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辜智慧  徐伟  袁艺  周洪建  葛怡 《灾害学》2011,26(3):115-119,138
灾害避难场所不仅在灾中或灾后能为农村灾民提供一个临时安置或生存场所,而且更是农村整合其有限资源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平台,在农村社区减灾中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相关研究工作较少。以四川省彭州市小鱼洞镇为例,通过对政府既定的避难场所进行安全性、通达性、收容性、生活性等分析,综合评价这些避难场所的布局合理性。以期为该区避难所的进一步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农村灾害避难所的规划和评价提供参考实例。  相似文献   

2.
McGuire LC  Ford ES  Okoro CA 《Disasters》2007,31(1):49-56
We analysed 2003 and 2004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 (BRFSS) data from New Orleans-Metairie-Kenner, LA to produce estimates of the number of community dwelling people aged 65 years or older with a disability and requiring special equipment.(4) Approximately, 47,840 (31.6 per cent) older adults with a disability and 24,938 (16.6 per cent) older adults requiring the use of special equipment were community dwelling and might require assistance to evacuate or a shelter that could accommodate special equipment. Older adults who need special equipment were likely to be female, unmarried and white, and to rate their health as fair or poor. Personnel who plan and prepare for evacuations and temporary shelter during disasters need baseline information on the number of older adults with a disability or who require special equipment. A surveillance system, such as the BRFSS, gathers information that planners can use to prepare for and to deliver services.  相似文献   

3.
    
This study sought to identify the primary 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shelter assistance following natural disasters and then to develop a shelter evaluation instrument based on these indicators. Electronic databases and the ‘grey’ literature were scoured for publications with a relation to post‐disaster shelter assistance. 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such assistance were extracted from these publications. In total, 1,525 indicators were extracted from 181 publications. 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instrument was designed from these 1,525 indicators. Shelter experts checked the instrument for face and content validity, and it was revised subsequently based on their input. The revised instrument comprises a version for use by shelter agencies (48 questions that assess 23 indicators) and a version for use by beneficiaries (52 questions that assess 22 indicators). The instrument can serve as a standardised tool to enable groups to gauge whether or not the shelter assistance that they supply meets the needs of disaster‐affecte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4.
城镇防灾避难场所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防灾避难场所是城镇灾后应急避难、救援、恢复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镇平时功能的主要构成部分。首先按照应对灾害的主要类型,将避难场所分为气象型避难场所和地质型避难场所,相对应的为建筑型避难场所与场地型避难场所。继而与城市规划中的用地性质相关联,从防灾避难的角度将城镇用地划分为"靶区""防灾避难据点"与"防灾避难通道"。总结城镇防灾避难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组构原则与组成方式,并以三种模式进行模型化构建。进而概括了城镇防灾避难场所的规划要点、规划内容与技术路线,并以深圳防灾避难场所规划加以佐证。得出了结论:防灾避难场所是城镇整体空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镇防灾避难空间规划应从城镇整体空间结构出发,合理规划防灾避难场所与防灾避难通道,优化用地功能与规模,提升城镇整体的防灾避难能力。  相似文献   

5.
在建筑火灾和一些紧急突发事件中,特殊人群不能使用正常人的紧急疏散通道,也不能达到正常人的疏散速度,而这个问题在目前的消防设计和消防规范中基本上没有得到解决.在分析特殊人群疏散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选取医院住院楼的标准层进行了疏散模拟,得出了一些重要结果,对疏散设计具有指导作用.最后提出了特殊人群的疏散设计方法,主要包括AORS系统和特殊报警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陈晨  程林  修春亮 《灾害学》2019,(4):165-171
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对避难场所相关概念进行归纳总结,梳理避难场所相关研究的脉络,分析避难场所相关研究的演变与发展。重点对评价和选址两大研究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仍存在不足之处。目前,避难场所相关概念较多,尚无共识。已有研究对象多局限于绿地,而对城市中其他能够保障居民灾时安全的开敞空间挖掘不够。空间布局研究较为零散,方法有待更新,评价结果难以深入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且忽略了居民避难行为的影响力。未来应①着力探索高效、规范的识别方法,明确城市中能真正保障居民灾时安全的避难空间;②强化灾害行为学研究,基于居民灾时行为特征进行避难空间评价与选址;③探讨避难空间在大城市蔓延与土地利用系统变化过程中的空间布局、演变特征与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高层建筑火灾最佳疏散路线的确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在现场情况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尽快地选择一条既安全、疏散时间又短的疏散路线,是室内人员快速、安全撤离火场的重要保障。在应用高层建筑火灾全风网网络模拟软件HRBFS模拟火灾时建筑物内烟流体积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当时人员的分布情况,提出了最佳疏散路线的算法。  相似文献   

8.
地震预测是一个既紧迫要求予以回答、又需要长期探索方能最终解决的地球科学难题。三十年来世界范围的努力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但地震预测的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多学科协作配合和相互渗透,尽量采用高新技术,继续强化对地震前兆的监测,拓宽对地震前兆的搜索范围,并在观测与实验的基础上,构制自由度较小的、定量的物理模式进行模拟、反复验证,可望逐渐地、然而实效上可能会是较快地阐明地震前兆与地震发生的内在联系,实现地震预测。  相似文献   

9.
大型公共场所人员疏散过程及引导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已建立的大型公共场所人员疏散模型中的疏散速度和疏散时间进行改进,进一步模拟了同一避难场景中的不同人员按照各自的意志分别采取最短距离行为模式、进出一致行为模式和完全从众行为模式的,更接近现实的混合疏散行为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引导人这一要素,通过设置引导人的数量、位置及其影响范围,对疏散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期为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从而提高疏散效率的避难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中国1903~1984年的地震资料,统计分析了中国M>6.8级以上大地震次数与白赤交点回归周期以及回归月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且统计分析了发震时震中月亮时角的分布规律,提出了“临震安全时区”的概念。同时还统计分析了大震与朔望月、近点月的关系。对于如何利用这些相关现象进行大震预报,也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火灾中人群疏散延迟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玉敏 《灾害学》2007,22(4):95-99
火灾中人员的疏散时间主要包括疏散前的延迟时间和在通道上的疏散时间。对疏散延迟时间的分布及其对疏散时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Building Exodus软件对实际工程进行了模拟,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这些结论对于修正传统疏散时间的工程计算方法、制定合理的人群管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隧道火灾性能化安全疏散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隧道防火设计的重要性,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是隧道性能化安全设计的首要目标。确定了火灾时人员安全疏散的判定条件,分析了人员逃生时所需疏散时间的组成,通过火灾时人员所需安全疏散时间与可用安全疏散时间的比较分析,介绍了隧道火灾疏散设计的一般思路。结合某隧道的实例对这种性能化设计思路进行了说明,确定了某隧道疏散口间距和逃生滑梯通行能力的初步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地铁列车火灾中的人员疏散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激增,地铁行业也随之蓬勃发展,地铁列车已经从城市交通的辅助角色转变成人们生活中的关键需求,因而做好地铁的消防安全工程势在必行。针对列车火灾的人员疏散问题进行了模拟分析,考虑列车车厢内4种人员密度疏散的场景,通过软件模拟分析,将结果与规范计算所得结果进行比对,较为真实可靠地反映了人员密度对疏散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火灾下建筑结构抗火性能和人员疏散问题是建筑火灾科学的两个重要研究内容,尽管二者最为关注的目标都与时间有关,即结构耐火时间和疏散时间,但实际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独立进行的。首先对结构抗火性能和人员疏散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从疏散范围和疏散时间两方面讨论了结构抗火性能和人员疏散之间需要满足的关系。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适合于性能化结构抗火设计新的极限状态——安全疏散极限状态,将结构抗火性能研究和人员安全疏散结合起来,进而利用时间变量建立极限状态方程,为性能化结构抗火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最后,对未来需要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冯德益  林命周 《灾害学》1990,(4):1-7,19
本文把多级模糊决策方法应用于地震预报当中。文中详细论证和推导了多级模糊决策方法与模型。该方法使决策部门可以根据输入前兆的变化随时作出合理的对策。文中还给出了地震预报多级模糊决策数字解实例,并用回顾法讨论了1976年松潘7.2级地震的模糊预报决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影剧院人员疏散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命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大型公共场所临灾情况下人员疏散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有实际意义.分析以往影剧院火灾事故可以发现,不正确的疏散逃生行为所引起的通道堵塞,是导致人员大量伤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应用STELLA系统软件,建立了基于粗网络模型的人员疏散模型.以影剧院发生火灾为例,分析了采取不同疏散策略所产生的避难效果差异,找出了最佳的疏散策略.所提研究方法和建立的模型,对于合理设计疏散路线和优化建筑物的出口与通道结构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represents one of the first attempts to analyse the many ways in which Facebook and Twitter were used during a tornado disaster. Comparisons between five randomly selected campus samples and a city of Tuscaloosa, Alabama, sample revealed that campus samples used Facebook and Twitter significantly more both before and after the tornado, but Facebook usage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fter the event. Furthermore, differences in social media usage and other forms of communication before the tornado were found for age, education, and years lived in Tuscaloosa. Generally, age and education were inversely proportionate to social media usage. Influences on shelter‐seeking actions varied between social media users and three random samples of non‐social media users; however, it appears that social media respondents were likely to be using a smartphone simultaneously to access warning polygon information, to receive text message alerts, and to listen or respond to environmental cues.  相似文献   

18.
烈度当量—预测地震灾害的一种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给出了预测地震灾害的一种新途径,即:M→Г→Z(M为震级,Г为烈度当量,Z为地震灾害)。烈度当量为一新概念,在震害预测中,它较之于烈度和震级更为有效。其具体方法是:首先利用一些经验公式将震级M换算成震中烈度I_0;其次再计算一次地震造成的总烈度当量(它包括对某一地震造成的不同烈度区进行烈度当量换算和计算不同烈度区的面积);最后在考虑到地震震级、发震时刻、震前地震预报的程度、受灾面积、受灾区人口与经济密度、固定资产及建筑物设防等因素的前提下,预测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地震烈度区划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回顾对比了我国不同时期地震烈度区划的基本方法和结果,分析了这些区划成功与缺陷的根本原因.文中强调指出,当前地震区划采用地震烈度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已经使基本烈度概念开始消亡.其区划结果理应给出全部概率信息,以适应我国《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的需求.文末对我国未来地震烈度区划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地震危害性评定和损失预测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近年来地震危害性的研究的现状、问题、困难和发展的趋势进行了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