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4 毫秒
1.
波罗的海鱼类和甲壳类的毒性物质及繁殖失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波罗的海生态系统中,由于毒性物质(例如DDT,PCB)的生物积累作用,在食物链上层捕食者(如海豹和食鱼鸟类)中已出现了繁殖失调.在过去25年间繁殖失调还影响到鱼类.然而,还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说明这些问题是有毒物质引起的.更确切地说,这种失调似乎是由两种以上生物或生物的因素共同引起的.杀死鲑鱼和鳟鱼幼体的M74综合症,是由于缺乏硫胺素(维生素B1).许多因素可以导致维生素B1缺乏,包括鲑鱼的食物和卤代有机化合物.鳕鱼不生M74病,其资源得不到恢复是由于繁殖区域溶解氧缺乏和过度捕捞.肉类加工厂排放物中的毒性物质,而不是机械作用和活性物质,抑制了生殖腺的发育.肉类加工厂所在海域的外侧鱼类资源缺乏可以解释为幼鱼缺乏食物,而不是繁殖失败.有关波罗的海甲壳类繁殖失调的资料很少.大部分资料都是关于端足类Monoporeoaaffnis的研究,该种生物已被用于监测计划.该种生物的繁殖失调现象例如胚胎畸形、死亡,以及雌雄性不同时成熟等已有报道.  相似文献   

2.
据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报告,野生大西洋鲑鱼的数量已急剧下降到最低水平,有灭绝的危险.WWF统计表明,只有约10%大鲑鱼回到其天然产卵的北美河流;鲑鱼已从3/4以上波罗的海沿岸河流消失;过去30年在苏格兰和爱尔兰的鲑鱼捕捞量减少约75%.WWF认为,鲑鱼数量减少有几个原因.例如,由于大坝和其他障碍,鲑鱼不能抵达产卵地.还有人工养殖的鲑鱼常常逃逸,把寄生虫传给野生鲑鱼.此外,转基因家养鲑鱼对野生鲑鱼有不良影响.WWF和大西洋鲑鱼联合会说他们将敦促有关当局和各方人士采取行动拯救鲑鱼,鼓励北大西洋鲑鱼保护组织规定捕捞限度、禁止人工…  相似文献   

3.
随着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目前除了传统的化学、物理监测技术不断地改进和发展外,对于生物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运用于快速测试生物需氧量 BOD 的仪器已经出现。但是对于水体中各种微量有毒物质的生物毒性效应的测试,目前仍然停留在对于鱼类的 Lc50(半致死浓度)的测试上。但是,由于鱼类监测设  相似文献   

4.
点击维生素     
曲辰 《环境导报》2003,(22):18-18
维生素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营养要素,缺乏维生素会引发多种疾病。例如,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1会导致脚气病。还可引起神经炎并累及心脏,使人脾气暴躁、困倦无力、神经过敏、喜怒无常;缺乏维生素B6,会出现兴奋不安、反射亢进和周围神经炎;缺乏维生素B12可引起舌炎、腹泻和巨幼细胞性贫血,并伴有感觉迟钝、肢体运动失调等神经症状;缺乏维生素C会引发坏血病;缺乏维生素E则可导致佝偻病。  相似文献   

5.
张灵 《海洋环境科学》2015,34(4):616-621
近年来由于水域生态系统污染的日益加剧,外源性化合物对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毒性机制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海洋青鳉鱼和斑马鱼在培养、生理和基因组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使它们成为水域生态毒理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模式生物。特别是近年来它们在毒理蛋白质组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不仅被用来研究外源性化合物的毒性作用机制,还用于筛选特异蛋白质作为外源性物质的危险性评价生物标志物。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以海洋青鳉鱼和斑马鱼为模式生物的鱼类毒理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波罗的海的鱼类类群:是有限资源还是无限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引起的环境变化,特别是富营养化和由于气候变化和太阳活动而导致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波动影响着波罗的海各鱼类和群体的繁殖和生长.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影响的重要性明显增加,在很多情况下掩盖了自然因素.高速的开发降低了一些有价值的鱼的种类,影响了一些种类的支配层次.海洋深层的氧消耗使得某些海洋种类的生存条件日益恶化.随着船舶压舱水而引入的大量非本地种类严重地影响着生态系统和鱼类类群.对于海洋的这些变化的总体影响、残留的和淡水种类可能会产生预想不到的结果.鱼类资源应该根据其自然单元(种群)进行适当的评价和管理.根据全球气候过程的周期性波动,应该着手进行鱼类区系结构和丰度变化的长期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7.
人类引起的环境变化,特别是富营养化和由于气候变化和太阳活动而导致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波动影响着波罗的海各鱼类和群体的繁殖和生长.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影响的重要性明显增加,在很多情况下掩盖了自然因素.高速的开发降低了一些有价值的鱼的种类,影响了一些种类的支配层次.海洋深层的氧消耗使得某些海洋种类的生存条件日益恶化.随着船舶压舱水而引入的大量非本地种类严重地影响着生态系统和鱼类类群.对于海洋的这些变化的总体影响、残留的和淡水种类可能会产生预想不到的结果.鱼类资源应该根据其自然单元(种群)进行适当的评价和管理.根据全球气候过程的周期性波动,应该着手进行鱼类区系结构和丰度变化的长期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8.
以青鳉鱼和大型溞为代表性水生生物,研究三唑酮对其不同测试终点的慢性毒性效应.结果显示,以生存、生长、繁殖为测试终点,青鳉鱼的NOEC分别为76,60,5μg/L,基于大型溞蜕皮次数、生长和繁殖的NOEC分别为25,100,200μg/L.由此可见,青鳉鱼比大型溞对三唑酮的毒性更敏感.比较不同测试终点,青鳉鱼的繁殖类指标最敏感,其次是生长、生存;相比大型溞的繁殖以及幼溞的生长,其幼溞的蜕皮次数指标更为敏感.因此,低剂量长期暴露下三唑酮会对水生生物的繁殖能力造成一定的损伤,评价其水生态安全应全面考虑不同生物种群的不同测试终点,尤其是鱼类繁殖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9.
分析测定了上海地区居民经常食用的4种肉类、3种鱼类中多氯联苯(PCBs)的含量与分布特征.同时,应用体外实验(invitrotest)模拟人体胃肠液,测定了PCBs对人体的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上海地区肉类和鱼类中PCBs含量在51.6~1206.4pg.g-1(以鲜重计)之间,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属于较低水平,三~七氯代联苯占主要地位.不同食品中PCBs对人体的生物有效性不同,鱼类中PCBs的生物有效性要显著高于肉类,脂肪含量是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最后,结合上海市居民对这几种食品的人均摄入量,对该地区居民PCBs的日平均暴露量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通过肉类食品的日平均暴露量总和为738.7pg.d-1,而鱼类达到了6173.6pg.d-1,食用同等量的肉类和鱼类,食用鱼类PCBs对人体的暴露量是肉类的20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了6PPD-Q (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醌)及其前体物质6PPD (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二胺)在环境介质大气、水体、土壤中的来源及其分布情况,并陈述了6PPD和6PPD-Q相关的细胞毒性、生物毒性研究进展,以及对人类健康可能的影响等.现有研究表明,6PPD和6PPD-Q主要源于橡胶轮胎磨损颗粒物,可附着于大气细颗粒物在大气、水体和土壤中迁移;具有细胞毒性,可抑制细胞增殖;具有生物毒性,对某些种类的鲑鱼造成急性毒性,并产生发育毒性;能够引起人体产生过敏性皮炎等.今后应深入研究6PPD和6PPD-Q与其他橡胶轮胎添加剂的联合毒性作用及其有关的生态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11.
森林与径流关系——一致性和复杂性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论文综述国外近一个世纪以来在配对集水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结论,从水的自然属性出发,从森林变化对径流(年径流量、洪峰与枯水径流)的影响,径流响应的干扰临界值及水文恢复各方面探讨森林变化与径流关系的一致性与复杂性。森林变化与径流关系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由较长时间尺度表达的年径流量上。绝大多数的配对集水区的试验研究表明,采伐森林就会增加年径流量,而在荒地上造林就会减少年径流量。而由较短时间尺度表达的洪峰径流与枯水流量则呈现较大的复杂性和难预估性。综述表明,对径流特别是洪峰与枯水径流的定义及分析方法的不同也是造成森林与径流关系复杂性的重要原因。森林与径流关系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在研究及应用其关系时就必须有系统观,必须考虑植被、径流与其它过程(土壤变化、气候变化等)的相互作用。论文还认为尽管配对集水区试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可靠的结论,但由于许多研究者只把集水区看作是“黑箱”Q从而对认识森林与径流关系的复杂性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应把配对集水区的试验与其它对过程的研究技术(同位素、GIS等技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13.
从雾和霾形成的原因以及与机动车尾气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阐述了机动车尾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出了对机动车尾气的预防、治理办法。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4):106-110
阴阳观念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密切。在文学创作方面,阴阳对举、"物生有两"、"惟两能化"的宇宙发生观,导致了古代文人重视骈丽的创作倾向,是古代骈文发生发展及古代文学语言形式普遍骈化的深层文化原因;在文学的变化方面,"物生有两"、"惟两能化"的自然变化观,导致了古人以天道自然变化以解释文学发展变化的现象,形成了以刘勰为代表的"质文代变,变不失常"文学发展观;在文艺的审美方面,阴阳交感、、刚柔相济、得中为吉的万物根本论,导致了古人普遍以"中和"为美的现象,使"中和"美论成为古代几千来的审美主潮。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对生产力3个要素的渗透性影响。而且表现在它促进生产力结构的优化和系统功能的发挥,但经济发展会带来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应在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同时,遏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瑞典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各国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的一项制度和技术,都与政府的环境管理机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中瑞两国的环评制度都体现了“环评为先,项目决策在后”原则。所不同的是,在瑞典,政策颁布前必须进行战略评价;环评审查按A、B、C类项目分别由不同机构负责;公众参与的方式也更为多样。  相似文献   

17.
以某联合站为例,根据油气集输联合站站场功能,将联合站划分为油气处理、储运及污水处理3个单元,对各单元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可能条件进行分析,并利用DNV公司的SAFETI软件对事故后果进行模拟计算,根据事故影响范围数据,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18.
真菌和细菌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及再生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进行了真菌和细菌共培养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和吸附脱色能力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青霉菌G-1首先对偶氮染料S-119、蒽醌染料艳紫KN-B(C.I.Reactive violet 22)水溶液中染料进行快速吸附去除,菌丝对同种染料的吸附速度随菌丝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吸附染料的G-1菌丝在与细菌的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降解,脱色速度受培养液中葡萄和氮源浓度影响较大,从吸附速率和完全脱色时间综合评价,以葡萄糖浓度为5g/L、酒石酸铵为20mmol/L的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对染料的吸附脱色效果最好,吸附在菌丝上的艳紫KN-B脱色后菌丝吸附脱色能力得到再生,菌丝对100mg/L的艳紫KN-B染料水溶液可重复处理4次。青霉菌G-1对酸性染料废水处理3h,色度去除率为75.9%,吸附染料的菌丝在与细菌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对试验所用染料废水,菌丝的处理能力获得1次再生。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综合池的两种结构与运行方式:连续式进水、出水工艺;间歇式进水、出水(同时进行)工艺。同时阐述了连续式进水,出水工艺与CASS池的联系和区别:间歇式进水,出水(同时进行)工艺与SBR池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20.
The analysis of the ever-increasing amount of 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data can be pushed forward by comparing the data within and among species. For example, an integrative analysis of data from the genome sequencing projects for various species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the genomes and identifies conserved and innovative parts. Here, I review the foundations and advantages of this "historical" approach and evaluate recent attempts at automating such analyses. Biological data is comparable if a common origin exists (homology), as is the case for members of a gene family originating via duplication of an ancestral gene. If the family has relatives in other species, we can assume that the ancestral gene was present in the ancestral species from which all the other species evolved. In particular,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duplicated biological sequences found in the various species is often possible by a phylogeny, which is more informative than homology statements. Detecting and elaborating on common origins may answer how certain biological sequences developed, and predict what sequences are in a particular species and what their function is. Such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sequences in one species to the homologous sequences of the other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my closest relative looks and behaves like I do', often referred to as 'guilt by association'. To enable knowledge transfer on a large scale, several automated 'phylogenomics pipeline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and seven of these will be described and compared. Overall, the examples in this review demonstrate that homology and phylogeny analyses, done on a large (and automated) scale, can give insights into function in biology and biomedic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