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合肥市的景观水体为研究对象,从景观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美学属性研究入手,探讨了城市水体的景观、环境和经济效应及美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专家评估"与"系统调查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主要景观水体的美景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合肥市内水景中美感度最高的是黑池坝风景区(113.3),其次是银河公园风景区(60.9),再次是雨花塘风景区(46.4),而美景度较差的是杏花公园(-27.5)和南淝河(-4.9)。  相似文献   

2.
分析测定了2013年春季厦门市4个不同功能区大气TSP的质量浓度及铅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的TSP质量浓度:工业区交通区居住区风景区,仅工业区存在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日均浓度限值的现象,空气质量较差,风景区TSP质量浓度低于一级日均浓度限值,空气质量最好;通过铅同位素二元混合模型计算发现厦门市大气TSP主要受自然来源(土壤扬尘)的影响,平均贡献率为77.03%,人为来源(汽车尾气排放)则贡献了22.97%.  相似文献   

3.
采用信息论的线性抽样方法对白云山风景区的景观要素进行了景观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白云山风景区景观的异质性较大,并与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密切相关。阔叶林类型的相对频率与平均信息量最大,已在白云山风景区处于景观基质的地位,对白云山的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风景廊道时空分异特征及其生态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遗产旅游地风景廊道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生态影响,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在3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1986年、1997年和2009年风景区建设发展的3个关键时期风景廊道(包括游览步道与行车公路)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构建廊道干扰指数并结合廊道指数探讨廊道对风景区动物、植物及景观环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986年、1997年、2009年风景区风景廊道总长度分别为94.218 km、156.715 km、197.574 km;1986~1997年风景廊道增加以公路为主(增加了64.659 km),而1997~2009年公路增加程度放缓(增加了22.172 km),步道明显增加(增加了18.687 km);1986~2009年间风景区公路建设率从0.31增至0.60,廊道密度从1.34 km/km2增至2.81 km/km2,曲度从1.19增至1.56,不同时期各功能景区风景廊道特征指标各有特点;1986~2009年风景区线点率、连通度和环通度均呈现增加趋势,风景区网络结构趋于复杂,山北景区尤为明显,2009年山北景区的线点率(1.387)、连通度(0.494)及环通度(0.228)均为各景区最大;步道长度、曲度、密度、公路建设率与垃圾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植物Simpson多样性指数、植物均匀度指数(E2)、景观重要值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而网络结构指标与生态环境指标不相关.最后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风景廊道进行功能分区,并就各分区提出规划设计要点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要素斑块特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针对近年来开展生态旅游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给风景区带来巨大生态影响的问题,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景观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从景观要素斑块特征的角度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格局及破碎化进行初步的研究,以期为今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景观生态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中,马尾松林、茶园与农田是风景区中3个主要景观类型,三者面积与周长之和分别占全区的84.581%和81.669%;景观要素的面积、周长、斑块数的分布极不平衡,尤其在3类主要景观类型中,在斑块面积、周长方面差异显著;各景观要素面积与周长的分布极为相似,而斑块数的分布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景观要素面积、周长、斑块数等斑块特征分析表明,茶园、居住地、经济林等人工或半人工经营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高,而马尾松各天然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低,从而证明了人类经营活动的干扰是导致自然风景区景观破碎的主要因素之一.表3参18  相似文献   

6.
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酞酸酯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平  陈文亮  蔡维维 《环境化学》2004,23(4):447-450
利用分级采样器采样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研究了南京市春夏秋冬四季六大功能区 (工业区 ,交通区 ,文化区 ,商业区 ,园林风景区和居民生活区 )大气气溶胶中的酞酸酯 .结果表明 :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检出的酞酸酯有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DM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DEHP) ,其含量随功能区和季节而变化 ,平均浓度具有工业区 >居民区 >交通区 >商业区 >文化区 >园林风景区和秋、冬季浓度高于春、夏季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研究尝试从森林损失和人为压力两个大的方面,对中国17个自然遗产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自然遗产地遗产区的森林损失率最高不超过2%,缓冲区的森林损失率最高达16%;(2)中国80%的自然遗产地在1993年~2016年期间人类活动强度有所增加,泰山、武陵源风景区人为压力增加较多,且泰山人为压力状态一直处于高等级;(3)森林损失与人为压力存在弱相关,相关性为正;受综合影响较大的自然遗产地有武夷山、中国丹霞、泰山,同时应根据综合因子指数等级大小加大其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力度;(4)此外,自然遗产地缓冲区受到的综合影响普遍高于遗产区,未来也应该重视缓冲区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8.
水濂洞是南岳风景区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水濂洞景区的规划、设计和建筑提出了一些看法。指出在设计时,要重点突出:静、险、古、幽、奇五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方法(GC-MS)分析了东北某钢铁厂及周边居住区、风景区共11个采样点表层土壤样品16种多环芳烃(PAHs),结果表明,钢铁工业区16种PAHs(∑PAHs)浓度范围为3.39×103—1.54×105ng·g-1,平均浓度3.21×104ng·g-1;居住区∑PAHs浓度范围为587—6.70×103ng·g-1,平均浓度3.82×103ng·g-1;风景区千山∑PAHs浓度385 ng·g-1.∑PAHs和Bap浓度均呈工业区>居住区>风景区趋势.与国内外其他研究结果相比,该钢铁工业区及其周边居住区土壤PAHs污染相对较为严重,11个采样点中有9个采样点土壤∑PAHs为严重污染,4个采样点苯并(a)芘(Bap)浓度超过加拿大土壤质量基准.利用特征比值法(Diagnostic Rate)和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钢铁工业区及其周边地区土壤进行了源解析,结果表明,钢铁工业区土壤中PAHs主要来源于焦炉、燃煤、柴油燃烧等污染源,周边地区土壤除受工业污染源排放影响外,机动车汽油、柴油污染排放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于旅游业迅速发展和游客数目不断增加,中国历史悠久的黄山风景区正在受到环境损害。问题包括:森林破坏;该地区的城市化趋势;水分配平衡的干扰;某些景点游客太多。本文提出了防止这一独特风景区进一步恶化的战略。  相似文献   

11.
广州城市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学分析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绿地是城市这个人工景观中最重要的自然要素。以往对绿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能量流动等功能方面,很少涉及空间结构,在本文中,将利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广州市绿地景观的异质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本底格局的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破碎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S技术支持下构建了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本底格局,并以本底格局为参照,分别对1989年和2005年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进行了监测评价.结果表明:湿地本底格局可作为强度开发环境下湿地景观格局破碎化评价的参照依据.与本底格局相比,鸭绿江口湿地景观格局呈持续破碎化趋势,1989年和2005年湿地景观整体自然度分别为89.373%和86.691%.在不同自然湿地景观类型中,芦苇沼泽、滩涂和潮沟面积萎缩幅度较大,2005年其自然度分别为69.94%、71.49%和78.42%;各湿地类型的斑块密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大,其中芦苇沼泽和滩涂增大最明显,2005年斑块相对密度分别达18.507和6.879;滩涂斑块形状趋于复杂,2005年斑块相对形状指数为1.085,其他湿地类型斑块形状则持续简化;各时期不同自然湿地类型斑块聚集度指数均较高,反映出鸭绿江口各湿地类型多呈聚集分布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3.
城市景观生态价值的边际效用分析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城市景观价值量的测定出发,引入经济学的效用和边际效用概念.提出城市景观价值量边际效用分析法,在理想状态下,以城市景观结构边际效用递减率为依据。通过面积-效益损益比,揭示城市景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在城市自然景观面积按比例递减的条件下,不但使环境效益损失趋于无穷大,而且使增加人工景观面积带来的城市经济效益锐减。  相似文献   

14.
以北京南部城市发展新区典型代表———房山、大兴、通州3处作为研究区,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的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分析。通过对2001—2006年、2006—2011年两个时段的对比分析,发现2001—2006年研究区存在草地、林地、耕地等非建设用地类型面积下降,建设用地面积上升的趋势,且2006—2011年该趋势更加明显。结果表明研究区自然景观向人文景观变革迅速,并面临着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等问题,亟需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并优化景观系统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乡村景观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和完整性,充分挖掘乡村景观的生态和文化旅游价值,使其形成高效、完整并具有传统特色的多功能的乡村地域,是21世纪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首先界定了乡村景观的概念和内涵,指出了我国乡村景观的主要特征;然后探讨了乡村景观规划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认为乡村景观规划是未来我国乡村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最后系统地讨论了我国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相似文献   

16.
秋色叶树种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秋色叶树种是园林造景中重要的观赏树种之一,我国秋色叶树木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秋色叶树木资源对我国园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分析了秋色叶树种内涵,主要树种的性状、特征、观赏价值及在我国自然秋色景观中的应用等,初步探讨了它们在城市园林造景中应用方式、应用前景,提出了秋色叶树种选择应用的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地景观卫星遥感信息解译——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48  
根据卫星遥感数据的特点,探讨了利用TM数据和SPOT数据对城市绿地景观进行分类的理论和方法,并据此,以上海市为例,把上海市外环线内650km^2范围的绿地景观分为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附属绿地、农林植被和自然植被5大类型,并将每一类型的绿地信息提取出来。  相似文献   

18.
扬州生态市建设中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扬州根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通过对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的分析,形成市域范围内的生态敏感地区分布图,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在沿江地带,根据自然演变和经济发展,提出扬州沿江地带保护自然发展动力轴线、强化经济轴线的总体布局;根据城市发展目标和廊道建设情况,提出在中心城区沿润扬大桥北接线建设1km的环城绿色廊道,建设城市东西方向的3条绿色廊道和南北方向的两个楔形开放空间,同时沿主要的水网建设沿岸防护廊道,形成作为城市冷桥的绿色网络结构,把城市和郊区联系在一起,加强空气的流通并减轻、预防热岛效应和其他城市弊端。  相似文献   

19.
我国山地城镇的景观生态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平原城镇相比较,分析了山地条件下的山地城镇的景观生态特性:景观自然生境要素多,廊道体系不发达,景观要素布局松散,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差。按照地形条件和结构形态对山地城镇的景观结构类型进行了详细分类,总结了山地城镇的主要生态问题,为山地城镇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