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中抽渭灌区农田面源污染对渭河水体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在介绍农田生态环境系统的同时,以关中灌区为例重点研究了农田非点源污染对渭河水体的影响以及污染防治对策。建立了灌区农田生态系统农田排水中氮磷排泄量的数学模型,并对灌区化肥流失量进行了实际计算。结果表明,抽渭灌区每年流失的氮素约为 6076吨,从而揭示了农田生态系统面源污染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2.
河套灌区的主体为后套平原,总土地面积为1万平方公里,主要为黄河冲积平原。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致使河套地区地表水体和地下水氮、磷普遍超标。本文针对河套面源污染问题,提出了几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业面源氮磷污染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文章采用等标污染负荷的评价方法对梁子湖湿地水体的化肥污染、畜禽粪便污染、精养鱼塘污染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TN和TP的排污量分别高达1276.49t和102.95t;污染源总的等标排放量TN、TP分别为12.76×108m3、5.15×108m3。化肥TN的排污量最高;精养鱼塘TP的排污量最高。针对不同的污染源,提出了初步的控制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河套灌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使用模型模拟是对河套灌区农业面源精准溯源、准确预测、评估治理措施治理效果和生态环境影响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应用“监测-溯源-核算-治理-管理”农业面源污染全链条防控技术体系的关键核心步骤.经梳理发现,目前河套灌区农业面源污染模型由于缺乏对“源-汇”关系的精准表述和输移转化机制的阐明,导致存在一定的“假拟合”现象,致使后续使用模型模拟得到的结论存在较大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其结果在溯源、核算、评估等方面均无法完全成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工具;除此之外,目前河套灌区现有的水文水质数据监测网络一定程度上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业面源模型建立、率定和验证的需要,因此率定与模拟的结果很难具有更高的时空分辨率,导致对月尺度以下发生的面源污染行为和相应的环境危害评估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大偏差.因此,建议建立流域层面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网和数据分享平台以获取来自河套灌区具有更高时空精度的实测数据,并通过实地实验的方式阐明在河套灌区这一特殊“农业-环境”系统中面源污染物的输移转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可以复现并模拟该机制的机理-大数据耦合模型来为区域内的科学研究与政策决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安徽省淮北地区面源污染的现状与压力,从污染物的产生、迁移、转化与汇聚的机理讨论气候变化对面源污染的影响机制,最后从源头控制、途径控制、末端治理、调控机制建设4个层面提出综合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水域面源污染的现状,指出其治理上的难点,认为从解决点源污染着手,把握客观规律,才能有效解决面源污染.最后就面源污染的控制治理,提出了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对水体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16,他引:43  
非点源污染现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水体污染的重大污染源.长期以来,农业非点源污染受到高度重视,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城市化是当今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水质、流域的水文和其他物理特性以及发生潜在非点源污染的突出形式.城市化对水体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使非点源污染的"源"、"过程"和"汇"发生了变化.本文从描述-预测评价-应用的角度总结了国际上城市化对城市水体非点源污染影响的研究.目前主要侧重于用模型来描述城市化对城市非点源污染过程的影响,模拟预测非点源污染物的负荷等.从景观生态学格局与过程的角度,探讨城市化和城市非点源污染之间的关系.城市化带来的城市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对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综合影响研究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8.
对丽水市农业面源污染作了深入的调查。由调查知 ,本市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比较严重 ,农用化肥、农药及畜禽水产养殖是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害污染物由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地下水及蓄积在农作物内 ,影响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10.
城镇街尘污染与平原河网水体的源-汇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区域之一,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使该地区面源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嘉兴市新塍镇的地表街尘、地表径流、受纳河网水体和沉积物样品的分析,揭示了面源污染在平原河网景观格局中和水文条件下的发生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街尘作为城镇各种污染物的载体和降雨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其5种重金属(Cr、Cu、Ni、Pb、Zn)的含量分别是122.5、152.6、90.2、172.1和319.0mg·kg-1,高于城镇土壤和农业土壤.在城镇地表径流过程中,污染物的形态主要为颗粒态.城镇地表径流使街尘发生运移并造成受纳水体的污染物浓度较降雨前有大幅提升,其中,重金属和TSS总浓度分别增加了43%~166%和270%~510%.平原河网的水文条件和景观空间格局特征使地表径流颗粒物在进入水体后发生原位沉积,城镇段河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比其他河段高.在平原河网地区地表径流的运移过程中,城镇地表是面源污染物的"源",地表街尘是面源污染物的"载体",河道是面源污染物的"汇".  相似文献   

11.
以滇池流域呈贡县花卉、蔬菜的种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化肥农药施用造成的面源污染调查,分析了N、P对滇池水体的污染,初步提出了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2.
结合牡丹江江段海浪断面1998-2002年各年内水量、水质监测数据,从1998-2002年枯、平、丰水期水质变化情况,讨论了面污染源对地表水的影响,认为面源污染是丰水期地表水水质变差的主要原因;针对面污染源的来源,提出了治理面源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山区农业面源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丽水市农业面源污染作了深入的调查。由调查知,本市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比较严重,农用化肥、农药及畜禽水产养殖是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害污染物由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地下水及蓄积在农作物内,影响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以滇池流域呈贡县花卉、蔬菜的种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化肥农药施用造成的面源污染调查,分析了N、P对滇池水体的污染,初步提出了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5.
疏浚技术是控制水体内源污染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深入了解疏浚技术应用及治理效果,通过文献研究,综合比较分析了疏浚技术的应用情况、治理效果及其对污染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保疏浚效率高于抓斗式,其他疏浚技术治理效率的报道较少;疏浚技术应用广泛,但工程应用后,污染水体水质改善效果具有显著和不显著的两面性;疏浚效果分为长期、短期和瞬时效应,目前疏浚效果的瞬时效应比较常见;影响疏浚效果的因素有疏浚时机械扰动和疏浚深度,扰动造成底泥颗粒物悬浮和污染物释放,目前疏浚深度为0~90 cm,每项疏浚工程都有特定的去除营养元素效果最好的疏浚深度;疏浚对生物群落的影响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长期影响表现在生物群落的重建。专业疏浚设备的研制、精准疏浚技术和疏浚对内源营养盐的影响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  相似文献   

16.
研究氮肥和钾肥对水葫芦吸收富集水体~(137)Cs的影响,能够为铯污染水体的植物修复提供方法参考。设计铯污染浓度为0.5、5和50 mg/L,每个铯浓度下,N和K的使用量分别为0、0.5和5 mg/L,3次重复。研究不同铯污染水体中N、K对水葫芦的生物效应(BE)和吸收转移铯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1)施用N、K肥对水葫芦不同生物性状有不同影响,这与铯污染浓度、N、K肥施用量有一定关系。(2)单独施用N肥可增加水葫芦干重,单独施用K肥会降低干重。(3)施用N肥提高植株铯含量6.53%,施用K肥提高植株铯含量14.46%,N、K配合施用提高植株铯含量33.96%。说明N、K肥无论是单独施用还是配合施用,均能提高植物铯含量,配合施用的效果大于单独施用。因此,在铯污染水体中,适量施用N、K肥可以提高水生植物对铯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7.
低影响开发(LID)作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解决大概率小降雨事件带来的径流污染问题,然而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城市面源污染的发生全过程与污染输出特征规律鲜有报道.本研究选择已经建成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在地块尺度上研究多个不同降雨事件中城市面源晴天污染物累积量、降雨径流冲刷量、LID削减量、外排后对河流水体的污染输出量.结果表明,LID建设区域内街尘的累积范围为7.82~33.36 g·m-2,降雨冲刷量为0.29~4.90 g·m-2,街尘的径流冲刷率为0.9%~62.7%;LID设施对降雨冲刷的固体悬浮物(SS)削减率达90%,即占街尘累积量的13.1%~16.7%,发生溢流时SS输出量占街尘累积量的0.6%~3.8%,占径流冲刷量的3.9%~5.0%.LID径流的调蓄能力大于其设计降雨量(即在降雨量为21 mm)时径流无外排,经过LID设施外排径流水中COD、NH+4-N、TN、TP浓度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标准.另外,LID设施对颗粒物中小于10μm和大于250μm的细颗粒物去除率较高,且微地形和常规性清扫(人工清扫和机械清扫)均对城市面源污染物累积和迁移分布产生影响.上述发现揭示了LID建设区域内城市面源的发生规律,可为定量评估LID工程绩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李平  王晟 《环境工程》2014,32(3):75-79
生物滞留设施可以有效削减降雨径流,并通过过滤、吸附和生物降解去除雨水径流水中的氮、磷、多环芳烃、油脂、重金属、细菌和病毒等,其主要设计参数是:暴雨重现期、面积、稳定下渗率、下凹深度和淹水时间。建议改造城市附属绿地为生物滞留,加快该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溶解氧对人工湿地处理受污染城市河流水体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肖海文  邓荣森  翟俊  王涛  李伟民 《环境科学》2006,27(12):2426-2431
研究了溶解氧在人工湿地中的分布对受污染城市河流水体处理效果的影响规律及其意义,为城市受污染景观水体处理或雨水处理人工湿地的工程设计提供有效的自然复氧估算方法和设置措施.结果表明,由于自然复氧不利引起的溶解氧不足(<2 mg/L)是导致人工湿地出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自然跌水是一种有效的人工湿地充氧方式,其充氧效果可用氧亏比r根据水温、水质以及充氧形式等外部条件参数进行估算.推流态的湿地床内,溶解氧分布与生物量分布以及有机物的去除规律呈现明显的相关性,而对TP沿程去除速率影响不大.设置多级多段跌水有利于均衡湿地床填料内的溶解氧分布,促进硝化反应,保证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20.
不同材料道路径流污染规律差异显著,基于PROMETHEE多变量决策分析软件对2013年深圳市同一道路沥青和水泥2种典型材料路段4场降雨径流水质指标的分析发现,沥青道路径流水质总体上劣于水泥道路,说明城市道路面源污染控制设施应重点针对沥青道路布设;2种道路径流具有不同类型优势污染物,故不同道路径流污染控制设施选择须有针对性;与水泥道路相比,沥青道路径流水质更易随着降雨类型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选择合适的降雨类型是沥青道路径流污染控制措施设计的关键步骤;电导率EC与沥青道路径流中DOC、SO42--S和TN等溶解态指标相关性很高,其相关系数均高于0.95,是沥青道路径流溶解态污染物理想的指示性指标,可为面源污染控制设施设计与评估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