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寨港红树林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3-12月对海南东寨港红树林区进行4次采样,研究该地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栖息密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不同季节红树林群落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差异极大,大型底栖动物种类以冬季为最多(45种),夏季为最少(28种),生物量以秋季为最高(272.78 g·m-2),夏季为最低(165.93 g·m-2),密度以冬季为最大(679.25 m-2),夏季为最小(504.95 m-2).对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栖息密度及不同红树群落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进行站位-季节间无重复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栖息密度、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季节间差异显著(P<0.05),生物量、均匀度指数在站位间差异显著(P<0.05).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底质和红树种类是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东寨港红树林恢复有利于底栖动物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的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9年夏季和冬季在桑沟湾9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丰度为1 226.7 ind m-2,年平均生物量为3.62 g(AFDW)m-2,年平均生产力为4.76 g(AFDW)m-2 a-1,P/B值平均为1.45 a-1.调查期间由湾口到湾底,次级生产力呈明显的梯度升高.相关分析表明,水深和水温是影响次级生产力的重要环境因子.通过比较,发现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与南黄海相近,高于东海、长江口和深沪湾,低于渤海、胶州湾、大亚湾和海坛海峡;P/B值低于长江口、海坛海峡和深沪湾,高于其它海区,说明桑沟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个体小、生活史短、代谢快的种类所占比例低于海坛海峡和深沪湾,高于其它海区.图2表3参25 相似文献
3.
入海河口受到海水、淡水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生境复杂,其区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能表征入海河口的环境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强度.对2010年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开展研究,并分别用多样性指数法和丰度/生物量曲线比较法(ABC曲线)探讨底栖动物群落受污染扰动的程度.结果显示:椒江口海域3个季节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60种,其中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是该海域的主要类群.季节分布上,春季种类数、丰度、生物量以及各项多样性指数均明显低于夏季和秋季.最高丰度(187.11个/m2)和最高生物量(69.82 g/m2)分别出现在夏季和秋季.空间分布上,底栖动物种类数、丰度、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各季均呈现近岸站位明显低于大陈岛附近站位的现象;夏季和秋季,生物量在S7和S8号站附近形成一个明显的高值区,其中S8在秋季生物量达到913.63 g/m2;均匀度指数则分布较均匀.本研究表明,椒江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数量与多样性的分布特征与多毛类的分布特点密切相关,多样性指数法和ABC曲线法对群落受污染扰动程度的评价结果截然相反. 相似文献
4.
邹丽珍;崔利峰;钟国龙;陈梦云;吴亚伦 《环境生态学》2025,(1):101-107
为探究不同环境样本类型eDNA对底栖动物检测结果的异同,完善eDNA技术在底栖动物监测的应用,2023—2024年4次在建瓯建溪采集表层、底层水体和沉积物环境样本eDNA进行底栖动物检测,共注释到1 861个OTUs,隶属于6门9纲25目88科460属941种,其中共有科45科,共有属133属,共有种193种,沉积物环境样本获得的序列数和物种数均大于水体样本;沉积物环境样本的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大于水体样本;表层和底层水体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沉积物样本差异极显著(p<0.01);LEfSe分析获得了春、夏、秋、冬四季的生物标识属,生物标识存在季节差异。沉积物环境样本虽能检测到更多的物种,但不能覆盖水体样本,建议同时采集水体样本和沉积物样本并覆盖春、夏、秋、冬四季。 相似文献
5.
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恢复过程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0年10月至2003年4月,对苏州河8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主要为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中华颤蚓和霍甫水丝蚓,种类数比1999年有所增加,但仍以耐污种为主。对不同水体间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体污染程度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由此建立了底栖动物恢复指数,该指数可以客观地指示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的动态过程。结合历史资料研究显示,苏州河底栖动物恢复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恢复迹象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6.
溪流底栖动物定量和半定量采样法在个体数、物种数、物种相似性及生物指数方面的比较研究表明:(1)急流生境中,半定量样(踢网)的个体和物种数高于定量样(索伯网);静水-缓流生境中,半定量样(D形网)的个体和物种数一般高于定量样,且物种数有显著差异(z=-2.032,P<0.05).(2)同一样点半定量样(踢网加D形网)与定量样之间的物种相似性(平均为0.68)高于急流生境(0.56)和静水-缓流生境(0.45).(3)同一样点半定量样和定量样单独计算的生物指数值之间无显著差异.建议在应用溪流底栖动物开展水质生物评价时,可用半定量采样法完成野外采样.图4表1参8 相似文献
7.
指示生物监测及水生态预警是利用水环境中指示物种的数量、群落结构指标和个体生理指标等描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其相比于常规理化监测和预警更直接地反映水体的生态质量。本研究在松花江干流2012—2015年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监测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各监测点生态质量管理目标,通过分析物种的种类、出现的频次、物种污染敏感性(耐污值),尝试提出了松花江干流监控断面以底栖动物为指示生物的水生态预警模式,研究思路和结果对流域水环境风险管理指标的拓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的淮河流域水系生态健康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2010年7—8月淮河流域的43个底栖动物样点(7个参照点和36个受损点)数据,对17个候选生物学指数值的分布范围、相关关系和判别能力进行分析,从中筛选出总分类单元数、EPT分类单元数、敏感类群比例和生物指数构成淮河流域的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指标体系。分别用3分制、4分制以及比值法统一各参数量纲,B-IBI指数值即为各构成指数分值的加和。箱线图法分析表明,上述3种方法计算出的B-IBI值均具有较高的判别能力(QI=3),且三者之间具有高相关性(r0.90)。分别依据参照点B-IBI值分布的25%分位数和所有样点B-IBI值分布的95%分位数法建立健康评价标准,并比较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准确性,结果表明采用3分制和4分制法统一各参数量纲并依据所有样点的B-IBI值建立的健康评价标准优于比值法。选取较常用的3分制法建立了适合淮河流域生态系统的健康评价标准:B-IBI值19.2,健康;14.4~19.2,亚健康;9.6~14.4,一般;4.8~9.6,差;≤4.8,极差。评价结果表明,淮河流域43个样点中,6个处于健康状态,5个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余样点均处于不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9.
寿昌江流域及邻近山区溶岩洞穴大型水生底栖动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栖洞、灵山洞、瑶琳洞为浙江西部山区已开发的著名观光溶岩洞穴群,灵栖洞位于寿昌江流域支流小江溪的源头附近,由灵泉、清风、霭云三洞组成,灵山洞由清虚洞、仙桥洞组成.三洞穴群内大型水生动物隶属2门3纲5目11科.灵栖洞大型水生动物群落主要由放逸短沟蜷和掌指米虾组成,灵山洞主要由硬环棱螺、放逸短沟蜷、格氏短沟蜷及水生昆虫幼体组成,瑶琳洞内主要由锯齿新米虾和扁卷螺组成.灵泉洞洞穴有光带主要分布有掌指米虾和放逸短沟蜷,弱光带主要分布有锯齿新米虾、掌指米虾和硬环棱螺,黑暗带主要分布有锯齿新米虾、掌指米虾和扁卷螺,灵泉洞有光带动物种类的多样性、均匀度指数最高,分别为0.9832和0.6109,黑暗带最低,分别为0.0983和0.1418;优势度在黑暗带最高,其值为0.6250.表3参18 相似文献
10.
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恢复过程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10月至2003年4月,对苏州河8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苏州河底栖动物群落优势种主要为铜锈环棱螺、梨形环棱螺、中华颤蚓和霍甫水丝蚓,种类数比1999年有所增加,但仍以耐污种为主。对不同水体间生态环境的对比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体污染程度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由此建立了底栖动物恢复指数,该指数可以客观地指示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的动态过程。结合历史资料研究显示,苏州河底栖动物恢复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恢复迹象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哀牢山西坡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与物种组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云南哀牢山西坡主要植被类型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生态特征,结果如下: 1)物种多样性在低山季风常阔叶林中最高; 2)乔木径级在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最大,而乔木密度则在山顶苔藓矮林最大; 3)当取样面积达1 500m2后,各植被类型物种增加速度变得缓和. 图 4表 3参 32 相似文献
12.
川中半自然型防护林演替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中部绵阳官司河流域的半自然型林是长江中上游地区防护林的一个较典型类型。本文以它为研究对象,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结合影响多样性的几个主要环境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现阶段该防护林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均较简单,松、柏、栎混交的针阔叶林占绝对优势,其物种多样性较小,但随着群落次生演替的进展,各层次的多样性趋于增加;(2)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主要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是可行的。经测定,研究区的土壤pH值,外界干扰度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对防护林的物种多样性有显著的影响。图2表3参16 相似文献
13.
岷江上游油松造林密度对油松生长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调查了岷江上游 20a龄油松人工林样方 17个(20m×20m),测定了油松生长参数、林下植被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盖度,以分析油松生长和群落结构变化的密度效应.结果发现:油松高度生长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在密度 2 500~3 500hm-2时达最大,随后下降;胸径生长在 2 200~2 800hm-2时达到最大,随后下降.油松单位面积生物量由低及高,在 3 500~4 000hm-2达到最大,随后稍有下降;而个体平均生物量约在 2 500hm-2时最大.随着油松盖度的上升,灌木层盖度开始下降,林下散射光增加,导致草本层盖度上升,中等密度时 (2 500~3 500hm-2 )油松林乔灌草层次盖度配置较为合理;物种丰富度与油松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但不同密度油松林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变化无一定规律.因此,如果不以追求生物量最大化为单一目标,中等密度(2 500 ~3 500hm-2 )的油松林具有较好的群落结构配置、较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和种群更新能力,符合可持续林业发展的要求. 图 3参 19 相似文献
14.
泌盐盐生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8
根据盐生植物的抗盐生理机制及其形态结构和生态学特征 ,可将盐生植物区分为真盐生植物 (euhalophyte)、泌盐盐生植物 (recretohalophyte)和假盐生植物 (pseudohalophyte)三种类型[1 ] ,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态特征 .泌盐盐生植物体中具有特殊的泌盐结构———盐腺或盐囊泡 ,可将植物体内过多的盐分排到体外 ,故能很好地适应盐渍生境 ,在多种盐渍生境中皆能生存 ,如盐湖、盐漠、盐渍草甸、盐沼等 .中国地域广阔 ,存在各种盐生植物生境 ,但是 ,由于我国专门从事研究盐生… 相似文献
15.
中国葡萄属(VitisL.)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导了中国葡萄属植物现存全部种类的分类处理结果,这些结果是在对植物野外和栽培观察及标本室研究基础上获得的;标本室的研究除了中国之外还包括参阅欧洲的一些著名标本馆内早期植物学家鉴定名称所依据的标本,因而所有种类的确定较之过去更为可靠.文中发表了一些新分类群和新组合,给出了鉴定种类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6.
五台山亚高山草甸小格局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种毗连法和种小区法对五台山24002800m的亚高山草甸的小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在小格局中,大部分种与优势种苔草呈正关联;小格局规模都较小,各个种趋于交错分布;不同规模的格局应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小格局不能用中格局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种小区法和种毗连法都是有效的小格局分析方法,从本文结果看前者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7.
小麦内切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蛋白的部分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导了小麦PGIP的部分性质,小麦PGIP是一种糖蛋白,含糖量6.89%,对热不稳定,等电点为9.1和9.4,它抑制endo-PG的最适gH是4.0 ̄5.5,测定了PGIP亚基的氨基酸组成,pH、离子强度和温度对PGIP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AE对稀脉浮萍的损伤作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以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相对活性、植物生长量和培养液pH值变化作为观测指标,研究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对稀脉浮萍(Lemna paucicostata L.)的损伤作用,结果显示:稀脉浮萍的损伤程序与AE浓度直接相关,浓度小于1.0mg/L时,AE对稀脉浮萍的损伤较轻,λ(CAT)、λ(POD)的增加,能清除膜上的过氧化物,在10.0mg/L时,稀脉浮萍的生理功能受到中等程序的伤。CAT、POD相对活性升高,生长率下降,光合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培养液pH值下降0.2左右;AE为100.0mg/L时,植物受伤严重,CAT、POD相对活性下降,培养液pH值降低幅度为0.6左右,植物大部分死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天津水上公园湖泊作为研究现场,通过采样分析,研究了湖水中砷酸盐、亚砷酸盐、一甲基胂酸盐和二甲基胂酸盐的垂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上公园湖泊中砷酸盐是溶解态砷的主要存在形式,其垂直分布与悬浮物、叶绿素a、磷酸盐的浓度、水文等诸因素密切相关;一甲基胂酸盐含量保持相对稳定;光致转化是影响水中亚砷酸盐垂直分布差异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国珍稀格氏栲林的数量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运用伽玛分布,对数正态分布、韦布(Weibull)分布,正态分布等4种概率分布模型对格氏栲林的乔木层、灌木层、藤本层,草本层的物种-多度关系进行拟合分析,并用多种物种多样性指标测定格氏栲林各层次数量特征。结果表明:格氏栲林群落各层次物种-多度关系均符合伽玛分布,即伽玛分布模型应用于格氏栲林物种-多度分布研究是理想的;格氏栲林物种多样性指标介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之间,表5参2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