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影响评价在经济建设和环境管理中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环评编制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环境部门管理工作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就如何编制符合环境管理部门要求的环评报告,分析几个要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来东 《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8,11(1):26-29
简要回顾分析了我国环境管理及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发展及其现状,简述了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方式,途径和目的意义,并以某化工厂改扩建工程环境评价中的公众参与调查为例,分析说明了公众参与调查的方法、调查对象的选择、调查范围、内容与工作程序的确定及其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4.
杨春江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9,11(2):38-38
我国GB546891《锅炉烟尘测试方法》中规定,锅炉烟尘排放浓度测试必须在锅炉设计出力70%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并按锅炉运行三年内和锅炉运行三年以上两种情况,将不同出力下实测的烟尘排放浓度乘以表1中出力影响系数K,作为该锅炉额定出力情况下的烟尘排放浓... 相似文献
5.
6.
锅炉烟尘测试中锅炉负荷率的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GB5468 -91规定 ,锅炉烟尘测试时 ,必须对锅炉的运行负荷进行测试 ,而实际监测过程中 ,许多锅炉房不具备测试的计量条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文章提出利用烟气量和空气过剩系数计算锅炉负荷率。在实际监测工作中 ,该方法方便、易于操作 ,所得结果和标准规定方法所得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8.
铁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军年 《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7,10(4):27-31
通过对近十年来铁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状况的分析,提出了五点结论:(1)评价结论应逐步定量化而且应做出综合评价;(2)评价应与污染工程治理相结合;(3)为解决铁路环评滞后问题,应建立铁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决策支持系统(EIA.DSS);(4)应体现清洁生产工艺全过程控制的要求;(5)应考虑公众参与和危险运输品的风险等风险评价内容和社会经济评价。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14.
基于环境质量监测的区域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对某一区域环境质量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对环境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以环境质量监测为基础,通过征求专家意见确定了能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特性的指标及其权重,建立了区域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并用此综合评价体系对四川省6个地区的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计算了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简单、方便、适用性强且易于操作,为科学地评价和考核区域环境质量提供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滇池污染底泥环保疏浚一期工程实施后环境效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滇池草海污染底泥环保疏浚一期工程实施前后水质、底质及水生生物的监测和分析,评价工程实施后对改善草海水质,减轻内源负荷及对水生态恢复的环境效益。结果表明,疏浚工程直接去除了草海污染底泥层,随污染层分别去除TN、TP20 538 t和1 716 t。疏浚后草海水体透明度由0.37 m提高到0.80 m,水体中的TN和TP由疏挖前的8.91 mg/L和1.07 mg/L降低到疏挖后的8.15 mg/L和0.69 mg/L。疏浚后新生界面层促使形成新的水—沉积物的平衡,水质与底质条件改善以及水下光照条件超过沉水植物恢复的需求,是疏浚后水生态呈现恢复趋势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间隔流动分析仪在环境监测应用中的评估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本站购置的SFA-2000型间隔流动分析仪的调试和应用情况,对该类仪器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应用状况和前景进行了比较评估,并提出了在购置该类仪器时所应注意的问题和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7.
18.
研究了2000—2017年滇池水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和生态环境时空演替规律,结合滇池目前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要求,利用以往研究成果筛选出的36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滇池水生态健康评价方法模型,得出滇池水生态健康评价标准,输入滇池湖体2011—2017年4个监测点位相关指标监测数据进行方法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评价方法能较为全面、准确、宏观地反映滇池水环境质量状况,与现有综合评价方法相比,能综合反映现有评价方法结果,且具有宏观、全面等优点,能很好地响应生物多样性变化,服务滇池的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Isaac Kow Tetteh Esi Awuah Emmanuel Frempong 《Environmental Modeling and Assessment》2006,11(3):235-242
The paper presents an evaluation of post-project impacts of the Barekese Dam on three riparian communities downstream about
30 years after its construction. A network diagram, which incorporated a mathematical model, was used for impact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 The expected environmental impacts, expressed as quantitative weighted impact scores, showed that the dam appeared
to have exerted adverse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communities. The impacts in the communities, however,
increased with relative distances away from the dam and the river suggestive of cumulative impacts transmitted downstream.
Strategic measures for improving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communities have been give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