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探讨了缙云山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并运用去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方法,分析了不同样方中土壤因子与群落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7个样方中物种丰富度指数是草本层最高,均匀度指数是乔木层最高.(2)土壤含水量和水解氮与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相关性明显,有效磷和乔木层均匀度有明显相关;全氮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与草本层物种的均匀度有明显相关.(3)多酚氧化酶活性和乔木层物种的均匀度有明显相关,转化酶活性与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有一定相关,多酚氧化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草本层的物种均匀度和丰富度有明显相关.图2表3参20  相似文献   

2.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类型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主要有6种类型(群系),即甜槠林、栲树林、野含笑-钩栗林、青冈林、虎皮楠-甜槠林、乌冈栎-青冈林,并对各群落类型的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行了描述.从各群落的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上看,均具有我国典型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特征.不同群落类型其物种多样性大小不同,栲树林和野含笑-钩栗林物种多样性较高,虎皮楠-甜槠林和乌冈栎-青冈林物种多样性较低.在群落垂直结构中,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依次降低,乔木层与灌木层之间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小于乔木层和灌木层.与邻近4个山地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相比较,古田山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比纬度位置高的黄山和大别山要大,但比纬度位置低的乌岩岭和缙云山小.  相似文献   

3.
广州罗岗村边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广州罗岗村这次生常绿阔叶林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该群落的组成结构特征在1200m2的样地里有维管束植物引种,隶属于40科65属其区系特点具有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性质该群落分为乔木层(3亚层)、灌木层及草本层等层次乔、灌层种类较多,主要以往粟(Caastanopsischinensis)、黄桐(Endospermumchinense)和黄果厚壳桂(CryptocargaconcinnaHance)等种类组成,草本展种类少.本群落以中、小高位芽植物占优势,缺乏大高位芽、隐芽和一年生植物叶型以中型叶为主群落的大部分优势种的种群分布格局是随机分布的优势种群的立木结构分析表明,本群落处于进展演替它与30a前比较有较大的变化乔木层原优势种黄桐、猴耳环(Pithecellobiumclyperia)、亮叶肉实(Sarcospermalaurinum)等被锥粟、刺栲(Castanopsishystrix)等替代.草本层原以禾本科植物为主,现已发展为原生性较强的龙船花(Ixorachinensis)、九节(Psychotriarubra)等种类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森林土壤呼吸异质性的影响因素,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甜槠(Castanopsis eyrei)、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tenuifoli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为研究对象,采用LI-8100碳通量系统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及其影响因子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值,...  相似文献   

5.
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优势种间的竞争效应与竞争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邻体干扰模型及其野外工作方法,初步研究了缙云山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优势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大头茶(Gordonia acumenata)和白毛新木姜子(Neolitea aurata var. glauca)3个种群间的竞争效应与竞争反应.结果表明(1)种内竞争效应排序为马尾松>大头茶>白毛新木姜子;(2)种间竞争效应排序为白毛新木姜子>马尾松>大头茶;(3) 种间竞争反应排序为大头茶>马尾松>白毛新木姜子;(4)白毛新木姜子与大头茶之间的竞争强度最大,达到1.05;大头茶与马尾松之间的竞争强度最小,仅为0.32. 表3 参8  相似文献   

6.
选择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具有代表性的4种林冠层附生植物:白背瓜馥木(Fissistigma glaucescens)、瓜子金(Dischidia chinensis)、蔓九节(Psychotria serpens)、山蒌(Piper hancei)及其主要宿主植物:厚壳桂(Cryptocaryachinensis)、荷木(Schimasuperba)、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形态结构和解剖结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宿主植物与附生植物的叶片形态结构差异显著。相对于4种宿主植物,4种附生植物叶片无蜡被,比叶面积大,且具有含水量高,上下表皮厚度增加,气孔密度、气孔面积减少等特征,有利于叶片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贮存和利用。着生在林冠层不同部位的附生植物的叶片形态结构特征随着光合有效辐射、温度、湿度等微环境因子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差异:位于冠层顶部的瓜子金和蔓九节叶片小而厚,含水量高,气孔密度低且覆盖角质膜,更适应冠层顶部高温、低湿、高光照的环境;位于冠层下部的白背瓜馥木和山蒌叶片相对较薄,气孔面积较大,叶肉细胞分化明显,海绵组织排列松散,更适应冠层中下部低温、高湿、弱光照环境。变化的叶片结构是植物适应环境条件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7.
广州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动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对广州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相隔6a的两次植被调查,分析了广州白云山次生常绿阔叶林在保护条件下,自然演变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动态.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化主要以大量幼树进入第一层成树为特点;水平结构则以密度和盖度的增长为特点.在种类组成方面,6a前群落中居多的阳性树种现已逐渐为耐阴性较强的种类所代替.在组织结构水平上,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标趋于增加,而生态优势度指标趋于降低,反映了群落向着组成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高的方面演变,且前期变化速度较快,后期较慢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其具体模式目前还未形成共识,背后机制也存在较大争议.在川西贡嘎山海螺沟冰川退缩区原生演替序列上建立样地,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冰川退缩后第6、27、37、47、53、59、87、127、157年期间9个演替阶段(T1-T9)进行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调查,分析冰川退缩区植被原生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演化格局及与植被生物量的关系.结果显示:(1)海螺沟冰川退缩区物种丰富,共记录植物27目31科58属68种,但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物种组成差异较大;(2)群落尺度上植物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E. Pielou指数呈“单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59年(29.00±2.00)、87年(2.68±0.21)和87年(0.88±0.07);(3)植物群落生物量介于0.95-207.80 t/hm2之间,呈波动上升,在87年达到峰值;(4)群落尺度上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具有长期正线性相关关系,而乔、灌、草不同层次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关系无显著相关,仅少数呈负相关.本研究为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关系假说提供了一个实例,并表明不同演...  相似文献   

9.
南岭大顶山与鼎湖山常绿阔叶林种群分布格局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动态特征,在南岭大顶山和鼎湖山的常绿阔叶林各建立了1hm2永久样地。根据对样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测定,研究了两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多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位于南岭大顶山的常绿阔叶林群落较鼎湖山的季风常绿阔叶林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富度,但具有较少的胸径≥1cm的乔木个体。南岭大顶山的常绿阔叶林大多数优势种的种群为集中分布,鼎湖山的常绿阔叶林优势种的种群具有相对较多的规则分布。  相似文献   

10.
沿黄河下游湖泊湿地植物群落演替及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沿黄河下游湖泊湿地是黄河健康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植物群落演替及其多样性研究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分析了沿黄河下游湖泊湿地植物物种组成及其群落的演替模式,并计算了群落植物多样性特征指数,包括物种丰富度指数(S)、多样性Simpson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均匀度指数Pielou(E)。结果表明,研究区湖泊湿地共有77种植物,属于28科61属,除榆树Ulmus pumila Linn.为木本植物外,其余76种为草本植物,其中有1种轮藻门植物,1种蕨类植物;从空间来看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为沉水植物菹草群落→纯水烛群落→水烛群落→水烛+扁秆藨草群落→藨草群落→芦苇群落,青龙湖湿地水环境的变化,使湿地植物群落的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群落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低于1.12,Simpson指数为0.41~1,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左右;芦苇群落的物种数最多,有32个物种,水烛群落以12种次之,菹草群落、水烛+扁秆藨草群落和扁秆藨草群落中的物种数差别不大。沿黄河下游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湿地系统有向陆地系统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演替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路  王海珍  彭杰  陈家利  庞明 《生态环境》2010,19(12):2808-2814
选择塔里木荒漠河岸林内典型、有代表性的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对其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在演替方向和土壤剖面上表现出较强的规律性。演替后、中期表层土壤(0~20 cm)粘粒质量分数比初期分别减少了1.28%、64.29%、土壤砂粒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3.08%、17.23%,土壤明显变粗沙化。群落演替能明显增大土壤容重与非毛管孔隙度,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孔隙比、土壤水分质量分数、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演替后、中期表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比初期分别增大了33.78%、36.087%,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分别降低了85.57%、97.77%,演替后期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分别比初期降低了40.28%、9.27%,导致土壤固相率减小,气相率增大,土壤持水供水能力与抗风蚀性能减弱。土壤有机质、全氮与碱解氮、全磷与速效磷、全钾与速效钾、盐分质量分数随群落演替呈降低趋势。演替后期表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磷与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比初期降低了38.68%、60.71%、23.58%、66.93%,其土壤理化性质退化最显著。地下水位下降是引起荒漠河岸林植物群落逆向演替的驱动力。当前随人类干扰强度增强(水土资源开发),塔里木荒漠河岸林土壤结构与土壤生态功能随之受到破坏与衰退,而保持合理的生态水位则是维持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稳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黄土区不同配置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红  王百田  王棣  高海平 《生态环境》2010,19(4):843-848
以黄土高原山西省方山县下昔沟流域为研究点,采用标准样地调查法,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群落均匀度指数研究15种不同配置的人工林的а多样性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密度、林龄相同的情况下,油松和刺槐这两种针阔混交林下的灌、草层Shannon-Weiner index、Pielou index、Richness指数最高,Simpson index最低;纯林中阔叶林下的灌、草层Shannon-Weiner index、Pielou index、Richness指数高于针叶林,但Simpson index低于针叶林;针叶林下的灌、草层Shannon-Weiner index、Pielou index、Richness指数最低,但Simpson index最高。研究结果为:针阔混交林更有利于林下植被的发育和更新,加速黄土区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宁夏荒漠草原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茜  马琨 《生态环境》2007,16(4):1225-1228
荒漠草原一直是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文章以宁夏灵武的荒漠草原区为研究对象,对围栏条件下退化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和群落演替及其生态机制进行探讨,为荒漠草原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群落生产力除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外,也受物种本身特征和环境资源的影响。在荒漠草原中功能群盖度与群落初级生产力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荒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表现为随着围栏时间的延续逐渐增加,而生态优势度变化趋势则相反。在不同年份年降水量直接影响植物群落物种数的多少、丰富度和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威海市区黑松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3个丰富度指数、2个多样性指数和3个均匀度指数对威海市区11个黑松林群落多样性进行研究,并用相关分析研究了这些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黑松混交林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黑松纯林群落,但均匀度却无此规律;(2)生境最优的黑松+刺槐+麻栎林(位于仙姑顶的样地11)在11个样地中的物种多样性表现最好,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最大.而生境最差的位于火炬大厦的黑松纯林(样地2)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都最小;(3)除样地2外,其余样地群落的草本层丰富度和多样性都最大,灌木层次之,乔木层最小,均匀度无此规律;(4)3个丰富度指数之间、2个多样性指数之间以及两个Pielou均匀度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但Alatalo均匀度指数和其它7个指数之间相关性都不显著,同时对8个物种多样性指数进行比较后发现丰富度指数中Patrick指数(S)最优,而多样性指数中Shannon-Wiener(H)最优,均匀度指数中以H为基础计算出的Pielou(JH)指数最优.  相似文献   

15.
The forest succession model FORDYN is developed based on TREEDEV model. TREEDEV is a process-based tree growth model, that calculates tree growth based on carbon and nitrogen balance, and is calculated using on the photo-production of leaves, respiration, nitrogen content of all organisms and that in soil, and other losses due to respiration, litter and renewal of stems, branches, leaves and roots. In the FORDYN model success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called early, middle and late succession, and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se three succession phases is distinguished by a difference in leaf area index. As a verification of the model we us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vailable data of a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Dinghushan Biosphere Reserve (DHS-BR). The model was validated with natural forest data. In addition, a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which 30 in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varied and analyzed in connection with their influence on 16 dependent variables describing forest condition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describe the changes in total biomass, carbon and nitrogen change in plant–litter–soil system of an undisturbed monsoo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during succession. We compared these findings with simulation in which different logging management strategies were u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having a longer logging cycle, delaying the first logging time and a smaller logging fraction the scenario can contribute to a sustainable forest development, while still having a positive economic yield.  相似文献   

16.
茂兰喀斯特原生林不同地球化学环境的植物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侯满福  蒋忠诚 《生态环境》2006,15(3):572-576
中国西南岩溶区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该区生态系统不断退化,生物多样性大量丧失,不同喀斯特地球化学背景下植被恢复的速度与成林性质存在明显差异。我们在最有代表性之一的贵州茂兰喀斯特森林保护区选取纯灰岩和纯白云岩两种岩性的喀斯特环境,对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中原生性植物群落的相异性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①不同岩性区域多样性:乔木层和灌木层为纯灰岩区>纯白云岩区,草本层为纯白云岩区>纯灰岩区,总体上纯灰岩区的高于纯白云岩区的;②各样地间的相似性系数都很低,相同岩性类型内的明显高于不同岩性类型之间的相似度;物种周转率高,且白云岩区高于石灰岩区,种类组成差异明显;③喀斯特区可溶岩地球化学背景通过喀斯特作用导致特殊的地形条件与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引起局部小生境的分异从而影响植物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17.
根系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在森林演替过程中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郝艳茹  彭少麟 《生态环境》2005,14(5):762-767
统计分析了国内外主要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的变化,并探讨了相关的影响因子及其动态。结果发现,根系生物量随林龄和演替的进行而增加,演替群落的根冠比呈减小趋势。一般来说,根系的垂直分布是较浅的,尤其是细根。根系分布范围与地下部生态位的变化能够反映其可以利用的资源范围以及它在演替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森林演替初期,群落根系分布较浅,可塑性强,且水平根系发达;演替中期的根系呈镶嵌分布,分布范围加深,根系密度增加;演替后期的根系分布趋于稳定,地下生态位分离程度加剧,根系结构具有相对明显的分层。在演替过程中,根系的这种分布特征受自身条件和生态因子的影响,文章论证了这些影响因子本身在演替过程中也是动态变化的,进一步说明了根系分布动态规律存在的必然性。在演替过程中,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动态的研究,可以为森林群落动态学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是未来地下生态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最后,分析了根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重点,提出新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基于野外样方数据,按照林龄与垂直分布层次,分别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Pielou均匀度指数(J)与生态优势度指数(C)计算式,对闽西北地区主要优势种为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甜槠(Cadtanopsis eyrei)、青冈(Quercus glauca)等壳斗科植物为主的天然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龄组常绿阔叶混交林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以中龄林最为丰富,近熟林与成熟林次之,幼龄林最低,各龄组间的物种分布的均匀度与优势度差异不明显(P﹥0.05),近熟林J值最大,幼龄林C值最大;(2)不同龄组常绿阔叶混交林灌木层间的Dm、J、C值差异显著(P<0.05),以中龄林与成熟林内物种较为丰富,近熟林次之,幼龄林最低,物种分布以幼龄林内最为不均;(3)不同龄组常绿阔叶混交林草本层间的Dm、J、C差异显著(P<0.05),物种多样性以成熟林内最为丰富,幼龄林次之,近熟林内最低,成熟林与幼龄林内草本层物种分布较均匀,中龄林与近熟林内则分布较集中,其物种优势度较高;(4)不同龄组常绿阔叶混交林乔、灌、草层间的物种多样性不同。在幼龄林中,Dm值大小顺序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J值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的Dm值大小顺序均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J值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研究结果可为了解闽西北地区不同龄组常绿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的物种组成与动态变化特征,探讨常绿阔叶混交林近自然经营及其残次林改造技术,制定其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保护决策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