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亚洲象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分布区为研究区域,运用西双版纳太平洋保险分公司提供的景洪市2011—2015年亚洲象肇事数据及景洪市国土资源局提供的居民点、行政乡/镇、土地利用、水系等分布图层,统计分析景洪市5a间发生人象冲突村寨的空间分布及出险频数,并分析发生人象冲突区域的海拔、坡度、水系等特征。结果表明:(1)景洪市发生人象冲突的村寨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北部,涉及6个乡镇,25个村委会,202个村寨;(2)发生人象冲突事件频数逐年增长,5a间累积发生人象冲突事件24368起,平均每年4874起;(3)发生人象冲突村寨多位于低海拔、缓坡,靠近小河流而远离大河流;(4)要缓解人象冲突矛盾,最重要的是保护亚洲象的生存环境,保证亚洲象活动区域有食源和水源,减少人类与亚洲象空间重叠。  相似文献   

2.
长尾叶猴分布于我国西藏以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斯里兰卡.这是体型最大的一种叶猴,体长可达79厘米,尾长一米.躯体为灰褐色,脸、手掌和足跟均为黑色.长尾叶猴栖息在森林中,通常喜欢在树木高处,有时也到地面上来.它们白天经常在地  相似文献   

3.
<正> 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在中国西藏南缘的碰撞看来是造成东亚大部分地区活动构造的原因。研究这种因果关系,主要可以了解新生代以来西藏的构造活动历史,特别是了解应力是如何通过西藏传递的。首先介绍了新的地震断层面解和陆地卫星象片解译,并探讨它们与亚洲活动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1982—2009年青藏高原草地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GIMMS和SPOTVGT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青藏高原地区1982—2009年期间草地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下:①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的年际变化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趋于升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的北部和新疆的南部;趋于下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共和盆地、江河源地区及川西地区。②青藏高原草地覆盖度年际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在90%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上,降低和增加面积的比率为0.31,草地植被覆盖水平总体趋于升高态势。③以10 a为步长的分析表明:草地盖度呈现持续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北部;阿里地区草地盖度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雅鲁藏布江流域草地盖度呈现先增加而后减少;而持续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以及川西地区,其中青海省分布最广;统计结果显示,高原大部分地区草地盖度具有升高的态势。  相似文献   

5.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公布我国又新建1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蒙古自治区大黑山、乌拉特梭梭林——蒙古野驴、鄂尔多斯遗鸥自然保护区,辽宁省成山头海滨地区自然保护区,浙江省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福建省虎伯寮  相似文献   

6.
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北部,与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共同组成中国西部自然保护区群。在这片号称全国最大“无人区”的雪域荒原上,主要分布着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雪豹、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素有高原“动物天堂”的美称,再加上数以百计的珍稀植物物种,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珍稀野生动植物基因库。因其海拔高、气候异常严寒恶劣,可可西里被人称为“生命的禁区”。这里的平均海拔在5000米左右,空气稀薄,气压偏低,氧气含量只有低海拔地区的一半甚至…  相似文献   

7.
欧洲千里光是菊科千里光属植物,在中国为入侵植物。目前我国对欧洲千里光入侵状况研究很少,且不同文献对其分布的描述也不一致。通过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数据库记录,澄清欧洲千里光在中国的分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在湖北、黑龙江、青海等9个省份的野外调查,初步分析了欧洲千里光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生长状况和入侵现状。结果表明:欧洲千里光在中国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浙江、上海、西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和台湾20个省份(自治区或直辖市)都有分布;欧洲千里光可能沿着公路进行传播,在农田生境中生长最好;目前欧洲千里光在中国的入侵风险较小,个别地区存在潜在危害;对分布记录较多的中国东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部分地区,尤其是农田应进行长期监测,一旦发现欧洲千里光扩散,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来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8.
羌塘高原美马错自然保护区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拟建的羌塘高原美马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区内含有野牦牛、藏野驴、藏羚等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其密度之高为西藏所仅见。该地区具有极高的自然保护价值,应作为代表青藏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的典型地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9.
《世界环境》2015,(3):10-11
<正>5月16日,回迁藏羚羊已经开始在可可西里地区活动。藏羚羊主要分布于我国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生活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草原。近日,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等地首批待产雌藏羚羊已成功穿过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等通道,正在向"大产房"可可西里卓乃湖进发。本次迁徙活动比历年平均提前10余天,是可可西里10年来最早一个藏羚羊产仔迁徙季。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天然草地载畜能力及草畜平衡状况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和牲畜是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 因此, 研究此两项因素及 其之间的关系, 对于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 论文利用 2003-2004 年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产草量观测资料, 经过GPS 定位, 与NOAA/AVHRR 植被指数建 立了天然草地产草量反演模型及不同区域尺度天然草地年最大产草量、载畜量估算模型; 同时, 利 用粮食、油菜、青饲料等农业产量和林地面积等资料, 估算了青藏高原精、粗饲料的载畜能力, 分别 建立了天然草地以及考虑补饲后的草畜平衡监测模型, 分析了青藏高原及其县、地、省等不同区域 天然草地以及区域总体牲畜承载能力和草畜平衡状况。结果表明: 青海和西藏在天然草地和农业等 其它补饲共同承载下, 2003-2004 年年平均最大载畜能力分别为3 140×104、2 865×104 只标准羊单 位, 超载率分别为16%、78%, 两省平均超载率为45%。分地州来看, 两省除青海的果洛州和玉树州 实际牲畜数量没有超过当地的最大承载能力、青海海西州和西藏林芝地区草畜基本平衡以外, 其余 地州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载, 其中果洛州和玉树州天然草地牲畜超载率分别为- 11%、- 26%, 利于“三 江源”地区天然草地植被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青海黄南州、海北州、海南州、西宁市、海东地区 和西藏昌都、那曲、阿里地区牲畜超载率为45%~97%, 西藏拉萨市、日喀则、山南地区达115%~ 153%, 这些地区应适当降低牲畜数量或加大补饲力度, 以减轻对当地生态承载的压力。青海牲畜超 载的县主要位于东部, 西藏超载的县主要位于西部和南部大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湖库洪水调蓄功能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湖泊是抵御湖区水系洪水灾害的天然屏障,而水库是现代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肩负我国防洪减灾的重任。为探明我国湖、库洪水调蓄功能状况,分析区域防洪需求进而提出对策建议,论文以湖泊可调蓄水量和水库防洪库容为评价指标,基于可调蓄水量与湖面面积以及防洪库容与总库容的数量关系构建模型,分别对我国湖泊和水库的洪水调蓄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我国湖泊可调蓄水量和水库防洪库容分别为1 475.47×108和2 506.85×108 m3,湖库洪水调蓄功能总量为3 982.33×108 m3。从空间分布来看,湖泊调蓄能力以西藏、青海、江苏等省以及西北诸河、长江、淮河等流域较强;水库调蓄能力以湖北、广东、湖南等省以及长江、珠江、黄河等流域较强;湖库综合调蓄能力则以西藏、湖北、青海、江苏、湖南等省以及长江、西北诸河等流域较强。从防洪需求来看,珠江、长江、海河、淮河等流域湖库调蓄能力与设计洪量的比值较小,防洪压力较大。针对珠江流域和海河流域,建议通过兴建水库等工程建设提高流域防洪能力;针对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可结合退田还湖和水库建设提高湖库综合调洪能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防洪建设和洪水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基于CALIPSO对中国春季一次沙尘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CALIPSO卫星观测资料,结合气溶胶模式模拟,分析了2013年入春以来发生的第1次强沙尘天气过程中的沙尘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及输送特性.结果表明:此次沙尘事件有两个源区,南疆盆地(源区一),沙尘先后输送影响我国内蒙古西南部、甘肃、宁夏等地区.2月27日沙尘在甘肃西部河西走廊附近,沙尘气溶胶分布在2~5 km,退偏振比在0.1~0.5之间,色比在0.4~0.8之间;28日新疆地区沙尘气溶胶分布在4~12 km,退偏振比在0.3~0.5,色比在0.5~1.0之间.蒙古国西南部地区(源区二),沙尘先后影响我国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甘肃、山西北部、陕西北部、河北北部和东北西南部地区,2月28日内蒙古沙尘气溶胶分布在4~11 km,退偏振比在0.2~0.5之间,色比在0.5~1.2之间.  相似文献   

13.
森林之王     
在西双版纳原始森林中,野象可算得“森林之王”了。傣语称野象为“掌”,爱尼族称它为“洋玛”。在一百万年前世界上象的种类有四百多种。剑齿象就有十五种。然而到今天生存在世界上的象仅有亚洲象和非洲象两种了。象特别喜欢生活在潮湿的热带雨林,在密林中穿行、披荆斩棘,替野牛、野羊、马鹿等打开通道。碗口粗的树木它毫不费力的踩倒。象的胃口很好,食量大,一昼夜要吃三百五十公斤的新鲜饲料。所以象要经常集群搬家,在原始林中各处游动,每天要奔走十八到二十个小时,而只睡二至四个小时的觉。在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中,象群大小不一,少者可2~3头,  相似文献   

14.
邹强  大卉 《沿海环境》2001,(9):29-30
大象以其憨态可掬的体态和温文尔雅的性 格,一直备受人类的宠爱。但近年来,主要分布于印度的亚洲象的生存环境,却令人哀叹。这些亚洲象或经驯养后从事危险的工作,或被当作运输工具,或被养主遗弃沦为“动物乞丐”。更为严重的是,一些残忍的“丛林杀手”为贪图珍贵的象牙,对它们展开了肆无忌惮的捕杀。 丛林悲剧 在远离人类文明喧嚣的喜玛拉雅丛林深处,不断散发出的阵阵恶臭,让人感到惊恐和不安。印度的一队护林人员正小心翼翼地沿着恶臭传来的方向前进,凭着经验,他们判断又有动物被偷猎者捕杀。果然,在这个科贝特国家森林公园的…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视角的中国农业碳减排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科学估算减排潜力是实施减排责任分摊的基础。论文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经济生产体系,构建含有期望产出与非期望产出的农业经济核算框架,借助方向距离函数方法,对2000-2011 年中国31 个省(市、区)的农业碳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估算。在此基础上,利用人均农业碳排放、人均农业生产总值、农业碳排放强度与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4 个指标,构建农业碳减排潜力指数,基于公平与效率双重视角,对各省区农业碳减排潜力水平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显示:① 农业减排成本地区差异较大。其中,海南、福建、山东、辽宁、广东、北京、天津等省区减排成本较高,其年均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居于全国前列,最高值达2.542×108元/104 t;而西藏、青海两地农业碳排放影子价格最低,分别为0.105×108元/104 t 和0.542×108元/104 t,农业减排成本较低。② 基于农业碳减排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差异,将中国大陆31 个省级行政区域划分为四大类:西藏等1 省2 区属于“高效较公平”型地区;甘肃1 省1 区属于“高效欠公平”型地区;辽宁等8省2 区属于“低效较公平”型地区;北京等12 省4 市属于“低效欠公平”型地区。③ 西藏、海南、青海、内蒙古四地农业碳减排潜力指数在三种情景下均排名前四,北京、黑龙江、山西三地均排名最后。④ 决策者对于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的不同偏好会导致各省区减排责任分摊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16.
在实验室模拟青海和西藏2种牛粪在民用炉具中的燃烧过程,采用稀释通道系统与质子转移飞行时间质谱(PTR-TOF-MS)在线分析牛粪燃烧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通过电子秤实时记录燃料质量的动态变化,获得牛粪燃烧排放VOCs浓度的时间序列与实时排放因子.结果表明,70g牛粪一次燃烧过程持续1100~1500s.牛粪燃烧排放VOCs浓度的时间变化趋势总体上呈单峰分布;西藏牛粪在燃烧450s左右VOCs浓度达到峰值7.92×10-6;青海牛粪在燃烧400s左右VOCs浓度达到峰值6.01×10-6.牛粪燃烧VOCs实时排放因子变化范围为40.74~156.88mg/g,趋势不同于VOCs浓度变化,随燃烧过程进行排放因子呈上升趋势.牛粪燃烧至3~4min左右,VOCs排放因子最低.甲醇、甲醛和乙醛3种VOCs排放因子占比最大,其中西藏牛粪燃烧3种VOCs排放占比分别为24.0%±1.9%、11.9%±1.8%和27.4%±1.4%,青海牛粪为22.0%±1.1%、13.3%±2.9%和17.7%±4.6%.本研究首次给出了牛粪燃烧VOCs实时排放因子,可为高时间分辨率排放清单建立和青藏高原地区室内空气污染的健康效应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甘孜州着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第一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孜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西部,与云南、青海、西藏三省区交界,幅员面积15.3万平方公里.辖18县,326个乡(镇)、2412个村,人口92万,是我国藏区、林区和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自然生态最完整、气候垂直带谱最齐全、动植物资源分布最多的地区之一,素有"世界园艺之母"的美誉.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0~2020年IASI卫星观测数据,利用排放通量法对中国NH3排放量(分辨率为0.25o×0.25o)进行了估算,分析了中国NH3排放的时空分布和长期变化趋势.结果发现,2018~2020年中国NH3平均年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分别为18.61Mt和1.93t/km2,排放强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和成渝地区.中国NH3排放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秋和冬4个季节的排放量分别占全年总量的25.92%、36.55%、19.61%和17.92%.NH3排放的月变化表现出3种主要模式:畜牧业较发达的西藏、内蒙古以及东北和西北部分地区大体呈“冬夏双峰”型;农业种植主要为一年两熟的福建、台湾和华南等地区呈“春夏双峰”型;其他大部分地区则呈“夏季单峰型”.中国的NH3排放量从2010年的12.68Mt持续增长到2020年的20.75Mt,线性变化率为815.10kt/a,复合年均增长率为5.43%/a.排放强度超过3.00t/km2地区面...  相似文献   

19.
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刊记者 《环境保护》2002,(2):22-22,45
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中,保护并逐步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到关重要。从2000年4月开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西部(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12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有关科研部门,利用遥感解译和现有数据收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西部地区生态调查,对其生态环境现状进行科学评价。本次调查涉及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和灾害等多个领域,共9类193项,主要数据来源为省、直辖市、自治区现有资料;国家认可的…  相似文献   

20.
周婷  马姣娇  徐颂军 《环境科学》2020,41(5):2496-2504
以全国两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可视化平台,采用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中国湿地变化的空间格局,揭示湿地变化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①中国湿地存在明显的动态变化和分区特征,总湿地椭圆中心向正西方向移动,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的空间分异程度在增加;②人工湿地变化不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自然湿地变化则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表现出空间集聚状态,并产生了1个热点集聚区分布于青海、西藏和四川,1个独立热点区分布在内蒙古和1个冷点区分布在河南.Moran''s I统计表明自然湿地变化表现出空间变化上的连续性,人工湿地变化表现为空间随机性;③自然湿地保护效果表现出湿地保护高效区、低效区和不稳定区三大类分级特征,可细分为5小类.Moran统计能有效识别自然湿地变化的空间关联性,划定湿地保护效果,从而有利于明确湿地保护的地区差距,为系统制定湿地保护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也为湿地保护效果评定研究提供新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