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不能迷信洋设备,不能认为凡是洋设备必是先进的,安全可靠的,否则免不了要吃亏。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4月7日发生的一起货运电梯轿厢高处坠落造成的死亡事故;可以说明这一点。 这个公司的两台货运电梯是从日本进口的。4月7日那天,右边一台电梯因减速箱蜗杆轴端盖处漏油安排检修。由于电梯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检修操作的位置(电梯卷扬机钢丝绳滚筒中心线与轿厢边距离只有600毫米,传动三角皮带轮边与轿厢边距离不及300毫米),检修工人无法操作,当时只得把轿厢提升至三楼。重半吨的轿厢全靠蜗轮蜗杆的自锁作用悬吊着,工人就站在悬吊在高空的轿厢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电梯运行原理及轿厢意外移动的特点,结合了无机房电梯轿顶机械锁定装置工作原理和日常检验检测经验设计了机械式防止轿厢移动保护装置,其有利于电梯安全、可靠运行,且可以大大减少轿厢意外移动引发的安全事故。  相似文献   

3.
为了防止老旧曳引式电梯制动试验过程中轿厢失控滑移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本文基于制动试验中轿厢可能失控的原因分析,针对额定速度在0.63m/s~3.5m/s之间的曳引式乘客电梯提出了一种轿厢保护装置的设计方案。该装置可以通过对电梯制动试验前后装卸载荷过程中和制动试验时轿厢与曳引轮的位移实时监测,判断轿厢是否处于失控滑移状态,从而决定是否触发保护装置执行机构联动制停轿厢,以对轿厢和工作人员进行保护,为在役老旧电梯制动试验时设备和人员的安全提供一道保护屏障。  相似文献   

4.
由于电梯制动器制动力不足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安全事故,这凸显了在电梯检验中制动器制动能力验证的重要性。在电梯定期检验中需进行空载上行制动试验,通过制动距离或减速度评判电梯的制动能力。本文介绍了一种曳引驱动电梯上行制动试验装置,通过激光测距传感器来测量空载轿厢上行制动过程中移动的距离,然后参照电梯轿厢空载上行制动距离的合理范围,对电梯制动能力进行评价,相比传统钢丝绳划标线法更准确。  相似文献   

5.
(1)什么外电梯?答:电梯是服务于规定楼层的固定式提升设备,是高层建筑物中不可缺少的垂直运输的交通工具.电梯是用电力或液压力拖动轿厢,其运行于铅垂或与铅垂方向倾斜不大于15°角的两列刚性导轨之间,运送乘客或货物的固定设备.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电梯轿厢意外移动发生的原因和普遍采用的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UCMP)保护原理分析的基础上,从保护方式和装置结构入手,设计了一种新的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能够实现电梯门未完全关闭时对电梯轿厢的锁止,从原理上能够避免电梯轿厢意外移动引发的事故,为电梯轿厢意外移动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事故概况杭州市某单位2007年3月发生了一起电梯夹人致伤事故。事故电梯为一台杂物电梯,型号为TWJ500/0.35,由有资质单位于2003年安装,且该资质单位一直承担该电梯的维保工作。事故经过大致如下:该单位使用人员在地下层楼处搬运货物进入轿厢内(厅门处于打开状态)时,电梯突然启动,搬运人员慌乱之中往外  相似文献   

8.
今年四月的一天早晨。 北京朝阳区东大桥二号楼的居民们,象往常一样上了电梯,赶去上班、上学。7时30分,下行的电梯突然停下。电梯司机王丽华立刻意识到电梯出了故障。她打开了电梯门,看到电梯停在九层与八层之间,从电梯门口到八层地面约有一人多高,令人望而却步。按《电梯司机安全操作规程》及《电梯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规定,应“严肃劝阻乘客,切勿跳出轿厢”,应设法通知检修人员,用手动摇车的方法将轿厢移动至与八层(或九层)平,再让乘客安全退出轿厢。虽然该电梯配有专供联系用的对讲机,但司机王丽华没有通知检修人员,而是让正在八层候梯的…  相似文献   

9.
电梯检验人员做制停试验时通常采用的是制动距离法,随着高速电梯、无机房电梯的快速普及,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使用随轿厢运动的回射式光电开关向轿厢导轨侧不间断地发射红外线信号,当安装在导轨等固定部件上的反光板反射回这一红外线信号时,光电开关则输出开关信号自动切断电梯的安全回路,通过测量光电开关与反射板之间的高低差即可得到电梯的制动距离,可为各类电梯的紧急制动试验提供更具说服力的数据。  相似文献   

10.
杭州某装卸运输队(以下称被诉人)指派该队职工万某(以下称申诉人)及其他3名员工前去杭州某绣品厂(以下称第三人)下属分厂处装卸货物。申诉人在三楼用电梯往一楼运货,当电梯停靠在一楼时,三楼层门启开,使申诉人连人带货从三楼层门坠落到电梯轿厢顶部。抢救治疗后,经杭州市拱墅区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申诉人伤残等级为七级。事故发生后,杭州市劳动安全卫生检测站对第三人的事故电梯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11.
电梯因停电或故障而造成困人,是一种保护,若被困乘客盲目自救或外部救援不当,将会发生被电梯门挤伤或坠入井道等安全事故。 轿厢困人救援操作时要注意的要点:  相似文献   

12.
<正>9月16日,温州一男子一脚踩空跌落电梯井底;15日,重庆一电梯故障,4名小孩被困;14日,华侨大学1名学生被卡电梯窒息死亡……电梯安全事故层出不穷,掌握电梯自救方法,伤害并非不可避免!鉴于人们对电梯的安全问题高度关注,本期我们给大家普及一下乘坐电梯的安全知识。乘坐电梯时需要注意的安全知识1.乘电梯时,请查看电梯是否有安全检验合格标志。超过检验日期或带故障的电梯,存在安全隐患。2.不可未看清电梯轿厢是否停靠在本层的情况下盲目进入,否则有可能将导致人员坠落井道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为减少人为因素影响,提高电梯平衡系数的测试精度,预防由此引发的安全事故,建立一种优化测试方法。通过分析平衡系数对电梯安全的影响,研究电梯空载下行和重载上行过程中的电流特性及电梯力学运行特性,建立平衡系数测试优化模型。该模型以电流法为基础,将电梯运行全程电流平均值作为输入点来确定平衡系数。电流平均值的计算时段从出现最大电流开始,至电流稳定在待机状态时止。结果表明,用此方法能克服无法准确读取电流值及确定轿厢位置的缺陷。优化前后数据对比结果表明,平衡系数精度由95%提高到了99.5%。  相似文献   

14.
电梯经过验收合格后安装单位或产权单位移交给使用单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随着建筑物改造和装潢、电梯的升级改造等原因会使电梯轿厢重量改变。由于这种改变往往体现在电梯轿厢重量的增加,因此本文主要从电梯轿厢重量的增加对电梯运行安全的影响进行分析。1轿厢重量改变对平衡系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11年的9月份东莞市某写字楼的一部奥的斯电梯发生楼坠落事故,造成20人受伤。现场查明,由于电梯超载保护失效,致使电梯超速运行,继而引起电梯限速器电气开关作用,制动器动作,使电梯在7楼短暂减速,但由于严重超载,制动器未能刹停,造成轿厢蹲底,同时对重架冲顶,对重块固定螺栓脱落,其中一块对重块跌到轿厢顶,落人轿厢内砸伤人员。调查发现该电梯轿厢经过装潢以后,电梯平衡系数达不到相关要、求。该事故发生后,我市对2000多台电梯进行了普查,  相似文献   

16.
张兴法 《劳动保护》2007,(1):101-101
轿厢面积的大小对保证电梯的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旧标准对此都有不同程度的严格规定。如果轿厢面积超标过大,不采取有效措施,就会使电梯产生不安全隐患,导致溜车等事故的发生。轿厢面积超标的原因,一是用途有特殊要求,二是在设计、制造、安装等环节存在失误。那么,对于这类电梯应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应针对不同的电梯,区别对待。下面就根据实际情况和有关理论作一分析。1.乘客电梯的轿厢面积必须严格要求这类电梯又分为2种情况,一种是电梯的用途一直没有发生改变,即原先设计、制造、安装时,是乘客电梯,现在仍作为乘客电梯;另一种…  相似文献   

17.
<正>曳引式电梯是由电磁力驱动曳引轮带动曳引绳、曳引绳牵动轿厢实现垂直上下运行的设备。按照曳引工作原理和事故案例统计,在电梯运行状态转换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轿厢上行超速与下行超速的几率和危害大致相同。电梯轿厢下行超速保护问题早已通过限速器一安全钳联动保护装置得到根本解决,为此,国家标准GB 7588—2003提出了电梯应装设有轿厢上行超速保护。本文对曳引式电梯轿厢上行超速的原因、保护装置的设置要求、特点、检验内容与方法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王志伟 《劳动保护》2021,(6):100-102
在危险货物生产及仓储企业中,由于操作环境存在易燃易爆危险货物,需要用相应防爆等级的叉车来完成装卸、搬运作业,以确保安全生产。本文以天津港为例,结合港口危险货物集装箱堆场实际操作,从危险货物类型.危险货物堆存场景、防爆叉车作业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生产作业的一般性因素和防爆型因素,给出港口防爆叉车选型及作业要求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老旧在用电梯的轿厢内装潢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多的电梯轿厢被重新装潢。需要引起电梯用户和改造维修单位注意的是,轿厢装璜将使轿厢的自重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电梯的平衡关系、曳引条件等发生改变.给电梯正常运行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过度装潢甚至可能埋下严重的事故隐患。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角度探讨了电梯轿厢意外移动保护的系统保护模式,这种系统模式是通过电梯的电气防滑保护和改进的电梯超速保护的结合,作为电梯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这种系统保护模式虽然利用了轿厢原有的超速保护装置,但通过超速保护装置与电气防滑保护的配合,不仅具有很好的容错功能,而且成本较低,并能明显减少超速保护动作的次数和对电梯其它部件的损伤,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