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爱心"教育是要给学生一份爱、一份尊重和理解。孩子是可爱的、淳朴的,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特别是有着明显个性的孩子,他们更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对于班里所谓的差生,要用宽容的胸怀去包容,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  相似文献   

2.
外来务工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我们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去触摸他们内心的世界:用孩子的心灵去感知现实的世界,用孩子的目光去探索他们真正关心的内容,用善良的心去温暖需要我们关心的人。  相似文献   

3.
教师只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才能面对学生的各种错误,不忧不惧不愠不怒,用自己的宽容、智慧与爱心感染学生,用自身美的形象、美的人格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形成民主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如果我们认识到,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那么,老师、家长就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去发现孩子的潜在能力和不足,而不是主观地、孤立地思考成人自己的教育方法。然而,人是最难了解的,尤其是未成年的孩子,他的潜能往往藏在幼稚行为的背后。这就需要家长在"发现"上下工夫,通俗地讲,就是家长要当孩子发展的显微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  相似文献   

5.
<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又是听觉的艺术。离开"听",音乐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提到:音乐课不是培养歌唱家,而是培养终身热爱欣赏音乐的人。欣赏是小学音乐课的重要内容,欣赏也是表现音乐的基础。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用歌喉去展示表现音乐,但是我相信百分之一百的孩子都有一双正常的耳朵,能欣赏音乐。教会孩子欣赏音乐,应该比教会孩子唱几首歌更重  相似文献   

6.
<正>《孩子你慢慢来》一书,是龙应台站在女性的角度、妈妈的视角给儿子写的成长手记,但看这本书时,我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阅读和欣赏的,并从中吸取了很多教育智慧。读着龙应台的文字,我又一次重新认识了孩子。我强烈地认识到,每个孩子都带着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秘密,安安(龙应台的儿子)超强的、灵  相似文献   

7.
家园共育,倡导从生活中提取科学教育的素材,通过家园互动,亲子互动,让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实现科学教育。科学教育要注重让孩子们动手做小试验,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玩中进行开心的探索,用各种感官去感受事物的变化,尝试用一些简单的方法去发现问题,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积极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8.
教师要培养起孩子读书的兴趣,引领孩子走进阅读的大门。  相似文献   

9.
<正>(接上期,为什么不能只从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求?因为这样做有几个坏处:)第二,孩子在学习和做事上会更没有上进心。因为孩子会养成一种想法:我要什么父母都会给的,既然都会给的,还去努力干什么?这样,他们就没有上进的基础,没有刻苦的内在动力。比如吃饭,西方科学家研究就表明,孩子吃得太饱或一直处于很饱的状态,他们的智力活动就会减弱,他们从事各种活动的欲望都会减弱。我们中国有个词叫"饭困"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老话"七分饱、三分  相似文献   

10.
问题学生越来越多,教师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人民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书,还要育人,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更有信心把学生教好。而要教好的不只是优秀生,还有那些更需要关心的"问题学生"。要想成为一个合格而又优秀的人民教师,需要用爱心、耐心、行动去感化这些问题孩子,让他们不再是"问题学生"。  相似文献   

11.
自主性的关键是让孩子自己找出自身问题的所在,而不是直接告诉他该怎么做。这就需要教师的耐心等待,需要教师"放慢一拍",引导孩子自己来完成内化的过程。放飞孩子,把自主的权力还给孩子,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是幼教工作者所一直思考的问题,可是怎么样才是把权力还给孩子,每个人又各有不同的见解和方式。  相似文献   

12.
幼儿时期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强,这一阶段的家庭教育对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至关重要。作为家长,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拥有创造力,转变传统教育观念,运用适当的方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引导孩子独立思考,自由提问,尝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注意对孩子的创造性行为作出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13.
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可是对下一代的教育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如何教育好孩子,让下一代健康成长,是我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因为孩子是我们的生命的延续,是社会的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关乎家庭、社会甚至世界的大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教育,父母的影响是最为关键和重大的。父母的素质、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只有重视家庭教育,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健康成长,我们的未来才是充满希望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孩子在作文中存在的现象及原因进行阐述,制订了有力的措施,让孩子真实地表达。  相似文献   

15.
<正>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通过感觉器官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世界的心理过程。发展良好的观察力,可以使孩子认识世界,帮助他们在周围的环境中认准目标,对孩子的整个智力发展及个性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首先,要提高孩子的观察兴趣。兴趣是孩子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动力。能够吸引孩子观察的事物和现象,往往是孩子感兴趣的。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不要强迫  相似文献   

16.
幼儿时期尤其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关键是成人怎样正确引导和培养。本人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各种教育契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爱心"行为教育,坚持在幼儿之间树立爱的榜样,利用节日对孩子开展爱的教育,充分利用文学艺术作品,对幼儿实施爱的熏陶,通过家园共同合作教育,形成爱的教育合力等等,使幼儿学会在享受爱的同时,也懂得将爱付出,并最终让孩子成为具有爱心、乐于助人、德才兼备的人。  相似文献   

17.
孩子撒谎不是天生的,但由于后天教育方法的失当,使孩子撒谎成为了一种本能,而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又为这一种本能加上了一层自我保护的坚硬外壳。  相似文献   

18.
阅读文字和看视频对孩子学习能力培养有着本质区别。因此,教师要正确引导孩子,处理好读书和看电视之间的关系。帮助孩子选择看电视的时间和内容,并让看电视为读书做准备。  相似文献   

19.
<正>如果有人问你,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中,父母与子女是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呢?你把孩子当什么角色来看待呢?把他当大人还是当小孩?我们该以何种角度看待孩子?是俯视孩子,平视孩子,还是仰视孩子?一、俯视孩子,就是把孩子当孩子刚生下来的婴儿,什么都不会,他需要学会走路吃饭,学会各种生活技能,于是我们能容忍他摔跌跤,犯错误,容忍他慢慢地学,因为他是孩子。我们的眼神是宽容的、温和的,我们的面容是微笑的、慈祥的。可是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眼光开始带"刺"了,面容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文章感情强烈,语言朴实,饱含着一个中国孩子失去父亲的痛苦和对和平生活无比渴望的真挚感情。读来催人泪下,小作者借这封信强烈呼吁全世界人民都来维护和平,捍卫和平。一、情景导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我饱满激情地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鸟语花香、阳光明媚的和平环境中,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