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多环芳烃作为一类典型的持久性有毒物质,一直是环境领域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有关多环芳烃衍生物的报道,尤其是有关大气中烷基和硝基多环芳烃的研究报道仍非常缺乏。本研究选取莱州湾刁龙嘴为采集区域,对大气颗粒相样品中16种母体多环芳烃(PAHs)、12种烷基多环芳烃(A–PAHs)和25种硝基多环芳烃(N–PAHs)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6种母体多环芳烃(Σ16PAHs)的浓度范围为517.2 ~ 64124.8 pg/m3;12种烷基化多环芳烃(Σ12A–PAHs)的浓度范围为273.6 ~ 5897.3 pg/m3;25种硝基化多环芳烃(Σ25N–PAHs)的浓度范围为113.5 ~ 1032.3 pg/m3。3种类型多环芳烃的浓度和污染模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夏季,2环、3环的PAHs、A–PAHs和N–PAHs比例相对较高,而冬季4环及以上单体的比例偏高。PAHs的特征比值表明,莱州湾刁龙嘴地区PAHs的来源主要以柴油、煤及生物质燃烧为主。Σ16PAHs、Σ12A–PAHs和Σ25N–PAHs与温度均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R2 = 0.94,p < 0.01;R2 = 0.61, p < 0.01;R2 = 0.74,p < 0.01),说明温度是影响颗粒相吸附芳烃类物质的一个主要因素。此外,三者之间Pearson相关关系表明,PAHs及其衍生物表现出相同的污染来源和相似的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2.
珠江及南海北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分布及来源   总被引:45,自引:13,他引:32  
珠江三角洲河流、河口及南海北部近海区域多环芳烃(PAHs)分析表明,PAHs总量分布范围在255.9~16670.3ng/g,整体污染水平处于中偏低下水平.分布特征为珠三角河流>伶仃洋>南海;珠江广州段是高污染区;沿南海近海海域4条剖面,随离岸距离增加,浓度下降.西江、伶仃洋及珠江部分站点石油污染比重大,南海近海则受燃烧来源比重大.PAHs来源诊断指标表明,珠江三角河流及伶仃洋更多受石化燃料燃烧的影响,南海近海区则主要受木柴、煤燃烧的影响.与1997年样品的对比表明,多环芳烃污染程度无明显下降,但区域内PAHs来源从以煤燃烧为主转变为以油燃烧为主,这种近期能源结构的转变在沉积速率较快的珠三角河流及伶仃洋表层沉积物中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3.
PAHs的生物富集性使其在养殖海域的研究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流沙湾海水PAHs污染的特征是2-3环的化合物为主要污染物,总体浓度水平较低,但变化大;内湾PAHs含量较外湾高,与各站点所在位置,水体交换以及污染源有关;由菲/蒽和荧蒽/芘7、种化合物的线性相关性,以及主因子成份分析得出流沙湾PAHs的污染源主要为石油源和燃料燃烧等混合源。  相似文献   

4.
湛江湾陆源入海排污口海域PAHs分布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湛江湾陆源入海排污口海域多环芳烃(PAHs)浓度水平、成分组成、空间分布及来源方面的特征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15种PAHs单体被检出,3、4环检出率均达100%,其中Ace、Fle、Ant为主要成份。3环单体含量以养殖与农业性质排污口海域最高,工业与商业排污口海域次之,生活与休闲排污口海域最小;4、5环含量表现为工业与商业排污口海域生活与休闲排污口海域养殖与农业排污口海域,有71.4%工业与商业性质排污口海域有6环单体检出,而ΣPAHs则表现为工业与商业排污口海域养殖与农业排污口海域生活与休闲排污口海域;聚类分析表明,各排污口海域PAHs有明显差异性。3~5环单体及ΣPAHs的含量与各项环境参数值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均不存在显著相关。PAHs特征比值显示湛江湾陆源入海排污口海域PAHs来源于石油、石化燃料和植物性燃料的混合源。  相似文献   

5.
为了全面评价三峡库区土壤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环境行为,以香溪河库湾不同淹没类型土壤[消落带上缘(>175 m)、消落带(145~175 m)和沉积物(<145 m)]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分析3个区域土壤16种美国环保署优先控制的PAHs含量.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土壤PAHs总量表现为消落带上缘>消落带>沉积物,沉积物PAHs以3环和4环为主,而消落带及其上缘土壤PAHs以4环和5环为主,其中消落带土壤PAHs变异系数相对最高,与其它两个区域PAHs组成之间的相关性相对较弱.各区域土壤PAHs分布呈现季节差异,夏季和冬季土壤PAHs含量相对较高,主要与库区各季节居民能源消费类型有关;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沉积物PAHs空间分布整体较为均匀,而消落带及其上缘土壤PAHs在峡口镇和长江入江口处PAHs含量相对较高,主要与空间水平上各样点频繁的人类活动有关.PAHs异构体比值法分析表明,香溪河库湾各区域土壤PAHs来源具有季节性差异,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的不完全燃烧是消落带土壤PAHs的主要来源;终身致癌风险评价模型分析表明,土壤PAHs通过误食和皮肤接触暴露途径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致癌风险,并且消落带上缘土壤PAHs致癌风险相对较大.研究结果扩展了对香溪河库湾土壤PAHs环境行为的认识,为三峡库区香溪河库湾土壤PAHs污染防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福州城市及郊区冬、夏两季大气中多环芳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10年冬、夏两季,利用大流量采样器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D),分析了福州市大气中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福州城郊冬、夏两季大气(颗粒相+气相)中ΣPAHs浓度范围分别为115.45~187.76ng.m-3和45.55~59.20 ng.m-3,整体而言,气相显著高于颗粒相,冬季高于夏季;冬季城区高于郊区,夏季城区则低于郊区,但城郊区差异不显著;气相中PAHs比例夏季高于冬季.整体而言,气相中PAHs主要以2~4环化合物组成,颗粒相中则以4~6环化合物为主.冬季气相中PAHs主要以3环化合物为主,夏季主要以3环和4环化合物为主;颗粒相中PAHs组成无明显的季节特征.毒性当量因子法分析表明福州市空气质量状况总体良好.来源解析表明,福州大气PAHs主要为燃烧源,福州机动车燃料以柴油为主.  相似文献   

7.
以海南洋浦湾海域的8个位点为监测对象,采用固相萃取法富集,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表层海水中14种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研究了PAHs的不同季节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污染来源,并与国内外其他河口及海湾海水中PAHs质量浓度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洋浦湾海域水体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多环芳烃污染,14种PAHs总质量浓度范围为426.52~1 006.30 ng/L,平均总质量浓度为569.95 ng/L,其中萘的浓度最大,占PAHs总量的59.8%。2~5环PAHs分别占总浓度的59.8%、18.4%、20.6%、1.2%,5环在部分采样点中未有检出,6环均未检出。该海域PAHs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冬季(均值690.70 ng/L)和春季(均值625.66 ng/L)PAHs含量明显高于秋季(均值481.94 ng/L)和夏季(均值481.51 ng/L),其中冬季各样点平均含量最高。旱季水体中PAHs质量浓度明显高于雨季。工业码头和港口PAHs浓度低于渡口、渔港等生活区。采用同分异构体比值法进行污染来源分析,表明春、夏、秋季洋浦湾表层水中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冬季生活区主要为高温燃烧和石油的混合源,工业区则主要来自石油源。  相似文献   

8.
通过2008年采集西安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样品,运用GC/MS质谱联用仪对美国EPA优控的16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来探讨西安表层土壤种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其来源。结果表明,16种PAHs均被检出,西安表土中ΣPAHs浓度范围为125~9 057 ng/g,平均值为2 727 ng/g,主要以4~6环PAHs为主,共占总量的69%。PAHs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工业区>文教区>绿化区>郊区>农村。应用特征比值判断法可知,西安表土中PAHs主要是煤的不完全燃烧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所产生的混合源污染。借鉴国外土壤污染标准可知西安城区表土污染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长江典型江段丰、平、枯不同时期的地表水,采用了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分析技术,调查了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状况.研究了长江干流PAHs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评估了长江干流PAHs的来源和生态风险.结果显示,Σ16PAHs浓度范围为2.22~1450.91ng/L,均值为107.04ng/L,其中,平水期武汉江段Σ16PAHs浓度最高,均值为1050.64ng/L,长江干流PAHs污染状况与近5a国内其他水体相比处于中等偏低水平.空间分布上长江典型江段地表水中Σ16PAHs从上游攀枝花江段到下游南京江段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时间分布上Σ16PAHs的变化趋势为平水期(187.78ng/L)>丰水期(73.30ng/L)>枯水期(38.02ng/L).由同分异构比值法分析表明:在枯水期和平水期中,煤炭、生物质燃烧和石油源是长江干流PAHs的主要来源,而丰水期PAHs主要源于煤炭、生物质燃烧,其中南京江段PAHs的来源较为复...  相似文献   

10.
王成龙  邹欣庆  赵一飞  李宝杰 《环境科学》2016,37(10):3789-3797
为研究长江流域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特征和生态风险,于2015年8月采集了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体样品19个.使用固相萃取方法提取PAHs,经净化后,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16种优先控制PAHs(ΣPAHs)的浓度.结果表明,水体中ΣPAHs浓度范围为17.7~110 ng·L-1,平均浓度为42.6 ng·L-1.水体中PAHs主要以低环为主(2~3环),占水体ΣPAHs总量的67.7%.同分异构体比值法表明,研究区PAHs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和木材等生物质燃料燃烧的产物以及石油类物质泄漏和化石燃料燃烧混合产物.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结果表明,研究区PAHs主要有4种来源,依次为:生物质和煤炭燃烧混合源40.1%,石油源19.6%,交通源17.5%,焦炭源22.8%.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低环PAHs的生态风险处于较高水平,各采样点风险熵值表明,乌江站及下游区域生态风险较高,但总体看来,长江流域总体生态风险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1.
杭州湾潮滩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杭州湾潮滩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PAHs总含量范围为45.78~849.93ng/g.PAHs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钱塘江杭州河段>杭州湾南岸>杭州湾北岸.PAHs含量分布与有机碳(TOC)含量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受人类活动和水动力条件的影响较大.样品中PAHs的燃烧来源所占的比重较大,呈现出油料燃烧与木材、煤燃烧的混合污染来源特征.该地区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的PAHs尚未对生物造成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深圳湾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利用2000-2014年逐月的水质监测资料,分析了深圳湾及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溶解有机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盐度、ρ(BOD5)、ρ(POM)(POM为颗粒有机物)实测数据,应用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和简单回归分析法,定量确定了DOP的来源和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深圳湾水体中ρ(DOP)为(0.073±0.077)mg/L,总体上丰水期(4-9月)低于枯水期(10月-翌年3月),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而2005-2014年呈下降趋势;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ρ(DOP)为(0.022±0.013)mg/L,夏季(7月)和冬季(1月)较高,春季(4月)和秋季(10月)较低,其年际变动略呈下降趋势.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均呈现为保守,具有同源性.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结果表明,深圳湾DOP主要来自陆源,而珠江口东南沿岸DOP主要来自海源.依据实测数据和回归分析结果估算,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水体中DOP生物利用率分别约为14.5%和15.5%,与珠江口下段高盐水体中的实测溶解有机碳生物利用率相近.研究显示,周边人为向海排放对深圳湾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   总被引:34,自引:8,他引:34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胶州湾沉积物中23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PAHs的总含量范围为82~4567ng/g。PAHs总量在表层沉积物中总趋势是东部高于西部,以东岸附近处最大,远离东岸浓度降低,在胶州湾人海口处最低。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有:(1)绝大部分污染源集中在胶州湾东岸;(2)胶州湾的环流系统使东部的污染物很难向西部扩散;(3)沉积物粒度及有机质含量对PAHs含量分布有一定的影响。P/A、PL/PY比值、PAHs环数以及烷基化PAHs表明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几乎全部由人类活动产生,来源为煤炭、木材燃烧、石油类高温裂解及油类污染。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相比,判定为中等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调查和研究湛江湾PAHs污染的陆源输入特征,本文分析研究了湛江湾11个陆源入海排污口(包括入海河流、人工渠和排污管道)沉积物中15种PAHs化合物的含量、空间分布及可能的排放源。结果表明,11个站位沉积物的∑PAHs含量范围为(28.1~1533.7)×10-9,区域分布特征明显;中心城区陆源输入是湛江湾PAHs污染的主要来源;PAHs的成分组成和异构体比值显示11个站位的PAHs排放源具有相似性,即主要源自煤、生物质和石化燃料燃烧,以及石油污染排放。本研究中,湛江湾陆源入海排污口PAHs来源及污染水平反映了该地区能源消耗结构特征及农业经济现状,对湛江市的发展规划、海洋环境管理和POPs污染控制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依据2000~2014年每月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深圳湾及邻近沿岸水域中溶解有机氮(DON)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并结合盐度、5d生物需氧量和颗粒有机物实测数据探讨DON的来源和生物利用率.结果表明,深圳湾中DON质量浓度为(0.45±0.45)mg/L,夏、冬季较高,春、秋季较低,在2000~2004年呈上升趋势,而在2005~2014年呈下降趋势;珠江口东南沿岸中DON质量浓度为(0.16±0.08)mg/L,季节变化小,研究期间总体上略呈上升趋势.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南沿岸中DON均呈现出保守并具有同源性.依二元混合质量平衡模式估算的深圳湾中DON陆源质量分数约为80%,而珠江口东南沿岸中约为38%,显示深圳湾DON主要来自陆源,而珠江口东南沿岸主要来自海源.依实测数据和回归分析结果估算的深圳湾中平均DON生物利用率为14.8%,而珠江口东南沿岸中为15.5%,与珠江口下段高盐区中实测溶解有机碳生物利用率相近.  相似文献   

16.
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第2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研究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输入来源.结果表明,按渤海海区划分,PAHs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秦皇岛沿岸、辽东湾、莱州湾、辽东半岛近岸、外海海区和渤海湾近岸.对照有关的沉积物质量标志水平,秦皇岛沿岸和辽东湾(尤其是锦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具有较高生态风险.就PAHs组成而言,锦州湾近岸沉积物中低环比例较高,其它海区4~5环占优.荧蒽/芘和芘/苯并(a)芘两个比值参数显示锦州湾近岸沉积物的PAHs主要源于石油工业,秦皇岛近岸和莱州湾部分站点主要来自燃油产物,而其它海区的大部分站点则属于燃煤型来源.燃烧生成的PAHs易吸附于细微颗粒物上,其迁移和沉降可能是外海海区PAHs含量高于渤海湾近岸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7.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函[2011])的实施,龙口湾的海洋开发活动得到空前发展,人类活动不仅影响了其潮汐和沉积环境,也使石油类成为该海域主要污染物之一.采用网格布点法采集了龙口湾表层(0~5 cm)沉积物样品,使用GC-MS对烃类物质(正构烷烃和多环芳烃)进行研究,通过其特征参数和比值丰度识别沉积物中有机物来源及污染排放源,并对沉积物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正构烷烃参数碳优势指数(CPI25-35)最大值为1.5(< 4),陆海比(TAR)和海洋与水生输入比(Pmar-aq)的范围分别为0.15~1.08和0.28~0.74,指示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海源性浮游动植物贡献较大;nC16指数〔w(∑C11-36)/w(nC16)〕最大值为20.76(< 30),且71%站位的天然正构烷烃比率(NAR)值小于0,说明海洋开发活动造成了石油类污染物注入.沉积物中2环、3环PAHs(多环芳烃)的占比均超过50%,16种PAHs的总浓度范围为460.03~2 448.29 ng/g,平均值为1 328.60 ng/g,且86%的站位达到PAHs的中度、重度污染;PAHs的特征比值分析指示,龙口湾沉积物中PAHs属于石油和燃烧源的混合来源.以沉积物中PAHs含量为基础,与加拿大土壤质量指南比较,结果显示低分子量PAHs(Acy、Ace、Flu、Phe和Ant)偶尔会产生生态危害;致癌性PAHs比重(∑Car-PAHs)和BaP毒性当量(TEQBaP)综合评价表明,在当前的经济开发活动下龙口湾沉积物中PAHs具有一定的潜在毒性,但处于安全水平内.研究显示,龙口湾沉积物中正构烷烃属于陆源、海源和石油烃混合来源;PAHs主要属于石油和燃烧源的混合来源,其生态风险处于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连云港海州湾海域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近年来,微塑料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型海洋污染物,海湾作为人类在海岸环境中的主要活动地区,一直是海洋污染物聚集地,但我国对近岸大部分中小型海湾环境中微塑料的分布状况仍鲜见报道.为了解我国近岸中小型海湾的微塑料污染特征,本研究以江苏省海州湾海域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采集的微塑料为样本,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了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微塑料主要类型和丰度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海州湾表层水体和沉积物中的微塑料丰度分别为(2.60±1.40)个·m~(-3)和(0.33±0.26)个·g~(-1),在国内近岸环境(表层水0.33~545.00个·m~(-3),沉积物0.07~2.58个·g~(-1))中,海州湾表层水中的微塑料丰度处于较低水平,但沉积物中的微塑料处于较高水平.塑料污染物的粒径大小在水体中分布范围为0.08~13.48 mm,其中,微塑料(粒径5 mm)占91.8%,塑料污染物在沉积物中粒径的分布范围为0.04~14.74 mm,微塑料占91.4%,水体和沉积物中60%以上的微塑料粒径小于2.00 mm.海州湾海域微塑料的形态以纤维状为主,占92%;颜色以蓝色和黑色为主,占70%;材质以人造纤维和PET为主,占79.4%.表层水中微塑料的分布与悬浮物浓度分布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沉积物中微塑料的分布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分布规律与表层水中微塑料的分布以及沉积物中粒径的分布都具有较大差异性.通过对微塑料的形态特征以及成分组成的分析表明,海州湾的微塑料主要来源于海水养殖和沿岸陆源输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