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含重金属中和废渣固化处置试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徐根良  谭智 《环境工程》1994,12(3):40-44
本研究采用水泥基固化法处理电镀厂废水用石灰中和过程中产生的含重金属废渣.对固化块在不同pH值水溶液中的浸泡试验表明,水泥基固化中和废渣效果良好.水泥用量应大于中和废渣量。加入适量的活性氧化铝、硅酸钠等添加剂,可提高固化效果.研究还对固化块的养护条件及几种配比情况下固化块的抗压强度进行了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2.
利用柠檬酸废渣作水泥缓凝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柠檬酸生产废渣和石膏的化学成份及物理性质,探讨了用废渣代替石膏作为生产水泥缓凝剂的可行性。在实验基础上选择了废渣最佳配入量为1.5%~3%,对用废渣和用石膏为缓凝剂做成的水泥质量进行了比较,均达到525标号,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并且废渣化学成份比石膏稳定,更有利于提高和稳定水泥质量.  相似文献   

3.
含钒石煤生产五氧化二钒污染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喻旗  龙明礼 《环境工程》2007,25(6):96-97,39
介绍用含钒石煤生产五氧化二钒的原理和低污染生产工艺。论述了五氧化二钒生产中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的产生及其废水、废气、噪声的治理方法与效果。并介绍了废渣的处置与综合利用技术及五氧化二钒生产可能带来的放射性影响及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4.
詹铁蕾  李淑英 《环境工程》2012,(Z2):323-324,433
依据废渣特性的理论分析,通过对废渣成分以及采用废渣配料前后生料、熟料的成分分析及性能测试,调整生料配比和改变水泥窑操作工艺,通过生产实践数据分析,说明了利用钢渣和粉煤灰作为铁质和铝质校正材料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不仅可以提高水泥熟料产量和质量,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熟料生产成本和产品综合能耗。促进了企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三氧化二砷冶炼过程中产生大量含砷废渣,此类废渣对环境的危害极大,目前国内外常规的稳定化技术、固化技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其对环境的危害,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实践,证明此类废渣在水泥行业中能有效地被利用,可彻底地消除三氧化二砷冶炼过程中的废渣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石煤资源丰富,总储量达618.7亿t,主要分布在南方13个省,仅湖南省就有180亿t以上。石煤主要用于烧砖瓦、焙烧水泥、沸腾燃烧发电等方面,全国已建和在建的石煤、煤矸石电厂达30多座。在石煤发电过程中,燃烧1t石煤,排放出0.8t左右的石煤渣,除部分用于生产建材等方面外,其余大量的要排放到灰渣场。这样,即污染环境,又占用了大量土地。益阳石煤发电厂先后投资  相似文献   

7.
柠檬酸废渣石膏主要由二水石膏组成,化学成分与天然石膏相近,只要工艺合理,就可以实现柠檬酸废渣石膏的资源化利用。综述了柠檬酸废渣石膏生产石膏粉、石膏砌块和石膏板材,用于硫铝酸盐水泥生产,用作水泥缓凝剂、制备晶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柠檬酸废渣石膏在生产粉笔、用于水泥矿化剂和与石英尾砂等工业废渣联合使用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氟石膏是化工生产排出的废渣.可替代天然石膏按一定比例掺入水泥中作为水泥缓凝剂使用.也可通过掺加外加剂将其改性.辅以其他掺合料后用来生产抹灰用粉刷石膏、石膏砌块及石膏砖等建筑材料,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且成本大大降低。这样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叉实现了化工废渣的资源化利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含砷废物资源化产品中砷的浸出特性与环境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我国某地2种含砷废物(污泥和废渣)为研究对象,用EA NEN 7371实验方法分析其不同资源化产品(烧制砖、免烧砖和含砷水泥等)中As的有效量浸出特性,从环境风险的角度探讨了含砷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 结果显示:含砷污泥进行烧砖处置后,其产品中As的有效量浸出率从15%左右升至60%~70%;含砷废渣与水泥进行混合粉磨共处置后,含砷水泥产品中As的有效量浸出率从60%~70%降至4%以下;含砷废渣制成免烧砖后,As的有效量浸出率从60%~70%降至10%左右. 表明含砷污泥不宜进行烧砖处置;而含砷废渣可根据含砷量,在控制掺加比例的条件下与水泥熟料共处置生产混合水泥或作为原材料生产免烧砖.   相似文献   

10.
全固废无水泥钢渣重载路面混凝土的研究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佳  倪文  牛福生 《环境工程》2005,23(5):63-64,66
在完全不使用硅酸盐水泥的条件下,系统研究了以碱溶液激发钢渣、矿渣细粉、粉煤灰等工业废渣粉制备胶凝材料,钢渣为粗细骨料全部代替传统天然砂石,配置路面混凝土。配置出28d抗压强度达44MPa,抗折强度达8.3MPa同时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的钢渣路面混凝土。进行重载路面工程试验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上数量是大的工业废渣-电厂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问题,一直是各国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采用精密振动技术对粉煤灰加工成硅酸盐废渣水泥的经济效益分析,证明此技术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且能达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化工废渣(磷石膏)代替天然石膏制做水泥添加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铭杰  董坚 《环境工程》1999,17(6):55-57
研制用化工废渣(磷石膏)代替天然石膏做水泥生产过程中的添加剂,其生产出的水泥质量完全可以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而生产成本却明显下降,是一种处理废渣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液态渣,磷渣生产砌筑水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工业废渣废态渣,磷渣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硅酸盐水泥熟料和磷石膏,再辅以少量其它附加剂生产砌筑水泥,砌筑水泥中工业废渣掺量达57%,其强度在225号以上。  相似文献   

14.
较系统地研究了氯化残渣、矿渣、熟料、激发剂等掺量对低熟料水泥强度的影响;找出了利用氯化残渣生产低熟料水泥的最佳条件;并对低熟料水泥性能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表明,利用氯化残渣可生产425^*低熟料水泥,工业废渣的利用率可达70%。  相似文献   

15.
以宁夏北部的高铝煤炭发电为起点,形成电力、电石、石灰氮、单氰胺、双氰胺、氧化铝、金属铝、金属镓、水泥熟料、水泥、轻质碳酸钙、金属铁粉和熟石灰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该产业链上游产品或排出的废渣作为下游产品的原料,不仅综合利用电厂排出的粉煤灰、双氰胺厂排出的黑渣,而且整个循环系统无废水、废渣、废气排放,在减少粉煤灰、黑渣对环境污染的同时,提高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电解铝工业中电解槽大修过程中产生大修废渣,氟化物浸出浓度可达4000 mg/L左右,属于危险废物,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方法,可有实现对废渣的彻底无害化处置。  相似文献   

17.
氟化氢是氟化工的重要原料,主要用于制造氟氯烷烃、含氟树脂、蚀刻玻璃、化工生产催化剂等.它是一种极毒的气体,属于积累性毒物,对人体、动植物毒害极大.以年产量1000吨氟化氢生产装置计,就可年生成约3500吨废渣,废渣中含有一定量的氟化氢和硫酸.因此,废渣的治理问题成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加少量消石灰(Ca(OH)_2)中和废渣高温处理和用作水泥生产添加剂等方法,虽然不同程度地减少了环境污染,但都未能解决废渣运输和堆放过程中释放出的有害气体,同时废渣的堆放场地也难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再生砖骨料的取代率对再生骨料GRC的影响及变化规律,并进一步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研究了粉煤灰、硅灰及再生混凝土骨料对GRC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骨料GRC的强度随废混凝土取代率的提高先增长后下降,当废混凝土取代天然砂30%,可达到或超过天然砂GRC的力学性能;当粉煤灰取代水泥10%,同时硅灰取代水泥10%,废混凝土取代天然砂30%时,其抗折、抗压强度值最大。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工业固废的资源化利用,研究了以钢渣、水渣和脱硫石膏为原料制备的复合胶凝材料作为掺合料替代水泥制备C30混凝土。考察复合胶凝材料的掺入量对胶材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净浆的标准稠度用水量和凝结时间与复合胶凝材料的掺入量呈正相关;所制备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复合胶凝材料替代水泥量的增加而下降,全部使用胶凝材料制备混凝土试块的28 d抗压强度达到43.5 MPa,为水泥对照组的78.3%。钢渣微粉和脱硫石膏能够促进水渣水化生成钙钒石和水化硅酸钙等水化产物,起到良好的胶结作用,使得混凝土结构致密。该复合胶凝材料可替代部分水泥,减少CO2排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企业利用废渣、废水、废气等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可在五年内减免所得税。——企业生产的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及其他工业废渣生产的建材产品,免征增值税。——企业利用废液(渣)生产的黄金、白银,免征增值税。——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70%的政策。——国有森工企业以林区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实行即征即退的政策。——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实行零税率。——利用余热、余压、城市垃圾和煤矸石、煤泥等低热值燃料及煤层气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