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泸州古酿酒窖池中两株产甲烷杆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0,(6)
采用厌氧操作技术,从泸州老窖古酿酒窖池窖泥中分离到两株产甲烷杆菌0372-D1和0072-D2.0372-D1菌体形态为长杆状,略弯,两端整齐,不运动,可由多个菌体形成长链;在固体培养基中难以长出菌落,只利用H2+CO2产生甲烷.0072-D2菌体形态为弯曲杆状,淡黄色圆形菌落,利用H2+CO2或甲酸盐作为唯一碳源生长.两株菌最适生长温度均为35℃、菌株0372-D1最适生长pH为6.5~7.0,生长pH范围5.0~8.0;菌株0072-D2最适生长pH则为7.5.在各自最适条件下培养,两株菌的最短增代时间分别为19 h和8 h.通过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分析,表明菌株0372-D1为产甲烷杆菌属的一个新种.0072-D2则为甲酸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 formicicum)的新菌株,相似性为99%. 相似文献
2.
不同环境场所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离子是由许多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产生,并且它们的浓度在不同环境场所下差别很大。以我国南部沿海某省份作为研究区域,挑选了近10处有代表性的环境场所进行为期一周的实测和研究,收集了空气正、负离子浓度、风速、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等数据。研究显示,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风速、水、植物、相对湿度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水,其次是风,最小的是气温。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议在城市规划建设中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空气负离子浓度。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森林区空气负离子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了甘肃省7个代表性林区,利用ITC-201A型智能便携式空气负离子测定仪对14种林分类型的空气负离子浓度进行了为期2年的测定与研究。结果显示:①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针叶树种均值为578cm-3,阔叶树种均值为471cm-3;针叶混交林为722cm-3,针阔混交林为661cm-3,阔叶混交林为492cm-3;不同植被类型均值表现为: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树种〉阔叶混交林〉阔叶树种;②各森林区空气负离子浓度铁杉为最大(877cm-3),冷杉为最小(372cm-3),14种林分类型表现为:铁杉(Tsuga chinensis(Franch.)Pritz)〉针叶混交林(coniferous mixed forest)〉云杉(Picea crassifolia Kom.)〉针阔混交林(Mixed needle)〉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落叶松(Larix gmelinii(Ruprecht)Kuzeneva)〉桦木(Betulasp.)〉杨树(Populussp.)〉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阔叶混交林(broadleaf mixed forest)〉栎类(Quercus)〉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椴树(Tilia tuan Szyszyl.)〉冷杉(Abies fabri(Mast.)Craib);③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成负相关,相关性方程为y=-57.457x+1486.2(R2=0.9105),与空气相对湿度成正相关,相关性方程为y=9.3485x-103.57(R2=0.6801)。 相似文献
4.
开展人类活动影响下骆马湖水质状况调查,明确水体理化指标分布特征,有助于城郊过水性湖泊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2017年夏季(6—8月)对骆马湖水体理化指标开展调查,分析水质现状和水体营养状态变化特征,并结合Piper三角图和等值线图法分析骆马湖理化指标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夏季骆马湖透明度、ρ(DO)和pH值较1991—2014年平均水平无明显变化,但N、P和有机污染物浓度以及主要离子组成变化显著。骆马湖ρ(TN)、ρ(TP)及COD_(Mn)达V类水标准,大部分湖区处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小部分湖区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湖区东北部主要离子组成由Ca~(2+)+HCO_3~-转变为Na~+(K~+)+HCO_3~-,其余湖区则转变为Na~+(K~+)+Cl~-。水体中HCO_3~-、Ca~(2+)、Mg~(2+)和PO_4~(3+)浓度以及pH、总碱度和总硬度等具有显著空间差异性(P0.05)。骆马湖水质指标空间分布复杂, Ca~(2+)和Mg~(2+)浓度以及总碱度、总硬度呈现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特点,而TN、TP和叶绿素a浓度以及COD_(Mn)总体呈现北部高、东部低的特点。不同理化指标空间分布主要与入湖径流中污染物、湖泊内生产活动和湖泊净化能力有关,人类活动对骆马湖水质的干扰已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6.
基于2020年6-8月济南市石化区、市区和南部山区VOCs以及臭氧和气态污染物等在线监测数据,结合气象因素分析了各典型区夏季VOCs污染特征,并通过计算臭氧生成潜势(OFP)和MCM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污染等级VOCs对臭氧生成的影响,采用PMF模型对市区夏季VOCs进行了来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石化区VOCs浓度(158.29 μg·m-3)明显高于市区(47.71 μg·m-3)和南部山区(24.65 μg·m-3),VOCs中均以烷烃占比最大,其次为芳香烃,3个区域VOCs浓度均随污染等级升高而升高;不同污染等级下均为石化区OFP(743.7-1474.9 μg·m-3)大于市区(156.9-378.1 μg·m3)和南部山区(113.4-168.7 μg·m-3),3个区域均是芳香烃OFP占比最大,其次为烯烃,说明芳香烃和烯烃类VOCs对臭氧生成的贡献最大,其中OFP贡献最大的单体为间/对-二甲苯;MCM模拟结果表明石化区O3净生成速率(33.51×10·9·h-1)最高,其次为市区(22.97×10-9·h-1)和南部山区(3.91×10-9·h-1);石化区的1-戊烯、甲苯、异戊二烯、间-乙基甲苯和邻二甲苯,市区的1-丁烯、间/对-二甲苯和顺式-2-丁烯,南部山区的顺式-2-丁烯、异戊二烯、反式-2-丁烯相对增量反应活性(RIR)较大,对臭氧生成的影响较为明显.PMF模型解析结果表明济南市区夏季燃烧源、移动源和餐饮油烟源对VOCs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7.
作为斯德哥尔摩公约首批缔约国之一,为持续对我国空气背景点空气中的二■英类污染物进行评估,我国自2007年起开展了履约成效评估监测.2014年,我国向联合国公约秘书处(UNEP)提交的第二次履约评估报告表明,我国空气背景点二■英浓度水平同发达国家相当,平均浓度为6.8—95 fg TEQ·m~(-3).本文将10年研究中采集的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华东区域背景点的二■英浓度范围为0.64—350 fg TEQ·m~(-3)和3.85—130 fg TEQ·m~(-3),浓度均值较高;西南、东北区域背景点的二■英浓度波动较小,浓度范围为1.5—15.9 fg TEQ·m~(-3)和0.86—38.4 fg TEQ·m~(-3),浓度均值较低.青海湖和武夷山点位在2012-2015年冬季二■英浓度水平高于夏季,但近年来出现夏季二■英浓度水平高于武夷冬季的情况,分析原因可能是旅游业快速发展产生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和17种同系物的组成分析二■英的可能来源,不同区域的来源有所不同,主要来源于工业燃烧、城市固废焚烧、机动车等. 相似文献
8.
对红果树景区的天缘洞进行昼夜间隔两小时的正、负离子浓度及其气象因子的监测,通过GIS空间分析工具及统计分析方法探究岩溶洞穴空气负离子含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天缘洞中负离子浓度昼夜及空间分布基本呈现出相似的规律,即负离子高度富集在地下水及低洼滴水处,以地下河为中心向入口和出口递减;但白天负离子含量却小于夜晚.各监测点负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差异较大,全洞负离子平均浓度变化基本呈现出单峰型,最高值出现在22:00时,为9315 ion·cm-3.空气负离子的富集受到通风效应、洞内人类活动、洞道形态、海拔、滴水、洞外天气状况等环境因子以及温度、湿度、CO2、风速等气候因子综合影响;其中通风效应使近口段负离子浓度降低、低洼、滴水等环境有利于负离子的富集,洞内负离子浓度与温度、风速呈显著负相关,与CO2呈显著正相关,与湿度则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空气负离子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离子是由许多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产生,并且它们的浓度在不同环境场所下差别很大。选取我国南部沿海某省份作为研究区域,挑选近10处具有代表性的环境场所进行实测研究,收集了空气正、负离子浓度、风速、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材料和植物负离子浓度等数据。实测数据表明:地面上的空气负离子浓度随着地理环境因素(瀑布、海边、峡谷、乡村田野、郊区旷野、县城等)不同差别很大,其中瀑布〉海边〉峡谷〉溪流〉县城;同时空气负离子浓度与风速、水、植物、相对湿度等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空气的摩擦可以有效显著地增加空气中负离子的浓度,两者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2)水体在撞击和喷射过程能加快正负电荷的分离,水速流动地越快,相应摩擦产生的电离能越大,周边环境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就越高;同时随着距离的衰减,环境中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也在不断地降低。3)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植物群落的种类结构和配置相关,其中高处复层结构植物〉低处复层结构植物〉低处单层结构植物。4)相对湿度与空气负离子具有良好的相关性。5)温度与空气负离子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明确。6)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风速能使人感到舒服,有益于人体的健康。7)自然生态环境整体而言,空气负离子浓度大,空气清洁度均为A级最清洁。通过结果和分析给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方面以重要的启示,因此作者从城市规划层面进一步提出以下建议:1)以自然环境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值为参考标准研究城市环境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和空气清洁度,进行符合气候和生态资源运行状态的设计,对于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和城乡规划建设的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2)加强自然通风、增加水体景观设计以及扩大绿地并减少不必要的硬质广? 相似文献
10.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21,37(8)
为探究筑坝蓄水对黑河氮磷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分别于2018年7月、2019年8月选取28个控制断面采集水样及沉积物进行检测,并采用方差分析法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对不同空间尺度上的水体及沉积物氮磷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上中游水体氮磷含量基本满足Ⅲ类水质标准,其中水体氮素主要以氨氮(NH_3-N)的形式存在,沉积物氮素主要以硝态氮(NO_3-N)的形式存在。从分布特征来看,上游筑坝河段的水体总磷(TP)、沉积物总氮(TN)含量最高,水温、盐度、溶解氧(DO)是影响该河段氮磷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中游自然河段的水体TP含量、沉积物TN含量次之,化学需氧量(COD)、水温、pH值是影响该河段氮磷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畜牧养殖、矿物开采及工农业污水排放是黑河水体及沉积物氮磷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而筑坝蓄水的滞留效应及其引起的环境因子变化是造成氮磷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人类活动造成的外源性污染源,并针对不同种类污染物的变化特征选择合理的水库运行方式,是改善黑河健康状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红水河龙滩水库的CO_2浓度分布及影响因素,于2016年7月对红水河河段龙滩水库进行定点采样,测定水体理化参数并计算水体表层CO_2分压(pCO_2)。结果表明:坝前到红水河入库水体表层pCO_2值分3个区间,坝前至库中在64.28~152.56 Pa之间,库中过渡带在161.57~257.57 Pa之间,入库水体在126.45~264.29 Pa之间,入库水体和过渡区的pCO_2均高于坝前。相关分析表明:表层水体pCO_2与电导率、总溶解固体物(TDS)、氧化还原电位(ORP)呈显著正相关,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水生生物光合-呼吸作用、碳酸盐岩溶体系是影响水库pCO_2变化的重要因素。水库CO_2释放通量范围为9.06~78.80 mmol·m~(-2)·d~(-1),均值为45.96 mmol·m~(-2)·d~(-1),库区表层水体表现为大气CO_2的源,呈现坝前CO_2排放弱源过度到上游碳排放强源的空间变化特征,说明河流水体流经水库作用减缓了CO_2释放。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根据2020年夏季SOPHI航次21个站位水体中6项营养盐(NH4+-N、NO2−-N、NO3−-N、溶解无机氮(DIN)、PO43−-P、SiO32−-Si)的调查数据,解析了调查区域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并结合悬浮物(TSM)等环境参数,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NH4+-N、NO2−-N、NO3−-N、溶解无机氮(DIN)、PO43−-P、SiO32−-Si及悬浮物(TSM)的平均浓度(mg·L−1)分别为0.0246、0.00764、0.135、0.167、0.0256、0.576及16.8. 其中低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样品数量较低(<10%),表明该区域整体水质良好. NO3−-N、DIN及SiO32−-Si的平面分布具有保守性,其中NO3−-N与SiO32−-Si的平面分布由近岸到远洋呈逐渐降低趋势. 其原因是地处近岸区域受长江径流输入的影响所致. 而PO43−-P和NO2−-N的平面分布则显示为非保守性,其主要受所在区域海洋上升流及黑潮次表层水涌升影响. 尽管NH4+-N的分布呈现一定的保守性,且其平面分布趋势与NO3−-N与SiO32−-Si接近,但其高值点分析结果显示,除长江径流输入影响之外,人类活动亦对NH4+-N的分布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微塑料现普遍被定义为环境中尺寸<5 mm的塑料颗粒,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的新型污染物。研究人员在空气、水体和土壤等各种自然环境介质以及鱼虾、贻贝类、家禽甚至人体肺组织、人体粪便等多种生物样本中均已发现微塑料的存在。由于尺寸微小,空气微塑料可通过呼吸过程被机体吸入并沉积在体内。本文综述了现阶段空气微塑料的来源、分布特征、暴露评估及其毒性效应等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室内外以及城乡地区空气微塑料的丰度、形状、粒径分布及组分类型等分布特征,并对微塑料吸入毒性效应及其复合毒性效应进行综述和分析,同时展望今后研究中需完善和规范空气微塑料的检测分析方法、进一步研究和揭示空气微塑料人体暴露特征及其健康风险等。 相似文献
14.
可溶性铁(Fe)一方面作为营养元素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另一方面作为氧化剂对大气二次气溶胶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本文分别开展了西安市混合功能区冬夏季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观测研究,通过使用改良的液体波导毛细管池(LWCC)测定颗粒物中酸性介质提取的可溶性铁浓度,并探究其季节变化、昼夜分布及粒径分布特征。季节分布特征表明,可溶性Fe(Ⅱ)浓度冬季高于夏季,而可溶性Fe(Ⅲ)浓度则夏季高于冬季。不同价态的可溶性Fe的季节分布特征差异明显,白天PM2.5中可溶性Fe(Ⅱ)和总可溶性性Fe的质量浓度和溶解度都大于夜晚的PM2.5样品,Fe(Ⅲ)则白天与夜晚无明显区别。粒径分布结果表明,溶解性Fe主要分布在细颗粒物中,且大气颗粒物的粒径越小,Fe(Ⅱ)sol与Fe(Ⅱ)total之比的变化范围越大,可溶性Fe(Ⅱ)和Fe(Ⅲ)之间的转化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学报》2020,(7)
选取合肥市政务区天鹅湖周边4个高密度城市住区的不同类型绿地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7—8月、12月针对分别在雨后、晴天、阴天3种天气状况下,主要包括空气正、负离子浓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分析了夏冬两季室内外空气负离子浓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夏季各样本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呈现雨后晴天阴天的趋势,冬季各样本绿地空气负离子浓度呈现出晴天阴天雨后的趋势。(2)空气负离子浓度总体夏季高于冬季。夏季4块样本绿地室外环境的空气负离子平均浓度呈现雏菊苑丽景城琥珀五环城陶然居的趋势,分别为351、292、276、260 ion·cm~(-3);冬季呈现出陶然居丽景城琥珀五环城雏菊苑的趋势,分别为296、289、259、206 ion·cm~(-3)。(3)4种不同类型绿地中,道路绿地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偏低,其中夏季最低值达193 ion·cm~(-3),冬季最低值达171 ion·cm~(-3);宅旁绿地、组团绿地和中心绿地的空气负离子浓度相对较高,其中夏季最高值达405 ion·cm~(-3),冬季最高值达360 ion·cm~(-3)。论文进一步对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环境因子的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结论,(1)晴天无尘时空气负离子浓度明显增大,雨后天晴时空气负离子比干燥晴天还要高,尤其雷雨过后空气中负离子浓度明显增高。(2)来往人员车辆较多不利于负离子的产生;植物层次结构丰富,能提高环境的空气负离子浓度。(3)室外绿地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总体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关系不明确,与风速总体呈正相关。(4)住区内部大面积的水体与绿地有利于激发负离子浓度。(5)住区周边的乔灌草结构,对城市主干道的灰尘起到了阻挡的作用,但也一定程度上阻挡了气流的运动。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展望,建议整合住区内部的绿地或水体相贯通,形成整体化的绿地空间布局,同时采用郁闭度稍大的密林地或疏林地,在实现滞尘作用与利于气流的畅通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16.
春、夏季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营养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分别对长江口海水中的营养盐(DIN、SiO32--Si、PO43--P)进行调查,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其影响机理,并对富营养化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春、夏季表、底层DIN、SiO32--Si的平面分布有从近岸向离岸逐渐降低的特点,而PO43--P则表现出一种缓冲现象;各营养盐在表、底层的质量浓度春季均小于夏季,且DIN的主要存在形式均为NO3-_N;DIN、SiO32--Si主要来源于径流输入,PO43--P则有多种来源。春、夏季表、底层SiO32--Si/PO43--P、DIN/PO43--P均远大于Redfield值,具有营养盐比例不平衡的特征,且DIN/PO43--P、SiO32--Si/DIN、SiO32--Si/PO43--P在长江口海域的分布不均匀;从浮游植物吸收DIN/PO43--P的配比分析,PO43--P是春、夏季长江口海域潜在性营养限制因子;春、夏季E值均远大于富营养化阀值,该海域富营养化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集了内蒙古林草交错带土壤、凋落物和树皮等环境样品,通过对样品中有机氯农药(OCPs)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其残留特征、可能来源及潜在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中ΣOCPs浓度为7.07—435.80 ng·g−1dw,平均值为85.22 ng·g−1dw;凋落物中ΣOCPs浓度为7.52—35.48 ng·g−1dw,平均值为21.52 ng·g−1dw;活树皮中ΣOCPs浓度为0.99—13.19 ng·g−1dw,平均值为8.11 ng·g−1dw;死树皮中ΣOCPs浓度为5.75—38.89 ng·g−1dw,平均值为12.11 ng·g−1dw。不同环境介质中的OCPs以异狄氏剂醛、硫丹硫酸酯、HCHs、DDTs为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中OCPs的含量差异较大,农业用地、森林土壤中含量较高,边缘草地土壤中较低。来源分析表明,HCHs的主要来源于林丹的输入,DDT主要来源于外界新污染物的输入。研究区内土壤中HCHs和DDTs总量分别在1.73—66.92 ng·g−1 dw和1.62—55.84 ng·g−1 dw范围内,均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土壤 HCHs 残留属于低风险,DDTs 类有机氯农药对研究区生物可能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但危害性总体较低。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学报》2017,(8)
利用连续7年北戴河空气负离子观测实验数据,分别以气象站、金山嘴和联峰山测点代表城市绿化区、海滨、森林等生态环境。绘制空气负离子浓度变化曲线,分析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候要素和大气污染物的相关性,并进行显著性检验。本研究旨在了解北戴河空气负离子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当地的环境保护、为劳模疗养和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数据。研究结果,(1)空气负离子浓度年际变化起伏不大,7年的平均值为1 730 ind?cm~(-3),最高年份与最低年份相差535ind?cm~(-3)。(2)空气负离子浓度月变化中,8月份平均离子浓度为7 785 ind?cm~(-3),为全年最高,1月份为365 ind?cm~(-3),为全年最低。在空气负离子空间分布上,海边和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明显偏高,海滨的年平均值为3 902 ind?cm~(-3),森林年平均值为5 403 ind?cm~(-3)。(3)按季节统计空气负离子浓度日变化,其特点是白天浓度明显小于夜间,最高值出现在夜间或早晨,最低值出现在中午到下午之间。(4)年际空气负离子浓度与年雨日数、年总降雨量、年雷暴日数、年平均相对湿度呈正相关;与年平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呈负相关,但空气负离子浓度年均值与气象要素年均值的相关性检验不显著。(5)空气负离子浓度与细颗粒物PM_(2.5)浓度呈负相关;与细颗粒物中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浓度呈负相关,而与臭氧浓度呈正相关,并通过显著性检验。(6)大气放电(雷雨)可以产生数量巨大的空气负离子。 相似文献
19.
对河流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光学特性、组成及来源进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河流水体生态环境,为进一步揭示有色溶解性有机质在河流水体的环境影响特性提供参考.以具有典型西北干旱区流域特征的皮里青河作为研究区域,通过匹里青河河段不同土地利用背景下的33个表层水样的实测数据,对有色溶解性有机质吸收特性、荧光组分、水质参数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进而对匹里青河CDOM的分布特征、组成特性及来源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荒山区及自然植被区只存在类腐殖酸荧光峰,农田密集区及城镇集中区除存在典型的类腐殖峰外,还存在明显的类蛋白荧光峰.平行因子方法解析出类腐殖质组分C1和类色氨酸组分C2两种组分,且三维荧光特征参数揭示出CDOM来源为内外源共同作用,此外,研究表明CDOM组分与总磷、总氮、凯氏氮呈极显著相关性,说明水体中CDOM组分与N、P元素的迁移转化密切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荧光组分与水质来源相同,且CDOM来源受陆源输入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通过紫外吸收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EEMs-PARAFAC)方法及主成分分析(PCA),研究了夏季渭河西安段水体中的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来源,及其与水质指标的相关性.在研究区域共检出2种类别5个不同的DOM组分,分别为类腐殖质荧光组分C1、C2、C3、C5和1个类蛋白类荧光组分C4,5个组分具有同源性.对比分析光谱斜率S、SUVA254、α355和DOC浓度,上游(S1—S5)和下游(S13—S17)各组分分子量和腐殖化程度接近但来源有所差异,中游(S6—S12、S18—S19)分子量和腐殖化程度最低;研究区域DOM和CDOM浓度值变化基本保持一致.通过三维光谱参数和主成分分析进行DOM源解析,内源贡献率为72.36%,外源贡献率为12.45%,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4.81%;污废水排放是组分C1、C4的主要来源,C2、C3、C5则来源于城市景观水体和湿地公园中微生物和浮游动植物的活动产生,TN与外源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TP与内源相关性较高.水质指标DO、DOC、COD、TN、TP与DOM组分有较强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荧光组分组成和特征反映渭河夏季的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