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钦州湾近20 a来水环境指标的变化趋势Ⅰ平水期营养盐状况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根据 198 3、1990年和 1998~ 1999年平水期 (春、秋季 )的调查资料 ,分析了钦州湾水域的营养盐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 :本湾营养盐含量变化显著 ,无机氮呈明显递增趋势 ,无机磷则与此相反 ,而活性硅的最低值则出现在浮游植物量最高的 1990年度 ;相关分析显示 ,陆源输入的多寡和浮游植物的丰度是导致本湾N、P、Si含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Si/N/P值分析则体现了本湾从明显N限制到显著P限制的演化规律 ,而Si限制状态只有在浮游植物异常丰富的情况下才出现 ;通过营养状态综合指数计算 ,表明本湾水体已由明显贫营养状态上升为中营养和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3年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东山湾春、夏、秋、冬4个季节营养盐结构分布特征及其限制状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盐结构平面分布随着季节变化而不同,陆地径流和沿岸流对营养盐分布有较大影响,夏秋冬3个季节Si/P和Si/N比值由北向南递减,春季相反。N/P比值除了冬季外,其他季节都是由北向南递增的趋势。东山湾海域潜在限制性因子主要为P,秋冬两季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三峡工程蓄水前后长江口水域营养盐结构及限制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2002~2004年11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调查结果,比较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该海域溶解态营养盐结构以及浮游植物生长潜在的营养盐限制状况,初步分析了导致蓄水前后营养盐结构及限制状况变化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蓄水后口门内N∶P和Si∶P呈上升的趋势,N∶P增加了40%以上,Si∶P上升了6%,而Si∶N降低了26%.蓄水后口门外营养盐结构的变化趋势与口门内相似,但N∶P升高更为显著,与蓄水前相比增加了2倍以上,但Si∶N降低了20%.该水域浮游植物生长潜在的磷限制在三峡蓄水后增强.具有磷限制特征的样品比例从蓄水前的28.6%增加到蓄水后的70%以上,表明该海域潜在的磷限制区域有扩大的趋势.尽管蓄水后Si∶N降低显著,但未导致该水域出现潜在的硅限制.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5~2015年广西廉州湾每年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共32个航次的监测数据,分析了营养盐等富营养化因子的变化特征,用富营养化指数评价该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的演变,并探讨富营养化因子变化与浮游植物响应的关系。结果表明,近10 a廉州湾的营养盐及COD最高浓度主要出现在丰水期,DIN和PO4-P枯水期明显高于平水期,SiO3-Si和COD在枯水期和平水期浓度相近。PO4-P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并呈较明显上升趋势,SiO3-Si呈下降趋势,DIN和COD年均变化总体不大。在枯水期PO4-P、DIN和COD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径流输入对海湾的DIN和COD变化起主导作用,生活排污、水产养殖对PO4-P的分布和变化有重要的作用。年均富营养化指数范围为0.10~1.85,富营养化程度主要由DIN、PO4-P决定。海湾营养盐结构总体处于P限制状态,近10 a N/P和Si/P比例呈显著下降趋势,P限制在一定程度减轻。廉州湾在高DIN和高SiO3-Si值的条件下,PO4-P输入量的徒增及其导致营养盐比例的改变是诱发赤潮的最重要环境因素。近年来营养盐输入增加,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加重,P限制得到一定的缓解,海湾赤潮的生态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2至2003年福宁湾海域的监测资料,研究该海域PO4-P、DIN的时空变化特征、营养程度现状以及本海域的营养盐限制因子.研究表明:PO4-P、DIN含量均呈冬季最高、夏季最低;福宁湾海域季度平均E值为1.48,水体已呈现富营养化状态;N/P〉16并不是福宁湾海域爆发赤潮的必要条件;福宁湾海域N/P值长期保持较高,秋、冬季N/P值较为稳定;PO4-P为福宁湾海域浮游植物生长营养盐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4~2008年每年3~11月份深圳大鹏湾南澳赤潮监控区表层海水营养盐的监测基础资料,对监控区水域营养盐变化及其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近5 a监控区Si、N、P营养盐的空间波动程度存在明显年际差异,营养盐含量受监控区藻类等浮游植物的生命活动和陆源径流以及鱼、贝类新陈代谢强弱的共同影响。5 a来NO2-N、NH4-N和SiO3-Si的含量呈波动性升高,PO4-P含量保持稳定,NO3-N含量有所降低,Si∶P值上升比较明显,而N∶P和Si∶N值波动较大。2004~2005年监控区无机氮主要存在形式是NO3-N,2006~2008年主要存在形式为NH4-N。P一直是该海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潜在限制性因子。5 a来监控区海水符合养殖功能区的水质标准要求,未受到PO4-P和DIN营养盐的污染,处于贫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一些淡水水体如河流、水库等暴发了以小环藻为优势种的硅藻水华,对水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探究不同营养盐水平下营养盐结构对小环藻生长的影响作用,研究了不同N/P(N与P质量浓度之比,下同)、Si/P、Si/N下小环藻培养物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试验所设定的营养盐浓度范围内,随着N/P、Si/N的升高,小环藻的藻细胞密度和叶绿素a浓度显著增加,在N/P为30、Si/N为5.0的环境中有较好的生长潜力.小环藻在磷浓度低于0.10 mg/L的水体中,生长潜能与Si/P呈正相关,最适Si/P为100;在磷浓度为0.30 mg/L条件下,最适Si/P为50.综合对比分析,水体Si/P对小环藻生长的影响最为显著.在保持水体营养盐比例不变的条件下,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对小环藻生长亦有明显的影响.当水体氮浓度高于6.0 mg/L、磷浓度高于0.10 mg/L时,硅是小环藻的主要限制元素,其最适浓度为15 mg/L.此外,在初始磷浓度为0.03 mg/L,氮浓度低于0.6 mg/L、硅浓度低于1.5 mg/L时,小环藻生长较为缓慢,光合活性低,因此,若实际水体营养盐浓度低于此水平,将能有效控制硅藻水华的暴发.研究显示,小环藻生长最适N/P为30、Si/N为5.0;最适Si/P与初始磷浓度有关,在磷浓度低于0.10 mg/L时,最适Si/P为100;磷浓度为0.30 mg/L时,最适Si/P为50.总体而言,小环藻生长受Si/P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收集到的1960s到2000s年间东海长江口附近海域(30.5~32°N,122~123°E)的营养盐数据,分析了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及历史变化趋势。其中根据1959~1960年,1985~1986年和2002~2003年长江口海域营养盐的季节变化数据,发现50 a来,营养盐的季节变化差异不大,均呈现出春夏低,秋冬高的季节变化趋势,其中2002~2003年四个季节之间营养盐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其它两年略小。从1960s~2000s年的历史变化可以看出,调查海域的DIN含量呈现出显著上升的趋势,但是在2000年以后,DIN的年平均含量略有降低但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18μmol/L。DIP年平均浓度变化不明显,浓度范围维持在0.39~0.60μmol/L之间。SiO3-Si的年平均含量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就营养盐组成变化来说,DIN/P比例和Si/DIN比值的变化趋势相反,DIN/P比例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而Si/DIN呈现出降低的趋势。生物数据表明从1980s以后该海域赤潮优势种有从硅藻演变为甲藻的趋势,结合营养盐的变化分析认为过量的DIN和持续升高的DIN/P是造成这一藻种长期演变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1997年7月至1998年6月期间,对大亚湾海域拟菱形灌种群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高密度的拟菱形藻出现的温度、盐度范围分别在25.0-30.0℃和28.40‰~31.30‰。该水域N、Si含量丰富,P含偏低,通常情况下,P成为拟菱形藻生长的限制因子,而春季高峰期中,拟菱形藻的消退主要可能与N的迅速耗尽有关。N、Si、P三种营养盐之间比值的变化亦是影响拟菱形藻生长的重要原因,拟菱形藻高密度出现的N:P、Si:P、Si:N范围分别是6.21-32.98、59.67-119.71、3.36-17.89。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0、2011年三沙湾水质监测资料,评价了活性磷酸盐的分布及时空变化特征,根据N/P和Si/N比判断三沙湾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用营养状态指数评价该湾水体的富营养化状态。结果表明,霍童溪为三沙湾海水中磷的主要陆源输入来源,磷为三沙湾植物生长繁殖限制因子,磷含量季节周期变化特征明显,5月植物生长繁殖旺盛,由于磷的匮乏,生长受到限制,磷含量降至最低水平,8月由于植物腐败分解释放磷和海水水温较高抑制植物生长,使磷含量升高,11月至次年1月,磷含量持续升高。三沙湾内富营养化指数大于1,存在发生赤潮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依据2018年山东近岸养殖区调查资料,采用营养盐限制法则评价方法,对DIN、PO4-P、SiO3-Si的平面分布、结构及限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山东近岸养殖区DIN、PO4-P和SiO3-Si年平均浓度分别为(0.253±0.048)mg/L、(0.00743±0.00238)mg/L和(0.269±0.089)mg/L,渤海养殖区片的DIN、SiO3-Si浓度总体高于黄海养殖区片,高值站位多分布于莱州湾等半封闭海湾;PO4-P浓度均普遍较低。N/P、Si/N和Si/P的年平均值分别为131±47、0.92±0.47和90±60。N/P高值区多分布于渤海养殖区及海阳-莱阳区片;Si/N、Si/P高值区多分布于牟平区片及渤海的潍坊、龙口及莱州-招远区片。对营养盐限制状况的分析表明,山东近岸养殖区营养盐结构表现为明显的磷限制和枯水期的硅限制。4个季节磷限制状况都较为明显,枯水季节的冬季、春季和秋季硅限制较为明显。建议滩涂贝类养殖区片合理规划放养密度,充分利用海洋初级生产力,净化水质;筏式养殖贝类、藻类养殖区片积极推广贝藻兼养、轮养,开展时空立体养殖,调整养殖品种结构,改善因营养结构改变导致的贫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2.
IntroductionThehealthofcoastalenvironmenthasbeendrawingthepeople′sattentionsallovertheworld.Thebudgetsofnutrientsinthisareaareoneofthemainfocuses.Althoughnitrogenistheprimarylimitingnutrientformarinephytoplanktononaglobalbasis,exceptionsareoftenseenandparticularkindsofnutrientlimitationseemtobesituationspecificinmostcases.Inrecentyears,phosphorushasbeenfrequentlyreportedtobethelimitingnutrientforphytoplanktonproductivityincoastalwaterswithhighinputfromlandrunoff(Bonin,1989;Mahoney,1989;Heis…  相似文献   

13.
渤海氮磷营养盐的循环和收支   总被引:47,自引:6,他引:41  
赵亮  魏皓  冯士筰 《环境科学》2002,23(1):78-81
近年来无机氮与活性磷酸盐已成为渤海主要的污染物质.为了解氮、磷营养盐的循环规律,建立了一个生物、物理耦合的三维生态模型,模拟了渤海氮磷营养盐循环,估算了它们的收支情况.渤海营养盐浓度从春季到夏季下降,秋季到冬季上升,4~9月为消耗期,10~3月为补充期.磷酸盐冬季最高值位于渤海湾,辽东湾西北部全年都维持了比较高的浓度;无机氮的高值区始终位于莱州湾黄河口附近.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营养盐最大的源和汇,碎屑的矿化可以补充光合作用消耗的营养盐的30%.河流输入每年可以补充P 0.55×103t和N 52.7×103t.  相似文献   

14.
根据2016年初夏渤海湾营养盐、叶绿素a和相关水文参数等数据,利用浮游植物吸收营养盐最低阈值和化学计量关系作为判断依据对渤海湾营养盐限制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陆地径流和渤海中部冷水输入的影响,初夏渤海湾在近岸、中部和湾口呈现三个明显的温盐特征海区.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硅酸盐(SiO32--Si)受陆源输入影响,呈现近岸高湾口低的特征;DIN平均浓度为(7.67±6.48)μmol/L,SiO32--Si平均浓度为(5.44±3.01)μmol/L,在湾口表层,DIN含量较低仅为(2.21±2.94)μmol/L,其中50%站点含量低于阈值(1μmol/L),58.3%的站点存在DIN限制.而活性磷酸盐(PO43--P)受陆源输入和浮游植物吸收储存作用等因素影响,呈现西部和曹妃甸外近海高中部较低的分布特征,平均浓度为(0.07±0.07)μmol/L,近岸受陆源氮磷输入总量差异影响,表层存在磷潜在限制比例达100%,而中部表层受浮游植物消耗吸收的影响,PO43--P含量较低,仅为(0.02±0.02)μmol/L (未检出设为0),其中近74.3%的水样含量低于阈值(0.03μmol/L),磷限制状况严重.随着渤海湾氮磷营养盐陆源输入总量差距不断扩大,磷限制状况必将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渤海湾赤潮监控区营养盐变化及其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4~2006年进行的连续监测结果,分析、探讨了渤海湾赤潮监控区表层海水营养盐的污染现状、变化规律及其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近年来,渤海湾赤潮监控区海域受到了DIP、DIN污染,水体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且DIN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DIP;除个别项目外,渤海湾赤潮监控区以S4站营养盐含量最高,原因是S4站靠近河口,大量生活污水排放所致;在赤潮多发期,表层海水N、P、Si含量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6月份营养盐含量最低,8月份最高。年际变化表明:NH4-N的年际变化最为明显,表现为逐年递减的趋势,而SiO3-Si的年际变化最小。赤潮监控区DIN一直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NO3-N占DIN含量的57%~78%。近年来DIN/PO4-P和SiO3-Si/PO4-P逐年增加,而SiO3-Si/DIN则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2年夏秋季大连湾海水中溶解态和不同粒级颗粒物中氮、磷、硅、叶绿素a的调查资料,对大连湾海水不同粒级颗粒物中营养盐和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不同粒级浮游植物的营养要素组成及营养盐结构特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大连湾海水中溶解态营养盐、叶绿素a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臭水套和甜水套湾附近海域,并由湾内向湾外递减,各粒级颗粒物中营养盐分布趋势存在着不一致性,但高值区易出现在西北部海域; 除无机氮外,海水中营养盐总体表现出秋季高于夏季,各粒级叶绿素a浓度表现为夏季高于秋季;磷是大连湾海水中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元素,硅是不同粒级浮游植物营养盐的限制要素;微微型浮游植物对现有的营养结构更具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辽东湾氮磷营养盐变化特征及潜在性富营养评价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曲丽梅  姚德  丛丕福 《环境科学》2006,27(2):263-267
根据2002-06~2002-09之间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阐述了辽东湾海域氮磷营养盐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氨氮NH4+-N、硝酸态氮NO3--N和亚硝酸态氮NO2--N、磷酸盐PO43--P和pH及盐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对海域进行了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氮磷营养盐随月份和空间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近岸海域受径流影响较大,海区中间则是海洋生物化学过程影响较大.N/P值从6月初的52.5上升到7月初的60.6,在9月初又降到39左右,都远大于Redfield值16.氮磷营养盐和pH及盐度表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如在6月NO2--N和pH的相关系数高达0.93.4个航次中辽东湾总氮值为212.0μg/L,磷酸盐值为10.1μg/L,N/P(原子比)为50.77,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为:辽东湾在调查期间为磷限制中度营养盐区.  相似文献   

18.
北海湾海水中溶解性Si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1998-10至1999-08对北海湾的调查研究资料,对海水中溶解性Si的含量分布、相关因素及Si:N:P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湾Si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其中夏季秋呈明显的保守性;春、夏、耿三季度月均以物理过程为主要影响因素,生物活动和物理化学作用也占有重要地位;P是本湾浮游植物的主要控制因子,N次之,Si是本湾最丰富的营养盐。  相似文献   

19.
春季桑沟湾海域贝类养殖对海水中营养盐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11年春季对桑沟湾海域8个监测点的营养盐的变化特征和历史资料的研究,分析了桑沟湾水域溶解性无机氮(DIN)、总氮(TN)、活性磷酸盐(PO34-)和总磷(TP)浓度变化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估算了贝类养殖的排泄物对海水污染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溶解性无机氮的平均浓度为0.106 1 mg/L,NO3-N为主要存在形式,占溶解性无机氮平均含量的78.3%,NH3-N、NO2-N分别占溶解性无机氮平均含量的14.2%和7.5%。总氮的平均浓度为0.234 7 mg/L,溶解性无机氮浓度占总氮浓度的45.2%。活性磷酸盐的平均浓度为0.013 3 mg/L,总磷的平均浓度为0.024 78 mg/L。春季桑沟湾贝类养殖对该海域海水磷含量的贡献率比氮的贡献率大,N/P为17.63,营养水平基本属于贫营养。  相似文献   

20.
大鹏湾大梅沙海域氮、磷含量及富营养化状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1995 年4 月~1997 年1 月大鹏湾大梅沙海域水质营养盐(NH+4 N、NO-3 N、NO-2 N)2 a 的含量检测资料,报道了其含量水平、平面与垂直含量分布、含量季节变化及海水N、P 比值和海水质量状况。为了解大梅沙海域水质质量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