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补增UV B辐射 ,焕镛木 (Woonyoungiaseptentrionalis)叶片的光饱和光合速率较自然光下的降低 2 9% ,叶片的光合量子产率降低 5 0 .4 % ,光能转换效率亦降低 4 9% .补增UV B辐射抑制光下呼吸速率 (Rd) ,但不明显改变不包括光下呼吸的CO2 补偿点 .补增UV B辐射 ,焕镛木叶片的RuBP饱和的最大羧化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分别较自然光下的低 4 3.4 %和 4 6 .4 % ,Jmax:Vcmax亦降低 ,显示补增UV B辐射对Jmax的影响较Vcmax明显 .补增UV B辐射亦引起磷酸三碳糖利用速率降低 .叶片多个生化过程被抑制可能是引起植物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 .补增UV B辐射 ,降低了气孔对空气CO2 浓度和相对湿度变化的敏感度 ,则可能影响植株对环境因素变化的适应性 .图 3表 4参 2 3  相似文献   

2.
将伊乐藻幼苗种植于不同光照强度水体中,定期测定伊乐藻主要生长发育指标,并用水下饱和脉冲叶绿素荧光仪测定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光合荧光参数,研究高于光饱和点的光强、介于光饱和点与补偿点之间的光强、低于光补偿点的光强对伊乐藻幼苗生长以及光系统Ⅱ(PSⅡ)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光照强度对伊乐藻幼苗株高、叶片数、鲜重有显著影响.100%、5%、1%自然光照组伊乐藻幼苗株高、叶片数、鲜重随时间变化均呈现增加趋势,但试验后期100%自然光照组幼苗增长率有所下降,1%自然光照组增长率变缓;0.5%、0.1%、0.05%自然光照组幼菌株高、叶片数、鲜重随时间变化均呈现下降趋势,试验结束时,0.1%、0.05%自然光照组幼苗株高比初始降低了 20%、60%;(2)不同光照强度对伊乐藻幼苗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有显著影响.Chla、Chlb含量随光强减弱均呈现升高趋势,而Chla/Chlb则呈现降低趋势,表明随着光强的逐渐降低,植物通过调节色素含量来增加对光能的捕获,从而提高叶片对光能的吸收以适应外界的逆境生长环境;(3)伊乐藻幼苗光适应能力随光照强度小同而有明显差异,其中5%自然光照组幼苗光适应能力明显高于其他组,试验结束时,6组幼苗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5%、100%、1%、0.5%、0.1%、0.05%自然光照组.  相似文献   

3.
以桃金娘、荷木及九节和罗伞分别代表生长在密林、中等疏密林和疏林植物 .在较高空气CO2 浓度下 ,随着光强增加 ,疏林的桃金娘光合速率 (An/ μmolm-2 s-1)与光强关系曲线的最初直线部分斜率为 0 .0 5 1,而中等疏密林的荷木和九节则分别为 0 .0 39和 0 .0 34 ,密林的罗伞则较低 ,仅为 0 .0 2 2 .疏林桃金娘的不包括光呼吸的CO2 补偿点为Γ 38.1μLL-1,较荷木和九节分别约高 8.8%和 10 .7% ;较罗伞约高 14.7% .除罗伞有较低光呼吸速率外 ,疏林的桃金娘和中等疏密林荷木及九节的光呼吸速率 (Rd)相似 .光合作用的Rup2 饱和速率 (Vcmax)80 .2 μmolm-2 s-1,较荷木和九节分别高 2 4.8%和 2 2 .9% ,表明生长在疏林的桃金娘有较大羧化作用潜力 .实际电子传递速率与Rup2 再生有关 ,桃金娘的实际电子传递速率为 10 2 .7μmolm-2 s-1,明显较荷木和九节高 .罗伞有低的电子传导率 ,可能罗伞光合速率受Rup2 再生的明显限制 .桃金娘的光能转化效率δ为 0 .47electrons/quan tum .而中等疏密林的荷木和九节则为 0 .2 3和 0 .2 6electrons/quantum .疏林植物生长快 ,光合产物库不受限制时 ,空气CO2 浓度增高 ,有利于促进阳生阔叶树种的光合速率持续增高 ,促进其种群优势 .图 4表 1参 12  相似文献   

4.
蔗糖浓度和光强对姜试管苗生长和光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0%、1%、3%三个蔗糖浓度和60、120、180 μmol m-2 s-1三个光强梯度对河南张良姜和四川竹根姜试管苗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蔗糖浓度的降低,两个品种试管苗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也随之下降,但总光合速率(Pg)、净光合速率(Pn)和暗呼吸速率(Rd)却随之升高, Fv/Fm均以3%蔗糖处理最低.将光强从60 μmol m-2 s-1提高到120 μmol m-2 s-1,对试管苗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180 μmol m-2 s-1光强下其生长受到抑制.两个品种的叶绿素含量随光强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张良姜Pn以120 μmol m-2 s-1光强处理最高,竹根姜Pn随培养光强升高而升高, 180 μmol m-2 s-1光强下达到最大值,为0.88 μmol m-2 s-1. 180 μmol m-2 s-1光强下培养的张良姜试管苗Fv/Fm明显降低,发生了光抑制.竹根姜各光强处理间Fv/Fm无显著差异.张良姜试管苗的Rd随培养光强升高而增大,而竹根姜各光强处理间Rd差异不显著.表6参22  相似文献   

5.
浊度对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国权  王国祥  李强  刘玉 《生态环境》2007,16(3):762-766
用粒径小于100μm的泥沙分别配置浊度为30、60和90NTU的浑浊水体,将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幼苗种植于上述水体中,测定幼苗的叶片长和叶片数,并利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PAM)测定幼苗的光合荧光特性,研究在不同浊度水体中水下光强对苦草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水体浊度的增大,苦草幼苗生长受到明显的影响。第30天时,在60和90NTU水体中,水下光强不足自然光强的4.5%,幼苗叶片出现发黄、折断现象,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和饱和光强显著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显著升高,表明幼苗光合作用受到明显抑制。在对照水体中,水下的光强为水面光强的43.3%以上,苦草幼苗也受到抑制;而在水下光强≥7.1%的30NTU水体中,苦草幼苗有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幼苗生长较好。这表明苦草幼苗有一定的低光适应能力,光强范围大约是7.1%~43.3%,为在浑浊水体中恢复、重建苦草种群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香樟幼龄林不同叶龄叶片的光合特征和单萜释放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亚热带地区重要树种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叶片生长发育中幼龄、成熟和老龄3个阶段的光合生理与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Plant 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BVOCs)单萜释放规律,研究光合光电子输运、CO2固定对单萜释放的影响和调控规律.光合生理特征参数调查采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和Farquhar模型,单萜释放特征参数调查采用Guenther BVOCs排放模型.结果显示:(1)香樟叶片释放的单萜以蒈烯和罗勒烯为主.在本研究的基础状态下(温度25℃,光照强度800μmol m~(-2) s~(-1)和CO_2浓度400×10~(-6)),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和胞间CO_2浓度(C_i)大小规律为成熟叶幼龄叶衰老叶,总单萜释放速率(E)为幼龄叶衰老叶成熟叶.(2)叶片3个叶龄阶段的单萜-光响应曲线变化趋势与光合的光响应曲线类似,但受CO2浓度的影响不明显.成熟叶具有最高的初始量子效率(α)、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Rubiscom酶最大羧化速率(V_(cmax))、光下呼吸速率(R_p)和光饱和点(LSP),但是幼龄叶的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和响应曲线的曲角系数(θ)最大.衰老叶具有最高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和最低V_(cmax),因此其Jmax/Vcmax比率为3个阶段最高,意味着衰老叶光能利用率最低,强光下光能过剩,这很可能也是常绿植物冬天利用过剩光能保持一定温度越冬的一个调控机制.(3)幼龄叶的最大单萜排放速率(E_(max))最大,其次为衰老叶,成熟叶最小.在3个阶段中,成熟叶的表观量子效率(β)和真实量子效率(βT)均是最大,幼龄叶的β最小,但βT却仅次于成熟叶.综上所述,香樟叶片单萜的释放受叶片叶龄不同影响显著,具有显著的光依赖特性,对CO_2浓度的响应不明显;香樟叶片单萜释放水平很可能受自身生长过程中能量和碳源供应的调控,也受不同生长季节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结果可为区域性BVOCs释放模型提供有益的参数借鉴.  相似文献   

7.
环境光强对糯玉米籽粒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物生长发育期间的环境光强是影响作物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解不同环境光强对鲜食型糯玉米籽粒品质的影响,以香白糯(Xiangbainuo)为材料,采用人工遮光的方法模拟不同的环境光强,在糯玉米籽粒灌浆期间测定其籽粒粗蛋白、淀粉、脂肪、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和收获时籽粒的氨基酸总量及氨基酸各组分含量。结果表明,遮光没有明显改变糯玉米灌浆期间籽粒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变化趋势,但对主要品质成分所占质量分数的影响很大。弱光(40%全光照)与自然光照(100%全光照)相比,糯玉米授粉后30d时,其籽粒中粗蛋白和淀粉的质量分数分别增加1.56和3.5个百分点,脂肪减少了1.5个百分点;自然光照条件下糯玉米籽粒的含水量每天以1.31%的速率减少,其脱水速率高于弱光下糯玉米籽粒脱水速率0.17个百分点。收获时,40%全光照条件下糯玉米籽粒中粗蛋白质量分数、氨基酸总量和赖氨酸质量分数高于自然光照和80%全光照时的质量分数,而糯玉米籽粒的百粒干质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不同海拔(1 750 m,1 900 m,2 000 m)岳桦的光合生理,探讨岳桦叶片对高山环境的适应特征.结果表明:与海拔1 750 m相比,1 900 m和2 000 m处植物叶片具有较低的暗呼吸速率(Rd)、光补偿点(LCP)和CO2补偿点(CCP),较高的最大光合速率(Amax)、光近饱和点(LK)、表观羧化速率(CE)、最大羧化速率(Vcmax)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1 900 m处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作用光存在时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ФpsⅡ)最高,2 000 m处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最高.随海拔升高,岳桦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先升高再降低.与1 750 m相比,1 900和2 000 m处植物叶片具有较高的气孔导度(gs)和CO2吸收速率(Pn/Ci斜率).分析表明:1 900 m是岳桦的最适生长区,具有较高的光合能力,且所受胁迫较小.图6表3参26  相似文献   

9.
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 Hance)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以紫背天葵组培球茎为材料,通过遮阴网设置3种光照强度,分析紫背天葵叶片形态、生理、营养元素及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对光照的响应特征,以期为其人工栽培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紫背天葵的比叶面积和表观量子效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降低,而上表皮厚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尽管高光照(80%自然光照)处理下的紫背天葵叶片具有更高的最大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瞬时水分及光能利用效率,但对照(50%自然光照)下的紫背天葵叶片具有更丰富的总花青素含量(0.4μmol·g-1)。与对照相比,低光照下(20%自然光照)的紫背天葵叶片最大光和速率、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及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且总花青素含量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紫背天葵可通过调节自身形态生理特征来适应较高或较低的光照条件,对不同的光环境有较好的适应能力。但从叶片药用成分保持的角度来看,紫背天葵在接近原生境光照条件的50%自然光照下具有更佳的光合作用和花青素合成能力,可作为其人工栽培的参考光照条件。  相似文献   

10.
Fe3+对赤潮异弯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人工海水APSW以f/2营养加富,在总铁浓度为0—1000nmol L^-1的范围内,考察了总铁浓度对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当铁浓度小于10nmol L^-1时,最大藻细胞密度与比生长速率均受到明显限制.补铁后受铁限制的细胞得到缓解,表明铁是藻细胞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当铁浓度大于100nmol L^-1时,最大细胞密度与比生长速率不再受铁限制,但其光合作用活性有所改变.在铁限制下细胞的光饱和光合作用速率Pm,暗呼吸速率Rd,表观光合作用效率a与铁丰富细胞相比都有所减小,而光补偿点Ic及饱和光强Ik增大.图5表1参11  相似文献   

11.
蓝光对萝卜向光性反应能力的调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暗中培养的萝卜黄化苗在单侧蓝光辐时下的向光性反应比较迟钝。光照预辐射可以改变黄化苗的向光性反应能力,蓝光对向光性反应能力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红光和远红光的作用不显著;蓝光预辐射0-2h,向光性反应能力按比例增加;1辐射2-12h,向光性反应能力的增加趋于饱和。蓝光2h诱导增强的向光性反应能力在0-8h的黑暗中可以保持1h,随后便自行逐渐减弱。本文的研究涉及到蓝光对向光性反应能力的调节,在时间上位于向光性诱导及其反应过程之前,反应能力的增强及其在黑暗中的衰减过程均能在实验条件下得到有效的控制,这些结果对进一步筛选与向光性反应能力形成有关的特异蛋白质及mRNA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实验体系。  相似文献   

12.
高光和低光下木本植物形态和生理可塑性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光资源的时空异质性普遍存在.为了提高光利用效率或有效避免强光的伤害,植物通常采取多种调节措施.植物适应林下异质、多变的环境过程中,表型的可塑性是非常关键的.植物表型可塑性与其环境异质性密不可分.植物通过生长变化、生物量分配、光合器官结构调整、叶氮分配、抗氧化防御系统、热耗散机制,以及长期的表型可塑性来增大截取光资源的潜力和实际光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为自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保护机制.大量实验证明,阳生植物比阴生植物表现出较大的表型可塑性,且其可塑性方式存在差异.本文主要阐述了植物对高光和低光条件的形态和生理可塑性适应,为了解植物在极端光照条件下生存与繁殖提供参考.大量的人工模拟与自然光照实验有待进行来阐明植物对自然光照条件的适应,为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参考和依据.参96  相似文献   

13.
浙江天台山茶树光合日变化及光响应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自然条件下使用LCA-4型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研究了栽培天天台山主峰华顶山的茶树连体叶片的光合日变化及光响应。结果表明:在初夏晴天,上年越冬叶片(下称二年生叶)的光合速率,表观量子效率,羧化效率和饱和光强比展叶红16d的一年生叶高,CO2补偿点和光补偿点比一年生叶低,两者的净光合速率日进程曲线均为“双峰”型,午间胞间CO2浓度上升表明,此时净光合速率下降主要受非气孔限制因素的影响。一年生叶蒸腾速率高于二年生叶,它们日进程曲线为单峰河,午间最高,而气孔阻力进间最低。不同时段作光响应和CO2响应试验表明,上午茶树的表观量子效率,饱和光强和羧化效率较高,光补偿点和CO2补偿点较低。图3表4参26  相似文献   

14.
不同季节生态型大白菜光合作用对夏季高温强光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以春季品种强势、夏季品种夏珍白1号和秋季品种鲁白8号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L.ssp.Pekinesis(Lour)Olsson)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季节生态型大白菜在莲座末期或结球初期,叶片光合作用对夏季高温、强光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生态型大白菜在高温、强光下的光合特性存在明显差异,夏珍白1号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的极值明显高于强势和鲁白8号,光合“午休“现象较轻;中午12:00时光系统Ⅱ的光化学效率(Fv/Fm)夏珍白1号、强势较高,鲁白8号较低;室内人工控制高温、强光下,夏珍白1号的光合速率较高,鲁白8号较低;利用直线方程求得大白菜的温度补偿点为55℃左右,品种略有差异,夏珍白1号(56.97℃)高于强势(54.81℃)和鲁白8号(54.40℃)。图5参13。  相似文献   

15.
光照对互花米草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中温(35℃)条件下,应用批式单相厌氧消化技术,考察了光照对互花米草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对互花米草厌氧发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产气量提高了10.87%.这种促进作用主要发生在发酵前期,对pH值、丙酸的影响不大,可延长有机酸高峰持续时间,提高系统中某些喜光微生物的活性,促进微生物对纤维素结晶区的破坏以及互花米草中木质素碎片的溶出.  相似文献   

16.
利用激光光散射技术,研究了不同条件下Ferton反应中Fe(Ⅲ)水解过程的粒径变化,并和一般铁盐体系中Fe(Ⅲ)水解过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Fe(Ⅲ)的水解过程中,粒径变化受水解度B^*和铁盐浓度的影响,即B^*值愈大,浓度愈高,体系粒径愈大.并且在相同浓度和水解度B^*的条件下,Fenton反应生成的Fe(Ⅲ)比一般铁盐的水解聚合迅速,形成的粒径大,对采油废水进行处理的实验结果表明,Fenton体系对有机物的吸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铁盐体系,这可能与Fenton体系的高水解速率有关。  相似文献   

17.
王春根  陈建林  安凤霞  张丽  王峰  朱征 《环境化学》2011,30(9):1564-1568
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可见光催化剂SnWO4,以甲基橙溶液为目标污染物,研究了催化剂的用量、溶液的初始浓度、盐效应等因素对光催化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橙溶液初始浓度为20 mg.L-1、催化剂的最佳投加量为1.5 g.L-1,SnWO4的催化活性最好,光照反应90 min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率可达99.37%;溶液中...  相似文献   

18.
采用 35 5nm紫外光照射HNO2 萘 H2 O体系 .研究表明 ,光照后体系中间产物和最终产物的光反应过程是通过HNO2 激光光解产生OH自由基 ,OH自由基再与萘反应生成  OH ,反应速率常数为 ( 1 1± 0 1 )× 1 0 1 0 M- 1 ·s- 1 .  相似文献   

19.
以钛酸丁酯为主要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N,Fe共掺杂TiO2催化剂.用扫描电镜(SEM)、差热热重(TG-DTA)和红外光谱(RT-IR)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以液化石油气中主要成分低级烃类的消除反应为模式反应,评价催化剂在紫外光照下的光催化性能.实验表明,该催化剂对丙烷、丙烯、异丁烷、异丁烯等有良好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20.
水体中苯与亚硝酸的紫外光解交叉反应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激光闪光光解技术对不同条件下苯与亚硝酸水溶液的交叉反应机理进行研究,考察了瞬态物种的生长与衰减等行为;得到了C6H6-OH加合物,C6H6-NO^ π络合物等中间产物,并结合其光解产物的GC/MS分析,对其可能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一些微观反应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