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通环保》2004,25(5):32-32
据报道,美国政府最近公布一项国际合作计划,从2004年秋季开始,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7个国家将联手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甲烷的排放。该计划的主要内容为回收从煤矿及地下逸出的甲烷,然后将其作为燃料推广使用。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减少排放甲烷5000万t的目标,从而对保护大气环境,防止地  相似文献   

2.
城市垃圾处理资源化的新途径:CLG的生产与使用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将垃圾填埋压缩气体用为车辆动力燃料的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气体收集是在负压状态下进行的,这样可有效地控制甲烷和臭味的散发。根据清洁燃料生产工艺流程图,进一步详细论述了生产工艺和一些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3.
<正>"一个人的垃圾是另一个人的汽车燃料",听起来是个不错的广告语,事实上也是如此。如果你有时间去伦敦旅行的话,你便会成为这个广告的主人公了。近日,英国Geneco公司推出一种新型公交Bio-Bus,以人类粪便或废弃食品等产生的甲烷作为公交车燃料,让"垃圾带动汽车"成为现实。据Geneco公司负责人介绍,相比传统汽车,以甲烷气体为燃料的汽车将在提高英国城市空气质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科学家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被列为世界十大害草之一的水葫芦,可在微波联合碱作用下实现能源化利用,制取燃料酒精、氢气、甲烷等清洁燃料。  相似文献   

5.
正ENN环境新闻网新闻2016年10月28日一项新的研究显示,在美国,大部分甲烷排放的来源几乎都可以追溯到"超级排放"的天然气井身上。天然气在满足美国和全球能源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以作为各国从化石燃料转向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桥梁燃料"。但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所以即使是小的泄漏,也会对气候变化产生严重影  相似文献   

6.
<正> 引言许多学者对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认为:首先由产酸菌将有机物水解成小分子的有机酸、醇、CO_2和H_2,然后经甲烷菌继续分解代谢成CH_4和CO_2。据测量每年有5~8亿吨被微生物降解产生的甲烷放到大气中,相当于每年光和作用有机物产量的2%,说明自然界存在大量使有机物降解产生甲烷的微生物,这就是运用厌氧微生物处理废水和污泥的依据。用此法处理有机物几乎全部变成高能燃料(生物气),最终只剩下数量甚少的无机物便于处  相似文献   

7.
所谓清洁汽车,是指应用各种技术使汽车尾气排放较少的全电控燃油汽车和代用燃料(如甲醇、乙醇、甲烷、天燃气、燃料电池等)汽车。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最近通过一项报告。报告提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大量使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造成的二氧化碳、甲烷和氮氧化物等  相似文献   

9.
利用逆向轨迹反演模式估算北京地区甲烷源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连续监测的大气甲烷浓度数据和拉格朗日逆向轨迹反演模式估算出北京甲烷源排放强度,并与根据最新调查数据建立的北京地区甲烷源排放清单进行了比较。排放清单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甲烷排放总量为296.4Gg/a,其中,最主要的甲烷排放源为城市垃圾和化石燃料,反映了北京作为一特大城市甲烷排放以人为源为主的特点。利用2000年6月至12月连续观测的有湿合层代表性的北京大气甲烷浓度,通过奇异值分解法(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反演出模拟区域的甲烷排放源强度和分布。模式计算与排放清单在甲烷源定性分布上对应较好,定量结果也是合理的。但由于可输入的气象数据有限,轨迹在整个模拟区域内覆盖不均匀,反演出的源块位置有偏差,其中偏差最大的为煤矿的甲烷排放。  相似文献   

10.
无污染汽车的发展动向长期以来汽车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因子。目前,清洁汽车的制造目标大部分集中在使用燃料代用品,其中包括甲烷、丙烷、甲醇、乙醇和电力。此外,工程师也在寻求轻质与坚固的新材料,开发先进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和引入使用飞轮、燃料电池或与燃料合用的新发...  相似文献   

11.
目前,工业废水的生物处理,一般是在有氧的情况下,把有机物转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好气生物处理.但是,也有在无氧的情况下,把废水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的厌气生物处理.厌气生物处理的优点是:能耗低;并能产生有用的燃料气体——甲烷——而不是产生大量的、没有价值的污泥.所  相似文献   

12.
污水污泥处理的资源化技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污水污泥消化气发电技术是将污水污泥经厌氧发酵消化后,利用所产生的甲烷气气体作燃料供发电机使用;污泥油化处理技术是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使高分子物质通过加水分解、缩合、脱氢、环化等反应变为低分子油状物质的过程。利用上述技术可实现污水污泥处理的资源化。  相似文献   

13.
周宗茂  谢丽  罗刚  徐竟成  周琪 《环境工程》2013,31(3):46-50,38
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CH4)50%~70%和二氧化碳(CO2)30%~50%,是一种可持续有价值的能量来源。随着矿石燃料的枯竭,沼气利用的需求不断增长,将沼气提纯到甲烷含量90%以上可取代天然气而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沼气提纯在工业上主要通过变压吸附、吸收或膜分离等技术实现CO2的去除,也有研究者探索了原位沼气提纯技术,即在厌氧反应器中通过一定的措施实现沼气提纯,为现阶段沼气提纯技术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讨论了芬兰林业部门的温室作用。森林生态系统的6一及使用的林产品数量正趋于增加,从而真情以了从大气中净碳沉积的作用这个累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由森林工业及其运输中的化石燃料释放、废弃物管理中的甲烷释放所补偿。林业部门的废弃物在废料处理场中部分地转化为甲烷,一个重要的结论是,废弃物管理在缓和林业部门温室作用方面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5.
前驱物中氧化剂(硝酸钴)/燃料(柠檬酸)配比对溶液燃烧法制备的Co3O4催化氧化低浓度甲烷性能的影响极大。随着燃料占比的增多,Co3O4的比表面积逐渐增大,氧化还原性能逐渐增强。其中当氧化剂/燃料比为1∶2时所得的Co3O4(命名为Co1CA2)具有最小的晶体尺寸、较高的比表面积。此外,该催化剂不仅具有较好的氧化还原能力,同时表面有更丰富的Co2+以及吸附氧物种,并且此时的Co-O键更容易断裂,意味着可以提供更多的活性氧物种。在低浓度甲烷的催化氧化测试中,Co1CA2表现出了最好的催化活性,其T90值为370℃,相较于直接煅烧硝酸钴得到的Co3O4降低68℃。在经过3次非连续的稳定性测试后,Co1CA2对甲烷的去除率仍旧稳定在90%以上,表现出良好的耐性。  相似文献   

16.
英国一个研究小组最近提出一种见解,即使用天然气代替化石燃料也不能抑制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这一见解是针对英国电力公司提出的用甲烷代替化石燃料以抑制全球变暖的策略而提出的,认为这种策略是不会成功的。由于使用天然气产生的单位热量比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少,因而采取了对使用煤炭、石油者收以较高税金的政策,以鼓励更多人使用天然气。但英国这个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认为,使用天然气并不可能抑制温室效应。其原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日本政府正在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大力推广天然气汽车,力争到2010年将天然气汽车的实际使用量从目前的4500多辆提高到 100万辆。 天然气是一种无色透明、无味、高热量气体,主要成份是甲烷。用天然气作汽车燃料,不会排放大气污染物质二氧化硫及其它不纯物质,基本上不会产生黑烟的粒子状物质。推广和普及天然气汽车是当前减少汽车废气排放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页岩气是指聚集于细粒(包括黏土及致密砂岩)低渗透油藏中、有机质富集、以热解气或生物甲烷气为主、以游离气形式赋存于孔隙和裂缝中,或者以吸附气或游离气形式聚集于有机质或黏土中、连续的自生自储的非常规油气资源,成分以甲烷为主,是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资源和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居民燃气、城市供热、发电、汽车燃料和化工生产等。  相似文献   

19.
在底盘测功机上,对6辆不同排放标准的柴油车燃用不同比例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柴油混合燃料时,排放的非甲烷总烃(NMHC)、醛酮类化合物和苯系物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掺混一定比例PODE的混合燃料能显著降低柴油车的NMHC排放浓度,这种效果在排放浓度较高的国3车上更为显著,国5车在70 km/h工况下使用PODE混合燃料反而会造成NMHC排放浓度的增加;柴油车燃用不同燃料时排放醛酮类物质均以C_4以下小分子物质为主,约占总量的93%以上,燃用PODE混合燃料会造成柴油车尾气中醛酮类物质尤其是甲醛浓度的增加;燃用PODE混合燃料会造成苯系物种类和浓度的增加,但其浓度绝对值并不高。  相似文献   

20.
碳中和目前已成为国际共识,亦是我国政府的政治承诺.实现碳中和目标无疑需要人为努力,但自然界还存在着一些仍未完全被认知但又不可小觑的碳排放源.例如,地表水体中在常规水底沉积物厌氧产甲烷(CH4)现象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常规CH4释放现象(甲烷悖论),且这种非常规CH4释放量在某些地区甚至超过化石燃料使用、汽车尾气排放、管道泄漏等温室气体排放量总和.如果这种现象变得普遍,则有可能形成在21世纪中叶虽可实现碳中和目标,但在世纪末却难以完成控温<2℃的尴尬局面.因此,有必要了解甲烷悖论现象及过程机制,高度警惕甲烷悖论现象下的CH4超量释放现象,而不仅仅是以完成碳中和作为唯一目标.基于碳中和目的,首先简述水体底泥常规甲烷生成途径,并由此引出水体甲烷超量释放现象,即甲烷悖论.其次,综述现有甲烷悖论过程机理研究,揭示表层有氧水体过量释放甲烷现象的实质.最后,分析调控甲烷悖论有可能适用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