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植被NPP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利用CASA模型估算了2000~2015年江汉平原植被NPP,并利用线性回归与逐像元相关性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江汉平原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16年来江汉平原植被NPP的年总量在25.43~29.76 TgC之间,呈波动增加趋势;(2)江汉平原NPP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明显的不均匀特征,形成一系列的高值中心和低值中心,符合“丘陵-平原-河流-城市”的衰减趋势;(3)江汉平原NPP与年降水量、年均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83 7和0.498 5;经显著性检验可知,江汉平原NPP的产量与年降水量相关性较弱,而与年均温则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4)植被NPP与年降水量、年均温呈正相关的像元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69.19%和83.41%,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腹部的农耕区域,说明江汉平原农耕区NPP的产量对年降水量与年均温的依赖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在GIS系统支持下,利用遥感和气象资料,构建了基于光能利用率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模型,估算了1981~2000年长江上游地区植被年NPP分布。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NPP的年际变化规律,基于像元空间尺度讨论了植被NPP对气候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除农作物外,各植被类型NPP均呈增长趋势,其中针叶林增幅最大。NPP出现较明显变化地区可能主要与人为因素作用有关。长江上游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分布均与年NPP分布相似,从西北向东南逐步递增趋势。长江上游NPP与降水和均温的年际相关性整体不强。呈强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大于0.2)的区域,其面积均占据了总面积的近一半,其分布呈现互补关系。呈强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小于-0.2)的区域面积较小。随地理位置的不同,气候因子(降水、气温)对NPP的年际变化的驱动作用(强度、方向)不同.  相似文献   

3.
分析鄂西山区植被EVI的空间分异、时空演变及地形效应,可为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与分区保护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为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植被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基于MOD13Q1 EVI数据,运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对2000~2018年鄂西山区EVI时空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并结合高程、坡度和坡向数据等探讨了其对地形的响应机制.结果 表明:(1)鄂西山区EVI值整体上呈现北部低,中部和南部高,东部低西部高的空间分布特点.2000~2018年鄂西山区EVI平均值介于0.57~ 0.66之间,整体呈现改善态势.(2) EVI变化趋势主要以基本不变为主,占鄂西山区总面积的85.74%;轻微减少和显著减少区分别只占总面积的0.23%和0.17%,分布零散;轻微增加和显著增加区域分别占8.35%和5.51%,主要集中分布在北部和中部的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谷城县、南漳县、神农架等地区.(3)海拔<700 m以及坡度<14°区域是植被主要退化区;中海拔区域(700~1 700 m)以及坡度>14°区域是植被主要改善区.建议鄂西山区未来注重对低海拔、缓坡区域的植被保护.  相似文献   

4.
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的耦合关系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湿润地区陆域碳水耦合机制尚不明晰.以太湖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定量分析2000~2016年流域内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土壤水分与蒸散发之间的时空耦合关系.结果表明,NPP与水文要素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耦合关系显著不同:整时段月尺度内,流域蒸散发与NPP均为显著正相关关系,99.86%区域的土壤水分与NPP为负相关关系;年际尺度内,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均减弱;季尺度内,82%区域土壤水分与NPP在春、夏、秋季为负相关关系,其中春季最为显著,这主要与土地覆被、植物生长期等的差异有关.此外,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与地形因子关系密切,具体表现为随着坡度或海拔增加而减弱的趋势.最后,研究还发现基于整时段月尺度水文气象要素逐像元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RF_All模型)能够对流域NPP进行较好地估算与预测(R2=0.97,RMSE=4.16 gC m-2 a-1,Bias=0.37 gC m-2 a-1).研究结论对于制定全球变化背景下太湖流域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6.
云南西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橡胶、茶园和桉树等人工园林大规模种植主要占用了天然林和耕地,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为了探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以人工园林大面积种植区西盟县为研究区,运用综合模型、CASA模型和MODIS产品(BIOME-BGC模型),对西盟县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各地类NPP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5年,CASA模型模拟的西盟县NPP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MODIS模型模拟的NPP值变化趋势与CASA模型一致,综合模型则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西盟县NPP的空间分布形态从西至东均呈“低值-高值-低值-高值-低值”(“M”)变化,与西盟县水热资源的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有关,西盟县NPP空间变化主要集中于人工园林种植区;(3)3种模型中,CASA模型和MODIS产品(BIOME-BGC模型)比综合模型更适用于地形气候复杂多样的山区NPP的模拟计算,其中CASA模型空间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7.
湿地是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较高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衡量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以上海崇明东滩湿地3种典型植被--芦苇、海三棱藨草、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查、实验室测定和遥感技术进行湿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估算研究。首先,设置湿地3种典型植被样方,测量植被鲜重、高度、密度、盖度和叶面积指数(LAI)等反映植被生物学特性的特征参数,按不同植被类型分别建立基于LAI的样方NPP回归模型;其次,利用一景相近时相的SPOT5影像,经过几何纠正和辐射定标后,采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影像分类,同时,计算出能较好地反映植被特征和消除土壤背景影响的修正土壤调节植被指数(MSAVI),建立了基于MSAVI的3种典型植被LAI遥感估测模型;最后,分别根据样方3种典型植被的NPP估测模型以及LAI遥感估测模型,进行尺度化转换,估算出崇明东滩湿地典型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模型简单可行,精度较高,可为快速定量评估湿地植被碳贡献及碳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13城市1996~2008年碳排放时空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秩相关系数、变差系数、曲线拟合等方法,以市域为基本单元,以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脱钩指数等为指标,对江苏省1996~2008年的碳排放时空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近13 a来,江苏省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年均增长率高达13%,2008年已达20 000万t;经济较发达城市人均碳排放量较大,但碳排放强度相对不大;经济落后城市人均碳排放量小,但碳排放强度增加较快。(2)江苏省13城市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强度差异在不断缩小。(3)从人均碳排放看,江苏省及各市人均碳排放都随人均GDP呈线性增加关系,而南京、苏州、扬州、徐州作为各个区域发展较好的中心城市,人均碳排放随人均GDP增加最快。(4)从碳排放强度看,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呈倒U型曲线关系,其拐点在人均GDP 25万元左右;但是各个城市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呈波浪型曲线关系。(5)从脱钩指数看,脱钩水平受经济政策、产业结构、清洁技术水平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城市格局时空演变以土地利用变化为承载,为城市用地调控、空间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以武汉市主城为实证区,采用1989、1999、2008和2015年4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综合空间信息技术、用地扩张量化分析方法研究城市土地利用转换关系,测度建设用地扩张强度、弹性与方向,揭示城市格局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89~2015年间,武汉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以建设用地扩张、未利用地和耕地减少为主,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关联度高;主城区建设用地在1999年之后扩张速度明显加快,总体扩张强度逐步加强。建设用地扩张呈现时空不平稳状态,扩张主要集中在以汉阳、青山为代表的城郊过渡带区域,以及硚口、武昌等老城区的更新改造区域,1989~2008年间扩张方向以偏西向为主,2008~2015年间扩张方向以东南向为主,反映城市区域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空间开发政策变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干旱对湖北省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初至今中纬度地区气象干旱频发,而干旱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及碳循环产生重要影响,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净初级生产力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备的首要环节,直接表征了区域生产能力和碳平衡调节能力。基于CASA模型估算了2001~2010年湖北省森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基于SPI指数和SAINPP指数探究了干旱对其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北省气象干旱的范围和强度对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影响显著:(1)发生轻度、中度和重度干旱时,NPP分别会降低26.09%,32.67%和38.28%;(2)在大面积遭遇干旱的年份,NPP低值的森林面积明显增加,且干旱范围越广,植被生产力均值越低;(3)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的面积比例随干旱强度的增加呈线性趋势上升,SPI值小于-0.4,森林生态系统将有一半区域生产力水平降低;当SPI小于-1.6,超过80%的森林生产力都会降低。  相似文献   

11.
根据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采用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对江西省南昌、吉安、赣州3地近40年气候变化对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模拟了3地自然植被NPP在未来气候3种水热条件下的变化趋势。此外还以1980年江西全省自然植被NPP为例分析了自然植被NPP的区域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地近40年自然植被NPP平均值分别为1319 、1311和1320 t/hm2〖DK1〗·a,总体上都呈上升的趋势。 当年均气温增加2℃且降水量增加20%时,NPP值增加了149%~1585%;随着年均气温增加2℃且降水量减少20%,NPP减少了477%~516%;当年均气温增加2℃且降水量不变时,NPP增加了530%~569%。江西自然植被NPP区域分布特征由东、南、西3个方向向北呈放射状分布,随着地形由高山向丘陵、平原的方向变化而减小。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annual evapotranspiration (ET)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of four types of vegetation were estimated for the Lushi basin, a subbasin of the Yellow River in China. These four vegetation types include: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evergreen needle leaf forest, dwarf shrub and grass. Biome-BGC—a biogeochemical process model was used to calculate annual ET and NPP for each vegetation type in the study area from 1954 to 2000. Daily microclimate data of 47 years monitored by Lushi meteorological station was extrapolated to cover the basin using MT-CLIM, a mountain microclimate simulator. The output files of MT-CLIM were used to feed Biome-BGC. We used average ecophysiological values of each type of vegetation supplied by Numerical Terradynamic Simulation Group (NTSG) in the University of Montana as input ecophysiological constants file. The estimates of daily NPP in early July and annual ET on these four biom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pectively with field measurements and other studies. Daily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GPP) of evergreen needle leaf forest measurements were very close to the output of Biome-BGC, but measurements of broadleaf forest and dwarf shrub were much smaller than the simulation result. Simulated annual ET and NPP ha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precipitation, indicating precipitation is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factor affecting ET and NPP in the study area. Precipitation also is the key climatic factor for the interannual ET and NPP variations.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7年5月Lansat5 TM数据,运用单通道算法,基于全国遥感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体系,对贵州省猫跳河流域的地表特征参量进行了反演,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典型地表特征参数值。在3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的植被指数最高、地表温度最低,农田的植被指数最低而地表温度最高,草地介乎林地和农田之间。城镇建设用地主要表现为热岛效应,而水域则主要表现为地表温度(LST)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双低特征。进一步对二级土地利用类型的分析表明,由于结构、功能的不同,土地利用二级类在地表特征参量方面也表现出了有规律地变化。有助于深入认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物理特征,可以丰富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像分类的先验知识,有望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推进一步  相似文献   

14.
区域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本文探讨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和估测的方法,分析了大陆典型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的背景值,研究了确定自然系统最优生态承载力的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区域生态承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明晰南方不同类型草地的碳源汇关系,预测未来气候情景下可能的碳循环特征,利用本地参数化的BIOME-BGC模型对2001~2010年低山丘陵草原化草甸、典型草山草坡和典型山地草甸样地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进行了模拟估算。不同类型草地的NPP和NEP 10年间变化趋势不同,低山丘陵草原化草甸、典型草山草坡和典型山地草甸的NPP平均值分别为357.17、232.4和191.96gC/(m2·a);NEP的平均值分别为3.25、21.28和81.96gC/(m2·a)。3种类型草地NPP与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EP与温度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本模型模拟的NPP和NEP与年平均降水量之间相关性不明显。未来气候情景C1P-1T1下(CO2浓度倍增,年均温增加2℃,降水减少10%),低山丘陵草原化草甸样地NPP增加26.93%,NEP增加160%;典型草山草坡样地NPP增加62.20%,NEP增加153%;典型山地草甸样地NPP增加135%,NEP增加206%。3种南方草地类型在未来气候情景下都将有一定的碳汇增长潜力,其中以典型山地草甸的碳汇潜力最为明显,与降水量相比受温度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6.
1 INTRODUCTIONEvapotranspiration (ET) is the key process controlling theexchange of energy and hydrologic flux for vegetatedsurface.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represents the carbon available for plant allocation toleaves, stems, roots, defensive compounds, reproductionand is the basic measure of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Treegrowth, forage available for grazing, food productivity,and atmospheric CO2 levels are all strongly controlled byNPP (White et al., 2000). The exch…  相似文献   

17.
基于NDVI的淮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淮河流域1998~2005年每年第三季度的SPOT 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采用MVC法(最大值合成法)获得月NDVI值,用均值法求取季均NDVI值,然后用像元二分模型求得各年的植被覆盖度。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分析近8年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并用Hurst指数预测未来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8年淮河流域地表植被覆盖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上升率为0007/a,其中1999年值最低,2004年值最高。植被变化以稳定和轻微恢复为主,更多区域由较低等级的植被覆盖度转变为较高等级植被覆盖度。由Hurst指数预测到未来植被覆盖度变化将保持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8.
Photosynthetically fixed energy from the sun, in the form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 ultimately supports the majority of life on earth.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this energy source, we calculate the human appropriation of net primary production (HANPP) for the province of Nova Scotia, Canada. We find that over 25% of potentially available production is appropriated by humans through harvest (forestry and agriculture) and land cover change. The level of appropriation in Nova Scotia is close to the global average, when method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ies are taken into account, but substantially less than in Austria and India where detailed surveys have also been conducted. Furthermore, HANPP is not distributed evenly throughout the province, but is instead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central counties, where appropriation reaches 50%.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and the novel method used to obtain them, in the context of biophysical assessment and the species-energy hypothesis.  相似文献   

19.
庐山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特性及其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因子,评价森林土壤健康状况对森林健康的维护经营以及森林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调查和分析庐山8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特性的基础上,评价指标分别从物种多样性以及不同的森林土壤特性中进行筛选,包括物种多样性系数、枯落物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层厚度、容重、粘粒含量、有机质、p H值、阳离子交换量、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磷酸酶活性等指标,基于SPSS19.0软件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和相关分析,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应用合适的土壤健康评分函数,将测得的指标值转换为对应指标的分值,最后通过加权综合法,计算其土壤健康指数,并对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8种森林植被类型下最终的土壤健康指数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0.78)常-落混交林(0.72)灌丛(0.69)常绿阔叶林(0.67)落叶阔叶林(0.64)竹林(0.59)马尾松林(0.53)黄山松林(0.46)。  相似文献   

20.
应用“含资源与环境项目的社会会计矩阵”(SAMRE)方法及其数学模型计算湖南省1991~1999年资源净产值、环境净产值和真实储蓄值。结果显示,湖南省资源净产值与环境净产值每年损失幅度为4.00亿~99.01亿元,占全省每年GDP比重的0.48%~3.18%,平均占2.35%。真实国民储蓄比传统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净储蓄减少10.41亿~109.60亿元,占全省每年GDP比重的1.25%~3.52%,平均占2.84%。分析表明自然资源损失与环境污染已成为湖南省经济总量增长的沉重代价,其发展呈弱可持续性特征。分析结果还同时显示,近年来资源与环境净产值损失占全省GDP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真实储蓄比重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