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企业动态     
<正>中国石化西北油田运用JSA风险评价法确保检修安全本刊讯8月30日8时,中国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一厂油气处理部安全员在轻烃回收处理装置检修工作开始前,将通过"JSA风险评价工作法"评价出的安全风险详细讲给施工人员。针对参战人员多,施工点多,交叉作业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等情况,该厂将"JSA风险评价工作法"贯穿到检修全过程。  相似文献   

2.
张维 《劳动保护》2014,(10):59-59
<正>凑够一拨人就可以过马路了,和红绿灯无关,只看人不看灯——这种"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曾在媒体和网络上遭到网友们广泛热议。这是典型的从众心理,何谓从众心理?即: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由此,笔者不禁联想到,在企业安全工作上也有这种的从众心理现象,明明安全生产规程要求"凡进入生产区域的人员要规范戴好安全帽,身着工作服",可有些人在  相似文献   

3.
水城钢铁集团公司第二轧钢厂在安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近来广泛开展了人性化、亲情化的安全活动。在班组推行"亲情呼唤安全"情绪挂牌"结流动互保对子的"把三关"安全管理方法,就是其中之一。 第-关:"亲情呼唤安全",亲人把关。要求员工每天上岗前取戴安全帽时,凝视悬挂的家庭"全家福"照片一  相似文献   

4.
提高认识     
<正>一谈到"反违章",很多人都会联想到现场不戴安全帽,不系安全带等"行为性违章",其对象多为一线员工。其实违章的种类很多,例如,制度违背了有关法规,属于"制度性违章";装置不符合安全要求,属于"装置性违章",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属于"管理性违章",而现场的"行为性违章"只是较为显性的一种。因此,笔者认为,想要预防包括"管理性违章"在内的各类违章,就要从领导抓起,从管理抓起,提  相似文献   

5.
<正>长春宝钢钢材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钢铁加工生产为主的企业,2010年9月10日建成投产,现有员工560多人,年加工各种钢材60万吨以上,这家企业已经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350天,那么这样好的成绩是怎样取得的呢?公司总经理袁焕介绍,公司始终坚持以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强化、指导安全生产工作,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小处做起,使安全生产工作达到无缝隙、无漏洞,全方位的"闭环式"管理。"与许多企业一样,这里的员工都佩戴安全帽,但却略安全帽上的标记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认为,节后"收心"应从安全抓起,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活动,强化员工安全意识,消除员工节后松懈浮躁心理,从而为之后的安全生产工作奠定基础。图为某企业员工节后检查设备。图片由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热电厂提供)每当节日过后,面对员工普遍出现的"节后忧郁症""节后松懈症",节后收心就成为了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节后"收心"应从安全抓起,通过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活动,强化员工安全意识,消除员工节后松懈浮躁心理,从而为之后的安全生产工作奠定基础。首先,企业应在节日过后,结  相似文献   

7.
正"金监督,怎么发给我一个蓝色的安全帽呀?我看他们戴的都是白色安全帽。"刚刚入职的新员工小王疑惑地问笔者。"因为你刚来,对设施的规章制度、环境、设备、作业程序和要求等方面都不太熟悉。其他员工只要一看见你戴的帽子是蓝色,就知道你是新员工,他们会主动帮助你或者在作业时特别关注你的安全。而且公司有规定:凡是新入职的员工前半年都必须佩戴蓝色安全帽。  相似文献   

8.
<正>在生产现场进行安全检查时,发现员工违章你会怎么做?笔者在培训中以一个员工没戴安全帽为例,让上课的安全主管们说出他们的做法,其中有一位讲到:"只要我走过去,瞪他一眼,他就会立马戴上。"这样的管理者会观察,但不会沟通,即不知道导引人心,管理效果自然也不理想。佛法中的7种"不要钱的布施"和杜邦的STOP(安全培训  相似文献   

9.
<正>工人窦师傅绝对想不到,因为一段安全帽碰撞的视频,让自己成为了"网红"。当视频中,自己佩戴的安全帽撞上了领导使用的安全帽,并二击即碎时,着实让围观者唏嘘。央视《新闻1+1》栏目调查到,这样易碎的安全帽售价仅为8元,还不及一支脆皮雪糕;有工人说,"脆皮"安全帽不过是乘凉帽,哪有安全可言?视频一出,应急管理部官方微博立即发声:如果连工人的安全帽都不安全,又怎么能够实现生产安全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决不能流于形式,浮于表面。  相似文献   

10.
<正>录井是指记录、录取钻井过程中的各种相关信息。录井技术是油气勘探开发活动中最基本的技术,录井现场作业是钻井井筒作业的重要部分。笔者在收集整理了川庆钻探公司生产安全预警系统2014年1—8月的统计数据后,对录井作业员工违章行为进行了心理分析,找出了影响员工行为的6类主要心理因素,即侥幸心理、从众心理、放纵心理、捷径心理、被迫心理及疲劳,并对各种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录井岗位特点制定了5项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15年,作者调研收集了石油开采企业的64起事故,通过走访调查得出了事故原因,并将事故一级因子分为人的不安全心理、管理的缺陷、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本刊2016年第3期《油田事故原因的心理分析》中介绍了第1类事故因子——"人的不安全心理",本期作者将介绍剩余的3种事故因子,其中涉及"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的事故看似与心理无关,实则是环境引起了员工心理变化;而涉及"物的不安全状态"的事故似乎与心理有关,实则可能由设备导致。只有发掘事故原因中的深层因素,区别各种事故因子,才能"对症下药",排除干扰,进一步预防事故。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轨道交通行业的飞速发展,地铁安全运营逐渐成为相关企业运营工作的焦点。安全心理是一线岗位员工综合心理素质的集中体现,通过心理测评可以监测记录个体安全心理状况,识别不同时段"事故倾向人员",从而为地铁运营单位提供"人因危险预报"信息,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安全管理措施,规范人员行为,确保地铁安全运营。本文结合天津地铁南站客运站区员工心理健康状态测评实例,分析影响车站员工安全心理的主要因素,为改善员工安全心理、塑造良好心理状态提供参考依据,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据报载:一位在一线工作四、五年的同志,最近意外地发现安全帽内的"使用说明",并为自己发现的"小秘密"沾沾自喜。因为"这个意外发现",让他"终于"认识到了"正确佩戴安全帽的重要性",认识到了"以往佩戴、保养安全帽的很多做法是不对的。"看到这则带有"褒义"的消息,笔者不禁大为惊诧和质疑:为什么要为"过错"唱颂歌?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一位在一线工作四、五年的同志,最近意外地发现安全帽内的"使用说明",并为自己发现的"小秘密"沾沾自喜.因为"这个意外发现",让他"终于"认识到了"正确佩戴安全帽的重要性",认识到了"以往佩戴、保养安全帽的很多做法是不对的."看到这则带有"褒义"的消息,笔者不禁大为惊诧和质疑:为什么要为"过错"唱颂歌?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风险的作用机理,从发展型心理契约视角出发,设计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发展型心理契约及员工安全风险测度量表,采用结构方程方法分别构建了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风险直接作用、间接作用和两种作用耦合情形下的作用模型。结果表明:"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风险"有正向影响,"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对"发展型心理契约"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发展型心理契约"对"员工安全风险"有显著正向影响;在以上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耦合情形下,"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对"员工安全风险"不存在直接的正向作用,但"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通过"发展型心理契约"对"员工安全风险"产生正向影响的效果更加显著。研究表明,通过情感性组织安全文化建设降低员工安全风险,融入促进员工发展型心理契约均衡因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最近,笔者在附近几个企业基层班组调研时发现,当前班组一线员工存在几种违章倾向:一是不重视,尽管再三强调,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忽视安全;二是与己无关,认为安全与我无关,看到别人违章不纠正、不检举、不汇报;三是自我表现,认为自己有经验,以老办法、老习惯去对待工作,盲目操作违章;四是侥幸麻痹,图方便省事,违章蛮干;五是愚昧冒险,部分员工工作不讲科学,特别是在抢修工作中感情用事,忽视安全措施的落实,冒险作业;六是逆反的心理,有的员工与班组长或班组其他人员发生矛盾时,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了要他这样做,他非要那样干;七是反常的心态,有的工作人员因社会、家庭和个人生理等原因,情绪受到影响,容易发生"人体差错";八是"从众"心理,在作业现场如有人不遵守《安规》等规章制度,又未受到及时制止,马上就会有人接着干.  相似文献   

17.
王爱军 《安全》2002,23(6):44-44
安全帽是戴在头上的劳动防护用品,而在有些企业内部的检修现场,却看到“安全帽委屈地被有些员工坐在屁股下,当板凳坐。”安全帽当板凳坐,也是一个人素质修养的反映。安全帽是头上戴的,你怎能如此对它不尊?屁股底下一坐把安全帽外表弄得伤疤累累,让人看了为之可惜。这就需要我们企业每位员工一定要爱护劳保用品、爱护安全帽,它是我们安全作业的“保  相似文献   

18.
<正>前些年,有很多网友将我国部分行人集体闯红灯的现象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虽然这个当年的"流行语"现在已没那么"流行",而且通过各地交通管理部门的努力,这种现象目前已大幅减少,但对于其折射出的诸如管理手段不完善、行人安全意识及规则意识淡薄、很多人易受从众心理影响而放弃"底线"等种种问题,安全工作者仍应始终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特别是要重视企业中存在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语:目前,很多企业都在安全培训中,引入了"事故案例分析"的环节,希望能够以此提高员工的学习兴趣,让员工更直观地学习安全知识、认识安全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部分企业安全培训中的"案例分析",仅仅是简单的念一念"案例",对于事故的分析也是千篇一律,缺乏针对性,难以引起员工的共鸣。那么,企业在各类安全培训中,应如何用好"事故案例分析",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期就让我们来谈一谈如何在安全培训中用好"事故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20.
<正>企业安全管理中"严"字当头的同时,不要忽视积极的引导与鼓励。在管理学领域,英国管理学家h.赫勒提出了"赫勒法则",其核心含义在于日常管理中"有效监督"的实现,这里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之间找到平衡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赫勒法则"对于企业日常安全管理同样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目前,在很多企业一线的安全管理工作中,企业安全管理人员首先是严格执行安全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做到"严"字当头,设好安全"高压线",让企业员工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但在"严"的基础上,如果能做到积极地引导和鼓励企业员工去"安全生产",譬如:向企业员工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