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异德 《青海环境》2007,17(3):113-117
文章利用2002—2006年果洛5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果洛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云量、云状资料分析探讨了果洛地区云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果洛的降水时段主要在5.9月,夜间降水大于日间降水,8-10月成低云量的年内分布与降水分布一致,是降水的主要产生物,其中对流云前半年的频数较高,层状云后半年的频数较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多年来降水酸度、酸雨频率与酸性降水的地域分布以及垂直变化特征进行了研讨,并对该区酸雨与四川省酸性降水特征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3.
利用大通河流域及其周边附近地区地面2017年6~9月汛期国家基本站、国家天气站和国家区域站降水资料,分析总结了大通河流域汛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得到大通河流域自动气象站点加密后,最大降水中心和降水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流域汛期逐月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地区差异明显;降水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汛期旬降水量的变化不同,旬降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和持续时间也不同;流域降水中心均出现在国家天气站和国家区域站中。通过分析大通河流域汛期测点加密后降水分布特征,可为大通河流域降水精细化预报服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站和新疆乌鲁木齐站、伊宁站的1967-2009年1月份的降水资料,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该区域降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阿拉木图和伊宁1月份降水变化不明显,呈微弱的下降趋势;乌鲁木齐降水呈显著增加趋势。阿拉木图降水年代际变化不明显,乌鲁木齐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降水偏少,此后降水逐渐增多,伊宁和乌鲁木齐年代际变化相似。阿拉木图1月份降水没有发生突变,在1980年以前存在6—7年的短周期变化,此后存在10—15年的长周期变化。伊宁1月份降水没有发生突变,1980年以前存在6年的短周期变化,此后存在8年和11年的周期变化,变化周期不稳定。乌鲁木齐于1978、1981发生了突变,存在6年左右和12年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5.
利用青海省公路交通沿线2005—2015年春秋季节西宁、都兰、达日和结古4站的高空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青海省公路交通沿线降雨、降雪和雨夹雪降水相态预报指标。得到青海省公路交通沿线降水相态中液态降水、固态降水和混合性降水均有发生;大气平均厚度状态能较准确识别降水相态的变化;地面到500hPa、地面到400hPa和地面到300hPa平均厚度阈值可以作为预报降水相态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结合T500和地面温度,对预报青海省公路沿线降水相态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对降水相态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依据山东省多年来的降水观测资料,评价了酸雨污染现状,研究了酸雨时空分布规律.通过对主要酸雨前体物的排放强度与降水酸度的关系,土壤酸碱性与降水酸度的关系,以及气象条件对酸雨影响的分析,探讨了山东省酸雨的成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了渡口地区降水的PH值情况,指出目前尚无酸雨污染;扼要介绍了降水PH值的连续自动测定,指出可用对应降水量自记曲线上的瞬时降水量加权,计算出每次降水的理论平均PH值;通过PH自记曲线发现渡口地区夜间存在碱雨;初步分析了大气中顿粒物对降水PH值的影响,并指出降水PH值以及时连续测定为好。  相似文献   

8.
唐玲 《四川环境》1997,16(3):36-39
pH值是衡量降水酸性的重要指标。本文研究了都匀市降水pH值的变化趋势,并对其酸性降水的特征进行分析,提出了保护大气质量,降低酸雨频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6年6月—9月济南大气污染物连续监测数据和同期的降水数据,分析了夏季降水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效果。结果表明,降水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效率,最高的是PM_(10),PM_(2.5)、SO_2、NO_2次之,对O_3的清除效率最低。降水对颗粒物的清除效率高于对气态污染物的清除效率,两者的降水清除机制不同。降水量大于5 mm时,降水对污染物有一定的清除效果,且清除效果随雨量增大而增大。降水时长为10~15 h时,降水事件对大气污染物的清除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7年丹东33场降水的72h后推气流轨迹,分析影响丹东降水酸度变化的主要气团方向。结果表明,来自西北方向的气团形成降水酸度不强,经过我国华东、京津冀以及山东半岛等工业发达地区的西南方向气团,形成降水酸度较强,途经朝鲜半岛的东南方向气团,100%为酸性降水,严重影响丹东降水的酸度。  相似文献   

11.
2012年秦皇岛市夏秋季降水异常偏多,暴雨洪涝、地质灾害严重,给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航运等带来严重损失。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6~11月秦皇岛异常降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11月连续6个月降水偏多,为195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唯一年份;11月全市降水偏多5倍以上,创有气象记录以来极值;7下8上区域性暴雨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尤其8月3~4日受台风“达维”影响,出现了近50 a最大洪涝。在分析降水异常基础上,对引起的气象灾害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由秦皇岛市降水pH值和大气环境数据,分析降水酸碱度的变化、酸雨和强碱性降水的分布、较强碱性降水对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2006—2018年,降水酸碱性的变化趋势是pH值逐渐增大,13 a间发生酸雨过程158次,且呈明显减少趋势;pH值7的降水共发生152次,pH值7.5的降水发生45次,碱性降水呈显著增多趋势;较强碱性降水对蔬菜生长和产量影响较大,会降低作物的抗病力,增加枯萎率和烂根率,使蔬菜产量减少。  相似文献   

13.
2013年秦皇岛连续两次降水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及卫星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水汽、动力、热力条件出发,对2013年8月底东北冷涡影响下秦皇岛两次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处在东北冷涡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低层温度场配置不同,两次过程降水特点极不相同。8月27日降水是一次连续的区域性降水过程,以层状云降水为主,降水均匀连续,8月31日至9月2日是冷涡后部西北气流影响下的数日局地性对流降水,具有很强的突发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济南市大气降水化学特征,于2015年1~12月在山东大学采集了降水样品,测定了p H值、电导率及水溶性无机离子、水溶性有机酸。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降水p H雨量加权均值为5.45,电导率均值为78.5μS/cm。降水中离子总浓度为1 189.07μeq/L,污染程度较为严重,其中SO_4~(2-)和NO_3~-是浓度较高的阴离子,NH4+和Ca2+是主要的阳离子。降水中SO_4~(2-)/NO_3~-为2.18,表明济南市大气污染向混合型转变趋势明显。济南市降水中有机酸浓度较低,甲酸和乙酸是主要的有机酸种类。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青藏铁路沿线青海境内14个常规气象站2000~2014年降水资料和28个加密气象站降水资料以及水害资料,分析了铁路沿线水害的时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对铁路沿线水害致灾因子进行分类,同时对降水致灾因子、降水类型、水害孕灾环境和人为活动等造成水害的成因进行探讨,为开展青藏铁路沿线青海境内降水引发的水害气象风险评估打下基础,为开展铁路沿线水害预报服务及灾害防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降水是人类获取水资源的主要途径。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雨季时大量降水流失入海,特别是城市地面硬化度高,水资源浪费严重,同时造成水污染加剧。采用不同的方式蓄集使用城市降水,对缓解水资源短缺及保护水环境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瓦里关地区降水pH值和电导率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对中国大气本底基准现象台降水化学监测系统进行了描述,对1998年5月至2000年8月期间,在瓦里关山获得的141个降水样品进行了pH值和电导率的分析,其结果显示:(1)本套系统降水发生的随时性和总体质量控制特征的自动化程度较高,是国内目前较先进的一套降水化学监测系统。(2)瓦里关地区1998-2000年期间pH平均值为6.199,范围在5.00-8.50之间,且降水样品的pH值呈中性,有下降的趋势,(3)电导率平均为24.71μs/cm,范围在1.00-50.00μs/cm之间,且夏季高于夏季,降水较洁净。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广元市2011年9月~2012年9月的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降水的化学组成进行统计分析,并依据2004~2012年的降水监测统计资料,对酸雨污染变化趋势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降水中主要阳离子为Ca2+和NH+4,主要阴离子SO2-4;酸雨类型主要为硫酸型;降水的酸度应该受多种离子综合影响;广元市酸雨污染总体趋势稍有减轻。  相似文献   

19.
成都降水呈现极强的季节性特征,夏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50%左右;降雨水质呈现明显偏硝酸的混合酸性.针对成都地区雨水污染物特征,对当前雨水处理及回用工程中的中水工程、屋顶绿化、调蓄池、绿地系统以及湿地系统在成都应用时所应注意的一些关键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西宁市大气降水酸度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气降水的酸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它主要是指工业、生活和交通运输工具所产生的硫氧化物(SO_x)和氮氧化物(NO_x)释放进入大气后,在云雾的吸收和降水的洗脱作用下,经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酸性降水(简称酸雨)(pH< 5.6的天然降水)。酸性降水可以对环境造成长期有害的影响,它包括土壤的酸化和脱矿质作用;对森林和地面建筑物的损坏;对湖泊、河流、地下水水体的酸化,其后果是损害鱼类和水生生态系统,以及饮用水质量的改变等。这些影响都是由于长期累积或短时段最大酸雨事件所造成的。鉴于酸雨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根据西宁市大气污染逐年加重的情况,1990年,我站在西宁市开展了系统的大气降水监测工作,初步掌握了西宁市降水水质现状及其形成原因,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