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XZI X16 9501462行星代谢:对碳循环的理解一Planetarymetabolism:understanding the earbon eyele[刊,英〕/B .Moore…// AMBIO一1994,23(1)一4一12中信X一150 生物体系与行星周围的能量和物质传递有密切关系,它影响大气、土地表面、海洋及其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和其它物理性质。化石燃料燃烧、土地使用和其它人类活动正在破坏这些天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过程,并可能造成深远后果,诸如大气成分的变化影响全球的热平衡。碳、氮和硫循环对生物圈的功能特别重要,它也与自然界的气候系统有密切关系。在国际岩石圈生物圈计划内,全球模拟工作开…  相似文献   

2.
X820.1200603510青海瓦里关大气CO2本底浓度的变化特征/赵玉成(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26(1).-1~5环图X-58X820.4200603511流域尺度氮流失的环境风险评价/陈能汪…(厦门大学环境科学研究中心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科院.-2006,19(1).-10~14环图X-6采用故障树及概率分析方法,对九龙江流域氮的流失风险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通过建立故障树定性分析了九龙江流域氮流失的主要风险来源。结果表明,氮流失风险大小主要与肥料施用、畜禽养殖废物的处置及农田耕作有关。…  相似文献   

3.
XS 20(刃(X) 771人为因索造成的大气中氮沉降、海洋富营养化以及有害藻类的暴发:是否存在相关性/H.w.几erl// AMBIO一人类环境杂志/中科院自然资源综考会一1999,28(4)一307~311环图X一28 在北大西洋流域,大气氮沉降(AD一N)源自北美和西欧的污染源,这些污染源从工业革命开始急剧增长(5一ro倍)并且在地理上和沉降量上持续增长。依据研究估计,AD一N的流量(11.2T酬Ia)占NAO中总的“新”氮或人为产生的氮流量的46%一57%。氮流动的生态学影响与富营养化有关,这可以通过有害(毒性、引发缺氧、食物网的改变)藻类暴发(HABs)来证明。图2表3…  相似文献   

4.
谢丹妮  仰东星  段雷 《环境科学》2023,44(5):2681-2693
大气氮沉降是全球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过量氮沉降导致森林出现氮饱和,引起土壤酸化、硝酸根淋溶、氧化亚氮排放增加、植物物种多样性和植被生产力下降.在欧洲、北美和我国大气氮沉降降低的背景下,总结森林生态系统对氮输入降低的响应,不仅能够完善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知识体系,也能评估各国已开展的减排行动的成效,为我国制定进一步的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回顾了欧洲和北美的温带森林以及我国亚热带森林的土壤、地表水、氮循环和植被对大气含氮污染气体和氮沉降降低的响应.土壤溶液中硝酸根浓度对氮沉降的减少响应迅速,但具体响应规律未出现统一趋势.土壤酸化和氮循环过程从高氮沉降中的恢复过程出现滞后现象.森林氮矿化和固持、土壤碳储量和净初级生产力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对氮沉降的减少作出响应.相对而言,虽然有一两年的延迟,土壤无机氮库和氮淋溶量会随着氮沉降的下降而下降.地表水氮浓度与森林生态系统氮状态密切相关.当氮沉降降低时,在历史高氮沉降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氮淋溶下降,因此地表水氮浓度的响应较明显.而在氮缺乏的森林中,普遍较低的地表水氮浓度受到氮沉降变化的影响不显著.地表水酸化的恢复受到土壤硫解吸-矿化和硝化...  相似文献   

5.
氮循环的人为干扰与土壤酸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观点出发 ,研究了N循环的人为干扰与土壤酸化的关系 ,并探讨了N循环扰动下导致土壤酸化的机理。在土壤酸化中 ,人类对N循环干扰起作用最大的是对大气中NOx 排放的影响以及对N固定的影响 ;前者通过酸雨导致土壤酸化 ,后者则通过施肥导致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6.
流域人类活动导致的过量氮输入是造成河流氮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基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模型,采用县级面板数据,评估了东江流域人类活动净氮输入与河流氮输出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3—2020年东江流域的NANI无显著时间变化趋势,多年平均值为8511 kg·km-2·a-1,化肥是最主要的输入源,平均贡献率为57.4%,其次是大气氮沉降,平均贡献率为17.3%;(2)东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净氮输入呈现沿干流集中分布的特点,且上、下游输入强度高于中游,寻乌水、贝岭水以及公庄河的局部集水区域的氮输入强度较高,人口密度和GDP是影响NANI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3)人类活动净氮输入与河流氮通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指数和线性双重响应关系,其中,河流通量与NANI的线性响应斜率高达34.6%,在国内外大型河流中处于高位,表明在亚热带的特殊气候环境下,东江流域相同的氮输入负荷可引发更高的氮输出风险.  相似文献   

7.
小流域大气氮干湿沉降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焕晓  庞树江  王晓燕  樊彦波 《环境科学》2018,39(12):5365-5374
大气氮沉降是陆源污染物和营养物质向水生生态系统传输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流域,大量氮素通过大气沉降的形式输入到水体中,能够对地表水体的营养结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等造成严重的负面生态效应.本文以密云水库石匣小流域为例,采集并分析了研究区大气氮沉降(颗粒态干沉降与湿沉降)样品,探讨了该流域大气氮沉降通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而明确了大气氮沉降对流域氮输入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石匣流域大气氮总沉降(颗粒态干沉降与湿沉降之和)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对湿沉降而言,总氮、氨氮在夏季沉降通量最大,溶解性有机氮沉降通量在春季最大,而硝态氮季节变化并不明显;对颗粒态干沉降而言,总氮和氨氮的沉降通量在冬季最高;硝态氮在不同季节变化不明显,但其沉降趋势与总氮基本一致;溶解性有机氮在秋季出现最高值.(2)该流域氮沉降通量为43. 14 kg·hm-2,其中湿沉降通量占39. 85%,颗粒态干沉降通量占60. 15%.(3)降雨和风速条件是影响大气氮沉降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中雨量和雨强与氮湿沉降浓度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对颗粒态干沉降而言,监测期内平均风速是影响颗粒态氨氮干沉降通量的重要因子.(4)大气氮沉降占该流域总的氮素输入量的15. 09%,是仅次于畜禽养殖和农村生活的重要污染源.本研究结果可为密云水库上游流域氮素综合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环境地学     
土壤是地上生物的载体和介质,又是地下生物的生活场所,同时也是地上生物和地下生物的联系纽带土壤通过对全球变化的贡献来影响生物多样性土壤又是温室气体的源和汇。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的碳、氮循环过程和速率受到破环,消弱了土壤作为温室气体的汇的功能。土壤通过其内部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作用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不断地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加,将导致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极地与高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气与水分循环模式和洋流模式发生变异,进而造成水热分配和生境要素的重新组合,…  相似文献   

9.
环境气象学     
X16 200502546 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研究/瞿忠琼…(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四川环境/四川省环科院.-2004,23(5).-72-75 环图X-96 全球变暖是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与人  相似文献   

10.
人类活动对流域旱涝事件具有决定性影响,已经成为国内外热点研究问题之一。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外人类活动对流域旱涝事件影响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含量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导致流域极端水文过程时空格局改变。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退化将影响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和水循环过程,削弱流域防洪抗旱能力;水利工程的修建将增大流域储水状况,有效应对流域旱涝事件,但同时存在加剧流域旱涝事件的风险。此外,论文还概述了人类活动对流域旱涝事件影响的量化方法。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的氮收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引言 长江和长江口氨收支的研究涉及到河流、海洋、大气和陆地,是全球氮循环的重要研究区域.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中氮浓度有了很大增加.欧洲大部分河流中氮浓度增加了2~20倍[1].根据美国1974~1981年期间300多条河流383个测站统计,有116个站NO3-N浓度增加,仅27个站浓度减少[2].  相似文献   

12.
环境生物学     
X1712印2m667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研究/郑丙辉(中国环科院)…//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科院一入刃2,巧(2)一16一18,33环图X一6X171 .12(X) 202668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变化后果及其保护对策/国家环保总局自然生态保护司//环境保护/国家环保总局一2(X犯.(3)一28一31环图X一7X171 .12(X犯02肠9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崔保山(北京师范大学环科所,水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2(X犯,22(2)一219一224环图X一9X171 .1‘2(Xj 2026J7U由于鸟类引起的氮沉积对温带森林地面土质和氮迁移的…  相似文献   

13.
X16 X192 9601342对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的模拟:适用于环境管理人员的提要~Modeling human一indueea elimatieehan罗:a summary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rs〔刊,英〕/E .W.Sulzman…// Environ.Manag…1995,19(:三)一197~224中信X一265 大气“的温室气体浓度迅速增加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这可能改变地球的辐射总量和破坏现在的气候模式。虽然总环流模式(GCMs)的使用存在大堆不定因子,GCMs现在是预测涉及气体浓度升高的气候变化的最佳预测技术。结果表明全球温度升高和全球沉降模式的变化可能是由于CO:增加一倍的结果.GCMs在地区规…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明人类活动对三峡库区第一大支流香溪河流域氮输入的影响程度,基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模型估算了2001~2015年间香溪河流域乡镇水平的人类活动净氮输入,分析了氮输入的主要来源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时间尺度上,香溪河流域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因氮素施用的变化而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最后上升的趋势,但2015年相对2001年的NANI下降了143kg N/(km2·a);空间尺度上,香溪河流域NANI整体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其中NANI输入强度差异较大的区域主要有昭君镇、峡口镇和黄粮镇.从人类活动净氮输入的组成上来看,氮肥施用仍然是最主要的来源(40.06%),其次为大气氮沉降(29.98%)和食品/饲料净氮输入(27.75%),作物固氮仅占净氮输入总量的2.21%.香溪河流域的NANI与人口密度和耕地面积比例极显著相关(P<0.001);而NANI与河流氮输出的相关性不显著,香溪河流域河流氮输出占NANI的比例仅为24.28%.因此,可以通过减少氮素施用降低流域尺度氮素净输入量,但该流域NANI与河流氮输出无直接的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环境地学     
X144 9801290生物固体对土壤氮循环和硝态氮淋洗的影响/杨林…(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森林资源学院)//农业环境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保协会一1997,16(4)一182一186环信X一15 根据近20余年有关生物固体对土壤中氮循环及硝态氮淋洗的文献综述了有关的研究结果。从生物固体中氮的形态、矿化作用、氮被植物的摄取、氨的挥发、氮的固定与储存、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及铁的淋洗介绍了氮的循环;从林地及农田的生物固体施用量、植被、季节及土壤的特征介绍了硝酸盐的淋洗状况。这对于生物固体合理的土地利用,发挥其正效应,以及保护环境可供参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与环境     
X212(X犯02仅犯全球碳循环中的失汇及其形成原因/王效科…(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系统生态室)//生态学报/中国生态学会一2(X犯,22(1)一94一103 环图Q一40 近20多年来,大气碳收支不平衡,即碳失汇(陇ssing。叮肠n,ink),一直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总结全球碳失汇的主要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了碳失汇数量和可能分布地点,并对形成的主要原因:C仇施肥作用、氮沉降的变化、变暖促进氮矿化和早期破坏后的森林再生等,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指出了该问题的复杂性。表3参73视化表现、评价报告的自动生成及空间信息查询等集成为一体,并实现了…  相似文献   

17.
海洋颗石藻是一类重要的浮游植物功能群,可同时进行光合作用和钙化作用,在全球海洋碳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海洋是人类排放CO2一个重要的汇,大气CO2浓度迅速上升导致海洋酸化、升温、营养盐浓度及混合层内光照强度变化。这些复杂的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其他扰动相叠加,同时作用于海洋浮游植物,对海洋颗石藻的生长施加多重压力,进而对海洋碳循环产生复杂的反馈效应。本文主要综述单一环境因子(CO2浓度、温度、营养盐及光照水平)以及全球气候变化下多重环境因子的复合作用对海洋颗石藻的生理生态学效应及其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潜在影响,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这一热门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X16 9500063农作物大气污染危害判别和调查中的空气污染气象学问题/刘超…(浙江农业大学环保系)//农业环境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保协会一1994,13(2)一78~80环信X一15 根据污染气象学原理,结合实例,介绍了风向、风速、有效源高和障碍物等对大气污染引起的农作物伤害影响特点、供在农作物大气污染判别和调查处理中参考。图2参4X16 9500064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丹麦的蕴涵一Greenhouseeffett and elimate ehange一implication for Den-mark〔刊,英]/J.Fenger…// AMBIO一1993,22(6)一378~385中信X一150 假如人类对大气的影响维持不变,则丹…  相似文献   

19.
农业流域水体氮循环过程与农业活动有着十分紧密联系,会随着农业活动的持续进行而成为大气N2O的重要排放源.小型池塘具有灌溉、蓄水和纳污等多种功能,是农业种植区和农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巢湖北岸典型农业流域烔炀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3种不同类型(村塘、农塘和水塘),共计6个池塘,于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连续采样观测,探究了农业流域不同景观池塘N2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用于生活污水承纳的村塘N2O排放最高,其次为用于农业灌溉的农塘,其N2O排放通量分别为流域自然水塘排放量[(1.33±2.50)μmol·(m2·d)-1]的8倍和4倍.连续观测表明不同景观池塘N2O排放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但其N2O排放时间变化的调控因子有所不同.其中,村塘与农塘N2O排放主要受氮负荷和降雨影响,而远离村庄农田的水塘N2O排放变化主要受水温驱动.烔炀河流域池塘是大气...  相似文献   

20.
1997年3月在荷兰Nordwijkerhout召开了由荷兰住房、空间规划和环境部以及国立公共卫生和环境研究所主持的第一届国际氮会议.会议旨在阐明氮的关键作用和它的复杂转化,讨论的热点有:建议要有一个减少氮污染的整体考虑,使能同时达到解决环境酸化、富营养化、卫生和全球变暖的目标;人类活动对氮循环干扰最大的地区是亚洲,除非采取剧烈措施,否则问题仍将严重;减少环境氮污染的一条途径是把环境代价算入原料或产品价格中;减少氮化合物排放的一种可能性在于社会变化,如增加自行车,较多转向植物性食物等,需要加强教育、交流和提高公众意识;减少氮排放的最有效方法是减少食物生产中的动物数量,要在农业中更有效地使用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