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槐糖脂是酵母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抗肿瘤活性.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 HA)因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及生物相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载体,与药物相负载.通过n HA与内酯型双乙酰槐糖脂(Lactonic diacetyl-sophorolipids,L-SLs)最适搭载率的确定及负载后药物缓释能力的测试、细胞毒性研究、细胞形态观察,探讨搭载后的L-SLs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最适搭载率为1:5,且L-SLs浓度为5.0 mg/m L时负载率可以达到最大值99.47%,负载后药物缓释时间为14 h,L-SLs对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并且细胞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细胞膜鼓出,体积减小,细胞肿胀裂解成碎片、细胞解体.本研究表明,L-SLs能够抑制人宫颈癌Hela细胞的增殖,n HA搭载L-SLs后能够延长槐糖脂的释放时间.  相似文献   

2.
观察没食子酸丙酯(Propyl gallate,PG)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株的增殖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及数目的变化,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PI染色法及DNA倍体分析检测细胞凋亡作用.结果表明,没食子酸丙酯能有效地抑制K562细胞增殖,药物处理24 h时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数目减少;细胞培养液中LDH活性分析显示,20~300μg/mL没食子酸丙酯处理24 h对细胞毒性作用不明显;但处理时间达48 h时,没食子酸丙酯对细胞毒性明显增加;亚二倍体峰(凋亡峰)的出现及DNA片段化分析表明,200μg/mL PG处理细胞24 h时,能引起K562细胞凋亡.结果表明,PG具有明显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其抗癌活性与其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有关.图5参18  相似文献   

3.
采用不同碳源,如油酸、菜籽油、棉籽油和煎炸废油作为假丝酵母菌(Candida.bombicola)ATCC 22214发酵生产槐糖脂的脂溶性碳源,考察了在不同碳源条件下该菌株合成槐糖脂的能力、所产槐糖脂的结构及表面活性特点.结果表明,以油酸、菜籽油及棉籽油为脂溶性碳源时,该菌株有着较高的槐糖脂产量,分别为101、73、51 g·L-1;通过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HPLC-MS/MS)对以不同脂溶性碳源为发酵底物产生的槐糖脂进行分析,发现所产槐糖脂均由乙酰基取代的内酯型和酸型槐糖脂同系物构成且以内酯型槐糖脂结构为主.槐糖内酯中脂肪酸基的结构有所差异,但主要以脂肪链不饱和度为1的十八烯酸(C18∶1)结构为主.所产槐糖脂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CMC),其中最低表面张力结果一致约36.0—37.0 m N·m-1,而CMC有所差异.同时,该槐糖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水溶液的最低表面张力在100℃下保持2 h基本不变,在0—20%的Na Cl盐溶液及p H值为2—10范围内均保持良好的表面活性.  相似文献   

4.
硫丹对草鱼Ⅰ相、Ⅱ相酶活性及DNA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硫丹对草鱼肝脏Ⅰ相酶氨基比林-N-脱甲基酶(APND)和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Ⅱ相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及DNA受损细胞彗星尾长(TL)和尾部DNA含量(%TDNA)的影响。试验共设置0.18、0.36和0.71μg.L-1 3个暴露浓度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分别在试验24、72、120和168 h时取样测定各指标。结果表明,24 h时,0.36和0.71μg.L-1暴露组草鱼肝脏APN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或P〈0.01),72 h时受到显著抑制(P〈0.01);120 h后各暴露组APND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均表现为受到显著抑制(P〈0.05或P〈0.01)。ERND活性总体表现为受诱导。GST活性总体呈先受诱导后受抑制的变化趋势;0.36和0.71μg.L-1暴露组GST活性均在72 h时达到最高值,之后随暴露时间的延长缓慢降低,并在168 h时表现为受抑制;0.18μg.L-1暴露组在120 h时达到最大值,之后降低,168 h时GST活性与对照组水平相当。经硫丹暴露后,草鱼肝脏细胞DNA明显受损,TL与%TDNA均随硫丹浓度的升高或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且相关显著。硫丹可影响草鱼肝脏Ⅰ相、Ⅱ相代谢酶活性,并对肝细胞DNA造成遗传损伤。  相似文献   

5.
通过细胞增殖抑制实验、MTT法检测肿瘤细胞的活性,研究了齐墩果酸(OA)对卵巢癌细胞株IGROV1和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齐墩果酸可降低IGROV1和MDA-MB-231的细胞增殖能力并呈剂量依赖性,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6.58μg/mL和38.8μg/mL(P0.01).表明齐墩果酸对这两株恶性肿瘤细胞具有抑制活性,且对IGROV1的抑制活性高于对MDA-MB-231的抑制活性.图2表4参15  相似文献   

6.
双酚A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环境雌激素,具有生殖和神经毒性,但低剂量长期暴露对发育期青少年的危害性常常被低估或忽视。本研究以4周龄雄性清洁级小鼠为实验对象,以茶油作为溶媒对照,分别以双酚A浓度为0μg·m L-1、0.1μg·m L-1、10μg·m L-1和1 000μg·m L-1的茶油灌胃小鼠8周,然后利用彗星电泳法检测各组小鼠脑细胞的DNA损伤。结果显示,不同浓度双酚A暴露8周后,彗星电泳图像显示小鼠脑细胞DNA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随着暴露剂量的增加,带有彗尾的脑细胞比率从对照组小鼠的9.5%分别升高到暴露组小鼠的34.5%、36.0%和50.5%,细胞总体的尾部DNA含量、尾长和尾矩也都逐渐增加,而且各双酚A暴露组小鼠与溶媒对照组小鼠脑细胞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说明中长期双酚A暴露(包括低浓度环境暴露)会导致雄性幼龄小鼠脑细胞的DNA损伤。  相似文献   

7.
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PRMT1)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表观遗传修饰酶,在膀胱癌等多种癌组织中过度表达,因此针对该靶点的新型表观抗肿瘤药物研究尤为重要.通过基于PRMT1药效团虚拟筛选模型筛查抑制PRMT1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体外研究了靶向PRMT1的小分子化合物DB75对膀胱癌细胞的抗瘤活性及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实验结果显示:通过筛选体系获得了能显著抑制PRMT1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DB75;MTT实验表明,DB75能够显著(P<0.05)地抑制膀胱癌T24细胞的增殖,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率呈明显的剂量效应,48 h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μmol/L;DAPI染色显示DB75能显著(P<0.05)诱导膀胱癌T24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显示,DB75通过激活Caspase-3和PARP活性从而诱导T24细胞凋亡.以上结果初步表明DB75可作为一种新型的膀胱癌表观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毛兰素对人肝癌Huh7细胞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从鼓槌石斛中分离得到的低分子量天然化合物毛兰素在体外对人肝癌Huh7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探讨其诱导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实验结果显示:毛兰素能显著抑制肝癌Huh7细胞的增殖,且随着药物浓度与时间增加其抑制率呈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其48 h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37.4 nmol/L;毛兰素能诱导人肝癌Huh7细胞凋亡并使其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分子机制研究显示毛兰素可抑制Akt激酶活性、下调Mcl-1蛋白表达以及激活PARP活性从而导致其对Huh7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以上结果初步表明毛兰素对肝癌防治具有潜在药用价值.图5参17  相似文献   

9.
毛兰素诱导结肠癌SW480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兰素是名贵中药材石斛的活性化合物之一,研究了其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诱导的细胞凋亡分子机制.实验表明,毛兰素能显著抑制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且随着药物浓度与时间增加,抑制率呈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48 h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4.5 nmol/L;毛兰素能显著诱导结肠癌SW480细胞凋亡,并诱导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分子机制研究显示,毛兰素通过下调XIAP、Bcl-xL蛋白表达以及激活Caspase-9、Caspase-7、Caspase-3和PARP活性从而诱导SW480细胞凋亡.结果表明毛兰素可能对结肠癌的防治具有潜在药用价值.图6参17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UV-B辐射(17μW cm-2,5 min/d)下不同浓度(0、100和1 000 mg L-1)和粒径组成(全粒径组和粒径<38μm组)的悬沙对小球藻(Chlorella sp.)生长和DNA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小球藻的生长可用Logistic增长模型拟合,拟合后的生长参数表明悬沙的"遮荫效应"减轻了UV-B辐射对小球藻细胞的DNA损伤,从而对小球藻生长产生正影响.悬沙浓度越高,UV-B辐射对小球藻细胞DNA损伤程度越低,小球藻的环境负载能力a和瞬时增长率K越大.当悬沙浓度为100 mg L-1时,全粒径组a值和K值小于粒径<38μm组,且两组间小球藻细胞DNA损伤差异显著(P<0.05),但当悬沙浓度达1 000 mg L-1时,全粒径组a值和K值大于粒径<38μm组,两组间细胞的DNA损伤无显著差异(P>0.05).图3表2参24  相似文献   

11.
以原代培养的大鼠睾丸支持细胞为研究对象,选取环境及生物体中均有检出的一种典型的羟基化PBDE——6-HO-BDE-137作为目标化合物,设置0、0.1、1、10μmol·L-14个浓度梯度,应用噻唑蓝(MTT)试验、荧光显微镜观察和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通过检测大鼠睾丸支持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形态和细胞凋亡坏死率的变化,探讨其对支持细胞的损伤情况.研究发现,6-HO-BDE-137显著影响支持细胞的增殖活力,暴露24h,10μmol·L-1浓度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殖(p<0.05),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至48h),10μmol·L-1组转为增殖抑制;支持细胞形态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改变,10μmol·L-1浓度组变化最为明显,有大量的细胞变圆飘起;随6-HO-BDE-137暴露浓度的升高,支持细胞死亡率增加,凋亡是支持细胞死亡的主要方式.研究结果提示:6-HO-BDE-137具有生殖毒性.  相似文献   

12.
红花石蒜球茎凝集素的纯化及部分性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石蒜科植物红花石蒜(Lycorisradiata)球茎经生理盐水浸取、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Sepharose和SephacrylS-100分子筛层析得到石蒜凝集素(L. radiataagglutinin, LRA).经SDS-PAGE检测为单一蛋白带,亚基相对分子量Mr为12×103,SephacrylS-100凝胶过滤测定Mr约为45×103,表明LRA是由4个相同亚基组成的蛋白.LRA能凝集兔红细胞和大肠杆菌,最低凝集浓度分别为0. 95μg/mL和1. 9μg/mL;LRA还能凝集啤酒酵母细胞.糖抑制实验显示,甘露聚糖和甲状腺球蛋白能有效抑制LRA的凝血活性.促淋巴细胞有丝分裂试验结果表明,LRA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具有很强的促有丝分裂能力;同时,LRA能有效地降低II型人类单纯疱疹病毒(HSV-II)对Vero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的感染,ρ(IC50 ) =5~10μg/mL之间,并且在500μg/mL时对正常Vero细胞无细胞毒性. 图1表6参15  相似文献   

13.
铜绿假单胞菌是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最主要的生产菌株,对石油增溶、降解有很好的效果.从轻质原油样品中富集分离获得菌株D1,利用CTAB-亚甲基蓝平板法初步确定该菌株可以合成鼠李糖脂,分析其16S rRNA基因序列确定菌株D1属于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以菜籽油和甘油为碳源,菌株D1能够分别合成18.4 g/L和11.4 g/L鼠李糖脂.分析菌株D1可利用碳氢化合物种类,发现在以原油和柴油的培养基中,D1细胞数量分别增加了39.2倍和33.9倍.在10 d培养过程内,菌株D1能够分解基本培养基中33.3%的原油.相同时间内,补加0.5 g/L的甘油,菌株D1能够分解培养基中71.8%的原油.上述表明菌株D1能够合成鼠李糖脂和有效地降解原油,在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白藜芦醇对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白藜芦醇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抗血管生成的活性 .研究发现 ,白藜芦醇在体外实验中能明显抑制ECV30 4细胞的增殖 (作用 4 8h的IC50 是 5 9.4 μgmL-1,作用 72h的IC50 为 32 .0 μgmL-1)和迁移 (IC50 为 1.6 μgmL-1) .在其作用下 ,ECV30 4细胞在胶原凝胶上形成管腔样结构的数目明显减少 (IC50 为 39.1μgmL-1) .白藜芦醇在发挥抑制作用的有效浓度范围内无明显的细胞毒性 .在体内实验中 ,白藜芦醇能明显抑制鸡胚绒毛尿囊膜新血管的形成 .图 1表 3参 10  相似文献   

15.
以钙基蒙脱石原材料为空白对照,通过细胞活性实验和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对制备的土壤重金属钝化剂蒙脱石-OR-SH复合材料进行环境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在受试样品浸出物浓度为8 mg/100 m L及以下时,蒙脱石-OR-SH及饱和吸附Cd的蒙脱石-OR-SH对K562细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人肝细胞的活性无显著性影响;小鼠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其毒性分级1级,实际无毒性作用.蒙脱石-OR-SH修复Cd污染土壤的长效性盆栽研究显示,第一季的钝化效果显著,虽然之后效果依次递减,但在连续种植了四季盆栽后,蒙脱石-ORSH对土壤中的Cd仍保持显著的钝化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姜黄素对小鼠骨髓瘤细胞核内p53蛋白含量的影响及其凋亡作用,体外培养P3X63Ag8细胞,给予不同浓度姜黄素处理(0、10、20、30、40、50μmol/L)24 h,通过还原性辅酶Ⅰ氧化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活性、Caspase3荧光分析试剂盒检测Caspase3活性的变化,采用2’,7’-二氯荧光黄双乙酸盐(DCFH-DA)法检测细胞活性氧(ROS)量的变化,利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细胞质与细胞核中p53蛋白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姜黄素浓度为20μmol/L时,P3X63Ag8细胞LDH活性极显著升高(P 0.01),并在40μmol/L组达到顶峰.30μmol/L姜黄素处理后,Caspase-3活性极显著提高(P 0.01),其余姜黄素处理组与未处理组相比未呈现显著变化.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当姜黄素浓度为30μmol/L时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显著上升(P 0.01),而随着姜黄素浓度提高到40和50μmol/L,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均开始极显著下降(P 0.01),且高浓度组下降程度高于中浓度组.从细胞质和细胞核蛋白分离的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细胞质蛋白中,p53蛋白含量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与此相反,细胞核蛋白中p53蛋白含量则呈现了上升趋势.因此,姜黄素通过调控LDH活性、Caspase-3活性以及活性氧水平来促进细胞损伤,从而抑制骨髓瘤细胞P3X63Ag8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在蛋白水平上促进p53蛋白入核,从而进一步刺激细胞凋亡程序的启动.(图4参25)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重组人金属硫蛋白Ⅲα短肽(rh-MT-Ⅲα)致HaCaT细胞、L929细胞和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ele-gans)毒性效应,为rh-MT-Ⅲα的安全应用提供实验基础.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rh-MT-Ⅲα溶液(0~400μg·mL-1),24h后检测细胞存活率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观察细胞形态并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表明,各剂量组2种细胞的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细胞形态也未观察到显著变化.在400μg·mL-1浓度下,LDH释放率明显增加,细胞凋亡率上升.线虫实验中,将线虫培养并同步化至L1期后进行染毒,剂量为5、50和500 μg·mL-1,暴露48 h后检测其运动行为(头部摆动和身体弯曲频率)、发育(体长)及摄食行为(咽泵频率),各指标均未有明显改变.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剂量水平下,rh-MT-Ⅲα对HaCaT细胞、L929细胞和秀丽隐杆线虫无明显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8.
拟威克酵母产生表面活性剂的发酵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对拟威克酵母WickerhamielladomercqiaeY2A产生槐糖脂的发酵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培养基组成为:8.0%葡萄糖、8.0%菜子油、0.3%酵母粉;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6.0、接种量2.5%、发酵时间120h.在此条件下,槐糖脂产量可达到41.3gL-1.图4表5参16  相似文献   

19.
水环境微塑料颗粒污染非常严重,为了解其对水生动物的毒害效应和生态风险,应用荧光标记聚苯乙烯微球和激光扫描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研究不同粒径(10 nm-1μm)的聚苯乙烯塑料颗粒在斑马鱼(Danio rerio)腮部的积累差异,以及微塑料颗粒存在时对多环芳烃蒽的腮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0和50 nm的聚苯乙烯塑料易积累在鱼鳃上,而更大粒径(200,500,1 000 nm)的微塑料颗粒不会滞留在腮部.将染毒后的斑马鱼进行清水实验,鱼鳃上积累的微塑料颗粒也会被清除掉.单独暴露于各种粒径的聚苯乙烯颗粒48 h可导致腮细胞DNA轻微损伤,导致彗星拖尾长度、拖尾DNA比例等轻微增加,单独暴露于200μg/L蒽48 h可严重损伤腮细胞的DNA,彗星拖尾长度、尾DNA比例及尾矩分别从单独塑料颗粒处理的7.1、2.4%和0.65增加到了43.6、44.2%和12.9.当斑马鱼同时暴露于500 nm聚苯乙烯颗粒和蒽时,聚苯乙烯颗粒可以显著降低蒽对DNA的损伤.上述结果表明斑马鱼积累微塑料与粒径相关,但微塑料颗粒对有毒有机污染物毒性的影响较复杂,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微生物源槐糖脂对水果致腐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腐真菌是诱发水果采后病害,造成水果在运输、货架期间和贮藏过程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从腐烂水果上分离得到17株菌,其中9株为致腐真菌,研究了由拟威克酵母发酵产生的槐糖脂对该9株菌的作用,包括抑菌圈直径、抑菌率和对菌丝蔓延的影响.发现槐糖脂对9株致腐真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浓度达到2.0 g L-1时,致腐菌(孢子)抑制率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