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湖南省酸性降水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湖南省近十年的降水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研究了本省酸性降水的污染特征和变化趋势 ,分析了酸雨的成因 ,并提出了防治酸雨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酸性降水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对湖南省近十年的降水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本省酸性降水的污染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了酸雨的成因,并提出了防治酸雨污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颗粒物对雨水酸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雨是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物质作用的产物,然而大气中还存在着飘尘等颗粒状物质,它们的组成和性质也对酸雨性质给予重要的影响。我国北方大气中的颗粒物大多为碱性物质,在降水过程中,颗粒物或吸附或溶解在降水里,使之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因此降水呈中性或偏碱性。实验证明:TSP(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与其测点同步测定的雨水 pH 之间存在着较好的相关性。本文通过对模拟酸雨—颗粒物溶液的 pH值及离子浓度的测定,求出不同颗粒物浓度和  相似文献   

4.
酸雨对污染环境中重金属化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酸雨对污染环境中重金属化学行为的影响。在酸雨作用下 ,不同环境介质中重金属活性明显增强 ,化学形态转化明显 ,迁移能力和生态危害能力亦明显加强。探讨了控制酸雨发生、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技术以及开展复合污染环境化学风险评价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酸雨对污染环境中重金属化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综述了酸雨对污染环境中重金属化学行为的影响。在酸雨作用下,不同环境介质中重金属活性明显增强,化学形态转化明显,迁移能力和生态危害能力亦明显加强。探讨了控制酸雨发生、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技术以及开展复合污染环境化学风险评价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连云港酸雨观测资料和颗粒物浓度数据,分析了2008—2016年该地区酸雨的变化特征,同时讨论了酸雨发生前污染物浓度及其源地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统计时段内,连云港南、北部年均酸雨日数分别为33.2、21.3d;酸雨的年均pH分别为4.35和4.46,均达到强酸雨等级;8—9月酸雨日数最多,1月最少,但冬季酸雨频率较高。(2)连云港南、北部酸雨发生前平均连续无降水日数分别为2.8、4.0d,且连续性降水的酸雨酸性并不会因为前一天有降水而明显减弱。(3)酸雨开始前,南部地区大气中SO2平均质量浓度达27.6μg/m3,为北部地区的两倍。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迹(HYSPLIT)模式的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西北和偏南两种路径在连云港南、北两地强酸雨发生前气团轨迹中占比较大,均达60%以上,其源地分别对应华北和长三角两个工业集中、SO2等污染物排放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广州地区酸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地区降水酸度、酸雨频率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近十几年来广州地区的酸雨污染有所减缓,但2001-2003年有恶化的趋势.为探究原因,追溯主要酸雨污染物来源,并对各酸雨污染物进行综合评价,结论表明,广州地区的大气环境已从过去的以SO2为主的煤烟型污染转变为以NOX为主的氧化型污染.还讨论了广州地区气象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使用一年365日的风速资料、12个月的降水资料和环境监测资料以及年平均的污染源资料,对广东地区的酸雨污染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结果认为,以日为基础的累积计算,对于提高模拟酸雨污染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广东省的酸雨污染主要是由自身排放的污染物造成,外来的污染是次要的,在广东边界地区发现受到外省污染的显著痕迹。  相似文献   

9.
近地大气层与地球表面之间时刻在进行着物质交换.大气中物质的变化必然对人类产生影响,而大气物质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地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施加的影响愈来愈大,人为地向大气中排放的污染物不断增加,打破了正常的循环,雨水变得更酸就是其结果.自Smith1872年提出“酸雨”术语至今,特别是二十世纪,相继在湖沼学、农业科学和大气科学研究取得进展,人们对酸雨现象的认识不断提高,研究也日益深入.尤其是近十年来,酸雨作为一大环境问题被称之为“来自空中的死亡”使人们深感不安,引起了各国政府与科研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酸雨现状及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调查研究了浙江省酸雨污染现状。结果表明,全省的酸雨污染呈增强趋势,从“六五”期间到“八五”期间,降水pH年均值从5.0以上降至4.7以下,酸雨率从35%升至63.3%,全省酸雨覆盖率达95%,而且酸雨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同时,对酸雨对浙江省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2001-2012年天津市大气降水特征及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天津市大气降水特征及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对2001-2012年天津市酸雨监测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天津市降水pH在波动中总体升高,但升高趋势不显著;酸雨率则呈显著下降趋势;降水pH从春季到冬季呈直线下降趋势,酸雨率从春季到冬季总体呈上升趋势;2008-2012年,pH在6.0~7.5的降水样本较多,在这区间,平均降水量越大,则降水pH越低,酸性越强,平均电导率和平均降水量则表现出明显负相关,即平均降水量较小时平均电导率较高;2001-2012年,天津市降水中各离子当量浓度(当量浓度=质量浓度×原子价/化学结构式量)所占比例为SOi->Ca2+ >NH4+ >NO3->C1->Mg2+ >Na+ >F->K+;对天津市降水起主导中和作用的阳离子为Ca2+,贡献率在56.4%~77.9%,贡献率春季最高,夏季最低,NHt的贡献率在28.4%~44.0%,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从2001-2012年天津市降水的SO42-、NO3-当量浓度之比的变化来看,该市酸雨类型经历了从硫酸型或燃煤型到混合型的过渡过程.  相似文献   

12.
前 言 酸雨是大气污染物的一种特殊形式。据全国酸雨普查,西南地区是我国的强酸雨区。1982年至1985年贵州省酸雨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中部的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都匀市是我省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核心区域。 安顺市酸雨监测工作始于一九八二年。在冬、春、夏、秋四季的2、5、8、11月份,采集每次降水样品,测其pH值,并分析了部分样品中 SO_4~(2-)、NO_3~-、NH_4~+、Ca~(2+)等离子的含量。1983年10月本站参予了贵州  相似文献   

13.
pH值表示降水的游离氢离子浓度。一般来说,降水pH在5.6以下时被称为酸雨。也有人认为,降水的酸化机理很复杂,可以把人类活动引发的酸雨pH值定为5.0.即,降水pH值在5.0以下的可称为酸雨。 近年来,日本很多研究机构都在测定日  相似文献   

14.
镇江市酸雨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镇江市近年来对酸雨的监测资料,论述了酸雨对环境已构成污染危害,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引言测定雨水的酸性似乎很简单。但某一地区的测定数据与其历年的数据往往无可比性,故无法确定该地区雨水的酸性是否比过去增加。而且,这一地区的酸雨数据与另一地区也不能比较,这样,测得的酸雨数据实际上不能利用。美国在20年前已开始注意酸雨问题,最近还与加拿大剧烈地争论如何防止酸雨,但至今仍未能提出有科学根据的预防措施。在预防酸雨的五年计划(1980年开始)中,虽曾提到必须调查酸雨的实际情况,但在如何测定雨水的酸性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6.
模拟酸雨对土壤盐基离子的淋溶释放影响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选取南方主要酸沉降区土壤作模拟酸雨淋溶实验,探讨在酸雨作用下各土壤随降水酸度、降水过程及 降水量的变化其盐基离子的淋溶特性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最近十年里,在北欧、北美,降水(雨、雪)的酸化已成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在这些地区,酸性降水使森林等生态系、农业、水产资源受到重大的危害。据报导,降水酸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矿物燃烧而向大气放出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增加。 1973年6月,静冈、山梨两县人民反映,蒙蒙雨对眼睛有刺激,这便是日本最初发生的酸  相似文献   

18.
2-1 天然水中的酸和碱 天然水在地球上进行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形成其水质化学体系,酸碱物质及相应的pH值是对整体组成状况都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成分和主要指标参数. 水在地球化学过程中不断接触酸碱物质发生反应,海洋就似是一个巨大的酸碱滴定过程的最终结果.各种碱性及酸性岩石矿物  相似文献   

19.
酸雨分布的广泛性及危害性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酸雨研究是当今环境科学一项重要的内容。我国是多酸雨的国家之一,其中长江以南诸省酸雨发生的频率较高,雨水的 pH值也较低,小于 pH4的酸雨已屡见不鲜。酸雨对植物及农作物的影响程度和它的危害性,是许多环境科学工作者所关心和讨论的问题。我们在前几年研究酸雨对农作物种子发芽及几种蔬菜早期生长影响的基础上,近年来进行了酸雨对水稻生长和结实影响的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恶臭与恶臭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环境大气中恶臭物质的来源、恶臭污染的形成、恶臭污染的特点与规律进行了讨论,并就国内外恶臭污染状况的演变及对恶臭污染采取的综合防治对策进行了详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开展我国恶臭污染方面的调查研究及逐步完善污染防治体系的目标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