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电絮凝法处理PVC化工废水,研究了极板材料、原水pH值、反应时间、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絮凝法去除PVC化工废水中的浊度和COD时,在使用铝合金极板,pH值为8.0,电流密度为30 mA/cm2,极板间距为1.5 cm,反应20 min后出水浊度≤5NUT,COD≤60 mg/L。优于传统药剂絮凝对浊度和COD的去除率。电絮凝处理PVC化工废水的机理包括电絮凝、电化学氧化还原及电气浮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锈钢-铝电极电絮凝处理含铜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锈钢-铝为电极的电絮凝法对含铜废水进行了处理试验研究,模拟废水铜离子浓度为150 mg/L,以废水中的铜离子浓度和COD去除率为考察指标,在电流密度为15 mA/cm2、极板间距为3 cm、pH值为7、电解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Cu2+的去除率平均能达到99%以上,COD的去除率亦能达到97%;在此基础上,应用于实际的电路板腐蚀液废水的处理试验,发现Cl-浓度在200 mg/L以上时,对废水先进行相关预处理也能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该研究对进一步探讨Cl-对电絮凝的影响机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电絮凝和化学混凝深度处理焦化生化外排水,研究了化学混凝pH、混凝剂种类及投加量、助凝剂、反应时间和静置时间对COD去除率的影响,以及电絮凝pH、电解质、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和电解电压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H为8,混凝剂投加量为0.3mL/L,反应6min后静置3min,化学混凝对COD去除率最高为32.9%;pH为8,极板距为3cm,电流密度为7mA/cm2,电絮凝对COD去除率最高为41.6%。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絮凝法对水中微量的叔丁醇(TBA)进行去除,分别考察了电极材料、极板间距、电流密度、溶液初始pH值对叔丁醇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铝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极板间距为1.4cm,电流密度为20mA/cm2,溶液初始pH值为8时,电解120min后叔丁醇的去除率为80.4%,此时铝阳极实际损耗量(1.93kg/m...  相似文献   

5.
以铁作为极板,采用周期换向电絮凝法处理含铬废水,考察了初始pH值,电流密度,处理时间,初始质量浓度及周期换向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8.0~9.0,电流密度为16.37A/m2,处理时间为3.0min,初始浓度为40mg/l时,总铬和六价铬的去除效果理想,去除率均在99.5%以上;10~15min的换向周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极板钝化问题,可降低10%~20%的能耗.实验结果表明周期换向电絮凝法处理含铬废水效果好,且可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6.
周期换向电絮凝法用于处理含铬废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铁作为极板,采用周期换向电絮凝法处理含铬废水,考察了初始pH值,电流密度,处理时间,初始质量浓度及周期换向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值为8.0~9.0,电流密度为16.37A/m2,处理时间为3.0min,初始浓度为40mg/l时,总铬和六价铬的去除效果理想,去除率均在99.5%以上;10~15min的换向周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极板钝化问题,可降低10%~20%的能耗.实验结果表明周期换向电絮凝法处理含铬废水效果好,且可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7.
采用电絮凝法预处理兰炭废水中COD。在装有可溶铁阳极、石墨阴极的PVC电解槽中进行了COD的去除研究,针对影响电絮凝工艺的主要影响因素(反应时间、进水pH、电流密度及极板间距)进行了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电絮凝进水pH为9~11条件下,极板间距为主要的影响因素。当进水COD为22 920 mg/L时,在电絮凝反应时间为3 h、进水pH为10、电流密度120 A/m2和极板间距为20 mm的条件下,COD去除率为22.9%;在此条件下,去除1 kgCOD消耗电能0.464 kW·h,消耗铁0.17 kg。  相似文献   

8.
电解法处理活性染料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某化工厂活性染料生产废水高CODCr值、高浓度、高色度、高盐分、成分复杂、有毒有害物质多、可生化性差。实验确定了废水经AS剂絮凝和电解预处理的研究方案。主要考察了电极极板材料、电解pH值、电解电压大小、电解时间和电极极板间距对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 ,从而确定了最佳电解条件 :采用石墨板电极 ,pH =3,电解电压 6 5V ,电解时间 5 0min ,电极极板间距 5cm。最佳条件下经放大实验 ,发现CODCr去除率高达 70 %以上。  相似文献   

9.
针对含铜废水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问题,提出了电絮凝法处理含铜废水中的Cu2+,讨论了溶液初始pH、电流密度、电极间距、电絮凝时间等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电絮凝条件,即在初始pH=5.0,电流密度为6 mA/cm2,电极间距为1 cm,处理时间为30 min的工艺条件下,含铜废水中Cu2+去除率为98.5%.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控制重金属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采用电絮凝-膜过滤技术处理含铜废水,考察了进水pH、电极电流密度和水流量对铜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技术的最佳进水pH值为5.8,电极电流密度为10 A/m2,水流量为2 L/min。在此条件下,对不同浓度的含铜废水进行处理,铜去除率均在95%以上,最高可达99.02%。由此可见,电絮凝-膜过滤技术对含铜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保障油田正常安全生产,促进油田含聚污水的循环利用。方法采用电絮凝技术单因素研究方法开展净化含聚污水的静态实验研究,探讨外加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初始pH及聚合物浓度等因素对净化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当初始pH为7.0,电流密度为4.0 m A/m2,极板间距为1.0 cm,电解16 min时,综合处理效果最佳。此时,含油量与浊度去除率分别为98.85%,99.93%,处理每克油平均消耗为0.0494 g的Al,处理每立方米含聚污水的能耗为0.2895 k Wh。污水中的聚合物浓度越小,净化效果越好。结论中性处理,极板间距为1.0 cm,外加电流密度为4.0 m A/m2,通电16 min是最佳处理条件。  相似文献   

12.
直流电絮凝法处理印染废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印染废水直接生化处理难的问题,试验采用直流电絮凝处理工艺,研究了某印染厂废水电絮凝过程中pH值、温度、极板电压、COD和色度随电解时间的变化,并对电解前后废水中有机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直流电解过程中废水pH值和温度不断升高;电流强度不变的条件下极板电压下降。GC-MS图谱分析表明直流电解可以有效氧化分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经25min处理后COD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75.45%和84.62%以上,出水水质可以满足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92)中的I级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3.
电化学氧化法预处理超高盐榨菜腌制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超高盐榨菜腌制废水导电性良好,采用电化学氧化法进行预处理(阳极为Ti基RuO2-TiO2-IrO2-SnO2网状涂层形稳电极),考察初始pH、电流密度、电解时间和极板间距对CODCr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并探讨该过程中有机物相对分子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电流密度156 mA/cm2、极板间距1.5 cm、初始pH 4.3~5.0、电解时间120 min时,CODCr和氨氮去除率较佳,分别为55.74%和99.77%.出水pH升至9.54,盐度由7.0%降至6.4%,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对后续生物处理有利.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三维双阴极-电Fenton法处理腌制酸菜废水,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酸菜废水中有机物去除的影响因素及其处理效果,并优化了试验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酸菜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pH值电流密度Fe2+用量活性炭用量极板间距电解质Na2SO4用量电解温度;通过对比分析两种电解方式对酸菜废水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三维双阴极-电Fenton法处理酸菜废水时产生的H2O2量、电流效率、溶液中Fe2+浓度以及废水的COD去除率均高于传统单电极-电Fenton法,并分析了反应机理。三维双阴极-电Fenton法用于腌制酸菜废水处理切实可行、效果明显,为实际废水处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电絮凝去除废水中多种重金属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以铁作为电极,研究电絮凝法处理含多种重金属废水的影响因素及效果。方法通过控制pH、停留时间、电流密度、电导率、废水初始浓度等因素至不同水平,考察处理效果、能耗及极板消耗的变化。结果随着停留时间、pH值及电流密度的升高,处理效果越好,但升高至一定程度后,处理效果提升并不明显;电导率对处理效果影响并不显著,但过低的电导率会增加能耗;废水初始浓度越高,要达到处理目标所需的能耗及极板消耗均越高。结论当pH为8.5~9.0、进水电导率为1500~2000μs/cm、停留时间为3~4 min、废水初始质量浓度20 mg/L、电流密度为13.2~19.8 A/m2时,处理效果最理想,对总铜、总镍、总铅、总锌、总镉及总铬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且能耗与极板消耗均为最低,电絮凝法更适合于重金属废水的深度处理。  相似文献   

16.
电絮凝是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有效技术。研究考察了极板类型、电流密度、溶液pH值和阳离子(Ca2+、Mg2+)、阴离子(SO42-、Cl-、NO3-、H2PO2-)对电絮凝除Cu2+的影响,并解析这些影响因素对电絮凝效率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采用铁板电极在电流密度13 mA/cm2、初始pH=5.0,反应60 min后Cu2+(250 mg/L)去除率可达99%以上。Ca2+、Mg2+对Cu2+的电絮凝去除影响不明显,SO42-、H2PO2-、Cl-对除Cu2+有促进作用,而NO3-的存在会显著降低除Cu2+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电絮凝-过滤法去除源水中微量有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絮凝-过滤法进行了源水中有机物去除的实验研究,探讨了电流密度、电解时间和pH值等因素对源水中TOC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电极间距1.0cm,电流密度47.2 A/m2,初始TOC浓度为12.4mg/L时,反应12min后,出水浓度为3.60mg/L,TOC去除率可达71%。表明电絮凝法可有效去除源水中微量有机物。其去除机理包括电絮凝、电化学氧化和还原以及电气浮等。  相似文献   

18.
采用复级电催化电氧化法处理含乌洛托品废水,研究了pH值、反应时间、电极间距离、极板电压等因素对乌洛托品废水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处理条件,结果表明:当进水pH值为5~6、反应时间120 m in、槽电压为15V、极板间距为5 cm时,COD去除率达80%以上,复级电催化氧化技术可用于处理乌洛托品废水,有效降低后续的生化处理负荷。  相似文献   

19.
电絮凝法去除合并净化槽出水中的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下水道未普及地区合并净化槽去除氮化合物是有效的,但除磷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找出合并净化槽出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采用电化学絮凝法处理合并净化槽出水,实验测定了电流密度、极板间距、通电时间以及电极材料等主要参数对合并净化槽出水中磷的去除率的影响,并确定了采用铝板为电极材料时的最佳除磷条件。结果表明:电流密度、极板间距和通电时间三个作用参数均能影响除磷效果,对合并净化槽出水中磷的去除率最高可以达到100%。在实验范围内,得到以铝板为极板去除合并净化槽出水中磷的最优操作条件为:极板间距2cm,电流密度4mA/cm2,通电时间10min左右。并且根据反应动力学实验证明了电絮凝除磷反应为一级反应,其反应速率常数k=0.2103。因此,电絮凝法能够有效地去除合并净化槽出水中的磷,并且具有实际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垃圾渗滤液膜过滤浓缩液含盐量高,色度和有机污染物浓度高,处理难度大。采用批式试验,以Ti/RuO2-IrO2为阳极、不锈钢为阴极对垃圾渗滤液膜过滤浓缩液进行电化学氧化处理,研究电解时间、电流密度和极板间距对浓缩液色度、COD、氨氮去除率和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流密度为6 A/dm2,电解3 h时,色度去除率达94%,出水色度为15倍;电解5 h,氨氮去除率为99.67%,出水氨氮为1.4 mg/L;电解6 h,COD去除率为60.43%,出水COD浓度为1156 mg/L。以Ti/RuO2-IrO2为阳极电化学氧化技术对垃圾浓缩液色度和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好,适宜的电流密度和极板间距分别为6 A/dm2和4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