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足迹计量分析是一种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方法,通过测定当前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量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笔者基于我国石油城市——大庆的现状,对生态足迹进行了定量计算,从而分析出大庆市生态足迹的情况。结果表明:2004年大庆市的人均生态赤字为1.0424hm^2,大庆市的发展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这与大庆市多年来经济迅速发展,而这种高速发展是以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量来维持这一现状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2.
3.
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模型及应用——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在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能值分析理论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该改进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将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各种能量流换算成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并比较计算得到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从而衡量研究区域的环境可持续发展状况。论文以江苏省为例,应用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分析其2003年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状况,得到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997hm2/人,人均生态足迹为4.7228hm2/人,生态足迹超过生态承载力,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相一致。但与传统生态足迹模型相比,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结果能更真实地反映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4.
文章运用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个人年生态足迹计算软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资料,测算厦门大学在读学生个人生态足迹,并分析探讨高校在读学生个人生态足迹的组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厦门大学在读学生的个人生态足迹介于0.4 gh~1.6 gh之间,平均值为0.83 gh,远低于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在各组成部分中,耕地、水域和碳足迹为主要用地类型,占人均足迹的90%以上;被访者的性别、学科和学历对其个人生态足迹的影响不明显,而个人月可支配收入及其出行方式与个人生态足迹的大小存在明显正相关性,即月可支配收入越高个人足迹越大,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则个人生态足迹较小。 相似文献
5.
基于宏观贸易调整法的城市尺度生态足迹模型——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生态足迹分析模型传统贸易调整方法在城市尺度中仅仅考虑国际贸易过程而没有涵盖国内贸易以及各类产品间接贸易所产生的贸易足迹的缺陷,论文分别提出修正贸易足迹核算的生物产品贸易调整系数和能源贸易调整系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宏观贸易调整方法的城市尺度生态足迹分析模型。基于宏观贸易调整方法的城市尺度生态足迹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生态盈余计算结果呈现出明显的外围高盈余、内核高赤字的空间分布特征;而万元GDP生态足迹却表现出相反的分布格局。生物产品的贸易足迹的分析结果显然与各城市目前的生物资源产品方面的城市定位形式较为一致,而能源间接贸易足迹则真实地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整体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乃至区域发展的特点。基于宏观贸易调整法的城市生态足迹模型可以更准确的评估城市尺度上生态承载力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6.
蒋业利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12,(3):42-46
旅游生态足迹分析可定量反映旅游业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影响程度,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研究表明:2009年桂林市人均生态旅游足迹为367.823m2,旅游生态足迹结构中旅游交通高达268.461m2,占72.99%;6种生物生产性土地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化石能源地,为270.65m2,占73.58%。通过桂林市的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承载力的对比,发现桂林市旅游业的生态需求大于供给,人均旅游生态赤字达84.326m2。为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倡导节能出行方式,发展低碳旅游。 相似文献
7.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总生态足迹预测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鉴于BP网络在处理非线性复杂系统的优势,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一个10-4-1结构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将1978-2002年和2003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模型的训练和测试样本,以2004年的社会、经济、环境数据作为网络的预测输入,对该年的总生态足迹进行预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与实际足迹值的相对误差为0.69%,预测精度优于传统的多元回归统计模型。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势必要求对未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影响进行全面、科学、定量的评价。目前,生态足迹及其相关模型已延伸至诸多领域,但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领域的研究尚少。论文以廊坊市为例,通过计算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率和剪刀差,分析廊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规划实施期(1997-2004年)和规划影响期(2005-2010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及差异,进而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的生态成效。研究结果表明:①规划期(1997-2010年)廊坊市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向发展趋势,人均生态赤字持续增加;②规划期(1997-2010年)廊坊市人均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差异以2000年为界先减小后增大,未来几年内廊坊市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不容乐观;③廊坊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取得了一定生态成效,但规划预期生态供给难以实现。因此,廊坊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5-2020年)重点应从片面强调建设用地数量提升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转变,加强科学、节约、集约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初步分析——以北京市、沈阳市、哈尔滨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从具体的生物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耗的空间,为核算地区资本利用状况提供框架,进而可判断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文章在简要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与计算模型基础上,定量研究了北京市、沈阳市、哈尔滨市等三城市2003年-2006年4年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根据计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类负荷超过其生态容量,生态承载均不能满足生态足迹的需求,社会经济处于一种不同程度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为使城市生态建设可持续的发展提出生态恢复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计算1997年—2005年建宁县主要年份的生态足迹,对该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建宁县一直处在生态赤字状态,并且呈明显增加的态势,由1997年的0.991 1 hm^2上升到2005年的1.494 3 hm^2,增加了50.77%。建宁县的生态压力指数从1997年的1.953逐年增至2005年的2.391,同期的生态占用指数从0.88增至1.14。说明建宁县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同时也说明该地区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1.
生态足迹理论在能源消费评价中的缺陷与改进探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生态足迹从生物生产力的角度定量测度人类消费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综合性影响,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关注程度最高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具有简明易懂、便于操作、易与其他指标结合等优点。论文在总结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与进展的基础上,针对现有评价结果较为悲观、难以真实反映人类消费对生态环境影响等问题,系统归纳和分析了生态足迹理论在能源消费评价中的5项缺陷:①参数选取面临两难;②度量标准存在矛盾;③互斥假设有违事实;④研究内容涵盖不全;⑤评价结果部分失真。据此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并认为前三项缺陷必须尽快修正,后两项缺陷需要逐步克服。还应通过学科交叉引入更多经济社会指标进行综合判断,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这一系统性工程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枣庄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山东省枣庄市1995-2008年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该市14年来各类土地生态足迹消费和供给的动态变化趋势,研究了该市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发展状况。结果表明,枣庄市生态足迹消费从1995年的2.926 4 hm2/人增加到2008年的6.880 1 hm2/人,增加了2.25倍;生态足迹消费大于土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表现为生态赤字,赤字水平由1995年的2.630 4hm2/人上升到2008年的6.529 0 hm2/人,增加了2.48倍,区域内的土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计算表明该市的资源利用方式仍处于消耗型、粗放型阶段,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其生态环境具有不安全性,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很差。 相似文献
13.
14.
吉林生态省建设规划背景评价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足迹理论在应用于区域层次时,因为区域进出口数据的不健全,在计算净消费量的过程中往往误差较大,因此,很难真实反映区域环境的压力负荷.所以,本文以区域生产量取代消费量,并用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对吉林省2002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2002年的生物生产发展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并简要分析了存在生产性生态赤字的原因和消除生态赤字的途径和方法,将为更好的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的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区域生产量取代消费量,并用生产性生态足迹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对东北地区1995,2000~2003年的生产性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上述年份的生物生产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并提出了消除生态赤字的途径和方法,旨在为东北地区振兴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的山东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并构建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用于衡量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山东省作为研究对象,对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在大尺度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中的运用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其2000年-2004年的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山东省近五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旅游生态赤字和生态压力,平均存在0.133 3 hm2/人的旅游生态赤字,旅游生态压力平均值为4.898 3,并呈现出明显的逐年递增趋势,其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基础上,将旅游生态足迹引入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并构建旅游生态足迹模型,用于衡量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陕西省作为研究对象,对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在大尺度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中的运用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其1991年至2008年的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陕西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旅游生态赤字和生态压力,平均存在0.033 1hm2/人的旅游生态赤字,其旅游业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最后提出未来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的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定量评价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计算了1990-2002年四川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着重分析了该省生态足迹、生态盈亏和生态效益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结果显示:四川省十二年间人均生态足迹由1990年的1.1421hm2/人增大到2002年的1.2795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5639hm2/人减小到0.3327hm2/人,生态赤字逐年增大;人均生态效益逐年增加.结果表明:目前四川省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效益不断提高,环境污染有所缓减.最后,根据生态盈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降低和消除生态赤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永奎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10,(7):69-72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是一种定量测量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新方法。依据对生物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统计数据,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将消费量折算成可量化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再将计算得出的生物性土地面积和区域的生态实际供给能力进行有效比较,从而得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利用这一新方法对浙江省2007年生态足迹状况进行计算,并通过跨年度统计,揭示了浙江省18a的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统计范围内浙江省的发展始终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20.
根据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方法以及研究进展,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和旅游观光等5个子系统所组成的旅游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分析东山岛2005年旅游生态足迹,并与当地居民生态足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东山岛2005年旅游生态足迹为4.6183gha,人均生态足迹是当地居民的2.98倍。各子系统人均生态足迹从大至小依次为旅游餐饮0.00390gha,旅游交通0.003848gha,旅游观光0.003165gha,旅游住宿0.00123gha和旅游购物0.00042gh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