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我国渤海、黄海的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成效。大面积的石油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全海区的环境状况有较显著的改善。 渤海、黄海是我国北方两个重要海域。自七十年代开始,渤海、黄海由于沿海工业和海  相似文献   

2.
渤海、黄海海域污染防治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和黄海是我国北部大陆边缘海。北起N41°,南至N31°40′;西起E117°35′,东止E126°50′。毗邻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天津五个省市,总面积约46万km2,约占中国近海海域面积的9%。 由于渤海和黄海沿岸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以及海上石油和沿海油田的开发,海上运输和渔业的发展,本海域遭受了以石油和其它有机污染物为主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海洋  相似文献   

3.
渤、黄海污染科研工作汇报会一九八二年九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八日在大连市棒棰岛宾馆召开。国家科委环境保护专业组的八名专家、教授听取了汇报,并有三十八个单位、六十七名教授、学者、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4.
为活跃监测网内的学术气氛,不断提高监测质量和监测技术水平,1987年11月26日至28日.黄海海洋环境污染监测和渤海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网在青岛市联合召开了“黄海、渤海海洋环境污染监测网监测技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黄海、渤海两网成员单位的代表约70人,提交会议交流的各类论文共20篇。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局长张季栋和副局长万国铭同志在会上讲了话;国家海洋局有关业务部门派员到会指导。 会议期间,在认真听取论文报告的基础上,全体代表进行了广泛热烈的讨论,对这次会  相似文献   

5.
南黄海西部陆架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南黄海西部陆架区486个表层沉积物中的Cu、Zn、Pb、Cd、Cr、Hg、As进行了化学测试分析,并依据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对沉积物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Hg、Cd、Pb、Zn的含量都低于国标规定的一类沉积物的最高标准;Cr、Cu、As的含量在大部分区域也都低于国标规定的一类沉积物的最高标准,仅在局部区域为二类沉积物区。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主要重金属污染因子为As,As在局部站位表现为中等单因子污染,Cr在研究区只有一个站位为中等单因子污染,其它重金属为低单因子污染,重金属总体污染低。另外,研究区各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低,总的潜在生态风险低。  相似文献   

6.
国家海洋局和辽宁省环保局主持的渤、黄海海域污染防治部分科研成果鉴定会一九八二年七月十六日至二十日在大连召开。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海洋局,辽宁省环保局有关领导及科研,高校,水产,卫生,海洋系统,沿海省市环保部门等四十九个单位,七十九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渤海环境污染监测网(简称区网)工作会议于一九八五年六月十七日至二十日在大连召开。  相似文献   

8.
国家海洋局和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召开的“渤海污染调查监测协作会议”,于一九七五年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十日在秦皇岛市举行。参加会议的除渤海沿岸的河北、辽宁、山东、天津四省市有关负责干部和专业人员外,还有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市、自治区环境保护部门的代表共八十余人。国家海洋局长、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员沈振东同志主持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国家科委环境保护专业组于9月23日至28日在大连召开了“渤、黄海污染防治研究”科研项目成果汇报会。环境保护专业组组长陈西平主持了会议。渤、黄海污染防治研究是1978年国家科委下达的重点科研任务.由原国务院渤、黄海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了全国120多个单位近2千名科技工作者,用社会主义大协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冬季小型底栖生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7年1月~2月在南黄海23个站位的调查结果表明,小型底栖生物的平均丰度为34.88个/cm(2),平均生物量为38.58 μg/cm(2)(千重).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水平分布趋势大体相似,即高的数量值主要分布在45m等深线附近的站位,基本呈现"近岸低、中部高、远海低"的分布特征.共鉴定出15个小型底栖生...  相似文献   

11.
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是DOM储库中具有光学特性的部分,对海洋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2019年7月和12月的两个航次调查资料,本文分析了夏、冬两季渤海和北黄海CDOM的来源、时空分布及其调控机制。渤海和北黄海CDOM的来源存在差异,渤海主要受控于陆源输入,局部海域受现场生产的显著影响;北黄海主要受现场生产的影响。研究海域内CDOM的丰度、分子量及类腐殖质组分均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水平分布特征,类蛋白组分呈斑块状分布特征。无论是夏季还是冬季,渤海CDOM的丰度、分子量及类腐殖质组分均高于北黄海,类蛋白组分在两海域的差异相对较小。渤海和北黄海夏季CDOM的吸光性质变化范围较宽,由夏季至冬季,在光降解及微生物降解过程的持续作用下,活性CDOM逐渐消耗或者部分转化为惰性CDOM,致使冬季CDOM的吸光性质变化范围收窄,差异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渤海和黄海北部地区负积温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论文以日平均气温≤-4℃的累积值和日数作为与海冰有关的气候指标,统计了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及其邻近地区52个气象站≤-4℃积温和日数的逐年资料,并根据52个气象站的气候指标值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关系,建立空间分布方程,推算无资料海区中214个网格点的≤-4℃积温和日数,绘制渤海和黄海北部地区≤-4℃积温和日数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4℃积温的空间分布呈现南北差异大、东西变化小的特征,-100℃等值线与渤海和黄海北部常年冰情分布范围大致相当;冰情较重的偏重低温年、严重低温年的≤-4℃积温保证率在黄海北部和辽东湾不超过40%,在渤海湾和莱州湾只有20%以下。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南黄海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变化规律,利用2017年4月至6月在南黄海近岸水域获取的WP2型浮游生物网采样品及相关调查资料,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海域共记录浮游动物成体41种(含未定种),浮游幼虫22类。桡足类、水螅水母和浮游幼虫是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的类群。春季,胶东半岛沿岸海域、海州湾毗邻海域和苏北沿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温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均匀变化是造成上述差异的重要原因。胶东半岛沿岸海域受冷水团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的变化趋势与其他海域存在较大不同。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是海域最占优势的浮游动物种类,对浮游动物总密度及多样性指数有较大影响。生物多样性分析显示,海州湾毗邻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最高,胶东半岛沿岸海域次之,苏北沿岸海域最低。  相似文献   

14.
从元素组成看渤海、黄海海域大气气溶胶的特征与来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一、前言 在大气颗粒物来源研究方面国外已作了大量工作(1),这方面的工作国内也已开展。在上述研究中,一般都考虑了海洋气溶胶这个排放源。在采用化学元素平衡法进行源解析时(1.2],所用该源的成分谱基本上是海水的成分谱(3)。但是由海水变成的海洋气溶胶其元素组成(除水外,下同),是否还与海水保持一致?对此还缺乏研究。若能采得实际环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们在预测海洋污染问题时,通常使用数理统计方法,但该法有数据序列长、计算量大、拟合度低等缺点。为使预测精度提高,本文试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渤海油污染进行预测。 一、灰色预测方法简介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南黄海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及其变化,利用2008年8月在南黄海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类,并对浮游动物的群落进行了划分。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72种、浮游幼虫27类,浮游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054.9 ind/m3,丰度的平面分布呈现出由沿岸水域向中部水域升高的趋势,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趋势与之相反。根据浮游动物组成的相似程度,将研究海区浮游动物划分为3个群落:南黄海沿岸群落、南黄海中部群落和长江口沿岸群落,并对各群落进行了种类组成、丰度、生物多样性和优势种类的分析。本研究的群落划分结果与之前的研究基本一致,但近半个世纪以来,南黄海浮游动物群落地理分布的南界向北有所推移。  相似文献   

17.
南、黄海及青岛地区大气气溶胶中无机氮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于2004年冬季在青岛地区采集了大气气溶胶TSP(总悬浮颗粒物)样品,并于2005年3月和5月航次采集了黄、南海TSP和安德森分级样品,分析了气溶胶中无机氮组分(NO2-、NH4 、NO3-)的浓度,探讨了相应区域大气颗粒物中各种无机氮离子的区域分布、粒级分布.青岛地区冬季TSP的月平均值为102.00~227.00 μg·m-3;黄海TSP浓度为80.00~130.00 μg·m-3,低于青岛地区;南海TSP浓度最低,在30.167μg·m-3以下.NH4 -N是南、黄海及青岛地区大气气溶胶中主要的无机氮组分,占到总无机氮含量的53.14%~94.72%;其次是NO3--N,占到总无机氮含量的4.75%~46.64%;NO2--N对无机氮的干沉降贡献很小,仅占不到0.54%.NO3--N的粒径范围较宽,多数呈现双峰分布,峰值出现在4.7~7.0 μm和2.1~3.3 μm范围内;NH4 -N的粒径分布范围较窄,主要集中于1.1μm以下的细粒子范围内;NO2--N性质不稳定,其分布比较复杂.近年来,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增大增加了青岛地区大气气溶胶中NO3--N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在国务院环办领导下,渤、黄海海域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于五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山东省烟台市召开首次黄、渤海海域污染综合防治科研工作座谈会,会上交流了学术论文、科究报告等近八十篇。  相似文献   

19.
渤海主要河口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32,自引:9,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0年对渤海湾主要河口及海岸带部分区域与环境毒理学相关的污染特征进行了一次探查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湾河口区域部分水质和底泥的环境污染程度属中度或严重污染状态。其中,有些采样点个别重金属元素和有机污染物超过有关环境标准的状况较严重,如在海河口、辽河口及黄河口的个别样品中,有害元素铬(Cr)、镉(Cd)、镍(Ni)、汞(Hg)、砷(As)、铅(Pb)等的含量超标数倍以上,总可检出有机物达200余种,污染物可能主要来源于各类生产单位的废水排放。   相似文献   

20.
渤海东部和黄海北部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渤海东部及黄海北部海域138个站位沉积物样品的重金属等含量分析,研究了该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渤海东部及黄海北部海域沉积物中As、Cu、Cd、Cr、Co、Hg、Ni、Pb、V、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87,20.1,0.15,58.9,11.6,0.02,26.7,23.0,74.0,65.5μg/g;重金属元素Cu、V、Cr、Co、Ni、Zn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小于63μm细粒沉积物呈显著正相关,其在表层沉积物中的分布明显受到有机质含量和沉积物粒径的控制,而As、Hg分布没有明显受到有机质含量和沉积物粒径的影响.富集系数显示, Cr、Co、Ni、Pb、V和Zn为无富集;Cu为轻度富集;As、Cd和Hg为中度富集;依据Q-型聚类分析特征,将研究区域沉积物划分为3个不同的重金属分区,Ⅰ类区沉积物Hg富集程度较高;Ⅱ类区沉积物As富集程度较高;Ⅲ类区重金属元素含量普遍较高,尤其Cu、Zn和Cd含量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