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汾渭盆地内的地裂活动明显,危害严重。主要分析了陕西泾阳的口镇—关山断裂及山西清徐交城断裂及附近地裂活动引起的灾害及地表垂直形变特征,并通过位错模型反演了清徐交城断层及其地裂活动参数,为进一步预防此类灾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尉郭地裂缝位于运城盆地东南部的中条山断裂上盘,造成沿线基础设施开裂变形,包括房屋墙体开裂变形、道路错断和农田变形龟裂等,给沿线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本文以尉郭地裂缝为研究对象,基于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表测绘,详细的描述了地裂缝的基本特征。利用一系列的地质勘探如探槽、钻探和地球物理勘探工作,分析了地裂缝与构造断裂的关系,发现该地裂缝与下部隐伏断裂相连,地裂缝是隐伏断裂的延伸,隐伏断裂是尉郭地裂缝的控制因素;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超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是尉郭地裂缝的诱发因素,表水的入渗潜蚀是地裂缝的扩展因素。最后,概化了尉郭地裂缝的成因机理为断裂控缝,抽水诱缝和潜蚀扩缝。  相似文献   

3.
论西安次级地裂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地震勘探结果,提出了西安地裂带由一条主地裂缝和一条规模较大的次级地裂缝组成。次缝位于主缝上盘,具有北倾北降的正断裂性质,并与主缝断裂呈“丫”字型构造,在深度300~500m处的第四系内与主缝汇合。在地表,次缝与主缝之间的距离多在50~120m,其间的地面呈陷落微地貌。地震勘探剖面上的次缝与主缝之间地层比较紊乱,似乎还有更小规模的裂缝构造,构成主缝到次缝间的断裂破碎带。对次缝的成因从区域构造应力场和自重应力场两方面给予了解释,并得到了以前的模拟试验结果和次缝出露地表情况的验证。据地面调查资料,凡次缝活动发育地段,其北侧主缝的活动相对较弱,甚至地表出露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强烈地震,地表破裂发育,裂缝具断续分布特征,破裂带走向自中西段的NWW到东段转为EW,最终转为NEE向。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发震断裂有不同认识,区域地质资料显示,玛多—甘德断裂、昆仑山口—江措断裂均走向NW,倾向NE,但玛多7.4级地震地表破裂在空间位置上与玛多—甘德断裂,昆仑山口—江措断裂均不甚吻合,且地震震源机制解揭示发震断裂南倾,也与昆仑山口—江措的倾向相反,地表破裂表明发震断裂应属一条走向近EW、倾向南的未出露隐伏断裂。为进一步揭示玛多大地发震断裂特征及活动机制,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采用LiDAR扫描、InSAR解译、地质力学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NW向断裂(玛多—甘德断裂、昆仑山口—江措断裂)在NEE—SWW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在左旋错动过程中于瓶颈处受阻,在江措断裂北部产生应力集中带,东段因瓶颈部位受阻,产生近EW向的新生性地表破裂,出现鱼尾式地表破裂现象,发震断裂不是玛多—甘德断裂或昆仑山口—江措断裂,而是一条走向NNW,斜切昆仑山口—江措断裂小角度相交的隐伏断层。发震断裂走向上继承了既有断裂展布,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分形理论研究了河间地区地裂缝的分布分形、受控分形以及影响分形特征,利用MAT-LAB软件分别计算了地裂缝、活动断裂、地下水、地面沉降等相关物理量的分维值。地裂缝的发育具有自组织性,其分维值的大小及变化反映了地裂缝活动的复杂性。地裂缝平面、剖面分形特征反映了该区域孕裂应力场在平面和纵深方向上的非均一性。地裂缝的形成和发育可以看作是断裂运动的一种调整,影响地裂缝断裂的分维值具有一定的区间。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作用与地裂缝活动存在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地裂缝作为非连续地质界面对场地动力响应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不同缝面形态地裂缝场地进行地震响应规律研究是进行地裂缝场地建筑物抗震设防的基础。为此以西安典型地裂缝为研究背景,进行了单缝型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振动台模型试验,获得了地裂缝场地动力响应规律及响应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 MIDAS 数值软件对西安单缝型、“y”字型、正“八”型和倒“八”型地裂缝,以及苏锡常地区基岩潜山型和基岩陡崖型 6 种缝面形态地裂缝场地地震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缝型地裂缝呈现出越靠近地裂缝峰值加速度越大,随着距地裂缝距离越来越远,峰值加速度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的响应规律;“y”字型、正“八”型和倒“八”型地裂缝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即地表峰值加速度在靠近主、次地裂缝处都有明显的增大;基岩潜山型地裂缝场地地震响应规律与西安地区正“八”型地裂缝场地相似具有“双峰”特征,随着距主、次地裂缝距离增加地表峰值加速度逐渐减小后趋于稳定;基岩陡崖型地裂缝场地与西安地区单缝形地裂缝场地地震响应规律相似,但在地裂缝处场地地表峰值加速度响应更加明显,地表峰值加速度曲线更加陡峭。  相似文献   

7.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地震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了3条同震地表破裂带,这表明有多条活动断层同时参与地震破裂,其过程复杂,现象丰富。本文对小鱼洞地表破裂带及其与另2条地表破裂带的交汇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并对小鱼洞地表破裂带的活动性质和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小鱼洞地表破裂带位于彭州市小鱼洞镇附近,是汶川8.0级地震形成的一条走向NW的逆冲并具有左旋走滑分量的同震地表变形带。调查结果显示,小鱼洞地表破裂带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小鱼洞镇一带的中段,逆冲量和走滑量最大;小鱼洞镇向东南方向延伸的南段,逆冲量和走滑量逐渐变小;小鱼洞镇向西北方向进入山区的北段,则表现为以逆冲为主的活动性质。  相似文献   

8.
陕西韩城市地质灾害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由于对煤炭资源的不合理开采而引起的地裂缝、地面沉降,他们是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一个主要因素。对韩城市受灾区的地裂缝特征从天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了解地下预留煤柱分布图后,对地裂缝的形成机理做了理论推导,认识到随着对煤炭资源掠夺式开采的加剧,地裂缝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煤炭开采的方位有关,地裂缝的发展和开采速度等的关系也很密切。研究结果对韩城矿区的地下采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幕府山—焦山断裂为南京主城区四条主要断裂的一条,经燕子矶、栖霞山、龙潭延伸至镇江焦山,全长约 75 km,总体走向近东西向,断面倾向北,作为连贯南京—镇江两市的一条主要断裂,与两地多次较大地震均有关联,是宁镇地区一条非常重要的断裂构造。南京活断层项目已对该断裂在长江四桥以西段完成了活动性、空间展布、地震地质调查等多种工作,此次研究利用近年来南京—镇江沿江范围内针对该断裂所做最新研究成果,对该断裂全段的空间展布和浅层构造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通过针对断裂布设并明确有可靠断点的 21 条人工地震测线,卫星遥感影像和地震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幕府山—焦山断裂全段的空间展布信息,并结合物探和钻孔资料分析了该断裂在不同区域的相关特征,例如该断裂沿山脉分布段和进入长江段在断裂特征上具有较大区别;(2)分享了用人工地震勘探方法勘探该断裂时的野外施工方式及数据处理方法,并列举了详细的具有断点信息的单炮记录,为后续针对该断裂所开展的科研及工程项目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3)结合震源机制解,探讨了南京 2020 年 3 月 3 日 3.0 级地震与幕府山—焦山断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幕府山—焦山断裂与该地震相关性较大。研究结果对认识幕府山—焦山断裂活动性、评价其地震危险性以及城市抗震设防规划编制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震造成的地表破坏,如地裂缝、喷沙冒水、滑坡等,对于研究震害,分析和判断发震构造、构造应力场、探索地震成因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考察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地表现象的基础上,讨论了该次地震的地裂缝及喷沙冒水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地裂缝灾害是一个典型灾种,地裂缝给城市建设及地表地下建筑物造成巨大危害。依据西安地裂缝多年监测资料和研究成果,分析西安地裂缝的活动特征和主要影响因素,采用了BP神经网络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对西安地裂缝活动强度进行预测,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了聚类,引入了惯性因子,加快了学习时的收敛速度,结果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以可视化的方式进行显示。经过实际数据验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从区域特定的地质环境背景出发,对北京顺义区地裂缝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系统分析了地裂缝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即区域地质构造、基岩埋深及基岩起伏形态差异、第四纪沉积层厚度及空间分布差异引发地裂缝灾害的内在条件,而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是诱发地裂缝灾害的外在因素,并据此提出了几条防治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陕西韩城市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斌  赵法锁  石碧波 《灾害学》2004,19(4):35-39
实地调查表明,韩城市地质灾害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规律,以韩城断裂为东、西区域的分界线,东部黄土台塬区以黄土崩、滑为主,西部低山区则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十分发育;研究认为,韩城市地质灾害具有某种集中发育的特征,在成因上除了与降雨量有明显正相关关系外,西部区域主要决定于人类的采矿活动,东部区域则受控于自然地质因素;不同成因的地质灾害其防治措施是不一样的,西部以工程治理为主,东部则以生物防治为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灰色理论中的灾变预测方法,建立了汾渭地震带中强震发生时间的灰色预测模型。并对未来中强震的发震时间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正> 平原隐伏断裂晚第四纪以来活动性的探测研究包括确定隐伏断层位置,研究其性质和活动性。因此,它对评价平原区重大工程设施的地壳稳定性,研究地震发生的地表地质特征和大震重复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我们在地表地质,微地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化探、浅层物探、钻探、槽探等综合探测研究方法,对北京平原区的几条主要隐伏断裂进行了探测研究,现将这一研究工作的初步认识简要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的破坏特征和损伤变化规律,以西安f4地裂缝场地为背景,进行振动台模型试验。基于希尔伯特边际谱理论,通过土体内部实测数据对地裂缝场地损伤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上、下盘土体变形不一致导致主裂缝两侧产生张拉应力,使得主裂缝不断开裂、扩展,破裂面为锯齿状,且上盘区域产生的次生裂缝更多;(2)损伤指数的发展规律与试验现象较为吻合,说明此损伤量化方法适用于评价地裂缝场地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特征;(3)地表各测点的损伤指数和峰值加速度分布规律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均在靠近地裂缝处达到最大,随着与地裂缝距离的增大而递减,表现出“上、下盘效应”,土体的损伤状况与输入峰值加速度、土层类别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无棣—青州—诸城—线作为一条控制5.5级左右地震的中强地震带早已被人们觉察,但作为一条较大刑的断裂带则是1985年以后通过卫片解释才从宏观上被认识到。本文首先从地球物理场(重、磁异常)特征、对地层沉积的控制作用、次级构造单元布局的特异性、钻探发现的某些证据等方面论证了该断裂的存在及其展布规模;然后进一步从对水系的改造变形、卫片反映穿越不同地貌特征,形变测量、油井动态观测的印证、~(14)C 的年龄测定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该断裂的全新世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肯定有史以来地震目录(资料)在各历史时期具有不等的完整性,即地震目录在整个历史时期不均匀的前提下,采用处理不同阈值资料的极大似然法,计算了汾渭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参数。  相似文献   

19.
以西安穿地裂缝带的地铁隧道工程为背景,利用ABAQUS软件建立了不同衬砌型式下的隧道–地裂缝–地层相互作用模型,对各有限元模型施加地铁移动荷载模拟体系的振动响应,分析了地裂缝邻近土体振动的基本特征,以及隧道断面尺寸和形状对振动响应的影响。计算表明:近振源处的土体以高频振动为主,远振源处的地表以低频振动为主;对于穿地裂缝带的分段式马蹄形隧道,隧道正上方地表地裂缝附近土体加速度响应强于远离地裂缝的土体,增大隧道断面尺寸,可以有效地减弱地表的振动;在本次模拟条件下,隧道断面形状对距隧道中心线12m范围内地表的振动有一定影响,对此范围之外的影响不显著;圆形断面下的位移响应与马蹄形和矩形的差异较大,马蹄形和矩形断面的位移响应差异不显著;地铁移动荷载下,地裂缝处上下盘土体间有一定的竖向位错量,其大小与距衬砌的距离有关。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引言地震断裂一般是指地震时震源区所形成的深部断裂带及地表破裂痕迹,但事实上只有少数浅源大震在震后地表才能留下了可供直接研究其性状和特点的宏观痕迹。因此,大部分地震断裂的力学特点常常借助于震源机制解的结果分析得出。震源机制解得出的两条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