玻璃试管,使容器里0摄氏度的冰水发生紫色沉  相似文献   

14.
环渤海潮间带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2008年9月在环渤海11个潮间带进行生态调查所获得的30个生物样品,以及对现场测定的温度,pH和ρ(DO)与沉积物样品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环渤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76种,其中多毛类动物25种,软体动物24种,甲壳动物19种,其他类动物8种. 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67.40±187.30)m-2与(100.90±56.40)g/m2. 数据分析显示,环渤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不明显,优势度大于1%的仅有4种,分别为托氏昌螺、四角蛤蜊、哈氏美人虾和中华近方蟹. 物种多样性指数则以位于渤海口的莱州湾最高,为1.909. 11个采样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相似性总体较低,相似系数约为20%. 相关分析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栖息密度和生物量与底质类型显著相关,而与温度,pH和ρ(DO)无明显的对应关系. 与历史资料相比,过去的30 a,环渤海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因周围生存环境的变化以及污染等因素的影响而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12月3日,原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现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公布了首批"自然学院"试点单位名单,并于12月31日在佛山为首批17个校点颁发了试点单位牌匾。消息刊发后,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行业专家评价:"自然学院"项目的实施,是广东生态环境教育再出发具有标志性的事件。  相似文献   

16.
二氧化硫对心肌细胞线粒体损伤的分子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Wistar大鼠作为模型进行整体动物动式吸入染毒,在大鼠吸入不同浓度SO2(0、7、14、28 mg·m-3,7 d,6 h·d-1)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心肌细胞中由线粒体DNA(mtDNA)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ATP合酶的几种亚基及调控线粒体呼吸链组分的核转录因子PGC-1α、NRF-1和mtTFA的mRNA水平.结果发现,SO2染毒后,随着SO2浓度的升高,大鼠心肌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3种亚基(CO1、CO2、CO3)和ATP合酶两种亚基(ATP68)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调控基因PGC-1α、NRF1和mtTFA的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降低.提示大鼠吸入SO2后,可能通过降低心肌中PGC-1α表达,影响其与NRF1结合及对mtTFA调控,进一步抑制线粒体基因组的转录,最终可能使大鼠心肌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功能受损,进而引起心衰等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7.
红斑(票页)体虫是活性污泥中最高等的生物之一。对比试验表明,红斑(票页)体虫接种到污泥中作间歇式培养,其生长规律和纯种微生物的间歇培养很相似。考察污泥的内源呼吸耗氧速率和其中的红斑(票页)体虫密度发现,污泥的内源呼吸耗氧速率最快并不是在虫体密度最大时,而是在虫体密度快速增加时。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以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调查法、实验法为研究方法,在防灾科技学院排球基本技术教学中进行了合作教学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合作学习法"是适合防灾科技学院排球基本技术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育理论;在防灾科技学院排球基本技术的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法",学生出勤率高,学习态度踏实,教学效果明显,课外自觉参加排球运动的次数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为吃到美食、躲避寒冷、找到最中意的情侣、发现最好的地点生儿育女,动物们总要非常奇特地"动、动、动".惊心动魄的大迁徙,使动物变得越来越神秘.在科学家的眼中,史诗般的动物迁徒,甚至充满了对征战地球的眷恋与至死不悔的探险情缘……这种迁徙,不仅影响了动物的生活,而且奏响了它们的心灵.大迁徙,塑造了一种执拗的性格,独特而统一的性格,虽辗转千万里却连贯一致的性格.山水漫漫隔断,但动物迁徙印迹却连绵不绝.  相似文献   

20.
2019年春季(3~5月)在北京市开展了17个水体20个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采集并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4个分类单元(种),分属3门6纲32科.结果发现,北京不同区域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组成、优势种和物种数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山区是水生昆虫密度最大的区域,平均密度为33.95ind.·m~(-2),主要优势种为蚋科(Simuliidae sp.)、纹石蛾(Hydropsyche sp.)和高山似突摇蚊(Paraciadius alpicola);郊区摇蚊幼虫和寡毛纲的平均密度最大,分别为82.58ind.·m~(-2)和36.21ind.·m~(-2),主要优势种为小云多足摇蚊(Polypedilum nubeculosum)和苍白摇蚊(Chironomus pallidivittatus);市区以腹足纲的密度最大,为88.75ind.·m~(-2),主要优势种为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和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市区和郊区发现的物种数均比山区多14种.CCA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营养盐浓度是影响郊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强度和水温是影响市区和山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