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了降解氯霉素废水优势菌的筛选方法。经过筛选、分离和驯化后可得到 4个属的优势菌及其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曲线。这些优势菌分别为黄杆菌属、产碱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棒杆菌属。将优势菌制成混合菌液 ,用于处理氯霉素废水时 ,12h降解率达 91% ,较SBR法驯化污泥效率高。  相似文献   

2.
针对樟脑废水,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降解樟脑废水的高效优势菌,通过分离纯化,优选出三株适应能力强、生长旺盛的菌株,分别为ZH-1,ZH-2、TZH-2。经初步鉴定分别为动胶菌属、假单胞菌属、短杆菌属。试验测定了单株菌和混合菌对樟脑废水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混合菌的降解效果最为明显,降解率为75.23%。  相似文献   

3.
以原油为唯一碳源,采用升高原油浓度的方法从长期被石油污染土壤中驯化、筛选出6株高效原油降解菌SY1~SY6,其油降解率均高于55%.经初步鉴定,SY1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SY2为诺卡氏菌属(Nocardia sp.),SY3和SY5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SY4和...  相似文献   

4.
高效降解菌的筛选对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有效去除环境中的多环芳烃具有重要意义。分别以石油污染土壤和焦化废水活性污泥为菌源,分离出芘降解菌和混合PAHs(菲、荧蒽和芘)降解菌共14株并对其降解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菌株分别属于9个菌属,其中2种菌源共有的菌属为Mycobacterium sp.、Ralstonia sp.和Shinella sp.。芘和PAHs的高效降解菌(CP16和CM32)均属于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来源于焦化废水活性污泥;菌株CP16对芘(50mg/L)的7 d降解率为74.99%,CM32对PAHs(菲50 mg/L、荧蒽和芘各10 mg/L)的7 d降解率为100%。因此,以焦化废水活性污泥为菌源更有利于获得高效的多环芳烃降解菌。  相似文献   

5.
焦化废水属高浓度难降解工业有机废水,其中所含的多环芳烃属难降解有机物,且对环境产生毒害作用。为探索生物强化技术去除焦化废水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采用选择性培养和多级富集的方法,以联苯为模型化合物,并作为惟一碳源,从焦化厂废水和污泥中分离和筛选得到6株联苯降解菌。通过逐渐提高底物浓度的方法驯化菌株后,从中筛选出降解效率最高的联苯降解菌株WIS-01,在此基础上进行菌属鉴定、细菌生长情况及联苯降解性能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3 d内菌株WIS-01对联苯的降解率可达99%以上,可耐受联苯的最高质量浓度为2 g/L。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确定菌株WIS-01属于假单胞菌属,同源性达95%,命名为Pseudomonas sp.WIS-01。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一种利用Rank氧电极筛选焦化废水功能菌的方法。实验所用焦化废水中含有结构不明的成色有机物,从驯化后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一组对该物质有效的菌株,利用Rank氧电极测定其对该物质的活性大小,筛选出活性较好的菌种用于废水生化处理的进一步研究。对于结构不明的物质降解,这种方法具有快速、简捷、灵敏度高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功能菌的筛选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从大港油田土壤中分离降解甲苯的微生物,得到8株优势菌,分别命名为TD1至TD8.经16S rDNA鉴定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aquimari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 putida)、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节杆菌属(Arthrobac...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海藻酸钠(SA)和聚乙烯醇(PVA)含量对固定化载体性能的影响,并筛选了最优条件制备固定化氨氮降解菌,研究其对氨氮废水的处理效果。当PVA和SA质量分数分别为8.00%、1.00%时,制成的固定化载体抗压性能最好,能够形成丰富的多孔结构。固定化氨氮降解菌在处理氨氮废水前驯化168h,可以恢复较高活性。在固定化氨氮降解菌投加量2%(质量分数)、反应温度30℃、pH 8.01、溶解氧3.0 mg/L的条件下反应60h,氨氮废水中的氨氮质量浓度从最初的3 835.29 mg/L降为82.35mg/L,去除率为97.85%。固定化氨氮降解菌在投加量低于氨氮降解菌的情况下,仍然能实现与之相近的氨氮废水处理效果,证明固定化氨氮降解菌能高效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  相似文献   

9.
两株稠油高效降解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广州石化厂曝气池周围的油泥中筛选驯化出2株可以降解稠油的菌株GSO2和GSO7,经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这两株菌均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通过摇瓶振荡实验,对GSO2和GSO7在以稠油为唯一碳源时的生长情况、降解率及环境条件对降解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GSO2和GSO7...  相似文献   

10.
以柴油作为唯一碳源,经过富集驯化,筛选出7株石油烃降解菌单菌,并分别测定其对柴油和油基钻屑的降解效能,利用其中4种菌(K-2、K-3、K-6和K-7)构建复合菌群对油基钻屑进行进一步降解试验。结果表明:(1)K-7对柴油和油基钻屑降解能力最强,降解率分别可达67.5%和28.8%;(2)最佳的复合菌群组合为K-3、K-6和K-7,其对油基钻屑的降解率达到了37.5%,较单菌最优降解率提高约30.2%;(3)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表明,复合菌群能有效降解油基钻屑中的烷烃和芳香烃,对长链烷烃、支链烷烃、烷基萘芳香烃均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4)生理生化鉴定,初步判断K-6为红酵母菌属(Rhodotorula sp.),K-2、K-3、K-7均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当前染料废水微生物降解优势菌的降解效果及降解机制等,介绍了三种染料降解酶的催化机理和影响因素,阐明了某些降解菌中的质粒可以控制不同结构染料的脱色。最终指出了提高菌株应用价值的两种途径:一是筛选或构建出具有多功能性的超级菌;二是在不改变染料性质的前提下,向其分子结构中引入特定取代基团,以提高其生物降解性。  相似文献   

12.
苯胺降解菌的分离和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驯化富集培养,从白洋淀底泥中分离筛选出数株能够有效降解苯胺的菌株,经过反复筛选,得到一株能够以苯胺为唯一碳源、高效降解苯胺的菌株BA-1-3.其利用苯胺的最适pH值为7.0,最适温度为30℃,在苯胺浓度为1000 mg/L,180 r/min条件下振荡培养60 h,降解率达到80%以上.经鉴定,菌株BA-1-3属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sp.).  相似文献   

13.
甲基叔丁基醚降解菌的驯化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降解甲基叔丁基醚(MTBE)的优势菌种,调查了不同来源土壤土著菌的降解潜力.应用不同的驯化方式以MTBE为惟一碳源,在好氧的条件下,驯化、筛选出高效降解混合菌株,为现场应用打好基础.并从中分离得到6株高降解性的单一菌株,对其进行了初步鉴定,为进一步研究其降解途径做好准备.对单一菌株与混合菌株的降解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混合菌株的降解效果要明显高于单一菌株.  相似文献   

14.
从冬季时污水处理厂曝气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高生物活性的耐冷细菌和耐冷酵母菌,以低温生活污水为处理对象,分别测定单株菌及混合耐冷菌群有机污染物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共分离出从属于黄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芽胞杆菌属等的耐冷细菌6株;从属于毕赤酵母菌属、假丝酵母菌属、红酵母菌属等的耐冷酵母菌4株.耐冷菌在5℃条件下具有相对较短的世代时间:9.04~13.11 h.单株耐冷细菌F和耐冷酵母菌AH在5℃条件下的COD去除率分别为64%和83%.混合耐冷菌群经驯化后可较高地去除低温生活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COD去除率可保持在83%~87%.  相似文献   

15.
为了有效去除感潮河道底泥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从深圳市某受DMP污染的感潮河道底泥中富集驯化出了一个土著DMP高效降解功能菌群(命名为菌群ZM),确定了菌群ZM的优势功能菌属,探究了pH、温度、盐度对其降解DMP的影响,研究了其在模拟底泥中的DMP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α-变形菌纲(α-Proteobacteria)的新鞘氨醇杆菌属(Novosphingobium)是最主要的DMP降解功能菌。pH为6、温度为35℃是菌群ZM降解DMP的最佳条件。菌群ZM在盐度0.05%~1.00%内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菌群ZM在2 d内可以降解模拟底泥中70%的DMP(初始质量浓度100 mg/kg)。综上,菌群ZM在处理感潮河道底泥中DMP污染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平整液废水作为碱性含油废水,一直是冶金行业较难处理的废水之一。搭建了一套厌氧动态膜生物反应器(An DMBR),通过梯级驯化的方式,处理COD为2 500 mg·L~(-1)左右的平整液废水。经过88 d的启动驯化,在膜通量为6 L·(m2·h)-1,HRT为2.5 d的条件下,出水稳定在500 mg·L~(-1)左右,甲烷产率约0.151 L·g-1,动态膜的一个运行周期可以分为成膜阶段、稳定阶段和堵塞阶段3个阶段。成膜阶段出水浊度随动态膜的逐渐形成而下降;而后动态膜形成,出水浊度稳定,为稳定阶段;最后为堵塞阶段,跨膜压差激增,出水浊度上升。同时对驯化及稳定运行阶段的污泥进行了微生物菌群分析,在细菌群落中主要的微生物菌群为Clostridia(梭状芽胞杆菌纲)、Bacteroidia(拟杆菌纲)、Anaerolineae(厌氧绳菌纲)、OP8_1和Spirochaetes(螺旋体纲),其中拟杆菌纲是处理平整液废水的优势细菌菌群。在古菌群落中,Methanolinea(甲烷绳菌属)和Methanosaeta(甲烷鬃毛菌属)为主要菌种,随着反应器的长期驯化和运行,甲烷鬃毛菌逐渐成为反应器中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淀粉废水属高浓度废水,COD达到30 000 mg/L左右,BOD为15 000 mg/L左右,可生化性较好。针对废水中主要含有淀粉、蛋白质和可溶性纤维等成分,筛选分离出能降解这些有机成分的6种酵母。以废水为培养液分别培养这6种酵母及其混合菌,实验结果表明,各酵母菌株对该废水都有较好的降解效果,混合菌的处理效果要好于单个菌株。在连续流废水培养条件下,混合酵母活性和菌体量也较高,MLSS稳定在12 g/L左右,其COD去除率稳定在77%左右。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鼠李糖脂浓度对3种多环芳烃(PAHs)菲、荧蒽和芘去除率的影响,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35d后,鼠李糖脂质量浓度为100~200mg/kg时,菲、荧蒽和芘的去除率相对最高,土壤中细菌16SrRNA基因和phnAc基因的丰度也达到最大。土壤中天然的PAHs降解菌群主要是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溶杆菌属(Lysobacter)和环脂酸芽孢杆菌属(Tumebacillus)等;加入鼠李糖脂后,赭黄嗜盐囊菌属(Haliangium)和土壤红杆菌属(Solirubrobacter)的丰度增加,促进了PAHs更高效的降解。  相似文献   

19.
采用改良的Gibbons培养基从处理垃圾焚烧渗沥液的EGSB反应器中筛选分离获得3株具有耐盐性的COD降解优势菌(Strain1、Strain2和Strain3),研究了优势菌的最佳生长条件;利用16S r DNA技术确定了优势菌的种属;采用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温度和接种量对优势菌COD降解性能的影响并通过菌种复配进一步提升COD降解效率;研究确定了Strain1(Bacillus属)、Strain2(Clostridium属)和Strain3(Enterobacter属)的最适生长条件。实验结果表明,3种优势菌在30~35℃时COD去除率最好。在Strain1和Strain2接种比例为1∶2,进水COD为20 000 mg·L~(-1)时,COD去除率达到54.3%,为最优接种组合。  相似文献   

20.
对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菌群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确定纯种微生物的脱氮能力。颗粒污泥中含假单胞菌属5株。亚硝化单胞菌属7株,硝化杆菌属4株,气单胞菌属3株,黄单胞菌属2株,孢杆菌属4株,黄色杆菌属2株和产碱菌属2株。这些菌属中包含了参与硝化反应的亚硝化单胞菌属和硝化杆菌属微生物,以及有好氧反硝化能力的Pseudomonas和Alcaligenes菌。29株微生物摇瓶混合培养的脱氮试验结果表明,30h内有机物去除率为75%,氮去除率近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