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新疆几次历史大震为例,结合亚洲大陆其它一些大震对地震滑坡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以此作为古地震滑坡的鉴别标志,在新疆发现了多处古地震滑坡。本文根据1812年新疆尼勒克8级地震震区的两次古地震滑坡的分布、规模,滑坡壁下崩积物,滑坡舌所掩埋的古地面的 C~(14)年代测定,对两次古地震事件的参数和大震复发间隔进行了估计,并对利用滑坡壁坡角估计其发生年代的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资料、人工探槽资料和C~(14)地质年龄数据,讨论了昌马断裂带古地震标志的主要特征与古地震期次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陕西榆林地区北部塌陷地震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陕西榆林地区北部所发生的几次典型塌陷地震的宏观情况,并利用陕西数字地震台网所记录的50次塌陷地震的地震波资料,从波形及时间、空间分布上初步分析了陕西榆林地区塌陷地震发生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民勤地区大震、古地理和沙尘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瑾冰 《灾害学》2004,19(2):64-68
民勤地区是中国沙尘暴发生年频次最高的地区。本文讨论了干旱、地震、古湖泊和风线对民勤地区沙尘暴形成所产生的综合作用。强地震破坏了土壤颗粒的团聚性,古湖泊环境提供了沙土混杂的地表层,风线决定了沙尘暴的飞扬和运移。  相似文献   

5.
丁国瑜先生是我国新构造、地震地质、古地震、地震预测等研究领域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相似文献   

6.
李杰 《灾害学》1991,6(1):84-88
强烈地震后效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因此,地震灾场的控制,对于遭受地震的城市或地区的震后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界定了地震灾害场和地震灾害影响场的概念;讨论了地震灾场的一些基本特征;结合作者研究工作的进展,对地震灾害场控制的基本思路作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 1983年春季,在开展由天津市科委下达的《渤海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工作中,由天津市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局测量大队组成的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关系专题组,在天津至宝坻之间的引滦入津明渠中研究了天津滨海平原全新世时期的古地震遗迹。其出露地段沿南北走向的渠道,大约延续三十公里。各种类型的古地震遗迹展示在新开挖的渠道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对沙河水库及其附近进行地震地质考察的结果,对该区内的新构造运动特征和水库地震稳定性分析做了有益的研究;并对该区域内的“东亭—庙西断裂”和所谓“古地震遗迹”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郭乾  李渝生  黄青松 《灾害学》2014,(2):182-187
研究发现在地震较为平静的则木河断裂带中段,分布有数个上亿立方米的超大型山体滑坡,这些滑坡均沿断裂带分布、规模巨大,具有高速远程碎屑流等地震滑坡特征,应是强烈古地震所触发。离散元数值模拟分析显示,在该特定的斜坡岩体力学条件下,高速远程碎屑流启动的临界加速度应该不低于1.6 g,与此相对应的地震烈度不低于Ⅺ度。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大型古地震滑坡的形成时代在一级阶地形成之前、二级阶地形成之后,距今约1~2万年左右。这表明全新世初期是则木河断裂带中段活动性极为强烈的时期。我们认为,大规模古地震滑坡集中分布且地震活动相对较平静的断裂带中段,目前极有可能正处于构造应力的积累过程,是否是未来强烈地震的潜在震源部位,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黄河北流与华北平原地震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新近发现的古地震剖面入手,结合华北地区历史地震活动、黄河水患的规律性及现代地形变等资料的分析,发现黄河的决溢和改道与华北平原历史地震活动、地形变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洪水和洪水灾害的自然历史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较长的时段内,考察分析洪水和洪水灾害的自然历史特征,并凭借现代技术手段来揭示其发生、演变的规律,这是一项有开创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工作。本文提出了历史洪水和洪水灾害自然历史特征的概念,并就其实际应用的领域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泥石流堆积物的分形结构特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依据分形理论,分析了泥石流堆积物粒度组成的分形结构特征,其分维值介于2~3之间。分维可作为描述泥石流堆积物粒度组成的参数,分维的大小表征了作为自组织系统的泥石流堆积物的本质特征。论述了分维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郭迎堂 《灾害学》1993,8(1):82-85
文以历史记载为依据,对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地震的水灾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这次地震水灾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4.
边界条件和偏移距的变化对分形插值精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数据空间道插值是地震资料预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分形理论为基础,借助压缩映射原理和不动点理论及实变函数理论,给出了分形插值函数的显式表达式及垂直比例因子的局部显式表达式。正演模拟中采用了吸收边界条件,边界条件的应用使得靠近边界的地震道分形插值重建的误差要高于远离边界的地震道,即随着检波器逐渐靠近边界,分形插值重建的误差逐渐增大。偏移距的变化也会对分形插值重建的精度产生影响,随着偏移距的增大,分形插值重建的误差有增大的趋势,但不明显。总体上来说,分形插值重建的地震道是原始地震道的良好近似,相位和振幅都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鲁中地区北西向断裂在晚更新世末期曾强烈活动,全新世初期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活动性.本文在分析北西向断裂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北西向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标志和时代、断层分段活动、活动段的空间分布特点、断裂新活动的力学性质和活动方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陕西崩塌灾害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青珂 《灾害学》1995,10(4):55-59
本文论述了陕西的崩塌灾害,并根据陕西的地质地貌特征和地质灾害防御实践,对区内的崩塌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总结了陕西崩塌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7.
西安地裂缝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卫东  苏刚 《灾害学》1998,13(3):33-37
在分析总结西安地裂缝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采用二维有限单元法,对西安地裂缝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从土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地裂缝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西安市区超采地下承压水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是西安地裂缝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故认为只有通过对地下承压水的合理开采,控制西安市区地面的不均匀沉降,才是减缓西安地裂缝活动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93年西北太平洋共生成28个台风,其移动路径趋势有其独特性。有7个台风登陆日本;8个登陆菲律宾;7个台风登陆我国广东和海南省,直接损失高达70亿元,为194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年。但没有一个台风登陆华东和华北沿海,这也是极为罕见的。本文分析了1993年台风移动的天气学原因,及其与厄尼诺现象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了台风移动路径的卫星云图特征。从而有助于判别台风究竟是北上转向,还是西行登陆我国。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丰润—丰台镇线性卫星影象与相应地表地貌、地质、植物等的对应关系出发,探讨了隐伏活动断裂在卫星影象上的表现机制。丰润—丰台镇断裂的新构造活动造成两盘第四系厚度的较大差异;并使相应地表地形线性起伏,由此而引起地表水系、植物类型等分布上的差异,最终表现为线性影象。作者认为,与构造有关的线性影象并非由深部的断裂信息透视出来,也非由地面的微观差异显示出来,而是由于传感器“聚敛”了与构造有关的地面宏观异常,间接的显示而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南部沿海地区雨涝灾害时空特征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插补完整的近500年旱涝等级序列和近40年实测降水资料,分别制定了历史时期和观测时期雨涝分级标准。建立了五省一市18个站的雨涝序列。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南部沿海地区雨涝分布时空特征,并对典型雨涝年的成因及灾情进行了分析和评估,最后作出90年代雨涝趋势预测,为沿海的减灾、防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