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边际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计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各行各业对土地的需求急剧膨胀,建设用地的需求丕断增加,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对其关系分析判断及其规律的把握成为制定和实施土地资源保护与控制、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依据.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与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得出我国每增加1单位二三产业产值、建设用地供给呈现不断减少的基本判断.然后运用经济学中的边际理论,构建了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与二三产业产值关系的计量模型,并通过中国1989-2006年18年的数据进行验证,得出两点结论:其一,我国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量与二三产业产值有着极大的相关性,二者相互影响;其二,我国边际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量(MLU)不断减少,其边际使用量的变化率(CMLU)不断趋向于0,我国城镇建设及工矿用地最佳使用量将在2047.24年达到. 相似文献
2.
土地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方法,从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两方面分别设定空间权重矩阵,构建基于CD生产函数的空间面板模型,考察1999-2008年土地投入对中国和东、中、西三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①由于综合考虑了经济增长本身和投入要素的空间相关性,空间Durbin模型分析结果比普通面板的分析结果更加可靠;②土地投入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贡献,贡献率为36.63%;③土地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远不及资本、劳动力投入的溢出效应,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空间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069,0.337和0.503;④不同发展阶段地区土地贡献率与经济水平成反比,东、中、西部地区土地贡献率分别为23.21%,51.47%和54.61%。研究结论:①制定土地政策时应优先投入资本及劳动力等要素,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增长;②对不同发展阶段地区,应实行差别化的土地政策:东部地区应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中部地区应严格控制土地投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西部地区则仍需依靠土地投入带动经济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3.
土地督察对土地违法的遏制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当年发生土地违法案件数和当年发生土地违法涉案面积作为主要表征指标,收集了2002-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土地督察对土地违法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论文分别采用了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和混合OLS模型加以估计,通过相关检验,最后选用了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在模型估计结果的基础上,对土地督察的违法遏制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表明:①土地督察的确对减少土地违法有显著影响,土地例行督察覆盖度每提高1%,可能减少土地违法案件92件,可能使土地违法涉案面积减少约2.18%;②若对某省份实施了专项督察,则可能减少土地违法案件7件,可能使土地违法涉案面积减少31.11%;③由于实行了土地例行督察和专项督察,可能使2007-2009年的土地违法案件分别少发生84件、3 473件和12 500件,土地违法涉案面积分别少发生2 314.13 hm2、1 919.75 hm2和3 046.57 hm2。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产函数与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浙江省为实证研究区域对土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就规模效应而言,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发展阶段;(2)浙江省经济增长对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最为敏感,其中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增加1个单位的投入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为 0.247 3、0.538 5 和 0.321 6;(3)固定资产投入在研究期间是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贡献率达到6823%,而劳动力要素与土地要素则分别为2346%和625%;(4)浙江省土地利用不够集约,在研究期间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能被资本要素与劳动力要素有效替代,而劳动力要素则难以被资本投入与土地投入有效替代,劳动集约型产业应该成为浙江省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基于面板数据的土地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生产函数与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手段,以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浙江省为实证研究区域对土地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定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就规模效应而言,浙江省的经济增长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发展阶段;(2)浙江省经济增长对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最为敏感,其中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增加1个单位的投入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为 0.247 3、0.538 5 和 0.321 6;(3)固定资产投入在研究期间是浙江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贡献率达到6823%,而劳动力要素与土地要素则分别为2346%和625%;(4)浙江省土地利用不够集约,在研究期间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能被资本要素与劳动力要素有效替代,而劳动力要素则难以被资本投入与土地投入有效替代,劳动集约型产业应该成为浙江省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6.
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与东北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增速的迅速下滑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与人口流失局面也在加速发展,为探究二者间的联系,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选择从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迁移的视角切入,利用扩展的索洛模型推导了各变量与人均资本、人均产出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地级市面板数据的一阶系统广义矩估计研究了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等变量对东北经济增长的影响及经济增长对人口迁移的反作用,利用交叉项分析探讨了人口因素对东北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差异化影响。实证发现:1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与东北经济增长成正相关,而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净迁出均对东北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2相较于一般性的人口流动,户籍人口的净迁出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更突出;3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迁移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产生的影响会有所差异;4东北经济增长存在惯性且符合区域增长收敛理论;5投资率与劳动力参与率这两个变量则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6经济增长也对人口迁移产生了一定的反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议:1东北地区应及时科学综合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发老龄人力资源,调整人口政策,平衡地区间养老压力,发展老龄产业;2东北地区应控制人口流失局面,放宽户籍限制,加快国企改革,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与制度环境,留住人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生产要素投入端将环境污染引至索洛增长模型,理论考察工业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非线性影响机制,基于1999—2014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SO_2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水平的代理变量,采用面板平滑迁移回归(PSTR)模型检验全国及分区域工业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非线性影响效应及区域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业产出及污染排放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但由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使得这种增长趋势逐渐减弱,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增长趋于稳态,当污染排放增长率降低为负时,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作用由正向转变为负向。实证表明我国工业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SO_2排放具有显著的产出水平门槛效应,随着经济产出水平由低区制平滑的过渡到高区制,经济增长对SO_2排放的影响由正向促进作用转变为负向减排效应,但工业经济结构对SO_2排放呈现逐渐增强正向促进作用,可见工业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对SO_2排放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影响。此外,研究发现工业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对SO_2排放的非线性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与SO_2排放呈现显著的倒"U"型曲线关系,而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出逐渐增强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的工业经济结构对SO_2排放的促进作用最大,西部其次,东部最弱,研究还表明,减排技术水平以及环境治理投资增加对SO_2污染排放具有遏制作用,能源投资的增加加速了SO_2的排放。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应摒弃传统"高投入、高消耗"的工业化模式,政府应实施创新管理,完善环境保护立法,鼓励企业发展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技术,避免以环境容量过渡为代价,追求工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仍应严格控制人口增长——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人均资源贫乏、人口对生态系统压力增大、经济落后、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失业严重的情况下 ,人口过快增长既不能促进资本增长 ,也不能促进技术进步 ,它只能会减缓人均收入的提高。因此 ,为了促进人均收入的提高 ,必须尽可能降低人口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新古典经济的框架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模型,系统分析了拥挤效应、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的关系。通过构造城市规模扩大而产生的拥挤效应函数,假设城市规模扩大产生集聚效应反应为拥挤效应的降低,并将拥挤效应进入生产函数影响经济的增长,分析经济稳态的演化路径,可得到最优的城市规模、合理的城市拥挤程度和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并分析了扰动稳态的变量对演化路径的影响。根据分析总结了三个结论:①长期,无论城市的拥挤效应是否影响生产函数,实物资本存量和经济增长速度均收敛于稳态,城市规模均收敛于最优城市规模,稳态时,城市聚集产生的正效应等于拥挤产生的负效应;②短期,外生冲击(基础设施的改善,绿化面积的增加,交通条件的改善等相关的引导政策)会影响长期经济均衡的位置,改变城市的最优规模,减少拥挤效应的措施会扩大城市最优规模;③横向而言,不存在统一的最优城市规模,不同等级的城市都有其不同的最优城市规模;纵向而言,城市的最优规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变化,因不同的外部条件而改变。因此,在不同条件下,最优城市规模是存在且可变的,不存在统一的最优城市规模,城市化进程应该因时因地适度有序的进行。另外,本文还给出了一个估算最优城市规模的简单模型,可以从中推断最优城市规模扩大的速度关键取决于拥挤程度缓解或集聚效应增长的速度。 相似文献
10.
在强调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协调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管制以及相关环境公共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由于市场制度环境、环境公共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差异,政府环境公共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特征。本文从企业技术效率的角度,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了地市级企业技术效率,基于联立方程组检验了环境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和传导机制。研究结论表明中国环境公共支出中用于科研等技术开发性资助支出较少,没有对企业的技术效率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而现阶段中国环境规制水平普遍偏弱,制度质量和环境公共支出规模未能形成有效的外部创新激励,预期中的波特假说效应并不显著。因此,中国政府应在规模上进一步加大环境公共支出力度,大力提升环境规制水平以越过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U型拐点,在结构上提高在环境科研、环境生态信息建设、环境健康教育上的支出比重,充分发挥环境公共支出建设良好外部技术创新环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山东省1997-2008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了耕地建设占用与经济增长之间脱耦的时间过程和原因。结论认为:1997-2008年间,山东省耕地面积经历了由上升到下降的变化过程,2004年是增减的拐点。2004-2008年间,建设占用成为山东省耕地流失的主要驱动因子。2001-2004年与2005-2008年,山东省耕地建设占用与经济增长均表明发生了明显的脱耦现象,且有加速发展的趋势,山东省经济增长逐渐摆脱了对耕地资源的依赖。相对1997-2000年,2001-2004年间山东省经济增长对耕地资源占用的压力呈减轻趋势,属于相对脱耦;与2001-2004年相比,2005-2008年间山东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成为绝对脱耦型。2005-2008年间,山东省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脱耦主要得益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继续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策略,可能并不会对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y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During 1998-2007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convers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to nonagricultural land occurs more frequently and makes cultivated land sparser.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decoupling theory takes the situations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y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from 1998 to 2007 as an example to evaluate and analyze the decoupling.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First, the article applies IU curve and gross method. The decoupling status by gross method, in contrast to that by IU curve, can express the pressure from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etter and is similar to the decoupling status based on the model of decoupling in this article. Second, in most provinces of 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by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has transformed from expansive negative decoupling to strong decoupling. In general, the transformation was firstly from economically advanced eastern municipalities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irectly, then to economically advanced eastern coastal provinces, and lastly to central, 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Third, the decoupling status was relative to contemporaneous policies and laws on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ning. Their effect is obvious and positive.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耕地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数量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前文献都是从耕种农作物主地的总数量对经济的影响角度进行研究,而没有考虑耕种不同作物土地数量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不同.该文则将耕地分为耕种粮食、棉花和油料作物三类,以1996 -2009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依据开展了分析,通过统计数据显示:种植粮食的耕地面积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趋势,而耕种棉花和油料作物的则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通过面板数据的单位根、协整以及因果关系检验得到:耕种粮食的土地资源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且二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耕种棉花与油料作物的土地面积与经济增长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最后,提出为了保持山东省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充是的粮食供给,必须保证耕种粮食土地的数量,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中国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的退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退耦研究方法,探讨了近年来中国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退耦关系。并归纳其空间分异特点,进而对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5年中国及其多数省份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已呈现相对于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以及总人口增长的退耦过程。在空间上,耕地占用相对于经济增长的退耦程度呈现中部大于西部,西部大于东部的特征;相对于城镇化水平增长的退耦程度呈现中部大于西部.西部略大于东部的特征;相对于总人口增长的退耦程度则呈现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的特征。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实施的积极效果已逐渐显现,经济增长、城镇化和人口增长驱动下的耕地占用压力已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5.
Study on Economic growth,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Qun Guo Guancheng & Fan Li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2004,2(2)
By means of the dynamic regression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conomic growth, urbanization and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finds that the ratio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economic growth is decreasing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based on that,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16.
耕地资源流失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正确协调“吃饭”与“建设”的关系,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选择深圳、东莞、上海、无锡、武汉五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搜集上述城市近20年来耕地资源流失量及人均GDP统计数据。分析耕地面积减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流失量最初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当越过某一个阈值后。就开始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降低。虽然这样的演化规律受政策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有所波动。出现阶段性变化。但基本上仍吻合库兹涅茨曲线的一般特征;耕地资源流失量下降的阈值受城市经济、消费水平的影响,有所差异,上述五城市的阈值在5192元至17751元之间;相应地,二、三产业在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相应所占的份额基本在86%~97%之间变动。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修正——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用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用地定额指标是核定建设项目用地规模的重要依据,是控制建设用地外拓、保护耕地和生态用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手段。循环经济思想作为调和人口-资源-环境复合问题的积极途径,正日渐得到重视。为应对目前我国土地紧缺以及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循环经济理念考察建设用地的利用情况,从占地情况、用地布局、资源利用、环境影响、废弃物处置、土地持续利用等多个角度设定建设用地定额修正指标和修正系数,鼓励"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建设方式,严格控制"不循环"建设项目的土地供给,以求更好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文章最后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用地为例,实证分析了本文提出的建设用地定额修正体系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修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土地配给,限制不合理的建设用地利用和资源环境对待方式,鼓励"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土地市场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在分析土地市场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运用我国31省(市、区)2001 - 2008年的面板数据,估算土地市场发育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方向和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全国土地市场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有着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在2001-2008年间,我国土地市场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就能提升1.276 5亿元/Km2.进一步地将我国31省(市、区)划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成熟期和后期4个阶段,不同发展阶段的省(市、区)土地市场化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作用程度和作用方向有着较大差别.工业化初期阶段省(市、区)的土地市场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弹性系数最高;工业化中期、成熟期阶段的省(市、区),土地市场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促进作用显著,应进一步强化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工业化后期的北京、上海、天津土地市场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弹性系数小于零,说明体现土地资源、资产属性的土地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应更加重视土地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属性.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measure the growth drag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land resource. Romer model (2001) holds that every country is inevitably af- fected by the growth d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