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滇池是我国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和西南地区最大的高原湖泊。流域面积2920平方公里,有20多条河流入滇池,湖水又经滇池南端海口向西流入金沙江。滇池水域面积300平方公里,当水位为黄海高程1887.4米时,湖容154亿立方米。滇池具有城币供水、工农业生产用水、调蓄防洪、旅游、航运、水产养殖、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是昆明繁衍发展的摇篮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的基本条件。烟波浩渺,风姿秀逸的滇池是昆明人的骄傲,是昆明人的生命之源。1972年,敬爱的周总理观察昆明时,曾将滇池喻为云南高原上的“掌上明珠”。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2.
根据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和城市供排水平衡分析提出一种简化的城镇居民生活污染源产排污总量核算的思路与方法,并以滇池流域为例核算了2010年滇池流域城镇居民生活主要污染物产生与排放总量。 相似文献
3.
徐学哲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0(2):F0003-F0003
千百年来,滇池一直是昆明地区群众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具有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渔业、航运等多项功能,对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作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滇池地区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与滇池自净力减弱的矛盾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了滇池富营养化形成的原因,认为滇池富营养化是滇池流域各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所造成的结果。提出治理滇池应该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分别修复受到破坏的各子生态系统,恢复各子生态系统的合理结构、高效功能和协调关系,并把各子生态系统整合为一个整体协调、自我维持、自我演替的滇池流域生态系统,才能最终实现滇池富营养化治理。 相似文献
5.
6.
本文通过多年滇池底泥的采样监测数据,采用地积累指数法和对数衰减模型评估滇池的底泥质量状况,希望摸清底泥中重金属污染状况,并分析评价其对水生生物的风险,为底泥疏浚、截污护岸的滇池治理工程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以地积累指数法评价,(1)滇池监测断面底泥质量呈现轻度污染,镉出现一定程度富集,汞在个别监测断面也出现富集情况;(2)6种重金属污染排序为镉>汞>铅>铜>铬>砷;(3)从监测断面来看,海口西污染程度较重,滇池南底泥质量较好。采用对数衰减模型评价,(1)滇池监测断面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存在潜在生物风险,应引起重视;(2)从产生可以观察到毒性效果的可能性大小看,6种重金属潜在危害可能性排序为砷>铅>铜>铬>镉>汞;(3)从监测断面来看,白鱼口和观音山中潜在危害可能性大。从富集污染程度分析,海口西监测断面的底泥污染最重,可考虑在海口西监测断面附近进行一定的底泥疏浚工程。从而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滇池监测断面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存在潜在生物风险,应引起重视,但在可控范围。 相似文献
7.
本文好滇池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分析了水资源特点,对其开发现状和供需预测作了评述,并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和保护水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生活污水的监测得出,自贡市城区河段受生活污水的污染。因此,应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改善釜溪河水质。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滇池是中国重点治理的"三湖"之一。自"九五"以来国家已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滇池水环境,但收效缓慢。流域综合管理是现代流域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的方向。面对流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污染压力和治理效果的不理想,流域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成为加快滇池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求。本文通过部门调研、专家访谈、信息综合分析等方法,剖析了滇池流域管理体制的问题,并提出了滇池流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案。滇池流域的管理呈现出以部门为基础的横向管理和以行政单位为基础的纵向管理相交叉的条块分割局面,导致流域多头管理、多重目标。同时利益相关方参与广度和深度均不足。最后建议滇池流域的管理从管理机构、管理方式以及利益相关方参与等方面进行改革,分为近期、远期分步实施,最终实现一方主导、以流域为管理单元、利益相关方充分参与的流域综合管理体制机制。本文可为滇池流域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力参考,也可为其他流域管理体制的完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滇池水质改良的生态服务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池是昆明市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应用国外较流行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搜集国内关于湖泊、河流的实证研究结果,构建效益转移数据库,建立Meta回归模型,对滇池水质改良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昆明市民每人每年对滇池水质改良的支付意愿为89.27元,滇池对昆明市民每年的生态服务价值为6.48亿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我院最新开发的湖泊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包括湖滨陡坎沿岸带基底修复技术、植物浮岛生态技术、入湖河渠污染控制技术和湖滨沿岸带大型水生植物群落恢复技术在滇池草海东风坝及老干鱼塘水域生态修复工程的实际应用情况,本项目在滇池草海约3.3km。水面实现了大型水生植物恢复面积约1.0km^2,在湖滨带形成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等不同植被类型组成的生态结构,大型水生植物覆盖率达30%,恢复水生植物共计20余种,栖息的水禽及鸟类目前已达27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呈现出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生态修复区良性水生植被生态系统已经初步建立,湖泊自然生态环境和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水体透明度增幅约为65%-70%,TN和TP去除率约为30%,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为滇池及超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工程示范。 相似文献
15.
滇池是“九五”时期以来我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经过30年治理,水质明显改善,水生态系统演变趋势向好。然而目前,滇池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格局还未完全形成,流域生态系统韧性不足,水环境质量正处于进一步改善的瓶颈期。为探索滇池治理的未来发展路径,本文系统总结了前期滇池治理历程与成效,诊断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滇池流域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特征,提出了滇池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思路、目标、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以期为新时期滇池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指导,也为其他城市型重污染湖泊流域从水污染防治向水生态保护的转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