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膜法富氧助燃技术就是采用高分子膜法产生氧气含量大于21%的富氧空气,根据工业锅炉的结构特点、燃料特性和运行工况,采用独特的喷嘴喷射技术,将富氧空气喷入炉膛燃烧区助燃。将膜法富氧助燃技术用于工业锅炉,不仅能使燃料充分燃烧、优化火焰燃烧特性、提高热量有效利用率、减少热量损失、降低燃料消耗,还能减少烟尘、CO及SO2等污染物的排放,从而有利于提高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2.
膜法富氧技术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膜法富氧能用于所有燃料、大部分窑炉如冶炼炉,各种锅炉,玻璃池炉以及造气炉等的助燃,不仅能根治污染,而且能显著节能如增产,用于玻璃等窑炉时有提高质量和延长炉龄等,一般3 ̄11个月就能收回全部投资,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富氧助燃技术是最新节能环保技术,可以用于各种燃料和多种窑炉.不但显著节能、增产,而且能延长炉龄,环保达标,通常几个月就能收回全部投资.富氧燃烧能有效地降低NOx的排放量,在环境问题得到日益重视的今天富氧助燃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先介绍其节能和环保的机理,然后再介绍有关典型工艺流程、技改要点和典型应用实例.并对热力型NOx的生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通过实验及数值模拟手段对120 kW级别加热炉实验装置进行了富氧助燃特性及NO_X排放特性的研究。实验装置设置单火嘴、单助燃气主管以及双助燃气副管的设计结构。分别考察了常规空气助燃、局部射流空气助燃以及局部射流富氧助燃等方式下,不同局部射流流量对燃烧烟气温度、烟气NO_X排放量的影响。参照实验设置建立数值模拟模型,考察了局部射流助燃方式下炉膛内流场、温度场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局部射流富氧助燃方式在所考察条件下可提高燃烧温度10%,降低NO_X排放90%,在保持原加热炉设计温度不变的条件下,本燃烧方式具备节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膜法富氧技术提高柴油发动机的高海拔使用性能。方法以卷式富氧膜为富氧气体来源,以发动机自身动力为动力来源,设计出富氧装置制造富氧气体。采用并联进气方式,在发动机进气系统增加旁通管路通过富氧装置为发动机补充富氧气体以提高进气的氧含量。通过高海拔发动机模拟台架和高海拔实装试验考察富氧技术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结果高海拔发动机模拟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海拔的增加使发动机的高海拔使用性能明显下降,与平原相比,模拟海拔5000 m时,柴油机功率平均下降43.2%,燃油消耗率平均增加74.0%;使用富氧技术后,发动机的高海拔使用性能回复,在模拟海拔5000 m,柴油机应用富氧装置后功率平均提高9.9%,燃油消耗率平均下降8.4%。唐古拉泵站的柴油发电机高海拔实装表明,使用富氧装置后,平均单位发电量油耗下降8.52%。试验过程中,使用了富氧技术的发动机工作稳定、可靠。结论膜法富氧技术运用于柴油机,可有效提高柴油机的高海拔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钙镁磷肥传统生产方法,分析了钙镁磷肥高炉富氧空气助燃的可行性,认为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钙镁磷肥传统生产方法,分析了钙镁磷肥高炉富氧空气助燃的可行性,认为该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8.
膜法富氧技术在多氯联苯(PCB_S)焚烧炉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富氧焚烧技术在多氯联苯焚烧炉中的应用,重点探讨了其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9.
硅橡胶复合膜富氧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2的富集成本是O2/CO2燃烧技术能否成功大范围应用的关键.为了检验富氧膜在CO2/O2烟气再循环煤燃烧技术中的可能性,对商业硅橡胶富氧复合膜的操作条件及不同支撑层的富氧膜进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膜的原料气侧加压,渗透侧抽真空的组合不仅节能而且延长膜的寿命,低温有利于富氧浓度的提高和膜寿命的延长,当膜器串联时,面积可逐渐减小;聚砜是较理想的富氧基膜材料,但聚醚酰胺是一种可提高O2选择性的基膜材料;现有的商业富氧膜不能达到O2/CO2燃烧技术所需要的O2浓度,开发新的低成本的富氧方式是O2/CO2燃烧技术应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氧气在生产、使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经常发生泄漏爆炸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为了避免和减少氧气泄漏爆炸事故的发生,阻断氧气生产、贮运装置形成富氧积聚是关键。本文针对富氧积聚的形成及其危害特性,从技术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提出了科学预防富氧积聚的安全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天铁高炉通过设备改造和技术进步,提高顶压和回收余热余压,不断推进富氧喷煤和降硅冶炼,以及优化炉料结构和高炉操作等综合措施,经济技术指标持续改善,系统节能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应用富氧微油点火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燃油使用的90%,从而可以真正实现"以煤代油",并起到环境保护的效果。本文主要阐述当前企业节油技术的应用现状,并对于富氧微点火技术的工作原理和节油原理方面发表一些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富氧反火型煤气发生要用并流气化原理制气,属常压固定床煤气生炉的一个分支。本文从实践出发,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富氧反火炉的气化机理作了粗浅分析,并和传统固定床煤气发生炉进行对比,煤煤气的发展开辟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基于碳捕集的富氧燃煤烟气联合脱硫脱硝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氧燃煤烟气压缩液化CO2的高压低温工况为NO氧化为易溶于水的NO2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基于小型高压吸收试验装置,采用配制的富氧燃煤模拟烟气,在高压常温下进行了NO、SO2、O2与H2O的吸收反应试验.根据反应前后的气液产物分析,测定了不同组分比例与不同压力下混合气体中NO与SO2的转化率.NO氧化与吸收试验表明,NO转化为HNO3的比率随压力升高而增加,在0.5 ~2 MPa之间增加很快,在2 ~3 MPa之间增速趋丁平缓,压力达3 MPa以上时,90%以上的NO均转化为稀硝酸,且初始NO浓度越高,NO的转化率越大.混合气体中同时存在5O2与NO的联合吸收试验发现,只有少量的NO转化成了NO3-,SO2向H2SO4的转化率随压力升高而增加,初始SO2浓度越大,转化率越高.分析表明,SO2与NO同时存在时SO2先行转化为SO3,NO充当了催化剂,但SO2转化为SO3的一次转化率小于35%,反应酸液产物的多次循环能使SO2的转化率达到90%以上.建议的工艺流程中需采用两座吸收反应塔顺序脱除SO2与NO并回收稀酸溶液,有望在富氧燃煤发电捕集CO2系统中降低脱硫脱硝成本,部分地弥补富氧燃烧机组发电成本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研制了高压富氧环境下自燃温度测定装置,研究了升温速率对自燃温度测试的影响,测试了高密度聚乙烯在不同压力和氧气含量环境下的自燃温度。结果表明:研制的高压富氧环境固/液自燃温度测定装置对固体化学品的测试结果准确,重复性好,液态化学品低压下不适用此装置;升温速率、初始压力和氧含量升高均导致自燃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敞开式微气泡富氧曝气活性污泥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性污泥法在降解污水中所含有机物时,如增加污水中的溶解氧量,可大幅度提高污泥中微生物的活力,显著改善污水处理效率.但过去由于氧气成本高,纯氧曝气法一直处于试验阶段,未能很好地推广应用.变压吸附现场制氧可提供廉价氧气源,结合微气泡富氧曝气技术,同时实现了充氧和混合工艺,氧的利用率大幅提高,显著降低了纯氧曝气处理污水的综合投资和运行成本,是一种高效、低能耗的污水处理新工艺,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水泥工业的废弃物利用与CO2排放控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泥工业不仅通过能源利用排放CO2 ,而且还是工业生产工艺过程中CO2 的最大非能源利用排放源。分析了水泥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其能源消耗状况 ,计算了水泥工业的CO2 排放总量和分途径CO2 排放量 ,介绍了水泥工业的废弃物利用和控制水泥工业CO2 排放方面的一些具体技术 ,提出了一些针对水泥工业的CO2 排放控制措施和新型富氧燃烧技术应用于水泥工业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厌氧、缺氧、好氧环境下富磷剩余污泥的释磷机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采用A/O生物强化除磷工艺水质净化厂排出的富磷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利用棕色消化瓶设计3组释磷试验,讨论厌氧、缺氧、好氧环境下富磷剩余污泥消化释磷的机制. 结果表明:富磷剩余污泥在厌氧和缺氧环境下均有明显的释磷现象,平均释磷速率分别为1.614和0.998 mg/(L·d);厌氧和缺氧环境下释磷量与聚β-羟基丁酸(PHB)之间的计量关系比较表明,释磷过程中包含有明显的微生物释磷机制,同时还存在着物理化学方面引起的释磷机制,硝酸盐抑制剩余污泥中磷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影响其微生物学机制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在富氧加压反应器中压力-温度关系是表征辉钼矿氧化进程的重要曲线,但是由于散热和升温影响,实测温度不能真实反映反应器内的气体温度,需要进行校正.研究利用热平衡和理想气体方程建立环境温度、顶部实测温度和校正温度的关联式,通过空罐焙烧试验,确定关联式中的待定系数A和B,从而建立以环境温度和顶部实测温度的变化确定校正温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全面介绍了燃煤电厂3种CO2捕集技术,包括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以及富氧燃烧捕集技术。通过对各种CO2捕集技术的对比,提出各种捕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在此基础上调查了我国碳捕集技术的研究以及碳捕集示范工程项目的进展,分析了我国电力行业碳捕集技术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对电力行业碳捕集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