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然而,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各种资源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全球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和环境因此急剧变化。统计表明,自1860年有气象仪器观测记录以来,  相似文献   

2.
全球系统科学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系统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圈同地球圈层关系的学问。本文主要讨论(1)全球系统科学的研究对象;(2)全球系统的进化规律;(3)地球的最新圈层,(4)地球演化的新突变期;(5)全球问题的实质和前景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全球系统研究的某些动向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扼要说明了当今全球系统研究的某些重要动向,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全球环境管理、历史环境变化及环境过程的综合研究,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全球系统研究中的应用,此外,就地理学工作者如何参与全球系统研究及地理学本身的建设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科学家提出地球工程的概念,探讨通过超常规的大规模工程技术手段改变气候系统的可能性,成为气候变化领域研究的新热点。地球工程是诸多复杂技术方案的总称,根据不同作用机理,将其分为太阳辐射管理(SRM)和碳移除(CDR)两大类。地球工程在降低地球平均温度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引发全球治理的难题。面对影响人类共同利益的未知领域,各国纷纷启动相关研究项目,陆续开展多领域科学评估,且部分CDR项目已经开展商业化示范,地球工程全球治理的实践也拉开帷幕。地球工程影响的全球性、外部性决定了其治理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其综合影响的复杂广泛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其治理是一个跨领域、多平台、多主体、多层次的治理体系,而其特殊的经济学属性使得全球治理面临着供给方案、两难选择、道德风险、区域和代际公平等诸多的困境和挑战。地球工程的全球治理框架需要明确原则、对象、目标、主体、平台、制度和机制等基本要素,需要在现有机制基础上,建立联合国框架下的多平台协同治理机制,以科学共识推动政治进程,并把握关键时间节点。面对地球工程议题,中国应以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正确认识其风险特性的基础上,科学地将其纳入应对气候变化大框架,并坚持多边主义立场,深度参与地球工程的全球治理,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6.
2006年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大会11月9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代表中国政府发表致辞并出席招待会。他指出,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日益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研究和积极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大力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流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长江流域环境研究表明,山-河-湖-海互动是流域环境系统变化的实质,同时也是流域对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最直接的体现。地貌过程变化,水、沙等物理通量变化,C、P、N等化学通量变化是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流域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因子。以山-河-湖-海互动为核心的流域环境系统模型,主要包括:山河、湖、海各系统之间的能量流与物质流的输入,迁移和输出理论,系统演化平衡理论和  相似文献   

8.
流域是一个复杂的环境系统。长江流域环境研究表明,山-河-湖-海互动是流域环境系统变化的实质,同时也是流域对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最直接的体现。地貌过程变化,水、沙等物理通量变化,C、P、N等化学通量变化是系统内各子系统之间联系的纽带,也是流域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因子。以山-河-湖-海互动为核心的流域环境系统模型,主要包括:山、河、湖、海各系统之间的能量流与物质流的输入、迁移和输出理论,系统演化平衡理论和系统自组织、自反馈理论。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人地系统的自组织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 ,从组织序变、耗散结构、协同互补、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淮河流域人地系统的优化、平衡及有效调控机理 ,为实现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并提出了提高系统的自组织能力、激活系统的动力机制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在环境社会系统演化过程中具有双向功能。从生产方生活方式和人群组织方式三方面侧面分析信息化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可以看出,信息化能够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正向功能。但是如果信息化进程的速度过快,环境社会系统得不到充分演化,也可能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负向功能,导致潜藏着的各种危机集中爆发。这些危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加快资源枯竭速度,危及信息安全和社会安全,破坏环境社会系统的反馈节律,过度膨胀人们改造自然的信心。因此,必须适当控制信息化进程的速度,实时关注此过程中出现的危机征兆并及时加以调整,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